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见于: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体内处于应激状态等
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
升高见于: 过敏性疾病、 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骨髓纤维化、 慢性溶血等
降低见于: 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参考值: 20%~40% ,
外周血
T细胞占50%~70%, B细胞 占15%~30%
白细胞分类计数
将外周血制成涂片,经瑞氏染色后在显微 镜下观察其形态,根据细胞核、细胞浆和胞浆中 颗粒的特点,白细胞可分为五类: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
五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
细胞类型
百分数(%)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0~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病因红细胞外缺陷红细胞内缺陷外因素后天多见外因素遗传性多见红细胞破坏场所血管内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病程急性多见常为慢性可急性加重贫血黄疽常见常见肝脾肿大少见常见血管内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特征血管内溶血血管外溶血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少见常见红细胞脆性改变变化小多有改变hb血症41000mgl轻度增高hb尿常见无或轻微尿含铁血黄素慢性可见一般阴性骨髓再障危象少见急性加重时可见ldh增高轻度增高溶血性贫血的病因诊断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酸溶血试验pnh抗人球蛋白试验免疫血红蛋白电泳珠蛋白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3
继发性增多
绝对性
相对性
真性红细 胞增多症
RBC生成素 代偿性增多
RBC生成素 非代偿性增多
相对性增多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水分丢失、 血液浓缩,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相 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 出汗、大面积烧伤、尿崩症、糖尿病酮 症酸中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