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涂片中的各种疟原虫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7.11 MB
- 文档页数:9
约占寄生红细胞的1/3,很少见到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体和一个环状体有2个核。
恶性疟环状体: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6,RBC不胀大核1个,但2个常见,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虫体不规则,较大;阿米巴样空泡明显;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大滋养体:虫体较小,蓝色,圆形,坚实,体积小。
较细的黑褐色颗粒,常集成块。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小点。
大小: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通常为16~18个,排列不规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疟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边。
恶性疟成熟裂殖体: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见茂氏小点。
大小:虫体较小。
裂殖子8~32个,通常8~18个,排列不规则;疟色素集中成团块状;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2/3至3/4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形状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较大。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深红色,常偏于一边,核周可见明显不染色带。
疟色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浆:浅蓝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疟色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恶性疟雌配子体:形状: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致密,深红色,位于中央,核周可见透明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密布于核的周围。
恶性疟雄配子体:形状: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浆: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核:一个,较大,疏松,位于中央,浅红色,核周可见不染色带。
疟色素: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
1.红细胞通常胀大;2.薛氏点明显;3.成熟环状体粗大;4.滋养体有阿米巴样伪足;5.可见不同发育期的原虫恶性疟鉴定要点:1.环状体钎细, 红细胞不涨大;2.一个红细胞内可有几个环状体;3.环状体内可有2个核;4.环状体可贴在红细胞边缘;5.血片中没有其他发育期滋养体6.配子体呈新月形或腊肠形;7.可出现茂氏点1.环状体可呈方形;2.带状形大滋养体是其特点;3.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内含6~12个裂殖子;4.红细胞不胀大,略缩小5.有时有西门氏点卵形疟鉴定要点:1.红细胞略胀大或不变大;2.红细胞边缘呈车轮状;3.环状体有时呈现鱼眼状;4.薛氏点明显;5.成熟裂殖体呈菊花状,类似三日疟原虫,但更粗大;6.原虫呈卵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