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99.00 KB
- 文档页数:4
化工原理公式总结
化工原理公式总结如下:
1. 质量平衡公式:
输入质量 = 输出质量 + 累积质量
2. 物质平衡公式:
输入组分质量流率 = 输出组分质量流率 + 生成/消耗组分质量流率 + 储存组分质量流率
3. 能量平衡公式:
输入能量 = 输出能量 + 生成/消耗能量 + 储存能量
4. 平均温度计算公式:
平均温度= ∫(T*dA) / ∫dA,其中 T 为温度,dA 为面积微元
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 = nRT,其中 P 为压力,V 为容积,n 为物质的摩尔数,R 为气体常数,T 为温度
6. 液体体积膨胀公式:
V2 = V1 * (1 + β * ΔT),其中 V1 为初始体积,V2 为最终体积,β 为膨胀系数,ΔT 为温度变化
7. 理想混合气体摩尔分数公式:
Xi = ni / n,其中 Xi 表示组分 i 的摩尔分数,ni 表示组分 i 的摩尔数,n 表示总摩尔数
8. 溶液浓度计算公式:
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 总溶液质量
摩尔分数 = 溶质摩尔数 / 总溶液摩尔数
体积分数 = 溶质体积 / 总溶液体积
9. 反应速率公式:
反应速率 = k * [A]^m * [B]^n,其中 k 为速率常数,[A] 和[B] 表示反应物 A 和 B 的浓度,m 和 n 为反应级数
10. 溶解度公式(亨利定律):
P = K * C,其中 P 为气体的分压,K 为溶解度常数,C 为溶质的浓度。
第一章 流体流动一、压强1、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21101.3310330/10.33760atm kPa kgf m mH O mmHg ====2、压力的表示(1)绝压:以绝对真空为基准的压力实际数值称为绝对压强(简称绝压),是流体的真实压强。
(2)表压:从压力表上测得的压力,反映表内压力比表外大气压高出的值。
表压=绝压-大气压(3)真空度:从真空表上测得的压力,反映表内压力比表外大气压低多少真空度=大气压-绝压3、流体静力学方程式0p p gh ρ=+二、牛顿粘性定律F du A dyτμ== τ为剪应力;du dy 为速度梯度;μ为流体的粘度; 粘度是流体的运动属性,单位为Pa ·s ;物理单位制单位为g/(cm·s),称为P (泊),其百分之一为厘泊cp111Pa s P cP ==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气体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三、连续性方程若无质量积累,通过截面1的质量流量与通过截面2的质量流量相等。
111222u A u A ρρ=对不可压缩流体1122u A u A = 即体积流量为常数。
四、柏努利方程式单位质量流体的柏努利方程式:22u p g z We hf ρ∆∆∆++=-∑ 22u p gz E ρ++=称为流体的机械能 单位重量流体的能量衡算方程:Hf He gp g u z -=∆+∆+∆ρ22z :位压头(位头);22u g :动压头(速度头) ;p gρ:静压头(压力头) 有效功率:Ne WeWs = 轴功率:Ne N η=五、流动类型 雷诺数:Re du ρμ=Re 是一无因次的纯数,反映了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粘性力的对比关系。
(1)层流:Re 2000≤:层流(滞流),流体质点间不发生互混,流体成层的向前流动。
圆管内层流时的速度分布方程:2max 2(1)r r u u R=- 层流时速度分布侧型为抛物线型 (2)湍流Re 4000≥:湍流(紊流),流体质点间发生互混,特点为存在横向脉动。
一概念类1.流体的密度:单位体积流体具有的质量。
p=△m/△V2.静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3.绝对压强:以绝对零压作起点计算的压强。
4.相对压强:表示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强比大气压强高出的数值。
5.真空度:表示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强低于大气压强的数值。
6.等压面:在流场中,压力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7.粘性:在流体运动状态下,抗拒内在向前运动趋势的特性。
8.黏度:单位速度梯度的剪切应力。
U=t/(du/dy)9.稳态流动:在流体各截面的流速、压强、密度等有关物理量仅随位置而变化,不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10.非稳态流动:在流体各截面的流速、压强、密度等有关物理量既随位置而变化,又随时间变化的流动。
11.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质量。
12.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任一截面的流体体积。
13.平均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在流动方向流过管道单位截面积的流量。
U=V/t14.质量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在流动方向流过管道单位截面积的质量。
G=ws /A15.理想流体:无摩擦、无粘性、不可压缩的在流动时不产生流动阻力的流体16流动边界层:在壁面附近的存在的具有较大速度梯度的流动层。
17.沿程阻力:流体流经具有一定管径的直管时,由于流体内摩擦而产生的阻力。
18.局部阻力:由于流体流经管路中的管件、阀门及管截面的突然扩大或缩小等局部地方所引起的阻力。
19.形体阻力:由于固体表面形状而造成边界层分离所引起的能量消耗。
20.扬程(压头):离心泵对单位重量的液体所能提供的有效能量。
21.轴功率:泵轴所需的功率。
N=QHp/(102n)22.有效功率:液体从叶轮中获得功率。
有效功率必小于轴功率。
23.容积损失:泵内液体泄露所造成的损失。
24.机械损失:泵轴与轴承之间、泵轴与填料函之间产生摩擦而引起的能量损失。
25.水力损失:粘性液体流经叶轮和蜗壳时产生的摩擦阻力以及在泵局部处产生的局部阻力。
26.总效率:容积效率、机械效率、水力效率三种效率的乘积。
化工原理的理论基础
化工原理的理论基础包括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和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等。
1. 物质平衡:物质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它基于质量守恒定律,要求在化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量必须保持平衡,以确保化工过程的效率和稳定性。
2. 能量平衡:能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它基于能量守恒定律,要求在化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能量的输入和输出量必须保持平衡,以确保化工过程的热力学效率和能源利用率。
3. 动量平衡:动量平衡是指在化工过程中流体的流动和传递过程中动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关系。
它基于动量守恒定律,要求在化工过程中流体的输入和输出的动量必须保持平衡,以确保化工过程的流体力学效率和流体传递性能。
4. 化工过程基本原理:化工过程基本原理是指化工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化学反应、物理变化和物质传递等基本原理。
这些原理包括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物质传递和反应动力学等。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基本原理,可以设计和控制化工过程,实现所需的物质转化和产品制备。
总之,化工原理的理论基础涵盖了物质平衡、能量平衡、动量平衡和化工过程的
基本原理,这些基础理论对于化工过程的设计、控制和优化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吸收操作所用的液体称为吸收剂或溶剂;混合气中,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或吸收质;不被溶解的组分称为惰性气体或载体;所得到的溶液称为吸收液,其成分是溶剂与溶质;排出的气体称为吸收尾气。
如果吸收剂的挥发度很小,则其主要成分为惰性气体以及残留的溶质。
2. 吸收的依据: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3. 亨利定律:*A P Ex =。
在一定的气相平衡分压下,E 值小,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大,即溶质的溶解度打。
易溶气体的E 值小,难溶气体的E 值大。
对一定的物系,温度升高,E 值增大4. *A A C P H= H 值越大,则液相的平衡浓度越大,溶解度大。
H 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5. *y mx = 在一定的气相平衡摩尔分数下,m 值小,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数大,即溶质溶解度大。
易溶气体的m 值小,难溶气体的m 值大。
m 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6. 用气相组成y 表示传质方向与推动力 由相平衡关系求出与液相组成x 相平衡的气相组成y*当y>y*时,溶质从气相向液相传递,为吸收过程。
其传质推动力为(y-y*)当y<y*时,溶质从液相向气相传递,为解析过程,其传质推动力为(y*-y )用液相组成x 表示传质方向与推动力 由相平衡关系求出与气象组成y 相平衡的液相组成x*当x*>x 时,溶质从气相向液相传递,为吸收过程,其传质推动力为(x*-x )当x*<x 时,溶质从液相向气相传递,为解析过程,其传质推动力为(x-x*)7. 气膜控制与液膜控制 当溶质的溶解度很大,即其相平衡常数m 很小时,液膜传质阻力x m k 比气膜传质阻力1yk 小很多,则相间传质总阻力=气膜阻力,传质阻力集中于气膜中,称为气膜阻力控制或气膜控制(Hcl 溶解于水或稀盐酸中,氨溶解于水或稀氨水中)。
当溶解度很小,即m 很大时,气膜阻力1ymk 比液膜阻力1x k 小很多,则相间传质总阻力=液膜阻力,传质阻力集中于液膜中,称为液膜阻力控制或液膜控制(用水吸收氧或氢)。
化工原理绪论部分1. 单元操作:根据化工生产的操作原理,可将其归纳为应用较广的数个基本操作过程,如流体输送、搅拌、沉降、过滤、热交换、蒸发、结晶、吸收、蒸馏、萃取、吸附及干燥等,这些基本操作过程称为单元操作。
任何一种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是由若干单元操作及化学反应过程组合而成的。
2.单元操作与“三传”过程:①动量传递过程。
③质量传递过程。
②热量传递过程。
3.单元操作计算:(1)物料衡算:它是以质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计算:用来确定进、出单元设备(过程)的物料量和组成间的相互数量关系,了解过程中物料的分布与损耗情况,是进行单元设备的其它计算的依据。
(2)能量衡算:它是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为基础的计算,用来确定进、出单元设备(过程)的各项能量间的相互数量关系,包括各种机械能形式的相互转化关系,为完成指定任务需要加入或移走的功量和热量、设备的热量损失、各项物流的焓值等。
第一章 流体流动1.流体:是由许多离散的彼此间有一定间隙的、作随机热运动的单个分子构成的。
通常是气体和液体的统称2.密度: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单位为kg ,其表示式为 ρ=V/m 比容:单位质量流体所具有的体积,其单位为m 3/kg ,在数值上等于密度的倒数。
v=1/ρ 压强:垂直作用于单位面积上且方向指向此面积的力,称为压强,其表示式为 P=F/A3.等压面:在静止的、连续的同一液体内,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各点,因其深度相同,其压力亦相等。
4.流量与流速:(一)流量<1>.体积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通道某一截面的流体体积,用V s ,表示,其单位为m 3/s(或 m 3/h)。
<2>.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经通道某一截面的流体质量,用W s 表示,其单位为kg/s(或 kg/h)。
当流体密度为ρ时,体积流量y ,与质量流量W s 的关系为: Ws =V s ρ(二) 流速:单位时间内流体微团在流动方向上流过的距离,其单位为m/s 。
第一章 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1.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gh p p ρ+=022. 双液位U 型压差计的指示: )21(21ρρ-=-Rg p p )3. 伯努力方程:ρρ222212112121pu g z p u g z ++=++4. 实际流体机械能衡算方程:f W pu g z p u g z ∑+++=++ρρ222212112121+5. 雷诺数:λμρ64Re ==du 6. 范宁公式:ρρμλfp dlu u d l Wf ∆==⋅⋅=22322 7. 哈根-泊谡叶方程:232d lup f μ=∆8.局部阻力计算:流道突然扩大:2211⎪⎭⎫ ⎝⎛-=A A ξ流产突然缩小:⎪⎭⎫ ⎝⎛-=2115.0A A ξ9.混合液体密度的计算:n wnB wB A wA m x x x ρρρρ+++=....1ρ液体混合物中个组分得密度,10. Kg/m 3,x--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10 。
表压强=绝对压强-大气压强 真空度=大气压强-绝对压强 11. 体积流量和质量流量的关系:w s =v s ρ m 3/s kg/s 整个管横截面上的平均流速:A Vs=μ A--与流动方向垂直管道的横截面积,m 2流量与流速的关系:质量流量:μρ===A v A w G ss G 的单位为:kg/(m 2.s)12. 一般圆形管道内径:πμsv d 4=13. 管内定态流动的连续性方程:常数=====ρμρμρμA A A s w (222111)表示在定态流动系统中,流体流经各截面的质量流量不变,而流速u 随管道截面积A 及流体的密度ρ而变化。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的连续性方程:常数=====A A A s v μμμ (2211)体积流量一定时流速与管径的平方成反比:()22121d d =μμ 14.牛顿黏性定律表达式:dy duμτ= μ为液体的黏度1Pa.s=1000cP15平板上边界层的厚度可用下式进行评估:对于滞留边界层5.0Re 64.4xx=δ 湍流边界层2.0Re 376.0xx=δ式中Re x 为以距平板前缘距离x 作为几何尺寸的雷诺数,即μxp u s x =Re ,u s 为主流区的流 速16 对于滞留流动,稳定段长度x 。
目录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 (3)第一节流体静力学 (3)第二节流体动力学 (5)第三节管内流体流动现象 (7)第四节流体流动阻力 (8)第五节管路计算 (11)第六节流速与流量的测量 (11)第七节流体输送设备 (13)第二章非均相物系分离 (21)第一节概述 (21)第二节颗粒沉降 (22)第三节过滤 (25)第四节过程强化与展望 (27)第三章传热 (28)第一节概述 (28)第二节热传导 (28)第三节对流传热 (30)第四节传热计算 (30)第五节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31)第六节辐射传热 (34)第七节换热器 (35)第四章蒸发 (37)第一节概述 (37)第二节单效蒸发与真空蒸发 (37)第三节多效蒸发 (40)第四节蒸发设备 (41)第五章气体吸收 (42)第一节概述 (42)第二节气液相平衡关系 (45)第三节单相传质 (46)第四节相际对流传质及总传质速率方程 (49)第五节吸收塔的计算 (51)第六节填料塔 (58)第六章蒸馏 (60)第一节概述 (60)第二节双组分物系的气液相平衡 (60)第三节简单蒸馏和平衡蒸馏 (62)第四节精馏 (63)第五节双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 (63)第六节间歇精馏 (67)第七节恒沸精馏与萃取精馏 (67)第八节板式塔 (67)第九节过程的强化与展望 (69)第七章干燥 (71)第一节概述 (71)第二节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 (71)第三节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73)第四节干燥速率和干燥时间 (75)第五节干燥器 (76)第六节过程强化与展望 (78)第一章 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第一节 流体静力学流体静力学主要研究流体处于静止时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1-1-1 密度单位体积流体的质量,称为流体的密度。
),(T p f =ρ液体密度 一般液体可视为不可压缩性流体,其密度基本上不随压力变化,但随温度变化,变化关系可从手册中查得。
液体混合物的密度由下式计算:n n m a a a ρρρρ+++= 22111式中,i a 为液体混合物中i 组分的质量分数;气体密度 气体为可压缩性流体,当压力不太高、温度不太低时,可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RT pM =ρ一般在手册中查得的气体密度都是在一定压力与温度下的数值,若条件不同,则此值需进行换算。
什么是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是研究化学工程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物质转化的热力学、动力学和传质过程,以及化工工艺的设计与优化等。
通过对化学反应和物质运动、传递的研究,化工原理可以指导工业生产中的化工过程的设计和操作,并解决化工工业中常见的问题,如反应速率、产物选择、产率、能量消耗等。
化工原理的研究内容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化学、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热力学等,因此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对于化学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原理第一章流体流动第一章 流体流动一、流体流动的数学描述在化工生产中,经常遇到流体通过管道流动这一最基本的流体流动现象。
当流体在管内作稳定流动时,遵循两个基本衡算关系式,即质量衡算方程式和机械能衡算方程式。
质量衡算方程式在稳定的流动系统中,对某一划定体积而言,进入该体积的流体的质量流量等于流出该体积的质量流量。
如图1—1所示,若取截面1—1′、2—2′及两截面间管壁所围成的体积为划定体积,则ρρρuA A u A u ==222111 (1-1a)对不可压缩、均质流体(密度ρ=常数)的圆管内流动,上式简化为2221211ud d u d u == (1-1b)机械能衡算方程式在没有外加功的情况下,流动系统中的流体总是从机械能较高处流向机械能较低处,两处机械能之差为流体克服流动阻力做功而消耗的机械能,以下简称为阻力损失。
如图1—1所示,截面1—1′与2—2′间单位质量流体的机械能衡算式为f 21w Et Et += (1-2)式中 221111u p gz Et ++=ρ,截面1—1′处单位质量流体的机械能,J /kg ;222222u p gz Et ++=ρ,截面2—2′处单位质量流体的机械能,J /kg ;∑⎥⎦⎤⎢⎣⎡∑+∑=⎥⎦⎤⎢⎣⎡⎪⎭⎫ ⎝⎛∑+=2)(222f u d l l u d l w e λζλ,单位质量流体在划定体积内流动时的总阻力损失,J /kg 。
其中,λ为雷诺数Re 和相对粗糙度ε / d 的函数,即⎪⎪⎭⎫ ⎝⎛=d du εμρφλ,。
上述方程式中,若将Et 1、Et 2、w f 、λ视为中间变量,则有z 1、z 2、p 1、p 2、u 1、u 2、d 1、d 2、d 、u 、l 、∑ζ(或∑l e )、ε、ρ、μ等15个变量,而独立方程仅有式(1-1)(含两个独立方程)、式(1-2)三个。
因此,当被输送流体的物性(ρ,μ)已知时,为使方程组有唯一解,还需确定另外的10个变量,其余3个变量才能确定。
第2章流体输送机械
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结构及主要性能参数。
2、掌握离心泵特性曲线、管路特性曲线、工作点。
3、理解汽蚀现象成因,掌握离心泵最大安装高度计算。
4、了解往复泵与旋转泵结构。
5、了解风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6、了解真空泵、真空技术及相关知识。
综合练习
一、填空题
1.离心泵的主要部件有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
2.离心泵的泵壳制成螺壳状,其作用就是_________。
3.离心泵特性曲线包括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三条曲线。
4.离心泵特性曲线就是在一定_________下,用常温_________为介质,通过实验测定得到的。
5.离心泵启动前需要向泵充满被输送的液体,否则将可能发生_________现象。
.
6.离心泵的安装高度超过允许吸上高度时,将可能发生_________现象。
7.离心泵的扬程就是指_________,它的单位就是_________。
8.若离心泵人口处真空表读数为93、32 kPa,当地大气压强为101、33 kPa,则输送42℃水(饱与蒸气压为8、2 kPa)时,则泵内_________发生气蚀现象。
9.离心泵安装在一定管路上,其工作点就是指_________。
10.若被输送液体的粘度增高,则离心泵的压头_________、流量_________、效率_________、轴功率_________。
答案:1、叶轮泵壳轴封装置 2、转能,即使部分动能转化为静压能 3、H-Q、N-Q、η-Q 4.转速水 5、气缚 6、气蚀
7、泵对单位重量流体提供的有效能量 m 8、会 9、泵的特性曲线与管路曲线交点 10、减小减小下降增大
二、选择题
1.离心泵的扬程就是指( )。
A.实际的升扬高度
B.泵的吸上高度
C.单位重量液体通过泵的能量
D.液体出泵与进泵的压强差换算成的液柱高
2.离心泵的轴功率就是( )。
A.在流量为零时最大
B.在压头最大时最大
C.在流量为零时最小
D.在工作点处最小
3.离心泵的效率η与流量Q的关系为( )。
A.Q增大,η增大
B. Q增大,η先增大后减小
C.Q增大,η减小
D. Q增大,η先减小后增大
4.离心泵的轴功率N与流量Q关系为( )。
A.Q 增大,N 增大
B. Q 增大,N 先增大后减小
C.Q 增大,N 减小.
D.Q 增大,N 先减小后增大
5.离心泵气蚀余量△h 与流量Q 关系为( )。
A. Q 增大, △h 增大
B. Q 增大, △h 减小
c. Q 增大, △h 不变 D.Q 增大, △h 先增大后减小
6.离心泵在一定管路系统下工作,压头与被输送液体密度无关的条件就是
( )。
A.z 2-z 1=0
B.Σh f =0
C.0222122=-u u
D.P 2 – P 1=0
7.离心泵停止操作时,宜( )。
A.先关出口阀后停电
B.先停电后关出口阀
C.先关出口阀或先停电均可
D.单级泵先停电,多级泵先关出口阀
8.离心泵的工作点就是指( )。
A.与泵最高效率时对应的点
B.由泵的特性曲线所决定的点
C.由管路特性所决定的点
D.泵的特性曲线与管路特性的交点
9.往复泵适用于( )。
,
A 、大流量且要求流量均匀的场合
B 、介质腐蚀性强的场合
C.流量较小、压头较高的场合 D 投资较小的场合
10.在测定离心泵性能时,若将压强表装在调节阀后面,压强表读数p 2将( )。
A.随流量增大而减小
B.随流量增大而增大
C.随流量增大而基本不变
D.随流量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1、 C 2、 C 3、 B 4、 A 5、 A 6、 D 7、 A 8、 D 9、
C 10、 B
三、计算题
1.在一定转速下测定某离心泵的性能,吸入管与压出管的内径分别为70mm 与50mm 。
当流量为30 m 3/h 时,泵入口处真空表与出口处压力表的读数分别为40kPa 与215kPa,两测压口间的垂直距离为0、4m,轴功率为3、45kW 。
试计算泵的压头与效率。
解: s m d V u s
166.207.0785.036003042211=⨯==π
s m u 246.405.0785.03600302
2=⨯=
在泵进出口处列柏努力方程,忽略能量损失; 222212112121Z u g
g p H Z u g g p e ++=+++ρρ Z u u g g p p H e ∆+-+-=
)(21212212ρ
4.0)116.2246.4(81.92181
.91010)40215(2233+-⨯+⨯⨯+= =27、07m kW g QH P e 213.207.2781.910360030
3=⨯⨯⨯==ρ %1.64%10045
.3213.2%100=⨯=⨯=∴P P e η 2.用油泵从贮槽向反应器输送44℃的异丁烷,贮槽中异丁烷液面恒定,其上方绝对压力为652kPa 。
泵位于贮槽液面以下1、5m 处,吸入管路全部压头损失为1、6m 。
44℃时异丁烷的密度为530kg/m 3,饱与蒸汽压为638 kPa 。
所选用泵的允许汽蚀余量为3、5m,问此泵能否正常操作?
解:泵允许的安装高度: ∑---=吸入允允f v h NPSH g
P P Hg )(0ρ 6.15.381
.9530106386523
--⨯⨯-=)( m 4.2-=
∴>允定y Hg Hg 此泵安装不当,会发生气蚀现象。
3. 常压贮槽内装有某石油产品,在贮存条件下其密度为760 kg/m 3。
现将该油品送入反应釜中,输送管路为φ57×2mm,由液面到设备入口的升扬高度为5m,流量为15m 3/h 。
釜内压力为148kPa(表压),管路的压头损失为5m(不包括出口阻力)。
试选择一台合适的油泵。
解: s m d V u s
89.1053.0785.0360015
422=⨯==π
在水槽液面11'-与输送管内侧22'-面间列柏努力方程,简化有:
∑++∆+∆=f e h u g
g P Z H 2221ρ
m H e 03.30598.181
.92181.976010148523=+⨯⨯+⨯⨯+= 由Q=m H h
m e 03.30153=
查油泵性能,选泵60Y-60B 其性能为;
流量:h
m 3
8.19kW m 75.338轴功率压头 m 6.2%55允许的气蚀余量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