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讲稿思修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学目的和要求:引导学生了解理想信念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不仅要有个人理想,还要有社会理想,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理想是美好的,但是理想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确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以及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从而把握和创造理想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教学内容:我们先来看这样一首小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生在世,谁不想成功?而时光如逝,青春有限要想成功必须要有理想与信念没有理想,信念的人生如同草木已秋,匆匆枯槁没有理想信念的青春犹如大海迷航的孤舟无望且随时都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也许你们会认为你们已经上了大学,你们的理想已经实现了,还需要什么理想信念呢。
确实应该祝贺你们,时代的幸运儿。
但是当上大学已不再是你们的理想,而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个真实目标。
那么读完大学以后干什么?你们应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从上大学的这一天起,你们已经踏上了人生新的起点,未来就在你们不断的思索中,展开了腾飞的翅膀。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我国诗人流沙河这样写道。
的确,理想是人生不竭动力的源泉,而信念又给追求理想提供了认识和情感的基础。
理想和信念共同构成人的动力系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看看这些名人名言: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为之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
——李大钊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找精神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要能够不使我们骄傲,而又能够使我们的希望和梦想放得更高。
——居里夫人不要认为取胜就是一切,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念。
倘若你没有信念,那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美国政治家柯克兰那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第一节要学的内容。
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理想信念的含义和特征(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1、理想的含义:“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ia”,意思是人生奋斗目标。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一、教学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充分认识理想实现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巨性,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坚定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信念,用实际行动把美好理想化为现实。
二、教学内容1、理想信念的含义、特征及其意义,为何要确立理想信念问题。
2、为什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的理想信念问题。
3、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解决的是化科学理想信念为现实的条件、途径和方法问题。
三、教学重点理想信念的科学概念;理想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基本内容;理想信念的确立、追求和实现。
四、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树立最高理想,坚信社会主义信念,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如何把理想化为现实。
五、教学设计1、课程导入有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这首诗的蕴义在于它强调理想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理想是人生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
没有理想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会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在行刑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这几年没什么追求,就是很失败。
”他还说“有信念的人,活着才会快乐。
”这是马家爵在生命最后时刻的人生感悟。
没有理想的,也许并不是马家爵一个人。
我们在座的有些同学可能就没有什么理想,整天处在一种浑浑噩噩、找不到目标和方向的状态中。
那么,什么是理想和信念,当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理想和信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从这当中来找到答案。
2、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相结合。
六、材料实例材料事例1:观点:“读书是为了挣大钱娶美女吗?”材料事例2:保尔•柯察金和比尔•盖茨谁是英雄?材料事例3:故事:什么样的追求决定什么样的人生材料事例4: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职业理想差异材料事例5:丛飞事迹(视频)。
1.2.2积极的人生态度【导入】这个暑假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大火,在电影院不仅可以听到孩子们的自发背诵让人热血沸腾,也能看到大人们忍不住的潸然泪下与诗人共情。
影片将真实的历史和盛唐文化,用现代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仅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
李白与高适,年少相识,两个人都想在这盛世中大鹏展翅,却在现实的阻拦下举步维艰。
李白年轻时诗名远扬,却报国无门,但他在这番际遇下留下了无数首流传千古的绝唱。
而高适的一生更是举步维艰,人到中年始终籍籍无名,半年里被提拔到淮南节度使,只是因为国家危乱无人可用。
在解除长安的围困后,他选择了纵马回乡,功成身退,归来仍是少年。
影片中无论是高适、李白、王维、杜甫,他们都在不同的选择下,成就了不同的人生。
(该段部分文字来源于“有书”,作者有书时珏)他们用诗句和历程告诉我们,人生要有坚定的信念、不懈的追求、豁达的心态、卓越的才华,逆境中,我们只有调整心态,积蓄实力,静待时机时机,最终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或许渺小的我们无法和李白、杜甫等相提并论,但是他们身上那种面对人生的态度却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当我们心怀理想的时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更有利于我们实现理想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人生态度的相关问题:1.认真认真的人生态度包括认真的思考人生、认真的确立目标、认真的对待生活、认真的面对生活。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这句名言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会见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发表演讲时提出来的。
“认真”二字蕴含着无穷的力量,也包藏着无限的可能。
但是近几年网络中却出现了“躺平”“摆烂”等热词,很多年轻人戏称自己为“佛系青年”,这反映了年轻人的一种消极心态。
虽然人生道路很长,但是关键就几步。
走好人生之路,需要大学生正确认识、处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不能得过且过、放纵生活、游戏人生,否则就会虚掷光阴,甚至误入歧途。
2.务实有句话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你理想再远大,如果不一步一个脚印的去付诸实践,如果天天躺在床上做春秋大梦,你的理想能实现吗?不能。
思修第一章ppt课件•绪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目•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录绪论01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课程结构本课程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先介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然后分别阐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具体内容,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要求学生应该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同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概述0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指人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思想道德境界。
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及重要性法律基础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保障个人权利和利益法律基础的概念: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法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待法律的态度和信仰。
法律基础的概念及作用法律基础是思想道德修养的保障和支撑,只有掌握和运用好法律武器,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个人权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思想道德修养是法律基础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法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思修讲课稿-第一章七、授课内容及设计1、课程导入大家进入大学,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也都在心中衡量着这个新的环境,还有自己心目中的大学。
我们这学期所要上的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是一门提我们思维判断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课程。
(本课程简单介绍)同时考上大学,我想也是我们在座的每位学子心中多年的梦想,现在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相信大家又会有不少感慨。
面对着这个全新的环境,相信大家也希望大家会有所思考:我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生活又有什么不同?我如何度过这三年的大学生生涯才是有意义的呢?(穿插提问、讨论、简单归纳)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2、内容讲解绪论珍惜大学生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作家柳青曾这样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从中学迈进大学,经过大学的洗礼,走向社会,则正是人生道路的“紧要之处”。
大学生活既为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发展平台,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为人生发展设置了需要逾越的阶梯,是人生发展充满着各种挑战和危机的时期。
从中学到大学,实现了人生发展的大转变,大学生要勾勒自己美好的人生发展前景,首先应适应好大学生活。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从中学到大学,大学生开始了人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
在这个新阶段中,困难和矛盾将接踵而来。
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一个从盲目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因此,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大学生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及所应完成的发展任务,正确认识自我,实现角色转变,认识大学新生可能碰到的主要矛盾和障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争取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大学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首先我们来认识下大学生活特点:主要有三个:一是大学是知识的海洋(重点介绍图书馆的利用);二是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师级人物介绍);大学有浓厚的学习与研究和成才的氛围。
1.2.1高尚的人生追求【导入】“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陪伴无数人实现人生价值。
英模的故事历久弥新,精神的力量超越时空,即便过去了大半个世纪,我们依然能从雷锋事迹、雷锋精神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汲取奋进的力量。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是时代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公民道德的一座丰碑,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虽然他的生命的长度只有22个年头,但他的精神让这个短暂的生命延展出无限的厚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从来不缺少“雷锋”的身影,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郭明义……他们无不诠释着雷锋精神的真谛,昭示着中华民族的主流精神。
你们能从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品质呢?【线上讨论】下面请大家打开学习平台,将你们的答案写在讨论区:通过词云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同学说“奉献”、有的同学说“为人民服务”、还有的同学提到了“高尚”。
说到底,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那就是他们都具备高尚的人生追求。
也正是在这种高尚的人生追求促使他们将自己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联系在一起,从而自觉地把一生奉献于立国利民的事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人生追求的相关知识:【逻辑框架】本小节我们将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1.什么是科学崇高的人生追求?2.为什么这是高尚的人生追求?【正文】1.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呢?答案是“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个思想以及科学而高尚的品质,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翻开珍藏在雷锋纪念馆里的雷锋日记手稿,他坚定的声音仿佛在我们耳边萦绕“怎样做人,为谁活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人生观一、人生观的含义。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总看法。
人的认识核心在于认识人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关系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有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1. 人生目的。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的方向,对人们从事具体活动的定向的作用。
(2)人生的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斗争,不同人生目的会使人们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3)人生的目的影响人生价值的选择。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
错误的人生目的把人和人的价值理解为向社会和他人索取。
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漠视对国家,社会,积极,他人的义务和责任。
2. 人生态度。
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对人生问题的稳定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当一个人对人生观做出某种明确选择,实际上在主要方面决定了他如何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什么方式处理人生问题。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3. 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内涵: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命及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意义。
(1)人生价值包含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2)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两者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一、人生与人生观ニ、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一、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一、辨证对待人生矛盾二、反对错误人生观三、成就出彩人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这个问题困扰着无数的人。
【毕达哥拉斯小故事】毕达哥拉斯本人以发现勾股定理(西方称毕达哥拉斯定理)著称于世。
毕达哥拉斯有次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是正方形美丽的大理石地砖,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磁砖,但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磁砖的美丽,而是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于是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 AB为边画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
他很好奇,于是再以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磁砖的面积,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
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
【弗洛伊德】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这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领域的新学派——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说。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为重要、知名的作品之一,书中弗洛伊德对“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验,分析了梦的凝缩、梦的转移和梦的二重加工,讨论了梦的隐意内容,解析了愿望满足的原理,描述了俄狄浦斯情结,阐述了幼儿生活对成人性格的影响。
都说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
人为什么活着?该怎么活?如何活得有价值?斯芬克斯之谜是一个很多同学都知道的神话,斯芬克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怪兽,相传在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上有一块石碑上刻着一句箴言,主神宙斯想把这句箴言告诉人类:于是他派斯芬克斯来到人间,斯芬克斯把这句箴言变成了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晨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傍晚三条腿走路?他每天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行人,用谜语问路人,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这个谜语给当时的忒拜城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后来忒拜城国王的儿子俄狄浦斯从那里经过猜中了正确答案,谜底就是人。
第一章第一节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导语:请大家先讲一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都在做些什么?然后我给大家讲一讲我的理想,和我理想实现的过程。
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借鉴。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一)理想的含义、特征与类型。
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现实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美国)爱因斯坦2、理想的特征:第一、理想具有科学性。
理想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反映了人们追求的目标符合客观世界和人类发展的规律,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理想具有是时代性。
理想并非人们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一定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
它受到时代条件的制约。
第三、理想具有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和存在阶级斗争的社会里,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不同,不可能有什么超阶级的理想。
第四、理想具有实践性。
一个人的理想总是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最终经过社会实践将理想实现。
第五、理想具有超前性。
理想虽然源于现实和实践,但它却是对现实和理想的超前反映。
正是理想和现实的这个落差,鼓舞人们去奋斗,其提升现实到理想的高度,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3、理想的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政治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与道德理想。
(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主要特征稳定性。
信念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这一点很好理想,信念与人的一时的想法不同,它是人经过长期感受和思考之后所接受的结果,当然是稳定的。
执着性。
信念的稳定往往带来情感上的执著。
人们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从个人来说,谁都认为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都持坚决相信的态度,这使信念带有极大的执著性。
多样性。
不同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求都会形成不同的信念、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不同的人,由于众多的原因,会形成各不相同的信念,这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班的同学,其信念也并不完全相同。
亲合性。
亲合性是信念在感情上的表现。
一个人对和自己信念相近或相同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志同道合就是信念亲合性的表现,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感情上比较接近。
3.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两者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这是这一个大问题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儿童节前夕与少先队员一起,并向孩子们讲述自己从小就树立了精忠报国的奋斗目标。
案例:一位老师记得,孩子写了“精忠报国”,习近平看了说,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
我记到现在。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案例:俞敏洪的事迹。
电影《中国合伙人》。
一个曾经的留级生,让无数学子的人生升级;他从未留过洋,却组建了一支跨国的船队。
他用26个字母拉近了此岸和彼岸的距离。
胸怀世界,志在东方[13] 。
(2009年CCTV年度经济人物颁奖词)现在终于理解老俞了。
如果他仍然站在学术的潮尖上,新东方就没有希望了。
(原深圳新东方的老师阎震)从一名初中毕业的乡村拖拉机手,到一名乡村教师;从高考三次不中,到北京大学的高材生;从校园里内向自卑的丑小鸭,到英语系里耀眼的单词王;从被北大扫地出门的穷酸教师,到名动大江南北的培训界领军人物;从大街小巷刷广告的个体户,到亿万身家的上市公司老总;从付不起学费无缘出国的可怜虫,到学员遍布美国的“留学教父”……这就是俞敏洪,一个善于在演讲中激励学生的“圆梦大师”,一个没有一点架子、任由员工“开涮”的亿万富豪,一个创业伙伴们骑到他头上却不得不服气的校长。
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业务技能,形成创新、创业精神,就一定能够增强就业竞争力,实现和谐幸福人生,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正确地对待理想实现过程中的困境与挫折,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重要问题。
讨论:没有理想会怎样?请大家讲一讲自己现在为了实现理想做了些什么?一、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
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
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
”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
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二)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
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
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
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和建设为己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推动历史的进步。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与时代的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了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
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
同时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重点讲这一点。
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切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社会主义意识大厦基石的作用。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缺乏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丧失了精神支柱,失去了凝聚力,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
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