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发病登记报告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816.50 KB
- 文档页数:24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建立健全东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掌握辖区
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心脑血
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成立本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1)
(2)
(3)
3
4
编码、528
时进行核对、更正。
6、质量控制:
(1)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科室及专人收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卡”,当日
起30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修订和网络报告。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2)建立健全发病报告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培训制度、个案核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查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保证监测工作制度化、流程化。
(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和资料具有隐私性和保密性,相关业务人员未经上级授权,不得擅自泄露数据和资料。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磁灶中心卫生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
1、医院门诊、急诊、住院的首诊医生发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病例应在明确诊断后天3天内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要求规范、工整、字迹清晰、信息完整。
2、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周查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以发现漏报。
3、公共卫生科人员负责对报告卡的收集、整理、核对,并与3天内进行网络直报。
4、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月5日前将纸质报告卡交晋江市预防疾控中心预防控制中心。
5、公共卫生科做好报告病例的登记工作,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公共卫生科要定期组织相关职能科室督导检查各临床科室心脑血管疾病报告情况,对发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整改。
心脑血管疾病报告工作制度
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建立健全东区心脑血管疾病监测系统,掌握辖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1、成立本社区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2、报告病种:
(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
(2)急性心肌梗死(I21-I22);
(3)心脏性猝死(I46.1)
3、报告对象:辖区内全人群覆盖;
4、报告内容:同报告卡,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ICD-10编码、诊断依据、确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5、报告要求: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列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进行。
心脏性猝死按照定义、诊断依据进行监测报告。
合并上述疾病按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报告卡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疾病诊断与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对发现有误的病例信息应及时进行核对、更正。
6、质量控制:
(1)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科室及专人收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卡”,当日起30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修订和网络报告。
(2)建立健全发病报告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培训制度、个案核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查与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保证监测工作制度化、流程化。
(3)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监测数据和资料具有隐私性和保密性,相关业务人员未经上级授权,不得擅自泄露数据和资料。
居民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管理制度一、报告内容(一)报告对象凡是清新区户籍居民,经清新区的医疗机构诊断,为本方案报告范围的新发病人。
(二)报告单位和报告人1、报告单位:全区各医疗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2、报告人:所有医务人员和乡村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三)报告病种和内容1、报告病种:冠心病、脑卒中。
2、报告内容:填写《中国居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
二、信息收集方法(一)医疗机构报告各医疗机构门诊、急诊、病房等就诊发现的首次确诊的新发病例,或在其他(包括监测区外)医疗机构已经确诊,但在本区指定报病为初次就诊的病例。
(二)死亡补发病通过居民死亡报告系统核对本辖区死亡病例,如发现有上述需要报病的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病例,经与国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核对为未报病例,需组织医疗机构补报相应的报告卡。
三、报告程序报告人接诊报告病种(冠心病、脑卒中)后填写《中国居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经科主任审核后送社区卫生科,由社区卫生科专人负责报告。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后报告信息统一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报告系统上报,具体上报程序如下:(一)医疗机构报病程序医疗机构可根据信息化程度,选择手工填报或信息交换程序。
(二)死亡补报病例社区卫生科兼职医师在收集、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时,对于因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病例,应及时与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系统核对,发现未报病例应及时与主管的临床医师联系,若为需要报告的病例则补填发病报告卡;在调查死亡原因过程中发现存在上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应及时核实,如为需报告的病例应及时补填发病报告卡,登记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册》,并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病例随访社区卫生科兼职医师根据户籍地址,将属于本区户籍的病例经核实户籍与信息内容,并于每年年底对辖区所有脑卒中、冠心病报告病例进行随访,将结果登记到《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登记册》,并反馈给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报告要求(一)报告规则1、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
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制度做好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对掌握我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提高报告质量,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一、领导小组成立医院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工作小组。
组长:副组长:组员:相关科室负责人二、报告对象和病种报告对象: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报告病种:(1)脑卒中:致死性和非致死性脑卒中(I60-I64),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梗死及未分类脑卒中,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慢性脑动脉硬化。
(2)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和心源性猝死(I46.1)。
三、责任报告科室及报告人临床科室(包括门、急诊及住院部)、医技科室(包括CT/MRI、放射、B超/彩超等)为责任报告科室,责任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四、报告流程(1)首诊医生对符合上报条件的病例,应及时填写《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2)各科室应设专人负责每日报卡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交院内分管报病工作的科室;(3)院内分管报病的科室设专人负责《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责任报告人核对和修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院内剔除,并于1周内录入报告系统。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报告卡报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报告要求1.报告内容:《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填写项目包括门诊号、住院号、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民族、职业、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户籍地址等基本信息,疾病诊断、诊断依据、确诊时间、发病时间是否首次发病、确诊单位等疾病信息。
2.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发病28天为期,按发病例次计算;发病28天以后,若再次急性发作,应按又一新发病例填报卡片。
3.如果患者同时患有脑卒中和/或冠心病,应按所患之病种分别予以填报。
4.卡片和登记册填写须字迹清晰,易于辨认,项目齐全,更正诊断病例诊断依据须准确可靠。
心脑血管发病登记报告工作实施方案为规范我院开展心脑血管发病登记报告工作,掌握我市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水平、人群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根据《全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疾病预防控制科,日常工作由疾控科负责。
一、报告对象和病种(一)报告对象:我院就诊的具有本市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
(二)报告病种:1、脑卒中:(1)脑梗死(ICD-10编码,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分水岭脑梗死。
(2)脑出血(ICD-10编码,I61):指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脑室内出血。
(3)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编码,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4)未分类脑卒中(ICD-10编码,I64):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医师已作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种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详细的病历)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⑴⑵⑶类的卒中病例。
2、冠心病(1)急性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I22):28天(包括28天)以内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发作。
(2)心脏性猝死 (ICD-10编码,I46):指急性症状发作后,短时间内以意识突然丧失、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
不是由医疗干涉、触电、溺水或其它严重的生理损害引起和自发性心脏骤停,而推测是继发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原发室颤引起的,没有明显的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
三、责任报告科室及报告人临床科室(包括门、急诊及住院部)、医技科室(包括CT/MRI、放射、B超/彩超等)为责任报告科室,责任科室所有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四、报告流程(一)基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疾病预防控制科负责心脑血管发病报告的人员从病案室导出电子版数据后,对患者信息逐项审核、完善,分批次手工导入河南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
(二)疾病预防控制科设专人负责心脑血管报告信息的收集和质量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责任报告人核对和更正。
脑卒中报告管理制度
一、制度目的
脑卒中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建立规范的脑卒中患者信息收集、传输和分析的流程,提高
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患者存活率。
同时,也可以为医院科研和临床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二、规范脑卒中报告管理制度的流程
1.信息收集
医院脑卒中中心建立了完善的信息收集体系,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史、检查结果、治疗
方案等,保证了患者的信息得到完整记录。
2.信息传输
医院建立了信息传输的标准操作流程,确保患者信息的及时准确传输至各相关科室,避免
信息丢失或遗漏。
3.信息分析
医院建立了数据分析团队,对患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规律性和特异性的信息,为
后续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脑卒中报告管理制度的推行
1.以教育为先
医院定期开展脑卒中管理培训,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脑卒中患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2.制定相关政策
医院建立了专门的脑卒中管理团队,负责把控脑卒中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3.持续改进
医院不断完善脑卒中报告管理制度,对流程进行优化,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
四、成效评估
医院对脑卒中报告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患者存活率、康复率等指标来
评价制度的有效性,并不断优化完善。
五、结语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建立健全的脑卒中报告管
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救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应加强
脑卒中管理的培训和规范,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助力患者早日康复。
篇一: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2、住院病例发病死亡信息由病案室人员根据出院登记信息每月收集脑卒中、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病例,并交由本单位防保科医生汇总整理。
3、防保科医生应将属于本辖区的常住患者分发到各社区,并及时对社区医生填报的社区调查部分进行复核,每月10日前上报到所在镇卫生所。
4、医院预防保健科医生应每月定期查阅病案室或者索引脑卒中、心梗等病种进行漏报补报,填写《****县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报告卡》。
5、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的病例,在年终应进行统一补报;在年报上报截止日后所发现的漏报病例也应做好相关记录。
6、对原始纸质资料使用统一档案盒进行分类归档,盒面标识完整易辨,并明确专人负责保管。
2012年7月26日篇二:心脑血管报告制度新安镇卫生院心脑血管报告制度一、填报病种: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i21~i22)、心脏性猝死(i46.1)、脑卒中 (i60~i64)(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作为报告病种。
二、填报范围: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为上述病种,均须报告。
凡居住本镇的心脑血管事件,均须报告。
2、确诊为新发病例报告一次即可,以后不必再报,若经过治疗后,又有复发不必再报,但已在外院确诊后来我院治疗,仍须填写报告卡,再要填写外院首次诊断的日期。
三、填报方法:1、门诊、住院病人,确诊的病例,在门诊明确诊断的应由门诊诊治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在住院部明确诊断的应由床位医生负责填写报告卡;并在科内登记簿内登记。
2、填写报告卡,在应该填写的各项内均须完整、正确、清楚地填写,不能遗漏填写项目3、放射、化验、心电图等医技科室发现患者也应及时登记,并填卡。
四、填卡说明:1、填写病人的姓名地址等,必须正确详细清楚,如有住院号码也要填写,一律不能用圆珠笔填写。
2、"年龄"应填写实足年龄,不能填写"成"字来代表成人的年龄。
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五篇第一篇: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制度1、医院门诊、急诊、住院的首诊医生发现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病例应在明确诊断后天3天内填写《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卡》,要求规范、工整、字迹清晰、信息完整。
2、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周查阅医院病历管理系统,以发现漏报。
3、公共卫生科人员负责对报告卡的收集、整理、核对,并与3天内进行网络直报。
4、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每月5日前将纸质报告卡交县疾病预防操纵中心。
5、公共卫生科做好报告病例的登记工作,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操纵机构开展有关调查工作。
6、公共卫生科要定期组织有关职能科室督导检查各临床科室心脑血管疾病报告情况,对发现问题的及时反馈、整改。
第二篇: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病种1、报告病种脑卒中(排除因外伤性、代谢性、中毒性、肿瘤卒中或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所致)o蛛网膜下腔出血(i60):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o脑出血:①非外伤性脑实质或者脑室内出血(i61);②其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指硬膜下出血与硬膜外出血(i62)。
o脑梗死(i63):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包含血栓形成性脑梗死(i66.904)及栓塞性脑梗死(i66.903)o难分类脑卒中(i64):指临床有明显症状,且已作出脑卒中诊断,但由于各类原因(如未作影像学检查、遗失全面的病历记录等)而无法明确归为上述分类的脑卒中病例。
(脑卒中我国卫生部标准。
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脑实质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2、报告病种冠心病o急性心肌梗死(i21.304)。
心肌梗死28天以内(包含28天)的致死性与非致死性发作。
o陈旧性心肌梗死(125.210)。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8天(不包含28天)后的死亡。
o冠心病猝死(i46.101)。
其它各类类型冠心病的猝死。
(其他慢性缺血性心脏病(125.101)通常不包含在本病报告范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