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卷带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7.00 KB
- 文档页数:10
一、选择题1.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苏联这一做法A.表明苏联掌握战略优势B.造成了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峙C.加速了德国的分裂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2.1947年的美国总统在演说中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个“总统”是A.威尔逊B.罗斯福C.杜鲁门D.尼克松3.早在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在他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宜言中断言这将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任何战争”变得“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
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有利于A.维护地区安全B.加快经济发展C.提高国际地位D.加强国际交流4.二战后,法国政府把支柱产业与大银行或收归国有,或以国家参股形式加以控制,成为西方世界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这表明战后法国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是A.走上社会主义道路B.推动欧洲走向联合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D.政府加强宏观调控5.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找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该学者A.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B.全面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C.认为赫鲁晓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认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不突出6.叶利钦曾发表讲话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他发表该讲话的时间最可能是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7.小明正在学习“从欧共体到欧盟”“美国的新经济”“非军事化与日本的崛起”。
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B.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C.东西方冷战背景下的资本主义世界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8.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
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时间轴承载的史实反映出A.西欧走向联合的历程B.西欧各国经济水平一致C.西欧国家间矛盾消失D.西欧的一体化水平最高2.1888年,19岁的甘地从印度到英国留学,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由材料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缘自A.宗教思想B.科学理论C.工人运动D.启蒙思想3.1947年的美国总统在演说中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个“总统”是A.威尔逊B.罗斯福C.杜鲁门D.尼克松4.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下列史实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有①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②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③民主德国的成立④东欧剧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201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30周年纪念日。
这道“德国的伤疤”东德官方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柏林市政府则认为这是限制行动自由的“耻辱之墙”。
同一面柏林墙却有不同的称谓,是因为A.美苏两国进行冷战B.德国因此而发生了分裂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雅尔塔体系遭到了破坏6.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7.二战后,法国政府把支柱产业与大银行或收归国有,或以国家参股形式加以控制,成为西方世界国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这表明战后法国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是A.走上社会主义道路B.推动欧洲走向联合C.完善社会保障制度D.政府加强宏观调控8.“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一、选择题1.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材料说明()A.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控制B.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C.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日本与美国关系比较紧张2.早在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在他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宜言中断言这将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任何战争”变得“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
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有利于A.维护地区安全B.加快经济发展C.提高国际地位D.加强国际交流3.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4.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赫鲁晓夫被迫下台③国家权力分散④苏联解体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5.法国政治家勃鲁姆说,“在这个和平和稳定的欧洲中使德国不致为害”的惟一途径就是把德国结合到一个“强大的、足以对它进行再教育和加以约束的,并在必要时加以控制的国际共同体之中”,由此他认为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A.避免新的战争B.抵制冷战C.重振欧洲经济D.提高国际地位6.据统计,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个,欧洲1个。
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是A.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B.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7.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找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选择题1.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妇女获得选举权D.计算机网络2.1888年,19岁的甘地从印度到英国留学,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由材料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缘自A.宗教思想B.科学理论C.工人运动D.启蒙思想3.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为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A.社会扶贫计划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划经济4.早在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在他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宜言中断言这将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任何战争”变得“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
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有利于A.维护地区安全B.加快经济发展C.提高国际地位D.加强国际交流5.二战后,丘吉尔在演说中指出:“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下列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的指A.原子能共同体建立B.煤钢共同体的建立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欧洲联盟的建立。
6.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实实行“经济援助方式”的外交,这既是在政治、军事外交能力薄弱的历史条件下列形成的手段,也是经济大国日本所拥有的优势,通过经济合作扩大对他国的影响。
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意在A.推动他国经济的发展B.成为发达经济强国C.挑战经济全球化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叶利钦曾发表讲话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他发表该讲话的时间最可能是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8.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个梦想: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一、选择题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使馆的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刚刚开始。
”他说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A.冷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朝鲜战争D.越南战争2.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保障弱势群体生活B.减少政府开支,减轻民众纳税负担C.提高社会消费水平D.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3.欧洲应该是欧洲人的欧洲,这种强烈的心理意识召唤西欧国家发展自立的地区经济通过不断联合抗衡美国的经济渗透和竞争。
材料表明推动欧洲联合的因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B.摆脱美国的威胁C.欧洲“自我认同”观念D.对战争教训的吸取4.据统计,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个,欧洲1个。
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是A.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B.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5.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实实行“经济援助方式”的外交,这既是在政治、军事外交能力薄弱的历史条件下列形成的手段,也是经济大国日本所拥有的优势,通过经济合作扩大对他国的影响。
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意在A.推动他国经济的发展B.成为发达经济强国C.挑战经济全球化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6.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找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该学者A.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B.全面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C.认为赫鲁晓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认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不突出7.“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一、选择题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使馆的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刚刚开始。
”他说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A.冷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朝鲜战争D.越南战争2.1888年,19岁的甘地从印度到英国留学,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由材料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缘自A.宗教思想B.科学理论C.工人运动D.启蒙思想3.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4.“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D.多种所有制并存5.战后,日本、西欧、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①重视高科技的发展②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③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④推行非军事化政策A.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6.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实实行“经济援助方式”的外交,这既是在政治、军事外交能力薄弱的历史条件下列形成的手段,也是经济大国日本所拥有的优势,通过经济合作扩大对他国的影响。
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意在A.推动他国经济的发展B.成为发达经济强国C.挑战经济全球化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找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该学者A.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B.全面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C.认为赫鲁晓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认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不突出8.“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一、选择题1.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理由是A.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2.1888年,19岁的甘地从印度到英国留学,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由材料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缘自A.宗教思想B.科学理论C.工人运动D.启蒙思想3.2019年11月9日是柏林墙倒塌30周年纪念日。
这道“德国的伤疤”东德官方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柏林市政府则认为这是限制行动自由的“耻辱之墙”。
同一面柏林墙却有不同的称谓,是因为A.美苏两国进行冷战B.德国因此而发生了分裂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雅尔塔体系遭到了破坏4.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为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A.社会扶贫计划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划经济5.早在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在他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宜言中断言这将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任何战争”变得“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
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有利于A.维护地区安全B.加快经济发展C.提高国际地位D.加强国际交流6.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7.二战后,丘吉尔在演说中指出:“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下列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的指A.原子能共同体建立B.煤钢共同体的建立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欧洲联盟的建立。
一、选择题1.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亚非拉国家获得新发展。
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①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②万隆会议③埃及华夫脱运动④纳米比亚独立⑤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②④⑤2.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下列史实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有①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②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③民主德国的成立④东欧剧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引文中的会议是指A.华盛顿会议B.巴黎和会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4.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赫鲁晓夫被迫下台③国家权力分散④苏联解体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5.法国政治家勃鲁姆说,“在这个和平和稳定的欧洲中使德国不致为害”的惟一途径就是把德国结合到一个“强大的、足以对它进行再教育和加以约束的,并在必要时加以控制的国际共同体之中”,由此他认为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A.避免新的战争B.抵制冷战C.重振欧洲经济D.提高国际地位6.有学者认为: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找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该学者A.客观评价了赫鲁晓夫改革B.全面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C.认为赫鲁晓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D.认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不突出7.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华约成立8.“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一、选择题1.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材料说明()A.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控制B.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C.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日本与美国关系比较紧张2.斯大林曾经说过:“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
”下列史实能印证斯大林这句话的有①二战后,美国援助英国②二战后,美国扶植日本③民主德国的成立④东欧剧变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如图照片名为“跃入自由”。
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首都柏林被一分为二。
1961年8月15日,19岁的东柏林边防警卫汉斯康拉德舒曼,跳过了边界的铁丝网,奔向西柏林。
舒曼飞跃柏林墙后,却有始终无法逾越的心结。
直到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之后,舒曼才高兴地说,这时他才真正感到自由。
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合并等东欧剧变的实质是A.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化B.版图的根本性变化C.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D.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化4.如图漫画反映了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是A.控制欧洲,称霸世界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5.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赫鲁晓夫被迫下台③国家权力分散④苏联解体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6.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保障弱势群体生活B.减少政府开支,减轻民众纳税负担C.提高社会消费水平D.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7.“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
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
”材料中的“条约组织”指的是A.北约B.华约C.欧盟D.联合国8.1959~1961年,欧洲六国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增长了26%、42%,欧洲没有参加共同体的其他国家仅增长了14%、20%。
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时间轴承载的史实反映出A.西欧走向联合的历程B.西欧各国经济水平一致C.西欧国家间矛盾消失D.西欧的一体化水平最高2.新航路开辟后,非洲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
非洲人民通过500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寿终正寝。
其“寿终正寝”的标志是A.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C.阿尔及利亚独立D.纳米比亚独立3.1888年,19岁的甘地从印度到英国留学,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由材料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缘自A.宗教思想B.科学理论C.工人运动D.启蒙思想4.1947年的美国总统在演说中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个“总统”是A.威尔逊B.罗斯福C.杜鲁门D.尼克松5.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6.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赫鲁晓夫被迫下台③国家权力分散④苏联解体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7.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保障弱势群体生活B.减少政府开支,减轻民众纳税负担C.提高社会消费水平D.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8.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华约成立9.“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一、选择题1.漫画是一种形象表达历史的方式。
如下图,是一幅名为“西边的太阳升起来了”的漫画,此漫画的寓意是()A.西欧走向联合B.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C.联合国的成立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2.早在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在他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宜言中断言这将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任何战争”变得“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
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有利于A.维护地区安全B.加快经济发展C.提高国际地位D.加强国际交流3.二战后,丘吉尔在演说中指出:“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下列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的指A.原子能共同体建立B.煤钢共同体的建立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欧洲联盟的建立。
4.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赫鲁晓夫被迫下台③国家权力分散④苏联解体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D.多种所有制并存6.据统计,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个,欧洲1个。
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了世界历史舞台。
由此可见,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是A.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B.两极格局威胁世界和平C.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7.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个梦想: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雨果的梦想初步实现了。
让雨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的组织是A.B.C.D.8.小明正在学习“从欧共体到欧盟”“美国的新经济”“非军事化与日本的崛起”。
一、选择题1.如下图为1965年一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A.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作用B.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2.根据下侧图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英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B.英国首先建成“福利国家”C.实施福利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D.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了社会问题3.“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引文中的会议是指A.华盛顿会议B.巴黎和会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4.“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D.多种所有制并存5.战后,日本、西欧、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①重视高科技的发展②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③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④推行非军事化政策A.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6.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实实行“经济援助方式”的外交,这既是在政治、军事外交能力薄弱的历史条件下列形成的手段,也是经济大国日本所拥有的优势,通过经济合作扩大对他国的影响。
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意在A.推动他国经济的发展B.成为发达经济强国C.挑战经济全球化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如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
图中①处应填写A.罗斯福新政B.铁幕演说C.马歇尔计划D.华约成立8.小强对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别感兴趣,收集到以下三幅图片,他感兴趣的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全球规模的战争C.美苏“冷战”D.美国的崛起9.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个梦想: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一、选择题1.如下图为1965年一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A.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作用B.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2.1888年,19岁的甘地从印度到英国留学,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由材料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缘自A.宗教思想B.科学理论C.工人运动D.启蒙思想3.1947年的美国总统在演说中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个“总统”是A.威尔逊B.罗斯福C.杜鲁门D.尼克松4.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为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A.社会扶贫计划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划经济5.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C.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6.二战后,丘吉尔在演说中指出:“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下列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的指A.原子能共同体建立B.煤钢共同体的建立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欧洲联盟的建立。
7.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其根本目的是A.保障弱势群体生活B.减少政府开支,减轻民众纳税负担C.提高社会消费水平D.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资本主义制度8.“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D.多种所有制并存9.战后,日本、西欧、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①重视高科技的发展②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③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④推行非军事化政策A.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10.叶利钦曾发表讲话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他发表该讲话的时间最可能是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11.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声明中的“渗透”主要是指A.实施马歇尔计划B.成立华约组织C.推行杜鲁门主义D.建立北约组织12.新航路开辟后,非洲逐渐沦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
非洲人民通过500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使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寿终正寝。
其“寿终正寝”的标志是A.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C.阿尔及利亚独立D.纳米比亚独立13.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
其具体表现不包括A.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B.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殖民统治C.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D.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14.1948年至1952年是欧洲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
工业生产增长了35%......当时欧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原因是()A.成立欧洲共同体B.成立欧洲联盟C.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1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紧接着又拉开了序幕。
”材料中这场“战争”开始的标志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C.北约组织的建立D.华约组织的形成16.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妇女获得选举权D.计算机网络17.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苏联这一做法A.表明苏联掌握战略优势B.造成了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峙C.加速了德国的分裂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18.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材料说明()A.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控制B.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C.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日本与美国关系比较紧张19.1965年,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
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
出现“理事国”不断增加的主要因素是A.亚非拉国家的崛起B.两极格局的解体C.美国霸权地位丧失D.联合国地位下降20.1991年底,飘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半个多世纪。
这里“红旗悄然落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苏联解体B.轴心国集团解体C.华约建立D.北约建立21.东欧剧变给我们留下很多思考,你认为正确的是()①东欧剧变表明苏联模式的失败②东欧剧变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本国实际相结合③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④东欧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失败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22.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图漫画形象的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的哪一政策?A.杜鲁门主义B.建立北约C.马歇尔计划D.经互会23.以为当代西方史学家说:“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
”这个“经济共同体”是()A.联合国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欧洲联盟D.华沙条约组织24.如图是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
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A.二战后美、苏实力大增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C.西欧、日本的迅速崛起D.苏联实现了工业化25.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材料认为“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理由是A.对苏联模式的小修小补B.改革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D.没有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故D符合题意;题干信息贸易体现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作用、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2.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可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来源于基督教和印度教的教义结合,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材料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关键词“1947年”“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爆发,选项C符合题意;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期间获得了一战的胜利,选项A不符合题意;罗斯福通过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随后带领美国人民打败了法西斯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选项B不符合题意;尼克松在位期间缓和了中美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B解析: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B符合题意;社会扶贫计划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A排除;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C排除;计划经济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
故此题选择B。
5.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争取自治,甘地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涉及领域包括立法、行政、司法、教育、手工业、税务等。
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
他所说的“错误”是指他没能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故C符合题意;没有把斗争同群众的运动相结合、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6.C解析: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结合所学知识,1967年7月,煤钢联营协定、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C符合题意;原子能共同体建立于1958年1月,与“20世纪60年代”不符,A不符合题意;煤钢共同体的建立于1951年,与“20世纪60年代”不符,B不符合题意;欧洲联盟的建立于1993年,与“20世纪60年代”不符,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题干“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是解题的关键,联系教材中“欧共体”的成立来解答此题。
7.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故正确答案为 D。
ABC均不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故选D。
8.A解析: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固定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政治经济权利的高度集中,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9.D解析: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紧随时代潮流,重视发展高科技,与之相应积极发展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均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及时制定或调整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恢复或发展,①②③点正确,D项符合题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占领日本并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故第四条主要指的是日本,而不包括美国、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