二下-16做人的故事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3
本文主要围绕小学二年级的《做人的故事》教学设计展开,通过三步曲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加深对做人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做人的故事》的主旨和含义;2.掌握熟识课文,能朗读、理解、背诵、转述、仿写《做人的故事》;3.培养正义感、公平心、平等心,了解做人的奉献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1.导入询问学生们对“做人”这个词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的思考。
2.讲解通过朗读、播放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做人的故事》的大意、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讲解重点词语,以及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思想。
3.分析让学生,从课文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部分,进行分析和解读。
引导他们思考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品质和精神。
4.模仿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些类似的故事,或以具体的事件为素材仿写《做人的故事》。
通过文字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5.总结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回顾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同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其中的品质和精神。
三、教学实施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相结合。
2.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器材、动画教学片等。
3.教学材料:《做人的故事》的文本、录音、图片、教学视频等。
四、教学效果三步曲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做人的故事》的道理和思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思辨能力,让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了解到了正确做人的道理和品质,更重要的是,可以用这样的品质和精神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16个做人的故事16个做人的故事1.借伞孔子有天外出,天要下雨,可是他没有雨伞,有人建议说:子夏有,跟子夏借。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和人交往,要知道别人的短处和长处,不要用别人的短处来相处和考验,否则就会友谊不长久。
2.取经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
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真正的累,来自于内心的无知与迷茫。
3.停车瑞典沃尔沃总部有两千多个停车位,早到的人总是把车停在远离办公楼的地方,天天如此。
问:“你们的泊位是固定的吗?”他们答:“我们到的比较早,有时间多走点路。
晚到的同事或许会迟到,需要把车停在离办公楼近的地方。
”——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4.合作一日,夜深人静,锁叫醒了钥匙并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为主人看守家门,而主人喜欢的却是你,总把你带在身边,真羡慕你啊!”而钥匙也不满地说:“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着主人,日晒雨淋的,多辛苦啊!我更羡慕的是你!”一次,钥匙也想过一过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藏了起来。
主人出门后回家,不见了钥匙,气急之下把锁给砸了,并顺手扔进了垃圾堆里。
进屋后,主人找到了钥匙,气愤地说:“锁也砸了,现在留着你还有什么用呢?”说完,把钥匙也扔进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做人的故事》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做人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做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做人的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做人的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2.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教学法:以故事中的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做人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做人的故事》相关内容。
2. 课件: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思想等。
3. 教学资源:与故事相关的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做人的故事》的作者及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做人的道理。
4. 案例分析:以故事中的案例为依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如何做人。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做人道理,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注重案例分析,让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做人的道理,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自我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做人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品质。
六、教学拓展1. 课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故事演讲比赛,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做人故事,提高其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做人的故事》教案设计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做人的故事》教案设计精选5篇(一)教案设计: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做人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2.理解并能够背诵、朗读寓言故事《做人的故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做事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理解并背诵寓言故事《做人的故事》。
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和启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处事态度。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故事《做人的故事》的课文及相关教辅材料。
3.键盘或琴键。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讲解一些认知方法,如类比、对比等,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15分钟)a.展示故事《做人的故事》的教材插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猜测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b.播放寓言故事《做人的故事》的动画视频或朗读故事文本,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故事理解(15分钟)a.师生共同阅读故事文本,学生跟读。
b.教师讲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理解主要角色的形象和行为。
c.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寓意和启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4.故事背诵(20分钟)a.教师分段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b.教师逐段教学,并让学生逐段背诵,最后整体背诵整个故事。
5.故事表演(15分钟)a.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故事表演。
b.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注重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的配合。
6.教师评价与小结(10分钟)a.教师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故事表演,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
b.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学习要点和收获。
五、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按照故事的框架编写自己的寓言故事,并进行表演和分享。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讨论,比较不同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16、做人的故事教学目标:1、识记“故、旅、缓、需、倦、醉、撕、屑、垃、圾”10个生字;认识部首“酉字旁”,积累“故事、旅行、需要”等7个词语。
书写“醉、缓、屑、垃、圾”5个汉字。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好品质,让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有礼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指导学生质疑问难,从而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表演,记住课文内容,然后把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为什么要说“谢谢”)一、揭示课题1、小朋友,说说看,做人,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来学习两个做人的故事。
识字:故(换部首组词。
)2、板书“谢谢”,“谢谢”是文明用语之一。
对于一个讲文明的人来说,要经常说“谢谢”。
3、你在什么情况下说过“谢谢”?4、当别人帮助了你,就要对他说“谢谢”。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对小河说过“谢谢”?5、有一位老爷爷就曾向小河说过“谢谢”。
他的举动让身边的小男孩很不解,于是就向爷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说“谢谢”6、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小男孩的疑问也是小朋友们的疑问。
“爷爷为什么会向小河说“谢谢”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激发小朋友们读文探究的兴趣。
同时也为学生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作下铺垫。
】二、学习课文,理解内容1、提出自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完成填空:老爷爷对小河说“谢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男孩感到不解,是因为他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3、指名分节读课文,学习生字:旅:分析右半部分字形。
了解文中的旅行者指的是(爷爷和小男孩)缓:换部首组词,理解“缓”就是“慢”的意思。
需:分析字形,指出带有“雨字头”的字。
16《做人的故事》教学案例这篇课文有两个故事组成。
题目为“做人的故事”,说明故事的主旨与做人有关。
一篇故事通过祖孙俩喝了小河水之后,爷爷与孙子的对话,说明了应该讲礼貌的道理。
第二篇故事写两个小女孩在树林里吃完野餐之后,对垃圾的不同处理方式,说明人应该讲卫生的道理。
(指导学生通过读句子提问题,理解“爷爷说的话”部分)师:自己轻声读读课文第5小节,遇到读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个记号。
(生自读圈划)师:(出示爷爷说的话)谁愿意来读一读爷爷说的话?(指名一生读。
)师:分四人小组提提问题,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分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已经讨论好了,愿意先来交流?(一时无人举手。
)师:胆子大一些,说错了也没有关系。
生1:“谁需要这个词?”中,“这个词”是指哪个词?(很多学生哈哈大笑起来。
)生2:(大声地)这也不知道,刚才肯定没认真听。
生3:(焦急地)老师,我们组刚才不是怎么讨论的,他是乱问的。
生4:(轻轻地)真笨!(生1涨红着脸,把头埋得低低的。
)师:(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我要表扬ⅹⅹ。
(学生们瞪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ⅹⅹ遇到不懂的地方,不是不懂装懂“混”过去,而是大胆地问出来,真有勇气!值得我们学习!来,让我抱一抱。
(师走过去抱抱ⅹⅹ,ⅹⅹ既害羞,又高兴。
其他学生都投来羡慕的眼光。
)师:谁能解答ⅹⅹ的问题?(全班学生,包括ⅹⅹ,都举起手来。
)师:我们还是请ⅹⅹ自己来解答吧。
生1:“这个词”是指“谢谢”。
师:对,你能自己解决问题,真了不起。
你是怎么搞懂的?生1:(不好意思地)我是读了句子弄懂的。
师:读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的确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
谁还愿意来交流?(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当今先进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如果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能力,就会丧失可贵的创新精神。
本课教学中,通过读句子提问题,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做人的故事2 沪教版16 做人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故、旅、缓、需、倦、醉、撕、屑、垃、圾”10个生字,认识部首“酉字旁”;积累“故事、旅行、需要”等7个词语。
书写“醉、缓、屑、垃、圾”5个生字。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积累字词。
2、通过读句子提问题,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解释出示课题1、我们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做个好孩子,上学后,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个好学生,那么你们说说,做个怎样的人才是好孩子、好学生呢?(学生交流)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叫《做人的故事》,一起读课题。
这篇课文有两个小故事组成,一个叫《为什么要说“谢谢“》,还有一个叫《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出示故事的题目,男女生各读一个。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学习字词(1)开火车拼读。
指名拼读难字。
(2)教学“酉字旁”。
出示酉字旁的字:酸、醉、配完成填空:3、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出示填空,尝试填写。
爷爷与小男孩喝了几口后,爷爷对小河,又告诉小男孩,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是需要这个词的。
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而莉达把吃剩的东西,因为她当着。
2)交流。
齐读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篇为什么要说“谢谢”?1、同桌合作,分角色读。
2、当爷爷喝了小河水后,谢谢小河时,小男孩是怎样问的呢?出示:第四节。
指名读。
师:我想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想法,觉得不理解。
请读出你的疑惑。
提醒学生提示语在中间时的标点,指导朗读。
3、爷爷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读正确。
再次指名读,思考爷爷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1)知道什么情况下我们喝了水?师:当时,我和爷爷是在什么情况下喝水的?天——他们想——他们看到了——,什么心情?这句话写得也很美,从句子中我们能体会到爷孙俩的心情。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做人的故事》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积累8个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现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
教学重点: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积累字词。
教学难点:通过读句子提问题,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
教学预备:教师生字卡片,相对应的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标上小节号,圈出生字。
教学过程:一、解释出示课题1、出示:做人解释:做人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18 做人的故事二、自学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课文。
2、反馈自学效果(1)出示:缓缓词语奥莉娅莉达灌木丛(2)各种形式读词。
(3)组词:缓()暖()(4)重点指导:灌(5)再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篇为什么要说“感谢”?1、学习课文,同桌分角色读。
2、当爷爷喝了小河水后,感谢小河时,小男孩是怎样问的呢?出示:第四节。
注意提示语在中间时的标点,指导朗读。
3、爷爷是怎样回答的呢?指名读。
分组读。
齐读。
4、爷爷说:“好好想一想,谁需要这个词?”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5、小男孩沉思起来,他在想什么?齐读最后一节,理解其含义。
6、再读全文,想一想,你懂得了什么道理?板书:做人应该讲道理。
齐读。
(二)学习第二篇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1、出示:小夜莺介绍这种小动物。
2、你们听,小夜莺唱起了美妙的歌来,奥莉娅和莉达沉醉在这歌声中,读好课文第二节。
3、当奥莉娅和莉达预备离开树林时,她们的表现各不相同,寻到她们的各自表现读一读。
你喜爱谁,为什么?4、奥莉娅很惊奇莉达“为什么要把垃圾带回去,把它们扔进灌木丛。
要知道我们这是在树林,谁也看不见。
”5、你们能告诉奥莉娅,莉达为什么会这样做?6、齐读最后一节。
为什么莉达会“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你能用自己的话告诉奥莉娅为什么莉达为什么会这样做?7、你又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板书:做人应该讲卫生。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做人的故事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1.理解并掌握做人的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意义;2.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友善、守时等;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4.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并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解读,理解故事背后的道德原则。
三、教学准备•社会实践教材: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班级黑板、粉笔;•教学PPT(可选);•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道德标准与道德行为。
•提问学生:你们都听过哪些有关道德的故事?你们从这些故事中学到了什么?2. 学习新知(25分钟)•在黑板上板书标题《做人的故事》。
•分发学生教材,让学生打开到课文《守时最重要》。
•请学生阅读故事,并思考以下问题:–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在故事中的行为表现如何?–故事的主题是什么?–我们从故事中能学到什么道理?•给学生5分钟阅读和思考时间。
•随机点名学生回答问题,并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讨论。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如“守时”、“友善”等。
3. 扩展活动(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做人故事,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准备,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选择的故事,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和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各组分享的故事中共同的道德原则,如诚实、善良等。
4.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包括故事中的道德价值观和做人原则。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今天从故事中学到了哪些道理?你们觉得这些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应用?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做人的故事背后的道德教育意义,并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做人的故事》教学设计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课题16、做人的故事学科语文年级二年级教时第1教时教师徐洁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交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9个生字,会正确描写5个汉字,积累“缓缓、需要、沉思、疲倦、停止、撕碎、垃圾”等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主人公讲文明、有礼貌的语句。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主人公讲文明、有礼貌的语句。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讲)学生活动(练)调整意见引入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是呀,那是因为这些小朋友知道怎样做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教我们怎样做人——3、出示课题:18 做人的故事1、有些小朋友特别讨人喜爱,大家都夸他(她)是个好孩子。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2、18 做人的故事(齐读课题)新|课|标|第|一| 网过程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2、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媒体出示:故事一:爷爷和小男孩喝了后,爷爷对小河说,又告诉小男孩,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是需要说谢谢的。
三、感情朗读,体会道理。
学习故事一——为什么要说“谢谢”1、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2、划出词语,想想词义。
3、读通课文,说说故事。
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而莉达把吃剩的东西,因为觉得。
交流中随机识字:莉、剩(谁对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情后要说谢谢?……)1、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读了课文第1、2节,你们就知道了。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的潺潺声。
随机学习生字:缓、潺(潺:翘舌音),并理解词语:缓缓、潺潺,同桌互背,积累好句过渡: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却笑了,为什么呢?2、轻声朗读第4节,出示:(2)有感情地朗读小男孩的话,读出疑惑的语气。
4、指名读第5节,理解爷爷的话。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做人的故事3 沪教版“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样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事实上确实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因此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事实上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积存8个词语。
2、明白得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文明的品质。
教学重点:学会字词,明白得重点语句,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学难点:明白得重点语句,学习朗读“提示语”在中间的句子。
教学预备:生字卡片、多媒体教学时刻: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就给大伙儿讲两个故事。
出示课题:16做人的故事2、学生质疑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圈出生字,自学字词。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做人的故事》授课设计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照本宣科 ,重点是记忆有技巧 , “死记”此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 ,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特别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 ,要真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单靠解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必定从基础知识抓起 ,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 ,以及丰富的词语、奇特的资料等。
这样 ,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量的内容。
日新月异 ,日新月异 ,从而收到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的功能。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少儿生活凑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以少的,是相当幽默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供应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传神,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少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少儿看获取,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少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序次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相同特色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机会,引导少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巨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少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必定说“这是乌云滔滔。
”当少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少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机会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 ?”少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少儿掌握“倾盆大雨” 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少儿观察明亮的天空,朗读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色见景生情,少儿不但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少儿联想,让他们与过去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