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由于潜在的重大事故风险多种多样,所以相应每一类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应急模式是一致的。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应贯彻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的思想,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础,分析和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需求,在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科学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各级应急救援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
一、组织体制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而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二、运作机制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划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4个阶段,应急机制与这四阶段的应急活动密切相关。
应急运作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这4个基本机制组成。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等。
无论采用哪一种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的模式,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单位的行政级别高低和隶属关系不同,但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
扩大或提高应急级别的主要依据是事故灾难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
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是“升级”的最基本条件。
扩大应急救援主要是提高指挥级别、扩大应急范围等。
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三、法制基础法制建设是应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关的法规可分为4个层次: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紧急状态法、公民知情权法和紧急动员法等;由政府颁布的规章,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等;包括预案在内的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规定等;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必要时迅速撤离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
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地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进行救援。
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基本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重大事故往往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的特点,因而决定了应急救助援行动必须做到迅速、准确和有效。
所谓迅速,就是要求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召集所需的应急力量和设备、物资等资源;迅速建立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
所谓准确,要求有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地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应急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
应急救援体系一、应急救援体系分类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如下几方面: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三、应急管理阶段工作过程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4个阶段。
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应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础,分析和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需求,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保障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律基础和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
组织体制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而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运作机制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分为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四个阶段。
应急机制与这四个阶段的应急活动密切相关。
应急运作机制主要由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和公众动员这四个基本机制组成。
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基本原则。
应急指挥一般可分为集中指挥与现场指挥,或场外指挥与场内指挥等。
无论采用哪一种指挥系统,都必须实行统一指挥的模式,无论应急救援活动涉及单位的行政级别的高低和隶属关系不同,但都必须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
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扩大或提高应急级别的主要依据是事故灾难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制事态能力。
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1 建立健全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势在必行1.1 我国应急救援工作现状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不断发生,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
导致我国事故频发,伤亡后果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应急体系不够完善。
针对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活动,包括减灾、防灾、救灾和灾后恢复这些步骤与环节。
只有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运转良好的体系,才能把各类灾害应急以及应急过程中的逐个环节联系组织起来,实现有效控制事态,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尽快恢复重建这三个目标。
多年来,我国在消防、地震、洪水、核事故、森林火灾、海上搜救、矿山和化学等领域已逐步建立了一些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
然而,在救援能力上以及整体综合协调能力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近年来的一些重大救援活动。
1994年6月16日珠海市裕新织染厂发生大火,次日凌晨3时,大火基本扑灭。
现场留下一个中队扑灭余火,因力量不足和装备简陋,不得不组织没有接受任何灭火培训的400多名工人进入现场,厂房突然发生倒塌,造成93人死亡(其中92名工人),直接经济损失9515万元。
1998年3月5日西安煤气公司液化石油气管理所400立方米、储存170吨液化气的球罐根部发生泄漏,仅采用80条棉被紧急堵漏,由于缺乏相应的堵漏工具,未能在第一时间内控制事故,导致事故进一步扩大,先后发生四次爆炸,疏散了方圆3公里范围内的人员,5公里范围内实行交通管制。
7名消防战士和5名液化气站工作人员牺牲,伤32人。
1999年“11.24”海难,因天气恶劣、救援力量有限等原因,长达7个小时都没有救援成功,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
就是随后不久的12月12日,在法国海域,一艘马耳他籍油轮断为两截,在风力10级环境下,船上20多名员工在很短时间全部救走。
如果11.24海难救援更得力,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限度。
2000年10月24日凌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发生一起氰化钠罐车坠落20米深山谷的恶性事件,10.7吨剧毒品氰化钠(5毫克可致人死亡)泄入河水,事故当天,水中的氰化钠超标310倍。
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完整正式规范)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1引言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又称事故应急计划,是事故预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急预案的总目标是控制紧急事件的发展并尽可能消除,将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损失和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
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系统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系统的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要求“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经政府主要领导人签署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是国际社会极其关注的一项社会性减灾防灾工作,既涉及科学、技术领域,也涉及计划、管理、政策等部门。
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安全系统工程。
针对我国重大事故频繁发生的严峻形势,为改善和提高企业及政府部门对紧急事务管理的能力,笔者简述了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级别、分类、基本内容、文件体系及检验要求。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摘要本文将介绍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概念、重要性以及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重大事故的发生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和减少损失至关重要。
该体系包括预防、监测、警告、应对和恢复等环节。
文章将详细介绍每个环节的任务和职责,并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引言重大事故包括自然灾害、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等,其发生可能对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对于保障公共安全和降低损失至关重要。
该体系由一系列组织、规划和行动构成,旨在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应对事故发生时的紧急情况。
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目标和原则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目标是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前预警、高效应对和有效恢复。
根据该体系的构建原则,我们可以确保:1.预防原则:通过规范、监测和预测等手段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2.监测与预警原则:及早发现事故的迹象并及时警告有关人员和机构。
3.应对与处置原则:快速、高效地应对事故发生,降低损失和风险。
4.恢复与重建原则:及时和有效地恢复受到影响的区域和人员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组成部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由预防、监测、警告、应对和恢复等环节组成。
1. 预防环节预防环节的任务是通过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从根本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包括相关立法、规范和准则的制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建立、事故隐患的排查和整改等。
预防环节的职责主要由监管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承担。
2. 监测环节监测环节通过对事故发生的预警和监测,及时发现事故的迹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监测环节包括建立监测系统和网络、采集和分析数据、制定预警标准和模型等。
这些任务由监测机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
3. 警告环节警告环节根据预警信息和模型,向有关人员和机构发出警告,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损失。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体系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大事故应急救援
在任何工业活动中都有可能发生事故,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质,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由于自然或人为、技术等原因,当事故或灾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时候,建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组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已成为抵御事故或控制灾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关键甚至是惟一手段。
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经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它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它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
送伤员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由于重大事故发生突然、扩散迅速、涉及范围广、危害大,应及时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各种措施进行自身防护,必要时迅速撤离危险区或可能受到危害的区域。
在撤离过程中,应积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工作。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及时控制住造成事故的危险源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任务,只有及时地控制住危险源,防止事故的继续扩展,才能及时有效进行救援。
特别对发生在城市或人口稠密地区的化学事故,应尽快组织工程抢险队与事故单位技术人员一起及时控制事故继续扩展。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空气等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监测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基本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评估出事故的危害范围和危险程度,查明人员伤亡情况,做好事故调查。
三、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
尽管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
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四)恢复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它首先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
在短期恢复中应注意的是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长期恢复包括厂区重建和受影响区域的重新规划和发展。
在长期恢复工作中,应汲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