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科优势病种(2018修订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9
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脑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1 版)诊疗方案优化说明(2011 版)一、中风(脑梗死)方案优化 1.疾病诊断标准:目前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一致,在脑梗死的治疗上,2010 年跟进《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版),进行部分内容修订。
2.急性期中成药治疗:2010 年增加银杏叶滴丸。
3.完善专科特色治疗:在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治疗的基础上,2009 年对博心通软胶囊防治动脉硬化的疗效进行初步观察有效。
2010 年在方案中增加了博心通软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硬化,加强中风病二级预防。
二、眩晕病方案优化 1.中草药治疗:根据临床观察, 2010 年增加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等中成药。
三、痴呆方案优化 1.中成药治疗:2010 年在口服银杏叶制剂的基础上,增加益脑胶囊、脑得生浓缩丸、培元通脑胶囊等中成药的使用,临床有效。
中风(脑梗死)诊疗方案中风病是在人体气血虚弱的基础上,多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肥甘厚味及烟酒等为病因,以脏1/ 3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病机,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中风病的范畴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根据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中经络(无意识障碍)、中脏腑(有意识障碍)。
脑梗死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
(一)、中医部分 1.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 年 5 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1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①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②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③发病较缓慢,都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都与脑动脉硬化有关,也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脑病科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中医治疗难点及其解决思路与措施脑病科优势病种亦即我科单病种质控病种共有三种:脑出血、脑梗死和眩晕证。
脑出血和脑梗死中医称为中风证,辨证与诊病相结合,现在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其治疗也分急性期、康复期和后遗症期。
现将2009年我科三个病种的诊疗情况总结如下。
1中风证1.1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评价 2009年1—12月份共收住院病人129例,其中出血中风 13例,缺血性中风 94例,中风后后遗症22例。
全部病人均采用西医西药、中药、针灸、功能康复锻炼、中草药烫疗综合治疗。
中药包括中成药辨证施治和中药饮片辨证施治;针刺主要采用头皮针针法、灵龟八法针法、醒脑开窍针法或(和)体针针法,灸法主要采用温和灸百会以及壮医药线点灸法。
功能康复锻炼主要根据现代康复理论的中风康复六段理论指导康复,中草药烫疗则采用我科协定的中风烫疗处方烫疗。
对于中风的运动障碍,我科总结了三位一体的康复技术,收到良好的效果。
治愈20例,治愈率15.5 %,好转 103 例,好转率79.84%,无效 6 例,治愈好转率95.35 %。
辨证分型:本组病人辨证分型正确为126例,有3例辨证分型不正确,准确率为97.67 %。
有103例服用中药汤剂,服用中药率为 79.5%。
1.2中医治疗难点与对策中风证系急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如何有效降低“四高”,是目前中风病难点和焦点,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提高救治效果和康复效果又是关键所在。
难点之一:如何提高中医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1)加强宣教。
提高人们对中风病发病特点认识,及早就诊、紧急治疗。
全社会及医务人员树立“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大脑功能”的观健康观念。
(2)改善医疗条件。
建立快速救治体系,进一步强调卒中单元为神经科急诊超急的意义,不断提高救治质量,力求使中风病人能够在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救治,从而降低病死率及减轻残程度。
填空题1、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
2、中风可分为及。
3、颅内高压主要临床表现、、。
4、语言障碍分为和。
5、癫痫持续状态的紧急处理是。
6、意识表示机能状态,往往是反应疾病的标志之一。
7、脑干损伤的特征表现为:意识障碍、、、。
8、刮痧一般以皮肤呈现为宜,刮痧后应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忌食之品。
9、“三偏征”是指:、、。
10、脑病科的优势病种有哪些:、、。
11、经络是指脉和脉,是沟通,运行的通路。
12、语言障碍分为和。
13、中风是因素体、或气血亏虚,遇、、。
等所致,以、、、。
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14、神经系统可分为及。
15、对早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对其瘫痪肢体进行,预防肌肉萎缩,对大小关节作、、等被动运动,避免关节僵硬。
16、意识表示机能状态,往往是反应疾病的标志之一。
名词解释痫症、脊髓休克、颅内压增高、湿温、艾炙、中风、颤证、穴位敷贴癫痫持续状态、颅内压增高、眩晕、中风急性期、熏洗法、中经络简答题1、如何做好卧床病人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2、简述中经络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的饮食护理?3、腰椎穿刺的禁忌症有哪些?4、简述腰穿的术后护理。
5、使用甘露醇脱水,护理上应注意哪些方面?6、简述中风的临证护理?7、当癫痫大发作时应该如何处理?8、简述腰穿术的术中配合?9、如何做好卧床病人肢体位置的正确摆放?六、论述题(1题,共12分)1、请叙述癫痫病人的出院指导?2、中风早期康复训练如何进行?3、中风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训练包括哪些?第 1 页共 1 页。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制定。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制定。
(1)急性起病,经内科治疗发病2周到6个月。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风痰瘀阻证治法:搜风化痰,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解语丹加减。
主要成分: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胆星、木香等。
加减:瘀血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加桃仁、红花、赤芍;舌苔黄腻、烦躁不安等有热象者,加黄芩、山栀。
中成药:华佗再造丸等。
2.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主要成分: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川芎、地龙等。
加减:气虚明显者,加党参、太子参;言语不利,加远志、石菖蒲、郁金。
中成药:芪参还五胶囊(院内制剂)。
3.肝肾亏虚证治法:滋养肝肾。
血管性痴呆的诊疗方案〔2023年度〕一、疾病名称中医病名:呆证、痴呆西医病名:血管性痴呆二、诊断标准1.疾病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2023 年版周仲英主编〕“痴呆”篇之诊断依据。
主症:记忆力减退,记忆近事的力气减弱,判定认知人物、物品、时间、地点力气减退,计算力与识别空间位置构造的力气减弱,理解别人语言和有条理地答复以下问题的力气障碍。
次症:性情孤僻,表情冷淡,语言重复,自私狭隘,顽固固执,或无理由地欣快,易于激怒或暴怒。
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渐进加重,病程一般较长。
但也有少数病例发病较急。
患者可有中风、头晕、外伤等病史。
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证候参照国家中医药治理局重点专科脑病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痴呆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⑴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多忘善误、神思不聚、持筹握算差、如昏似慧、多疑寡断、言辞颠倒、言语重复、言辞贫乏、神情呆滞、表情冷淡、忧愁思虑、庶事皆废、思维、反响迟钝、忽哭忽笑、举动不经、头晕昏沉或头目眩晕,耳鸣,耳聋,颧红盗汗,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秘结,舌体偏瘦,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腻或薄,脉细弦或细数。
⑵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神情呆滞,善忘迟钝,嗜卧懒动,头昏沉或头重如裹,神疲,倦怠流涎,面色白光白,气短乏力,肢体瘫软,手足不温,纳呆,夜尿频或尿失禁,尿后余沥不尽,大便黏滞不爽或便溏,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腻或水滑,脉沉。
⑶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表情呆滞,心绪不宁,躁扰不宁,在病情波动或外感、劳累等诱因下,原有智能障碍核心病症波动加重。
伴见口干口臭,口苦口渴,面红尿赤,便于便难,舌质红或红绛,舌苔黄厚,苔腻,脉弦或弦滑数。
⑷肾精亏虚,髓海缺乏证:记忆丧失,失认失算,神情呆滞,双目无神,语声低怯或终日不语,齿枯,发焦,倦怠嗜卧,不知饥饱,面容憔悴,咳声无力,气急喘促、动则尤甚,骨痿无力,步履蹒跚,举动不灵,生活不能自理,甚或卧床,舌红,少苔或无苔,多裂纹,脉沉细弱或脉虚无力。
专业技术资料分享江油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常见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二〇一一年度二〇一一年一月目录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3)一、病名 (3)二、诊断 (3)三、中医治疗 (4)(一)辨证施治 (4)(二)特色疗法 (4)四、疗效评估及评价: (9)五、中医治疗难点及应对措施 (9)(一)难点分析: (9)(二)应对措施: ..................................................................................... (10)中风病(脑梗死)一、病名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脑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优化设计
优化方案设计:
1. 个体化治疗:中医注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将病人的病情、体质、心理状况等因素纳入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脑病,中医可以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判断病人的体质特点,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进行调理,针对不同的脑病病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2. 统合治疗:中医强调综合治疗,将中药、针灸等多种疗法相结合,以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
对于一些慢性脑病,中医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相结合,提高治疗的效果。
此外,中医还注重病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
3. 强调整体观念:中医重视整体观念,认为脑病是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治疗应通过调理整体机能来达到疾病的治愈。
因此,在优化脑病科诊疗方案时,中医可以综合考虑病人的脑病症状、体质特点等,制定针对性的整体调理方案,以促进病人的康复。
优化设计:
1. 建立针对不同脑病病种的中医诊疗指南,加强病种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管理。
2. 提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建立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
3. 增加对中医治疗脑病的科学研究,提高中医在脑病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治疗效果。
4. 加强对中医脑病科的专业培训,提高医生的中医诊疗能力和水平。
颤病(帕金森叠加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吴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出版)。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善忘,神识呆滞,行走不稳,头晕目眩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2.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1)程度不一的帕金森样表现,以强直、少动为主,静止性震颤很少见,多以双侧起病(除皮质基底节变性外),对左旋多巴治疗不敏感。
(2)伴有其他征象,如不自主运动、垂直性眼球凝视障碍(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早期出现且严重的痴呆和视幻觉(路易体痴呆)、皮质复合感觉缺失和锥体束征(皮质基底节变性)等。
(二)证候诊断1.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肢体僵直,行走不稳,肢体颤动,头晕眼花,起则晕剧,甚则晕厥,面色少华,记忆下降,四肢乏力,动则加重,小腹坠胀,小便失控,大便费力,心烦不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肾两虚、痰浊内阻证:活动缓慢,姿势异常,肢颤不止,行走不稳,记忆减退,神识失控,时清时昧,胸脘痞闷,夜寐不安,惊惕肉瞤,心中懊恼,大便溏薄,夜尿频多,遗精易泄,舌质白,苔白腻,脉濡滑。
3.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证:肢体颤抖,行走不稳,双目凝视,目光呆滞,反复跌倒,头昏目涩,言语不清,吞饮咳呛,项背前倾,面色晦暗,言语不利,步态慌张,皮脂外溢,发甲焦枯,舌质紫暗或夹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涩。
4.阴阳两虚、痰瘀互阻证:肢体扭转,不能站立,肢颤不已,表情呆板,头晕眼花,面色晄白,筋脉拘紧,言语謇涩,吞饮呛咳,反应迟钝,失眠惊惕,目涩耳鸣,腰酸腿软,小便失禁,畏寒肢冷,舌质淡白或夹瘀斑,舌体瘦小,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涩。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证治法:健脾升清、补益气血(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脑病科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的患者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提示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风阳上扰: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入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风动: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 痰热腑实: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燥,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伴腹胀,便秘,舌红或绛,苔黄而燥或焦黑,脉弦数。
(2)痰火闭窍:突然昏倒,昏愦不语,躁扰不宁,肢体强直。
痰多息促,两目直视,鼻鼾身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
(3)痰湿蒙窍:突然神昏嗜睡,半身不遂,肢体瘫痪不收。
面色晦垢,痰涎壅盛,四肢逆冷。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缓。
(4)元气衰败:神昏,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肢逆,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肤凉。
舌淡紫或萎缩,苔白腻,脉散或微。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推荐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等。
2.风阳上扰证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郁金、夏枯草。
3.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2)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证治法: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全瓜蒌、赤芍、丹皮、牛膝。
2.痰火瘀闭证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推荐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南星、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石菖蒲、郁金。
3.痰浊瘀闭证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石菖蒲、胆南星、天麻、钩藤、僵蚕等。
2)脱证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推荐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萸肉、龙骨、牡蛎、玉竹等。
(三)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如:脉络宁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中风脱证患者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等。
(四)针刺治疗(1)中经络治法:醒脑调神,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上亢:太冲、太溪;风痰阻络:丰隆、合谷;痰热腑实:曲池、内庭、丰隆等。
(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
(3)其他治疗耳针法:若中风患者血压高者,可给予心、肝、神门、降压沟等穴位压豆;若失眠者,可给予神门、内分泌、心、、肝、肾等穴位压豆。
(五)基础治疗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吸氧与呼吸支持、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六)中药熏洗疗法中风病(脑梗死)常见肩-手综合征、偏瘫痉挛状态、偏瘫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按之无凹陷,似肿非肿,似胀而非胀。
辨证论治,使用活血通络的中药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
(七)推拿疗法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根据肢体活动功能缺损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推拿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避免对痉挛组肌肉群的强刺激,是偏瘫按摩中应注意的问题。
按摩手法常用揉法、捏法,亦可配合其它手法如弹拨法、叩击法、擦法等。
(八)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良肢位设定、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体位变化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抑制痉挛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多项内容。
(九)食膳指导日常生活中可采取饮食调养方法辅助中风病治疗:如三味粟米粥,五汁童便饮,大枣粳米粥,豆淋酒等适用于中风后期言语蹇涩、肢体麻木及偏瘫的患者。
另外,中风患者建议多吃蔬菜和水果,饮食中要补充适当地蛋白质。
(十)护理基础护理配合辨证护理。
调摄情志、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以及体位选择、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血压的调理与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通过《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动态观察中医症状、证候的变化。
2.疾病病情缺损评价:通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nke Scale 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价病残程度。
3.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评价:必要时针对患者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并发症进行评价,可通过实验室检查和相关量表进行评价。
如通过简短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电图评价癫痫,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等。
(二)评价方法选择不同时间点(入院当天、入院21天)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价。
采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以及目前常用的NIHSS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
2018年度中风病诊疗方案优化总结脑病科在过去的一年里,不断完善各方面的诊疗治疗,积极拓展各种中医治疗项目,致力于充分发挥中医特色,全面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部分医者认为膏药的作用只有一种:活血化瘀。
实际上膏药由于使用的中药成分不同,其适应症也是有一定的区别。
例如本年度我科增加了膏药的种类及使用数量,并结合理疗设备综合提高中药的渗透力,用的较多的主要有祛风通络散、消肿止痛散、遗尿散等。
2.为进一步完善中医特色治疗引入耳穴治疗方法。
通过专家进行培训及授课,指导临床医护掌握及应用耳穴治疗。
通过全息理论的耳穴治疗提高临川疗效。
3.在整个临床治疗过程中,适当给予穴位注射、中频疗法。
4.引用中药熏洗治疗。
通过辨证论治,四诊合参,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泡脚舒筋通络,刺激足底相关反射区的同时引火下行,实现中风症状的改善。
眩晕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2018年修订版)一.诊断中医诊断—眩晕病西医诊断—梅尔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A.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舟船,甚则扑倒。
B.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C.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A.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B.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C.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D.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E.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舌苔白腻,脉弦滑。
2.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或眩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3.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晕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阳上亢、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2.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口服芪蛭消栓丸9g bid po4.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