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
- 格式:doc
- 大小:14.92 KB
- 文档页数:4
一语双关的诗句古诗词
以下是一些一语双关的古诗词: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丝”与“思”双关,既表达了春蚕的丝尽,也表达了相思的思念。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这句诗中的“晴”与“情”双关,既表达了天气的晴朗,也表达了感情的深情。
3、“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这句诗中的“柳”既指杨开慧烈士,又指李淑一同志,这二人都是毛泽东挚爱的夫人。
而“轻扬”、“轻上”则表达了毛泽东对二人的深情赞美。
4、“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唐代·杜牧《泊秦淮》这句诗中的“波痕”与“波浑”双关,表达了水波的交涉难以达成。
这些古诗词通过一语双关的手法,使得表达更加生动、有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诗写作手法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辞藻、深刻的寓意和精湛的写作手法而著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词写作手法:1. 比喻: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文学手法,它在古诗词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2. 拟人:拟人是指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
这种手法可以让作品更具有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3. 夸张:夸张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夸大、扩大,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情感更加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4. 用典:用典是指在诗歌中引用古代典籍、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
用典可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其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 双关:双关是指一句词句同时具有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
这种手法可以增加作品的含蓄之美,使读者在品味词句时获得更多乐趣。
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唐·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6.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7. 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与借景抒情相反的一种手法,指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这些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常常结合使用,共同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通过对这些手法的理解和掌握,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之美,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针、反语等。
1.用典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2比喻【作用】比喻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
【术语】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冗长为简洁。
3拟人【作用】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4双关【作用】可以借助双关表达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情感。
5对比【作用】对比可以突出各自鲜明的特点,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
6夸张【作用】1.揭露素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遐想;发明气氛。
7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闻丝竹声南国烽烟正十年举酒欲饮无管弦8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主人下马客在船XXX后檐,XXX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辉煌,若出其里。
#作用: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言语明快,布局工致,声韵协调。
9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好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XXX《虞美人》#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XXX《如梦令》#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0叠字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XXX《白头吟》XXX虽在,XXX难托。
莫,XXX,XXX《钗头凤》寻寻觅觅,冷冷静清,凄凄惨惨戚戚XXX《声声慢》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XXX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XXX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古诗十九首之二》11反复XXX(XXX)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现在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XXX好个秋!如梦令(后唐庄宗XXX)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双关的古诗
1.《登高》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诗中,作者用了“逑”和“枝”两个双关词。
逑在古汉语中有结合、联婚的意思,而枝则指姻亲。
这两个词都暗示了作者想要和心仪的女子结婚。
2.《滁州西涧》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了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首诗中,作者用了“故人心”这个双关词。
故人心可以指故友的心,也可以指故人的心,即故去的人的心境。
这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意思,既可以表示友情的转变,也可以表现死亡的无常。
3.《长恨歌》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送春春去几时回?
这首诗中,作者用了“送春”这个双关词。
送春既可以表示送走春天,也可以表示迎接春天。
这个词语把送走和迎接都包含在内,具有很强的双重意义。
①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2010安徽卷2010安徽卷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2010安徽卷2010安徽卷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2010安徽卷2010安徽卷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1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1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呼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009重庆卷2009重庆卷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009重庆卷2009重庆卷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例析2011年01月08日21:56 授课老师:卢廷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中常见双关语例析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
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课外古诗词常见题材鉴赏分类讲练(二)羁旅思乡类题材特征:借诗人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乡怀亲之情。
常见标志: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高楼、危楼、清雁、寒山、夕阳等。
内容情感: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内容情感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常见手法:①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③对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教材链接:王湾《次北固山下》、杜甫《月夜忆舍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逢人京使》、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商隐<夜雨寄北》《庭中有奇树》、温庭筠《商山早行》一、习题训练(2021四川眉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恨别①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
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额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初中常见的几个修辞手法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意义双关【例】《》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借代(散文常考)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
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唤起读者的联想。
例子(1):巾帼不让须眉。
(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
)例子(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以「朱门」借代富贵之家、「死骨」借代尸体。
)例子(3):过尽千帆皆不是。
《梦江南》.其二温庭筠(以「帆」借代帆船。
)例子(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陶潜(以「黄发」借代老人、「垂髫」借代小孩。
)例子(5):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
白衣天使,代指护士。
顶真也称“顶针”、“蝉联”、“联珠”,是对联的一种修辞手法。
其特点是用联语中前一句的末字(词)作为后一句的起字(词),句子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环环紧扣,一气呵成,读来令人拍手叫绝。
顶真联,按顶真单位分为字顶真、词顶真等,按联中的顶真位置,可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字顶真联,是以字为顶真单位。
如: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互文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
(王昌龄《出塞》)②主人下马....举酒欲饮无管弦。
──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
(白居易《琵琶行》)....客在船,③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凶悍的差役来到我们村里催租时,)到处叫喊,到处骚扰(即“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
古典诗词里常见的“双关”举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
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古诗中运用双关的诗句
以下是 6 条关于古诗中运用双关的诗句: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里的“丝”可不光是指蚕吐的丝呀,还谐音“思”,表达着深深的思念,就像你对喜欢的人那无穷无尽的想念,难道不是很妙吗?示例:李商隐的《无题》。
2.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哎呀呀,这里的“晴”不就是既说天气又说感情嘛,把那种捉摸不透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呢!就如同恋爱中时冷时热的状态呀。
示例: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3.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莲子”可暗指“怜子”,传达出细腻的情感呢,真的好有趣呀!不是吗?就像我们偷偷藏在心里的小情愫。
示例:《西洲曲》。
4.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里蜡烛的“心”不也意味深长吗?多像我们离别时那不舍的心情呀!示例:杜牧《赠别》。
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逑”和“求”可是有关联的哟,把男子对美好女子的追求表现得很生动呢,哈哈,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暗恋的时光呀?示例:《关雎》。
6.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新绿和红蕾不也蕴含着一种
特别的寓意嘛,就像生活中那些隐藏着的小惊喜等待我们去发现呢!示例: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
我觉得古诗中的双关真是太神奇了,能让简单的字句蕴含着丰富的意思,让人回味不已呀!。
古诗双关的典型例子
古诗双关的典型例子包括:
1. “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
例如:“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
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
”(《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2. “柳”和“留”谐音双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作者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
地陷入了乡思。
3. “期”和“棋”谐音双关: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 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4. “布匹”和“匹偶”之“匹”语义双关:《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诗歌中的“匹”既指布匹,同时双关着“匹偶”。
这位女子本指望两情相悦,将会有个美满的结局,没想到男
子负心,留给她的是一缕织不成匹的乱丝,表达了对男子背约负心的痛心谴责。
这些例子都是利用语言上的多义、同音、同形等特点来构成双关的。
双关是一种修辞方式,能够使语言含蓄、幽默、生动,并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小学古诗词中的一些修辞句子归纳小学古诗词学习中,常见修辞的句子归纳如下:一、含有比喻修辞的: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比喻)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比喻)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比喻)6、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比喻)7、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比喻)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比喻)9、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比喻)10、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比喻)二、含有拟人修辞的: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拟人)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拟人)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拟人)4、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拟人)5、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拟人)6、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拟人)7、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拟人)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拟人)三、含有对偶修辞的: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对偶)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对偶)3、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对偶)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对偶)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偶)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对偶)四、含有夸张修辞的: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夸张)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夸张)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夸张)4、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夸张)5、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夸张)6、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五、含有设问修辞的: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设问)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设问)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设问)5、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设问)六、含有反问修辞的: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问)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反问)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反问)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反问)5、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反问)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反问)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古诗词中常见的双关词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
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
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
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
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有梅,顷筐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
“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
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
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
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
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
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
“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
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
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
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二、深刻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现实意义
掌握并深刻理解好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和规律,对于学好古汉语,理解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精妙的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
在古汉语、古诗词特别是古民歌之中,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谐音双关来隐晦而又贴切地表达反抗压迫、反抗旧礼教、追求爱情的朴素思想,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
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简单的一个丝(思)字就比较隐晦地表达了织妇对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可
见一斑。
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
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二)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艺术的需要,古汉语通过谐音双关能起到一种隐语的作用。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即暗示韩信将起兵造反。
如果不知道这个“背”字是双关语,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又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不明说,而是通过双关语的手法隐晦地表达。
如李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燃烧,来表达失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将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思念、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三)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利用谐音双关能达到丰富艺术表现效果的作用。
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通过自然界的天气之“晴”,寓意人间男欢女爱之“情”,联想丰富,意境超然,言简意远,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