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安: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 格式:docx
- 大小:238.60 KB
- 文档页数:7
任泽平:两会传递重大信号!事件:3月5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3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发布。
解读:中国经济正处在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面临前所未有的异常复杂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片我们深爱的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供给侧改革正史诗般展开。
成则时隔五百年重回世界之巅,败则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漫长黑暗。
两会传递出新时代重大信号:推进高质量发展,淡化经济增速;财政政策从支出转向减税,货币中性,去杠杆金融收紧;推动供给侧改革,深化基础性关键性制度改革。
未来十年,如果改革转型成,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新经济快速成长,美好生活消费升级。
一、2018年经济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淡化经济增速1、2018年GDP目标定为“6.5%左右”,与2017年相比去掉了“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淡化经济增速。
但从我国经济L型韧性强的实际情况看,2018年的实际经济增速可能会高于目标,我们预计2018年GDP增长6.7%。
2、在淡化经济增速目标的同时,强化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效益。
《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分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
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在空气质量、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和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
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3、在经济社会目标中增加了宏观杠杆率和风险防范。
即“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脉相承,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之首。
二、宏观调控:财政政策从支出转向减税,货币政策中性,去杠杆金融收紧4、财政政策:下调赤字率,支出方向侧重民生与三大攻坚战,降个税和企业负担。
中国经济回眸、展望与政策选择
陈乐一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报告》
【年(卷),期】2024()1
【摘要】2023年,我国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比较多且相互影响,自然灾害频发。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支撑经济大盘的四大宏观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各种“晴雨表”与细分领域的指数、指标也从不同侧面折射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
展望2024年,我国发展仍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积累增多。
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全力以赴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总页数】11页(P36-46)
【作者】陈乐一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选择——"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高峰论坛年会"观点综述
2.2004——中国经济回眸与展望
3.发展中的中国政策科学——我国公共政策学科发展的回眸与展望
4.世纪之交的中国经济——回眸“九五”,展望“十五”
5.新发展阶段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与政策选择——第七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2013)会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风物长宜放眼量作者:毛同辉来源:《党员生活·中》2018年第11期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前提是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客观而理性的认识。
辩证来看,有利的方面是,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各项经济数据呈现稳中有进主基调;不利的方面是,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国内经济本身仍还处于转型升级阵痛期,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在此形势下,做好当前经济工作,需要把握三点:一是要心态放平稳。
平稳的心态源于对形势的理性认识。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看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的大势,才能廓清迷思,不为噪音所扰;只有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潜力和巨大回旋空间,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妥善应对。
二是要眼光放长远。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要保持战略定力,这个定力就是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線,不断推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是要脚步放从容。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从容不是故作镇定,不是麻木迟钝,而是基于对风险的掌控,对规律的把握,对自身的信心。
从容,才能于乱云飞渡中看清和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六个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重点做好两类风险即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解决好两类企业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困难,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是长期和短期、内部和外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稳中有进是形势,稳中有变是挑战,稳中求进是状态。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一)国外金融结构理论的相关研究1.理论研究1.1格利和肖金融结构理论在1960年出版的《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一书中,格力和肖提出了他们对金融结构的看法。
他指出,以前的经济学家大多局限于对货币或银行的研究,对广义金融的关注较少。
人们认为,我们应该系统、全面地研究金融资产、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
在书中,格力和肖将经济部门分为三个部分:盈余、平衡和赤字。
相信只要部门之间有盈余和赤字,就会有融资需求。
考虑到其自身和外部环境,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方式。
因此,有人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融资结构。
同时,格力和肖也比较了银行与非银行的区别,并提出了金融机构的结构问题。
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分为货币体系和非货币体系。
最后,格力和肖区分了内部货币和外部货币。
外币是指政府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及私营部门转移支付产生的货币。
内部货币是私人金融机构基于私人债务而存在的货币。
1.2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理论20世纪60年代,国外著名学者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在其出版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提出金融结构、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理论。
书中,戈德史密斯对多达数十个国家、时间跨度达百年的经济金融统计资料,进行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和国际间的横向比较。
把金融现象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
指出应从数量关系入手来衡量一国的金融结构,并创造出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三项主要指标。
一:金融相关率,它是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gdp)之比。
二:金融结构的构成比例,即构成金融总体的各要素之间的相对规模。
三:金融结构的机构化程度,即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率,这个比率衡量了金融结构的机构化程度。
1.3“两分法”金融结构理论20世纪90年代,受内生增长理论的影响,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二分法”金融结构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将金融体系分为两类:金融中介(银行)和金融市场(证券市场)。
《西部金融》2020年第11期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研究课题组摘要: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职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履职成效的重要反映载体,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货币政策目标导向。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随着货币政策的不断创新发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
本文结合我国实践经验,全面分析二者间的作用机制与相关性,并进行实证检验,从资产负债表角度提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结构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20(11)-0021-11一、引言与文献综述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深化,经济结构性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传统总量型货币政策无法有效达到预期政策目标。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探索新型货币政策,在传统货币政策基础上创新推出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拓宽流动性供给渠道,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助力经济结构调整。
与此同时,随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反映中央银行法定职责履行、金融调控成效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央行资产负债表相互作用程度日益加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带动了理论研究热潮,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货币政策效应及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深人研究,以期熨平经济波动,推进经济发展。
(一)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1.概念及分类标准尚未统一。
Baumeister、Bauer和Neely(2014)、Churm(2015)等对美、欧、英、日等国新 型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及原理进行分析,将美联储的固定期限贴现窗口计划(TDWP)、定期拍卖丁具(TAF),欧央行的资产担保购买计划、长期再融资操作(TLTRO),英格兰银行融资换贷款计划(FLS),日本银行的互补性存款便利等归为结构性货币政策。
浙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8篇)浙江培训学习篇1经过12天的紧张培训,我们第七期中层干部培训班即将结业。
通过学习培训,我们全体学员一致感觉到,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取到了真经,对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领导重视,准备充分,整个培训过程顺畅,收获很多。
从筹备到培训的整个过程,领导高度重视。
整个过程非常顺畅,一环紧扣一环,我们感觉紧张的同时又有巨大的收获。
二、改变理念成为这次培训过程的一条主线,学员们始终在思考: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内蒙古的国有企业与先进管理理念存在哪些差距?我们如何迎头赶上?从哪儿入手等等,虽然对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实实在在得到了一些启示,对搞好我们内蒙古自治区的国有企业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三、“悟”字当头,收获巨大。
开课伊始,我们就把“悟”字做为这次学习的一个基本方法,每堂课争取有所悟,通过听课悟理念,通过研讨悟方法、悟思路,通过参观悟精神、悟规律。
“悟”字当头,争取做到刻苦学习,刻苦思想,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尤其是如何学以致用是全体学员经常思考的问题,“悟”出的东西必将进一步指导以后的工作,提高我们工作水平。
四、团队精神,贯穿始终。
我们这个60人的.团队,一方面在学习,一方面在践行。
60位同学很快完成了三个转变(领导→学员,家庭→集体,工作→学习)投身于紧张的学习培训中,这里不再有职位高低,不再有任何陌生。
年长的岁,年少的岁,年长者刻苦学习、刻苦思想的精神不亚于年轻人,年少者尊敬老者,学习课程同时积极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学习他们的悟性,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探讨。
充分展现了我们内蒙古国资系统的良好风貌。
浙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篇2赴浙大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的学习短暂而难忘,每堂课的内容都是那么充实和精彩,可谓理论观点鲜明,佐证案例生动,整个学习严肃活泼,引人入胜,触发思考。
自己体会10天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丰富和更新,又是对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相信对今后的工作一定会有所帮助。
王维安: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1月10日晚,求是金融汇举办第111期公开课。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王维安教授第五次做客求是金融汇,与大家展望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公开课要点
1. 宏观经济分析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本面;二是经济政策面。
2. 十九大后的宏观经济政策有两个主线:一手抓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手抓防范系统
性金融风险。
3.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依赖
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4.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基调下,货币政策更加强调稳健中性,宏观审慎政策加强金
融监管,2018年经济金融形势会更严峻。
5. 着眼未来,中短期内宏观经济仍有下行压力,并伴有系统性金融风险,要继续把
风险控制放在第一重要位置。
长期角度,待经济完成转型后,股票股权投资或许迎来趋势性机会。
做事讲究顺势而为,经济金融行业同样要判断大趋势、大方向。
宏观经济影响因素众多,需要抓住主流因素。
宏观经济趋势分析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本面;二是经济政策面。
2018年作为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分析经济形势首先需要把握十九大精神,同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等会议内容。
一、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工作重心调整
十九大提出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不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同时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经济工作重心调整。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始于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从“阶级斗争”转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后近40年发展,新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更加突出
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此情况下,不再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二、中国经济政策取向
十九大后宏观经济政策将围绕两条主线制定和执行:一是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抓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等。
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4.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5.“一带一路”开放战略。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传统的、低端的供给过剩,另一方面新兴的、高端的供给不足,经济问题由过去总量不足的需求问题演变为供给问题。
这时不能依赖于传统总需求管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否则不能对症下药。
因此,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做“减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再做“加法”,降成本、补短板,实现腾笼换鸟。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2018年要按照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三)金融领域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国际经验来看,解决高科技、创业创新行业,需要发展股权融资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系,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同样存在结构问题、供给问题: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间接金融供给过剩,股权融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发展不足。
因此,金融行业也是做好“减法”和“加法”,减少传统的间接金融;同时增加现代化的直接金融供给。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四)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经济还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别于单个的非系统性风险,过去不存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2年开始每年提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6年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7年则提出从2018年起3年时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一旦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会破坏金融安全、经济安全,还会威胁到国家安全,当然也会影响到两个一百年宏伟奋斗目标的成功实现。
(五)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首先货币政策已由过去的稳健宽松转向2017年的稳健中性,2018年将继续保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要求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
预计今后3年内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不变。
市场资金面将日趋收紧,利率将继续上行。
这不仅会带来一些经济主体的流动性风险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还会给金融市场造成一定的杀伤力,因为从金融定价原理来看,资产价格与利率反向变动,利率上升会造成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去年那样的股市、债市、期货“三杀”的局面还会再继续重演。
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只是从总量上控制货币供应总闸门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真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还需要有更针对性的举措,那就是要强化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作为货币政策外的又一根金融调控支柱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才出现的,主要针对加杠杆行为,主要通过调整资本要求、杠杆水平、首付比(LTV)等手段直接作用于金融体系,着力减缓因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所导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具体行动来看,去年11月8日,国务院成立金融稳定管理委员会,之后五部委出台《关于规范金融金融机构资产管
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由此拉开了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序幕。
这一监管政策直接剑指规模巨大的影子银行,间接将深入影响风险源头上的三大传统投资领域,即“两高一剩”的传统制造业、高负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有泡沫的房地产领域。
或许2018年的宏观审慎监管将与金融领域的反腐败配合进行,依法对金融违法违纪活动进行重大打击。
公开课现场
三、经济形势展望
(一)资金紧张形势加剧,关注流动性风险
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应总闸门,资金市场会更加紧张、利率继续攀升。
根据3年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部署,2019年至2020年货币政策继续稳健中性,量变会引发质变,后续可能出现更多企业资金链锻炼,甚至一些小银行的流动性也会出现问题。
同时需要预防,与一系列监管政策叠加一起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二)中短期仍有下行压力,长期静待经济转型
短期来看,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转型仍在路上,去产能去库存持续推进,金融领域释放和化解风险,经济增长会出现阵痛,GDP增速将会继续下行,金融风险逐步暴露。
周小川行长也表示,接下来要重点注意明斯基时刻;人民日报刊发文章指出,既要防止“黑天鹅”,又要防止“灰犀牛”。
综上分析,从投资角度看,2018年金融市场仍无趋势性投资机会,当然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等一系列政策也不排除会有一时的结构性机会。
但对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短期资产配置继续现金为王,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重要位置,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留清气留乾坤”。
长期来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未来投资将从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实物资产投资转化为创业创新、股权等金融资产投资。
在完成经济转型和化解金融风险后,股票股权投资或许迎来趋势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