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流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1. 众多的河湖⑴外流河、外流区:最后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为内流河,所在的区域为内流区。
⑶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比较:⑷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比较①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外流区内,受季风气候影响,河流水量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河流汛期自南向北越来越短,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②内流河分布在西北内陆,水量较小,季节变化大,河水主要来源于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 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
全长达1800 千米,自北向南经过京、津 2 市和冀、鲁、苏、浙 4 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3. 主要的湖泊我国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是咸水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补充:1、青海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湖,是一个咸水湖(内流湖),分布在青海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分布在江西省。
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分布在湖南省,太湖分布在江苏省。
世界最长的人工河---京杭运河。
注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怒江2、我国流量最大、水能最丰富的河流——长江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结冰期最长的河流——黑龙江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京杭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3、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1)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流经的省区: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2)主要的支流有:洮河、湟水、汾河、渭河(最大的支流)。
(3)流经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4)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为内蒙古的河口和河南的桃花峪(5)水电站: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6)塞上江南:宁夏平原、河套平原(7)黄河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河段问题治理措施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建坝淤地、修筑梯田、植树造林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上游和下游甘肃、宁夏、内蒙古、山东河段的(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发生凌汛现象人工破冰(8)黄河“地上河”的成因:黄河进入下游华北平原地区,流速减缓,河道变宽,泥沙沉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悬河)。
第三节河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并能勾
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
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
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资料;
3、多媒体课件制作。
六、【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以外流河为主】
1、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
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过渡〕:“我国的河流分布在哪儿呢?”
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的方法。
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
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
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过渡〕: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河流各有什么特征呢?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大屏幕展示分组讨论的主要内容:
①、内、外流河的数量、长度、水量;
②、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③、河流的水量与气候的关系。
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
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学生运用资料分组讨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师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
学生分角色扮演内流区河流和外流区河流,分别讲述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交流讨论成果。
(4)、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教师提供给学生资料:
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
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
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
(7)、家乡的河:
师生交流:共同欣赏淮安淮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淮安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
智力大比拼
1 、选对朋友:
(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
A、塔里木河B、长江C、黄河D、淮河
第二课时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
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
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4、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
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
指导学生完成活动题
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6、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阅读材料、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示意图入手,通过学生阅读“平垸行洪导长江”的资料和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
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
7、可以通过讨论、解答活动题2加以了解。
在解答此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
“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资料,应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使学生对于洪涝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主要河湖及分布、长江、黄河概况,以及对人类的作用都是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巩固练习
说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水电站。
第三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2、结合活动题
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
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
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6、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
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板书设计:
第三节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外流区与内流区
2、河流名称及分布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长江的概况
2、水能资源
3、长江的治理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1、黄河概况
2、地上河成因
3、黄河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