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四孝全图
- 格式:pdf
- 大小:5.64 MB
- 文档页数:16
古二十四孝:一、孝感动天虞舜二、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刘恒三、啮指心痛周朝曾参四、单衣顺母周朝闵子骞五、负米养亲周朝子路六、卖身葬父汉朝董永七、鹿乳奉亲周朝郯子八、行佣供母后汉江革九、怀橘遗亲后汉陆绩十、乳姑不怠唐朝唐夫人十一、恣蚊饱血晋朝吴猛十二、卧冰求鲤晋朝王祥十三、为母埋儿汉朝郭巨十四、扼虎救父晋朝杨香十五、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十六、尝粪忧心南齐庚黔娄十七、戏彩娱亲周朝老莱子十八、拾桑供母汉朝蔡顺十九、扇枕温衾汉朝黄香二十、涌泉跃鲤汉朝姜诗二十一、闻雷泣墓三国王裒二十二、刻木事亲汉朝丁兰二十三、哭竹生笋三国孟宗二十四、涤亲溺器宋朝黄庭坚新二十四孝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4、亲自给父母做饭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9、教父母学会上网10、经常为父母拍照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12、打开父母的心结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文版(图文版)【元】郭居敬绘画:陈少梅“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
此《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1909-1954)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二十四孝故事版》请点击千龙网·绝无仅有的二十四孝图板块/4404/2004/12/02/1340@2402787.htm一、孝感动天虞舜。
《二十四孝全图》二十四孝全图(绝版)《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ZG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一、孝感动天二、戏彩娱亲三、鹿乳奉亲四、百里负米五、啮指痛心六、芦衣顺母七、亲尝汤药八、拾葚异器九、埋儿奉母十、卖身葬父十一、刻木事亲十二、涌泉跃鲤十三、怀橘遗亲十四、扇枕温衾十五、行佣供母十六、闻雷泣墓十七、哭竹生笋十八、卧冰求鲤十九、扼虎救父二十、恣蚊饱血二十一、尝粪忧心二十二、乳姑不怠二十三、弃官寻母二十四、涤亲溺器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能,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尊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进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盛,经济得到恢复和进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XX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中华传统《二十四孝图》——图文并茂,令人动容!(收藏版)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我们看教育的“教”字,左“孝”,右“文”,教者孝之文也。
教育就是要从孝开始。
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
时代会变迁;知识会更新,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永恒的“孝”,它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
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这个“孝”字!“孝”字上“老”,下“子”,也就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延续性。
每个人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环节,你今天是小辈,明天就是长辈,你今天不孝敬你的长辈,那么你怎么能指望当你变老的时候,你的小辈来孝敬你呢?如果没有这种孝敬之心,人类的血缘之环,又怎么能够一环一环地传接下去呢?“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
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
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
《二十四孝》影响中国社会600多年,古人盛赞的这“二十四孝”,有多少是我们今天可以做到的呢?“鹿乳奉亲”可以勉强做到,“负米养亲”“亲尝汤药”“拾葚养亲”“行佣供母”“打虎救父”“弃官寻母”等等,也许可以勉强做到。
还有一些是我们绝对做不到的了,如“孝感动天”“埋儿得金”“怀橘遗亲”“哭竹生笋”等等。
有些我们咬咬牙也许能做到,但已是没有必要了,如“尝粪心忧”“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卧冰求鲤”“恣蚊饱血”“亲涤溺器”等等。
时代不同了,古人能做的,我们未必能做;古人须做的,我们未必必须做;古人做得很好的,我们未必做得到。
我们读《二十四孝》,当以同情之心去了解古人。
他们也许并非看重这些形式,要后人件件照办;而是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世间还有“孝”之一字!另一版本的二十四孝故事'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十四孝图∙∙岩山飘雪∙2位粉丝∙1楼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007-12-7 04:49 ∙回复∙∙岩山飘雪∙2位粉丝∙2楼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007-12-7 04:49∙∙岩山飘雪∙2位粉丝∙3楼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007-12-7 04:50 ∙回复∙∙岩山飘雪∙2位粉丝∙4楼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绝版二十四孝图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地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地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地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地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地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地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地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地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地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地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地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二十四孝”图文完全版(民国版)作者 MP4 发表在:百灵社区 第一孝孝感动天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虞朝皇帝舜,是瞽瞍之子,天性至为孝顺。
父亲是一位全然不懂礼仪的人,母亲常出恶言,其弟名象,傲慢不悛,惟姚舜并不怨恨,仍能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姚舜常在历山下耕田,因孝感动天,有象协助耕田,亦有鸟帮助其锄草。
当时的皇帝唐尧闻悉姚舜大孝,特派九位男子服侍,并将其女儿娥皇及女英与舜为妻,后来并将天下让与,舜以一平民,居然跃而为虞朝之皇帝,纯因孝心所致。
第二孝亲尝汤药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西汉时代之汉文帝名恒,系汉高祖刘邦之第三子,尚未就帝位前,其父就封化为代王,文帝奉养其母薄太后,极为孝顺,从不怠慢,有一次母亲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逢煎好汤药,如非亲自尝试,未敢拿与母亲服。
文帝孝顺母亲,因而仁孝声名传遍于天下,得到人人之赞颂。
第三孝啮指痛心母指方纔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来晚骨肉至情深周朝曾参,名子舆,奉养母亲,极为孝顺,有一次往山中砍柴时,家里忽然有客来到,母亲不知所措,盼望曾参速返,乃咬破手指,在山中之曾参,陡觉心痛,卜有预兆,急忙挑柴赶回家中,硊在母亲膝前,问其缘故,母亲说: 因有客至,乃咬手指使你醒悟。
曾参事母至孝,母亲手指竟与其性灵相通。
第四孝负米养亲有诗颂曰:负米借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巳没犹念旧劬劳周朝仲由,字子路家境贫困,时常采食藜与藿等野菜,子路为奉养父母,每每往百里以外之地背负食米。
父母逝世后,南游至楚国,楚王敬慕其学问人品,给与封其官爵百乘之车马,积存之米粮以万钟计,平时生活,以多层毛毯为坐褥,用膳时排列食鼎食用,极尽荣华富贵,但仍然思念父母之苦劳,感叹说: 虽然希望再如以往,食用藜藿等野菜,往百里以外之地负米奉养双亲,惜巳无法如愿。
第五孝卖身葬父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汉朝有一孝子,姓董名永,家贫如洗,父死时无力办理丧事,乃卖身贷钱埋葬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