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13
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必要资源之一。
它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水污染、水质变差、水体缺水等问题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水资源的状况,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各国需要开展水资源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的概念和意义综合评价是一种对水资源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评估研究。
它不仅包括了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方面的评估,还包括了对水资源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评估。
综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水资源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关的措施来保护和优化水资源的利用。
综合评价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它可以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估,识别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和关键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次,它可以为防治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水体的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可以找出污染问题的具体源头和内容,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再者,它可以为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对水环境的评估,可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并指导各类工程的建设和运营。
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水资源综合评价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数据收集和整合。
评价的数据主要来源于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
包括有矿泉水、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相关数据。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并建立水资源数据库。
2、水资源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水资源的分析和评估,了解水资源的总量、质量、分布状况等信息,并深入了解当前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而制定相关的对策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3、水资源利用评估。
评估水资源利用的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在此基础上评估并制定未来水资源的合理和科学的利用方案。
同时也要研究新的水资源利用技术,为水资源的更好的开发利用创造条件。
4、水资源保护评估。
评估水资源的保护状况,包括制定水资源污染防治方案,防治水体和地下水的污染、生态保护等方案。
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关于温岭“五水共治”的调查报告·调查课题背景·假期中我们进行了“五水共治”的环保社会调查,我们特将调查的水域定为杭州贴沙河和古新河,也在河畔进行了多次调查。
一、关于“五水共治”1. 五水共治简介:五水共治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
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
浙江是著名水乡,水是生产之基,生态之要,生命之源。
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
水文化的价值在于它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进行五水共治,是平安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直接关系平安稳定、关乎人水和谐。
可治理自来水、江水、河水等水流的污染问题。
2. 实行“五水共治”的成果:2014年8月9日,第九届横渡钱塘江游泳比赛成功举办。
钱塘江畔江风习习,随着人群中一阵阵呼喊,25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泳爱好者纷纷跃入江中。
江水涌动,劈波斩浪,这个清晨,属于这些“泳者”。
“要通过治水,进一步治出转型升级的新成效,治出面向未来的新优势,治出浙江发展的好局面,治出我们自信、自觉、自强的精气神,以抓治水促转型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浙江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说,要通过“五水共治”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自从我省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省内多条河道经过系统治理,变得愈发清澈,臭河、垃圾河在慢慢消失,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群众跃入江河中戏水游泳,共享治水后带来的各种欢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五水共治”的成果正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慢慢显现。
二、关于贴沙河贴沙河作为杭州城内的千年古河、护城河,开凿于公元861年,主要用以宣泄钱塘江潮水,护卫杭城。
古时候因泥沙聚集于河滩上,曾与相邻几条河流统称沙河,俗称“贴沙河”。
1907年沪杭铁路贴沙河东面贯城而入,人们设立火车站在清泰门内,同时拆了城门及城墙一段,所以贴沙河河道现在位于市区。
第九章水资源配置第一节概述水资源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区域范围内,遵循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通过各种工程与非工程措施,考虑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资源配置准则,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手段和措施,对多种可利用的水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的调配。
水资源配置将流域水资源循环系统与人工用水的供、用、耗、排水过程相适应并互相联系为一个整体,通过对区域之间、用水目标之间、用水部门之间进行水量和水环境容量的合理调配,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为手段,在现状供需分析和对各种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能措施进行组合及分析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行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生成、评价和比选,提出推荐方案。
水资源配置以“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调查评价”为基础,结合“需水预测”、“节约用水”、“供水预测”、“水资源保护”等有关部分进行,其所提出的推荐方案应作为制定总体布局与实施方案的基础。
水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准年供需分析、方案生成、规划水平年供需分析、方案比选和评价、特殊干旱期应急对策制定等。
水资源配置在多次供需反馈并协调平衡的基础上,一般进行二至三次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次供需分析是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和发挥现有供水工程潜力的情况下,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
若一次供需分析有缺口,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供需分析,即考虑强化节水、挖潜配套以及合理提高水价、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抑制需求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
若二次供需分析仍有较大缺口,应进一步加大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及节水的力度,具有跨流域调水可能的,应考虑实施跨流域调水,并进行三次供需分析。
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时间:2007-11-21 来源:作者:温岭市人民政府令第 89 号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更新时间:2005-10-17 返回目录《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已经十三届市政府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王建平二○○五年四月十九日温岭市水资源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和《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适用本办法。
海水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本办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市水利局负责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市发展计划、国土资源、建设规划、财政、环境保护、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各镇、街道应当加强节约用水工作,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管理制度,强化节约用水宣传和教育,全面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二章水资源规划第八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环境灾害,应当统一制定规划。
第四章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第一节概述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主要是调查现状水利工程各水源供水情况、各用水户用水情况及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状况。
对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及水资源利用消耗率进行分析计算,以反映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
调查分析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和生产用水需求。
对地表水过量引用、地下水超采、水体污染等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价。
第二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水利工程建设概况建国以来,温岭市内兴建了以蓄水工程为主体的,提、引水工程和地下水井相结合的一大批水利工程。
至2002年统计,已建成的各类水利工程有:1.蓄水工程截止2002年底,全市共建成库容1000万m3以上中型水库湖漫、太湖2座,总库容5949万m3,兴利库容4031万m3;100-1000万m3的小(一)型水库花芯、桐岭2座,总库容1010.5万m3,兴利库容795.8万m3;10-100万m3小(二)型水库18座,总库容565万m3;总库容10万m3以下的山塘131座,库容259.147万m3;合计7666万m3,兴利库容5588万m3。
具体见第二章表2-5。
2.引水工程温岭市区域的引水工程都是些小型的堰坝,这些堰坝工程对径流的调节性能差,但是它们是那些无水库水源供应的农村、农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根据《温岭市水利志》,温岭市堰坝共33座、其中灌溉面积千亩以上的有4座,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有16座。
全市一般年份可引水234.31万m3,灌溉面积7413亩,旱年可引水133.38万m3,灌溉面积6503亩,丰水年可引水334.91万m3,灌溉面积7473亩。
长潭水库引水:温岭市属长潭水库金清灌区,处于灌区末端。
从水库电站尾水渠道到温岭市松门总长86.4 Km,经过黄岩境内渠(河)长50 Km。
1995年长潭水库建自来水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总量25万m3,向椒江、路桥、黄岩、温岭(泽国镇、新河镇)供水,在路桥设一提水泵站,管路长8.8 Km,送温岭(泽国镇、新河镇)日供水量为2万m3,于1995年10月1日试通水,1996年开始供水。
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节规划目标一、规划目的和意义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为温岭市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规划基础,在进一步查清温岭市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有效节约、优化配置、积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促进温岭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温岭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目标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总体目标:1.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开源和节流并重,制定水源地和供水工程布局规划,抓好节水管理工作,逐步推行分质供水,改进农业灌溉方式,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满足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2.在供水方面,从量与质两方面基本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需水的需求,使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3.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方面,通过水功能区划分,设置水源保护区,增强水质监测,实施水域纳污总量控制等措施,使各类用水水源地得到保护,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用水标准,其他供水的质量基本满足用水部门的要求,基本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方面,对未超采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应采用因地制宜,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性供水为主的规划方针。
对超采区规划目标是削减开采量,合理开发可利用的地下水,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
5.建立节水型社会,建立有效的水环境保障体系。
第二节规划依据本规划以下列法规、技术规范和各类计划规划作为指导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98年6月10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二、技术规范《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地下水质量标准》(SL63—94)《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城市供水条例》《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2010中国城市节水》《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防洪标准》GB50201—94《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2002]《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2002]《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2003]三、省、市级规划、计划和各类涉水规划《浙江省城镇供水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浙江省用水定额》(试行,2004)《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台州市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台州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台州市南片供水规划》《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温岭市统计年鉴》《温岭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温岭市水利志》《温岭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报告》《温岭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一、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水利发展规律,结合温岭市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强化经营管理,搞活水利经济,除害兴利,综合治水,科教兴水,发展壮大水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一、水资源分区1. 水资源分区目的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
按分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
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1) 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
(2) 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
(3) 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4) 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
(5) 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
3. 水资源分区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区,即温黄平原区(Ⅰ)和玉环区(Ⅱ)。
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
Ⅰ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产粮区。
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占60%)九个镇。
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
有效灌溉面积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
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
Ⅱ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19范围包括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
土地面积188.8 Km 2。
耕地面积7.6万亩,其中水田3.16万亩,旱地4.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2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8.4%。
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
二、评价原理和方法 1.评价原理某一区域的水平衡计算中,对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计及降水、蒸发和河川径流,而不计及地下水。
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层中的储量虽然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但多年平均而言是一个常值,因此在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中,就不计算地下水储量的变化,可用以下水量平衡方程表示。
对于某一个而言 P i =R i +E i ±ΔW gi …………(1) 对于多年平均情况,由于Σ±ΔW gi ≈0,则P =R +E (2)式中P i 、R i 、E i 和ΔW gi 分别代表某一年的降水、径流、蒸发和地下水储量变化,P 、R 和E 代表降水、径流和蒸发的多年平均值。
但是当地下水资源开始被采用后,地下水的消耗不限于通过潜水蒸发、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也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因此就不能用上述简单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
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引起潜水蒸发的减少,也引起地下水对河流补给的减少,也会引起地表水体入渗量的增加,因此,进一步将(2)式分解为:P =R s +R g +E s +E g +U g (3)式中下标s 代表地表水、下标g 代表地下水、U 代表地下潜流量。
由于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量P r 是河川基流量R g ,和地下潜流U g 之和即:P r =R g +E g +U g (4)一个区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即:W =P-E s (5)将(3)式代入得W =R s +R g +E g +U g ………………………(6) 将(4)式代入得W =R s +P r ………………………(7) 因R s =R -R g ,代入(7)后得水资源总量计算通式W =R +P r -R g (8)式中:W 为水资源总量,R 为河川径流量,P r 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 g 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水平衡框图如图3-1。
图3-1 区域水平衡计算框图2.评价方法根据多年平均情况的水量平衡方程式P=R+E中,降水和径流可以通过雨量站、水文站直接观测获得,而陆面蒸发E只能用多年平均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差间接求得。
由于陆面蒸散发受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变化相对降雨、径流而言更为均匀。
因此,在水资源评价时,往往先勾绘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量等值线,再将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与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等值叠加相减,求得同一地点的径流深后,再勾绘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再利用泰森多边形法求得各分区河川径流量。
地下水资源量是根据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的水均衡原理求得。
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通过计算排泄量代替,其排泄量即主要为水文站实测径流中的基流量部分,通过分割流量过程线的方法推求。
而平原地区则通过计算总补给量的方法求得。
其主要补给量包括水稻田生长期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旱地降水、20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灌溉入渗补给量。
给定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就是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用地下总排泄量代替)之和。
水质评价包括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
地表水水质评价是以2002年为基准年进行现状评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控制站进行水质变化趋势评价,以及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评价。
地下水质评价的对象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及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评价的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水质现状、近期地下水质变化趋势及地下水污染分析。
第二节降水一、基本资料温岭境内现有大溪、泽国、金清闸、温岭、松门5个雨量站,大溪雨量站建于1960年;泽国雨量站建于1956年;金清闸雨量站建于1931年;温岭雨量站建于1933年;松门雨量站建于1957年;雨量站的资料,都具有较长系列的水文资料。
详细资料见表3-1。
表3-1 温岭市雨量测站概况表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在对水资源量进行计算之前,先将各站降雨资料进行整理,统一取1956~2000年。
面雨量计算,用泰森多边形法和面积加权的方法计算1956~2000年逐年水资源分区平均面降雨量。
全市1956~2000年系列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详见附图。
21二、水汽来源与降水成因温岭市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水汽来源与输送主要是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西南季风暖湿气流。
由于地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春夏季节南北冷暖气流交绥频繁,常有大雨、暴雨发生。
春季是冬夏季风转变的季节,太阳辐射逐渐加强,极地大陆性气团开始衰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日益旺盛,盛吹东南风,气旋活动频繁,常形成锋面降雨,称为“春雨”。
春末夏初,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入和北方冷空气相对峙,冷暖空气交锋常形成大面积锋面雨,并产生气旋波,缓慢东移出海,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俗称“梅雨”,梅雨期是该市主要雨季。
盛夏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全省,天气晴热,局部地区多雷阵雨。
此外还受台风雨的影响,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减弱,而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由于受到地形影响,极锋有时呈半静止状态,形成连日不断的阴雨,在九、十月间产生一些强度不大,历时较长的秋季降水。
温岭还受另一个天气系统——台风的影响。
台风是发生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热带气旋。
5~10月温岭为台风影响期,受台风影响或者登陆时,常伴随大暴雨,如遇冷空气入侵,则加大暴雨,易酿成洪涝灾害。
冬季盛吹偏北风,在极地大陆性气团控制下,冷而干燥,以晴冷为主,冷空气以爆发形式南下,强度大者称寒潮,寒潮冷锋常形成温岭雨雹天气。
三、降水的年际变化根据温岭实测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表明,降水量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一般在8年左右,各站历年降水量系列存在一定的趋势变化,1956~1979年与1956~2000年系列比较,各雨量站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经分析各站短系列统计参数和长系列统计参数的代表性比较,以1956~2000年长系列为最好。
温岭年平均降水量1609.4mm(1956~2000年),年最大降水量2514.9mm(1990 年),年最小降水量1050.6mm(1979年);比值2.39。
年最小降水量松门站(1986年)仅为853.4mm。
年差比可达3倍以上。
温岭市平均年降雨量详见表3—2。
四、降水的年内分配温岭降水空间分布,西北部大于东南沿海,山丘区大于平原区。
降水的年内分配受季风进退迟早,台风活动影响,分配很不均匀。
70%左右集中在汛期,以八月为最大,多年平均达221.lmm,以十二月为最小,多年平均为50.9mm。
按降水成因划分,属台风雨主控区。
降水在年内呈双峰型,第一个雨峰常出现在5~6月,主要受春雨和梅雨影22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第三章 水资源调查评价23响。
第二个雨峰出现在8~9月份,主要由台风雨形成。
两个雨峰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相当,均为26%左右。
多年平均最大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一般在50%左右,一般出现在6~9月。
在台风雨主控区内,如遇台风影响少,或“空梅”年份降雨亦会出现单峰。
表3-2 温岭市各年平均降雨量表 单位:mm对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进行排频统计计算,结果见表3-3。
表3-3 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频率表 X=1609.4mm , C V =0.20,C S /C V =2.0第三节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E601型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
据温岭市1965~2002年的蒸发资料,温岭市蒸发空间分布恰与降水相反,随地形高度的增加及随向内陆风力的减小而减小,东部沿海平原大,西北部及山丘区小。
蒸发时间分布与季节月份气温高低密切相关,夏季大,冬季小。
最大为七月(气温最高),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31.5mm,多于降水量(130.0mm),最小为二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8.9mm,年际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2.5mm,温岭站最大年(1959年)蒸发量达1512.3mm,最小年(1952年)仅697.5mm,年差比达2.2倍。
历年蒸发量见表3-4。
表3-4 温岭市历年蒸发量表单位:mm24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
干旱指数越大表示气候越干旱,干旱指数越小,表示气候越湿润。
东部沿海区由于降水量偏小使得干旱指数略大,为相对干旱区;西南和西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干旱指数略小,为相对湿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