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劳动经济学绪论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资源在即定目标下的有效利用的学科,它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即劳动力供需双方的相互作用。
确世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者与经营者对于工资、价格、利润以及劳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研究的焦点在于群体而非个人的行为动机,其任务有三:一、是揭示劳动要素在一组局限条件下的投入---产出机理及其经济效益;二、是用既定的价值观和目标所确定的某种标准对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及决定这种经济效益的制度和政策前提进行评价;三、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分析,揭示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
熟悉----劳动要素的投入-产出机理1、劳动投入生产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产出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2、劳动投入成本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3、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揭示劳动投入与产品收益之间数量关系的理论。
熟悉----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一、劳动投入经济效益可以概括为: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和人力资本占用的费用之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由三方面因素决定。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它是产品产量与劳动投入量之比,即投入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量,用Y/L来表示。
其次是产品收益率;用R/Y表示,第三是劳动投入费用本身。
二、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所使用的标准有:1、经济效益理论。
其判断标准有以下几条:1、消费最优化条件2、生产最优化条件3、产品组成最优化条件以上3个条件被劳动经济学认为是3个从劳动需求方面评价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个从劳动供给方面考察的条件,被称为要素使用强度最优条件。
2、“平等”和“效率”交替理论。
3、外在化效应理论。
外在化效应是指某种制度或政策所产生的,使某些个人或某些单位在本身没有进行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便获得某种利益或招致某种损失的效应。
4、补偿理论。
熟悉----劳资双方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系在典型的产品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依附行政体制的一种分配和被分配的关系;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双方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的一种契约关系。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绪论课程目录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个因素二、“新”、“旧”劳动经济学1、新古典学派2、制度学派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选择理论分析法2、实证分析法3、规范分析法四、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剖析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国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由劳动要素占有劳动的唯一特性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对于砖的出售者而言,对于出售的砖是被用来建宫殿或是下水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对于劳动的出售者而言,谁从事既定的困难任务是大有关系的。
”某个近期的观察者声称:“劳动市场是一个丰富而繁杂的场所,当一个劳动者接受一项工作时,他希望赚到钱,但也关心工资增长率、福利、风险水平、退休条例、退休金、升迁和解雇的规定、资历权和冤情申诉。
接着劳动者必须放弃一些时间,但也要求他提高其技能,训练其他劳动者,提供劳动和主意。
在如何支配其时间问题上顺从于授权监督者。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西方学者的大体一致看法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三种力量(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们决定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最终结果。
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市场性因素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虽然有许多非经济性的因素影响劳动力的价格和配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因素的交织作用是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案课程代码参考学分 2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编制人陈雪春参考学时32 审定人教案内容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学时:32 第1,2 ,12-19周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第三章劳动力需求第四章劳动力供给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第六章劳动力流动第七章工资第八章就业与失业第九章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分割第十章工会与劳动力市场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课型讲授+ 案例分析本书教学目标及要求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以经济学方法来认识和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深刻理解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初步了解工资、就业、失业等决策的形成机制;培养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企业及社会面临的实际劳动经济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研究之中,切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目标1、能够了解掌握的理论与实践内容。
2、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理论回答现实生活的问题。
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
(二)能力目标1、具备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教师推荐的资源自觉学习,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2、能够打破限制,不断融合所学知识,全面深入观察和分析能力。
3、能够不断提升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
4、能够书写基本符合规范的物流法律意见书。
(三)素质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个人成长。
2、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认同意识;逐渐养成注重实际、独立自主、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良好品质。
3、改变批判性和单一的思维模式,培养和提升创造性、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的素养。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人力资本投资、工资教学难点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教学准备(教具、课件、图片、资料等)1、教具:张贴板,吸磁铁,无线麦,油性笔、投影仪、大纸张、激光笔等;教学方法和步骤(含运用何种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法;2、案例分析。
找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分析案例。
第一章绪论 (3)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 (9)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 (11)第四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4)第五节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6)第二章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 (22)第一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类型和功能 (22)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运行规律体系 (26)第三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 (29)第三章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 (37)第一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含义 (37)第二节劳动力需求曲线 (41)第三节劳动力供给曲线 (53)第四节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 (62)第五节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67)第四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70)第一节均衡的基本含义 (70)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 (74)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78)第四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82)第五节内部劳动力市场 (85)第五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 (92)第一节工资理论 (92)第二节工资水平 (100)第三节工资差别 (111)第四节工资形式 (118)第五节收入分配差距 (126)第六章就业与失业 (138)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基本概念 (138)第二节就业量的决定 (143)第三节失业的类型及原因 (147)第四节我国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152)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159)第一节歧视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159)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 (160)第三节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168)第四节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 (171)第五节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对策 (173)第八章人力资本投资 (179)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 (179)第二节人力资本投资概述 (183)第三节教育投资分析 (185)第四节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193)第五节劳动力的流动 (197)第九章劳动关系 (204)第一节劳动关系概述 (204)第二节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 (216)第三节我国劳动关系目标及发展 (223)第十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228)第一节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 (228)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234)第三节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242)劳动经济学教程第一章绪论学习目标本章将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入手,考察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并介绍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劳动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主要内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劳动经济学的方法论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目前较为突出的劳动经济问题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问题。
•资源的稀缺性促使社会必须做出选择: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
•选择的代价——机会成本。
•选择的原则: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下述哪种观点更好地反映了人们在理性分析的前提下做出经济决策的经济学视角?•在美国,即使没有退休金,大多数工人也会在65岁退休,因为该年龄一直是通常的退休年龄。
•在美国,大多数工人在65岁退休,是因为该年龄是他们合法取得个人退休金和全部社会保障金的年龄。
•劳动力是稀缺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可以从劳动力资源的质和量两个层面来理解:•从量的角度来说,小而言之,企业购买劳动力支付能力稀缺;大而言之,稀缺与过剩并存。
•从质的角度来说,高质劳动力稀缺。
•从某个具体时点来说,劳动力资源可能“过剩”。
•因此,劳动经济学关注的焦点是如何以最少的劳动投入费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的经济效率的科学,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劳动的经济效率源自劳动力组织的效率,所以又在管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说到底是由劳动力资源稀缺所引起的选择问题,即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可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开发利用的理论与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流动)、劳动报酬(工资与就业关系的选择)、职业与就业、教育和培训投资的刺激因素和效果、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等。
二、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产生问题,学术界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
观点之一:亚当•斯密是第一位发现者,《国富论》中的有关课题,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和价值尺度;⑵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⑶工资决定与工资差别;⑷劳动分工产生的雇员境遇等。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概论: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劳动者、企业的经济行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歧视,收入两极分化等。
2.劳动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人的行为特征、劳动力的市场特征、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
3.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描述事物本来的面貌,两个特性是人是有理性的,资源具有稀缺性;步骤: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规范研究(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包括一定的价值判断;互惠原则—参与交易活动的双方均获益,一部分获益但无人受损,一部人获益,一部分受损,但获益大于受损;互惠障碍的原因—市场失灵,不知情,价格扭曲,交易障碍,市场缺位);比较研究(横向:空间;纵向:时间序列)4.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5.劳动力市场的含义:是一个租让劳动力的市场,交易结果是以一定的市场工资率让工人配置在合理的工作岗位上,也有其特殊性(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等)第二章劳动力供给理论:1.劳动力定义: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
2.劳动力供给定义: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的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3.劳动力供给类型及其表达:个人、家庭、社会;表达有函数、曲线和表。
4.一个简单的劳动力供给模型:①几个基本假设:假设劳动者的时间只能用来做一件或者两件事情—工作或者享受闲暇;享受闲暇或者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是边际效用递减的;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会获得不变的小时工资率;劳动者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②无差异曲线(横轴为闲暇,纵轴为货币收入)含义:给个人带来某一特定水平效用或者满足的闲暇时间与实际收入的组合。
推论:一个人可以有多条平行的无差异曲线,远离原点,效用越高;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因为闲暇与工作是相互替代的)且凸向远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偏好:偏好闲暇者无差异曲线更为陡峭,偏好货币收入者无差异曲线更为平缓斜率:边际技术替代率MRS*边际技术替代率:含义:是每增加一单位的闲暇所必须放弃的劳动收入量,它表示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第一讲劳动经济学绪论课程目录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三个因素二、“新”、“旧”劳动经济学1、新古典学派2、制度学派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选择理论分析法2、实证分析法3、规范分析法四、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剖析一、作为一门学科的劳动经济学1,什么是劳动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劳动力是一种稀缺的社会生产性资源,研究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货币工资在个人和家庭之间的分配,就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因此,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枝,它着重考察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作及其结果、未来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以及与劳动力资源就业和收入分配有关的公共政策。
2,为什么劳动经济学要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国民收入中的绝大部分由劳动要素占有劳动的唯一特性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对于砖的出售者而言,对于出售的砖是被用来建宫殿或是下水道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对于劳动的出售者而言,谁从事既定的困难任务是大有关系的。
”某个近期的观察者声称:“劳动市场是一个丰富而繁杂的场所,当一个劳动者接受一项工作时,他希望赚到钱,但也关心工资增长率、福利、风险水平、退休条例、退休金、升迁和解雇的规定、资历权和冤情申诉。
接着劳动者必须放弃一些时间,但也要求他提高其技能,训练其他劳动者,提供劳动和主意。
在如何支配其时间问题上顺从于授权监督者。
”3,影响劳动力市场运作机制的三个因素西方学者的大体一致看法是,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是在三种力量(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们决定了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最终结果。
这三种因素分别是: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市场性因素指,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供求对比状况所决定的劳动资源配置及其价格。
虽然有许多非经济性的因素影响劳动力的价格和配置,但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因素的交织作用是决定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最主要的因素。
(2)制度性因素指,工会、政府和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工资和劳动力配置的影响。
制度性因素对于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影响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同的次级市场。
这使得市场供求因素在决定工资和就业量方面的作用有所缩小。
由于不同的市场可能具有不同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使得劳动力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因而缩小了市场供求因素起作用的范围。
这些制度性因素所形成的交易规则和调控手段,分别体现在企业的人事管理政策、劳工合同以及政府的有关立法等方面。
第二,制度性因素可以独立的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
在买卖双方为数众多的古典型劳动力市场上,作为市场组成部分的雇主和劳动者,很难单方面影响现行的工资水平。
但是,当大型股份公司、强有力的工会组织以及政府诸多的调控法规出现后,劳动力市场上的情形便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些制度性因素都能独立影响工资水平,从而限制了以供求为核心的市场性因素的影响作用。
(3)社会性因素指,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这些重要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习俗。
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
第二,社会性因素影响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的决定。
这种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对性。
在有些条件下,社会性因素是独立于市场供求因素之外来决定工资水平,而在另一些条件下,它又通过市场性因素来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西方学者一般都认为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对于形成劳动力市场的结果都发挥了某种程度的作用。
然而,对于哪一种因素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引起特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果,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围绕这些分歧,在劳动经济学的思想史上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流派,这两个流派的思想发展构成了当前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他们是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
二、“新”、“旧”劳动经济学1,新古典学派强调市场性供求的竞争作用是形成劳动市场运行结果的主要因素。
(1)思想渊源。
(马歇尔,皮古,希克斯,道格拉斯,邓洛普,罗斯,刘易斯、舒尔茨和贝克尔)来源于马歇尔的思想。
马歇尔把劳动问题的研究最终纳入到了竞争的市场供求的框架中。
继马歇尔之后,皮古、希克斯和保罗•道格拉斯在20世纪进一步把新古典的劳动经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皮古的著作促进了劳动问题与经济原则的更加系统的结合,希克斯则创立了一系列关于劳动需求和供给的理论概念,道格拉斯则运用实际统计数据使这些理论概念得到验证。
20世纪40年代,劳动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关于工会在工资决定机制中的作用。
邓洛普和罗斯都对工会所追求的工资政策进行了细致的经济学分析。
邓洛普将工会视为经济理论中一个组织,利用理性决策者模型对之进行分析。
罗斯认为不能将工会视为一个经济组织,工会是一个政治组织。
60年代,刘易斯对工会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市场运行结果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贡献在于重新指明了劳动经济学向分析和定量的角度发展的方向。
他把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市场/非市场活动的时间配置、劳动力配置以及劳动力的补偿问题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舒尔茨和贝克尔在劳动经济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的研究重点是生产过程中人的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
他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五种主要形式:健康设施和服务;企业的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教育;劳动者的迁移。
贝克尔的主要贡献是,他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了一般意义上的分析,同时他还在时间分配和家庭生产方面对消费者行为模式的发展。
此外,他还对高等教育所带来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进行了实证分析。
人力资本理论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见解。
(2)理论框架为了强调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把经济运行中的其他非市场性因素的影响抽去,或视为事先给定的。
这些非市场性因素包括:法律、企业制度、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产权和财富分配、偏好模式等。
认为这些方面不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理论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部分组成。
理论之一就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
关于人类的行为模式,新古典理论提出了几个简单但非常重要的基本假设,即所谓的理性行为者模型。
假设1:人类在面临约束下具有最大化其利益的行为。
假设2:人类具有进行理性选择的认识能力。
假设3:人们都是个人主义者,不受他人的影响。
理论之二是关于市场的本质和市场运行。
认为劳动市场虽然有其特点,但分析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的某些理论模型或手段也同样适用于劳动市场。
此外,通常假设:劳动市场具有高度的竞争性,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很容易进入和退出市场。
这些假定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保证了需求和供给的力量能够决定一个稳定的均衡,非人格化的市场性因素成为工资的主要决定者和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市场的运行结果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3)方法论除了理论框架之外,新古典理论的方法论也颇令人注目。
所谓方法论是经济学家寻求解释现实经济行为的方法和程序。
新古典理论方法论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经常从可检验的一般假设条件出发,运用逻辑推理方法来推断某些理论上的预测。
推理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断过程,归纳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过程。
第二个特点是主要运用边际决策规则。
假定个人目标是使利润或效用最大化,故新古典理论所遵循的一条黄金法则是:只要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则继续从事某种活动就是有利可图的;当边际效用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该项活动就会处于最优状态。
2,制度学派根据多夫门(Joseph Dorfman)的观点,制度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有三个,他们是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康芒斯(John Commons)和米契尔(Wesley Mitchell)。
(1)思想渊源。
制度学派的历史背景比较复杂,大体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康芒斯为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康芒斯在威斯康星大学的追随者所形成的威斯康星学派。
他们主要侧重于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并对当时的劳工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
认为将市场作为唯一调节机制的分析框架对于劳动问题的研究是不恰当的。
因此,他们试图在经济理论中并入其他制度的管理,以对市场分析进行补充。
用理查德莱斯特的话说:“市场的力量被软化、限制、甚至被社会极其他非经济因素所替代。
” 因此利用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来解释市场运行的结果是制度主义的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在20世纪的40年代至50年代,通常称为新制度学派。
以John Dunlop,Lloyd Reyndds,Clark kerr,Arhtur Ross 和Richard Lester等为代表人物。
这一时期的制度主义者更侧重于研究劳动市场实际如何运行的理论和实践。
其研究的结果使他们坚信,新古典理论所描述的工资和就业水平的形成机制与劳动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去甚远。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这一阶段的制度主义理论被称为“二元的”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
该理论强调工会和公司政策以及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如何把各个劳动力市场分割开来,从而阻碍了市场竞争性因素的作用范围。
第四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仍继承了前三个时期的“旧”制度主义传统,在Oliver Williamson的领导下,“新制度”经济学派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把旧制度学派的有限理性和新古典的竞争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融合起来,以解释劳动市场的制度性特征,例如内部劳动市场的存在和自由雇佣政策。
(2)理论框架。
其理论基础之一是人类行为的适度模型。
制度经济学家都拒绝接受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他们以另一种称为“满足”的行为动机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满足”意味着行为人追求某一目标时,只要达到其最低可接受程度或满足水平就可以了,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论所认为的要达到最佳的结果。
那些“满足”的人们把满足的结果视为很好的,即使这一结果不是最优的。
制度主义者也认为人们的抉择并不像新古典学派的理性行为人模型所假设的那样有理性,那样自始自终的连贯一致。
他们认为,人的智力水平有限,难以吸收和消化大量的信息,因而难以通过复杂的计算以实现最优选择。
这是理性选择假设存在的最大问题。
最后,制度主义者也对新古典学派关于偏好的独立性假设持有两点不同的看法。
第一,人们的偏好并不是独立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行动会对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或偏好产生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