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 概念, 起源和早期发展(上)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7
2024出版资格考试:中级出版基础学问要点考前回顾第一章出版概论一、“出版”的前提和特征1.前提。
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转化为出版物的作品。
并非全部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如建筑作品、模型作品。
出版活动的三要素在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生产、物质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有机结合起来的阶段。
编辑劳动和复制劳动只能创建价值,但不能实现价值。
2.出版活动的特征:是一种文化活动(1)文化的记载、传播、沟通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
★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它的文化功能实现的。
★出版过程中形成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和产品流通三个有机联结的阶段。
二、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确定性影响;出版活动作为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1.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确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确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供应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供应活力。
2.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化;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劳动力素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动经济发展;快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发觉先进科技成果并促进其快速传播,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对科学学问的宣扬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实力;科技读物使人们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沟通。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我国文化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行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雄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伟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志向、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十章电子出版物出版和互联网出版旧考试大纲的比照原教材的章名是“电子出版物出版和网络出版”,而教材的章名是“电子出版物出版和互联网出版”。
这说明,网络出版的提法还是有不同意见。
的考试大纲与旧大纲相比,本章没有太大的变化。
要留意的是,第四节《电子出版物的编辑》从原来的了解变为现在的把握,这是由于今年教材改写后,这一节的内容写的角度不一样了,虽然也有技术方面的内容,但是主要论述作为一个电子出版物的编辑,人员有什么要求,工作有什么要求,虽然格外重要。
本章的重点:1、国家关于电子出版物的治理规定2、电子出版物编辑人员和编辑工作的总体要求3、原创性电子出版物编辑制作流程4、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书的工作流程5、电子出版物自投稿的审核要求6、引进出版电子出版物的编辑工作要求7、国家关于互联网出版的规定第一节电子出版物出版和互联网出版的进展概况一、电子出版物出版和互联网出版的国际背景二、我国的电子出版物出版和互联网出版其次节电子出版物的概念、类别和特点一、电子出版物的根本概念〔了解〕“电子出版物,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的出版物。
与纸质出版物相比较,它们在信息的记录方式、存储介质和读取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
二、电子出版物的类别〔了解〕1、从载体不同分类2、对读者操作的反响状况不同分类3、所包含的信息表现形式不同分类4、、按根本用途不同分类5、所含的传播媒体特征不同分类三、电子出版物的几种主要载体〔了解〕1、软磁盘2、只读光盘3、、可该录光盘4、集成电路卡目前最常用的载体〔主流载体〕是:CD-ROM 类只读光盘四、电子出版物的特点〔生疏〕六大内在特点:储存信息量大;检索便捷;具备多媒体的表现方式;交互式构造可实现读者的参与;超链接设置拓展读者视野;可实现按需打印。
六大外表特点:阅读方式与纸质出版物不同;体积小;能长期保存;发行渠道有所不同;版本更灵敏便利快速;复制本钱低廉。
数字出版概论知识点总结一、数字出版的定义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编辑、制作、传播和销售出版物的过程。
数字出版将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以电子书、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形式呈现,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渠道进行传播和销售。
数字出版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字化,将出版物以电子化形式存在,并使用数字技术进行编辑、传播和销售。
二、数字出版的历史数字出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当时,Xerox PARC实验室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标志着个人电脑的诞生。
个人电脑的出现为数字出版提供了基础设施,为数字化出版物的编辑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197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家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t)创建了Project Gutenberg,开始将古典文学作品数字化,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
这标志着数字出版迈出了第一步。
19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
1995年,亚马逊公司推出了第一款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ad,为数字杂志、报纸的传播和阅读提供了更优质的体验。
数字出版在这一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2010年代,数字出版进入了移动化时代。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数字出版迎来了新的增长点。
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移动阅读等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数字出版逐渐成为传统出版的重要补充和替代。
三、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当前,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出版商协会(IPA)发布的报告,2019年数字图书销售额占全球图书销售总额的20%,其中电子书销售额占比4%,数字音频和视频销售额占比16%。
数字出版已成为全球出版产业的主要增长点。
数字出版的发展不仅受到了技术的推动,也受到了消费者需求的支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线阅读、在线购物。
数字出版不仅可以提供便捷的阅读体验,还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定制化的选择。
数字出版基础笔记第一章数字出版概述第一节数字出版的概念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标志着我国出版业驶入了数字出版的快车道。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其演变(一)数字出版的定义工作定义:指利用数字技术今夕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数字化。
主要形态: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原创文学、网络地图、网络教育出版物、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1”后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
注意:数字技术如果只用于出版的某些业务环节,并不能被称为数字出版。
按需印刷,可将其视为数字出版的一个环节。
(二)电子出版的含义《电子出版物管理规定》的定义: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内容的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固定物理形态的磁、光、电等介质删个,通过电子阅读、显示、播放设备读取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体,包括只读光盘(CD-ROM、DVD-ROM等)、一次写入光盘(CD-R、DVD-R 等)、可擦写光盘(CD-RW、DVD-RW等)、软磁盘、硬磁盘、集成电路等,以及总署认定的其他媒体形态。
2008年发布的ISO9707标准中,对电子出版物的解释是:以数字形式出版并通过互联网访问或物理形态承载的文献,包括电子书、数字期刊和数据库。
(三)网络出版的含义《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的界定: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1.互联网出版是数字出版活动的形式之一。
与其他出版形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只是在于A.出版物的载体形式、B.物质生产方式和C.将出版物提供给消费者的方式不同。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第1讲出版物的起源和发展出版物在人类社会中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起源时期后才正式出现。
出版物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复制方式不同和物质载体不同,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出版物,其中书籍是最早出现的出版物类型。
1.1 出版物产生的社会条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
人类在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需要记录、交流和传播思想、知识和信息,否则就无法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甚至不能生存下去。
开始,人类依靠语言进行这种交流和传播。
但是,语言传播的范围小、时间短,而且不能长久保存,可以说是稍纵即逝。
后来,人类的祖先采用结绳记事、在物件上刻画记事等办法,以期补语言传播思想、记载事物之不足。
但是,这种结绳记事、在物件上刻画记事的办法,只能记录很简单的思想内容,无法表达比较复杂的思想内容,它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人类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提出了一种迫切的要求,创造一种表达思想、知识的符号,即后来人类称之为文字的工具。
同时还要创造、选择一种记录这些符号的载体,以便人类便于记述和传播自己的思想、知识。
人类实践中提出的这种要求,正是出版物产生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动力。
在文字发明和适当物质载体创造以前,不可能产生出版物。
只有在人类有了这两大发明和创造之后,出版物才具有产生的可能性。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重大进步,使人类找到了记录和传播自己思想、语言的书写符号,扩大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交流、传播的功能。
刻画、书写文字的物质材料的创造,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进步。
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先后发明和使用各种物质载体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在中国先后把陶器、甲骨文、青铜器皿、石头、玉片、竹简、木牍、缣帛等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在外国先后把泥板、纸莎草纸、蜡版、贝叶、羊皮等作为记录文字的材料。
在纸张发明以后,则普遍使用纸张来记录文字。
有了文字,也有了记录这些文字的载体,人类社会中出现了一定的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相结合的事物。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中级编辑资格考试一《出版专业基础》考点知识第一章出版概论出版活动概念出版的概念: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发行是目的。
编辑、复制、发行是出版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我国古代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政治制度、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提供活力。
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政治方面:引导社会舆论、培育思想信念。
经济方面: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进度。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技、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出版工作者应贯彻、执行的几本方针原则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5.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6.坚持质量第一;7.坚持改革创新之路。
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具体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数字出版教程知识点总结一、数字出版的概述数字出版是指在电子设备上出版图书、杂志、报纸等文献,成为数字形式的文字、音频、视频等出版物,并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和销售的出版形式。
数字出版的内容可以是原创作品,也可以是传统印刷媒体的数字化版本。
数字出版不仅包括电子书、数字杂志、数字报纸等数字化的传统出版物,还包括网络小说、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的数字化出版形式。
数字出版的特点是内容数字化、传播方式互联网化、销售方式多样化、出版平台便捷化等。
数字出版的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了出版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二、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数字出版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逐渐成为了出版业的新兴业态。
最初,数字出版是指将印刷媒体内容扫描成电子文档,通过光盘、U盘等存储介质进行传播和销售。
随着电子阅读器的出现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子书成为了数字出版的主要形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0年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出版开始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阶段,包括网络小说、博客、微信公众号等新兴的数字化出版形式逐渐受到关注。
数字出版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对出版业的影响和推动,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数字出版的制作流程数字出版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内容策划、原创创作、编辑校对、排版设计、数字化加工、上传发布等环节。
首先,内容策划阶段需要确定出版物的定位、读者群体和传播渠道,制定出版计划和策略。
然后,原创创作需要进行文学创作、摄影摄像、插画设计等创作活动,完成内容的构思和创作。
接着,编辑校对需要对出版物的文案、图片、音视频等内容进行审核、修改和校对,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然后,排版设计需要对出版物的版面、格式、样式等进行设计和美化,使出版物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美观性。
接下来,数字化加工需要将印刷媒体内容数字化并转换成电子文档,格式可以包括PDF、EPUB、MOBI等格式。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物:概念、起源和早期发展(上)林穗芳摘要: 本文认为电子出版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把计算机技术用于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美国《化学题录》磁带版是世界最早的电子出版物。
文章探讨了电子编辑、电子出版、电子出版物的概念,具体介绍了《化学题录》的编辑出版情况及随后有哪些电子期刊创刊,然后依照历史顺序分类简述电子书籍和电子报纸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关键词: 电子编辑电子出版电子期刊电子书籍电子报纸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概念起源早期发展1 电子编辑和电子出版的概念“电子编辑”在英语称“electronic editing”(简称e-diting),在法语称“montage €閘ectronique”, 这个概念是在1960年代初期形成的,最先用于电视片的制作,后来逐步推广到音像资料的制作和其他出版领域。
电影是法国人在19世纪末期的发明,预先把素材拍摄于胶片,用“montage”(蒙太奇)表示后期制作的剪辑和组合,英语在影视片制作过程中使用的“editing”相当于法语的montage”。
西方专业辞书的有关条目对“电子编辑”的解释大都与电影、电视、音像资料的编辑工作有关。
例如《麦克米伦信息技术词典》1985年第2版的解释是“电子编辑”指“在录像工作中在录像带上插入节目要素或加以组合,无须用物理手段剪切磁带”[1]。
电视编辑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胶片/磁带机械剪辑法,2)基于磁带的线性电子编辑法,3)非线性编辑法。
在发明录像机之前,早期的电视节目大都采取现场直播的方式,或利用电影摄影机把图像拍摄在胶片上,经过剪辑组合和洗印后播出。
1956年美国加州安培(AMPEX)公司研制世界第一台实用的磁带录像机(VR-1000型,带宽2英寸,双声迹),并正式用于电视节目播出。
这种录像机需要用放大镜对磁带上的磁迹进行定位,然后用切刀在标明画面界限的磁迹上进行剪切,然后把两段录像带粘接起来完成镜头的组接,制作过节目的磁带被剪断,受到永久的损伤,以后不能再用。
1963年安培公司推出名为“Editec”(“编技”)的电子编辑器(Electronic Editor),用电子控制的方法使用快进和快速倒带功能在磁带上寻找编辑点,入点和出点都用听得见的声音标示,把依照创作要求选用的素材按顺序转录到另外一盘磁带上,再配上对白和音乐效果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节目。
采用这种转录方法不必剪断录像带就能进行画面编辑和加工,并且可以预览编辑的效果,感到满意后再用母带制成播出带播出。
这是电视制作电子编辑阶段的开始,由于磁带是依顺序记录视频信号的,编辑和录制节目只能依顺序进行,所以称为线性编辑。
基于光盘、可以随机存取的模拟信号非线性编辑系统始于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以后逐渐为数字化视音频信号非线性编辑系统所取代。
本文所理解的电子编辑是指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从事的编辑活动,基本任务是依照一定的方针和标准开发选题,组织、选择、加工稿件,使其成为可向读者/使用者提供的纯文本或多媒体的电子文本,按照他们所需要的形态加以复制传输。
就出版业来说,电子编辑的基本任务是为复制发行准备电子文本,按需出版:电子文本既可以用来制作电子出版物,也可以用来制作印刷型出版物。
在《电子编辑出版的起源》一节中将可以看到,“电子编辑”概念在60年代初期形成之前,在电子期刊出版工作中已存在实际的电子编辑活动。
“电子出版”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出版活动相结合的产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电子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出版概念在发展变化,至今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定义。
“electronic publishing”(电子出版)这个用语在英语首见于1977年,当时主要指把电子计算机技术用于出版物的印前编辑出版工作,还不是指出版全过程数字化,最终产品为电子出版物,写作、编辑、排版、制作、传输、读取都依靠电子技术进行。
80年代中期只读光盘问世,1985年法国专业文献资料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协会(ADBS)在所出的专著《电子出版和文献工作——从铅字到电子》( dition €閘ectronique et documentation-Du plomb €?l‟€閘ectron)中给“电子出版”(€閐ition €閘ectronique)下的定义是“借助电信网络、微型计算机、只读光盘等电子媒介(并需要专用阅读装置)传布信息”,反映电子出版的概念在西方已超越印前系统,延伸到光盘等非印刷的电子出版物。
《辞海》1999年版《电子出版》条释义为: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制作电子出版物的工艺过程。
通常包括前期策划、素材准备、美术设计、程序编制、后期制作或通过网络发送等环节。
卓亦称“电子出版系统”。
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彩色图文的输入、编辑设计、排版和输出等工艺的印前系统。
以电子计算机工作站或微机为核心,通过网络和各种接口,连接扫描仪、光栅图像处理器、激光记录仪等输入输出设备,并通过相应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来完成排版、编辑设计、美术加工、制版等印前工艺义项 卓反映早期的看法,电子出版指印前工艺的电子化,表示这种含义的“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外通常称为“desktop publishing”(台式出版系统或桌面出版系统,简称DTP)。
义项 拙反映现在的带普遍性的看法,即电子出版指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其中包括电子出版物通过网络发送,在90年代初期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词典》的《电子出版》条没有涉及这一点。
下面是英美近几年出版的五种有影响的工具书的有关条目对“electronic publishing”概念的解释:(1)书籍和其他材料以机读本的形式而不是以纸本的形式发行(issuing)。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新牛津英语词典》(NODE)1998年版[2](2)电子出版指生产在计算机屏幕上观看、也许永远不印在纸上的文件。
以电子方式出版的文件可以只读光盘或软盘为载体,或者通过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提供,除文字和图表之外还可以再包含视频与音频信息、动画以及超文本链接。
——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计算机用户网站公司《高科技词典》2004年版[3](3) 通过互联网或其他在线服务机构向内部使用者、订户或其他使用者提供电子形式的信息的工作,包括电子书(e-books)、电子杂志(e-zines)、电子学报(e-journals)、电子通讯(electronic newsletters)、数据库(database)的出版。
——J. M.赖茨编《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在线词典》美国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学2001版[4]这里把electronic periodicals(电子期刊)分成e-zines、e-journals和electronic newsletters三类。
e-journals多指学术性期刊,但有时也用来指全部电子期刊,把大众性杂志也包括在内。
(4) 电子出版是讯息创造、传布、复制完全在线(on line)进行的过程,往往带有反馈的功能。
注:与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不同,电子出版通常不生产硬拷贝。
——美国电信业技术标准联盟(ATIS)编《2K电信词汇》2001年版[5](5) 文件以机读的形式生产,通过计算机网络或以只读光盘之类的其他形式发行(distribution)。
——微软公司《恩卡塔世界英语词典》2004年北美版[6]可见西方现在所理解的“电子出版”通常指作品的机读件的出版,把软磁盘和光盘出版以及网络出版都包括在内;不指印刷型出版物印前工艺的电子化,后者用DTP表示。
《2K电信词汇》说“电子出版”通常不生产硬拷贝(指印刷型出版物等硬复制件),不排除必要时利用电子文本生产印刷型出版物。
电子出版同传统出版一样,编辑、复制和发行三个环节都是不可缺少的,了解读者使用出版物的情况和收集反馈信息也是出版工作的一部分。
一般地说整个电子出版过程都是用电子手段进行的,作者交来的、编辑加工的、读者读到的都是电子文本,例如只在网上发行的电子期刊等原生数字(born digital)出版物就是如此;但是,电子出版不排除某些工作环节采用电子和非电子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如电子书籍审稿在打印稿而不在电子文稿上进行,编辑先在打印稿上修改,再过到电子文本上去。
电子出版的最终产品是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内容必须借助电子装置才能读取,但发行方式依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性质而有所不同。
在线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采用电子方式发行,而离线电子出版物(软盘、光盘等)则像印刷型出版物一样采用邮递、货运等传统非电子方式发行。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信息科学系教授迪特里希·博勒斯(Dietrich Boles)在《电子出版:编辑系统和作者工作环境》(1995年)[7]一文中采用描述电子出版过程的办法来界定电子出版的概念。
他把整个电子出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构建阶段(Konstruktionsphase)——编辑把作者送来的信息(稿件)加工整理成可供使用的文本形式。
2)发行阶段(Distributionsphase)——包含文本制成之后到可供读者使用这个时段。
3)接受阶段(Rezeptionsphase)——读者最终接受所提供的信息。
电子出版(elektronisches Publizieren)分成“在线电子出版”( elektronisches Online-Publizieren)和“离线电子出版”( elektronisches Offline-Publizieren)两大类型。
就在线电子出版说来,电子手段贯穿这三个阶段:“电子构成”指借助计算机生成文本,所生成的是电子形式的文本;“电子发行”指文本超越邮递等非电子的发行渠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电子接受”指读者借助电子数据处理(EDV)装置读取信息,不同于通过纸质材料等非电子手段接受信息。
而在离线电子出版的情况下,电子形式的文本不是以电子方式而是通过非电子方式发行的,如邮寄载有电子文本的软盘或光盘,读者再用计算机读取。
上述电子出版三阶段划分法与我们有所不同。
所谓“构建阶段”大体相当于我们的编辑阶段,没有提“复制”看来是因为经过编辑加工、可供使用的电子文本复制十分容易。
在“发行阶段”之后加了一个“接受阶段”大概是考虑到电子出版物的特点,不像书刊任何读者都能打开浏览其中的图文,读取和接受电子出版物的内容要复杂得多,必须有专用的或适用的电子装置才行,出版者不能只管发行到读者手里了事,不考虑读者能否“接受”。
其实,无论是印刷型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出版者都应当重视传播效果,即读者能否接受和是否接受、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利用的问题。
“网络出版”的英语正式名称为network(ed) publishing或net publishing,但在一般场合更常用的是online publishing(在线出版),泛指在各种计算机网络上的出版,既可指在互联网上的出版,也可指在互联网以外的计算机网络或在互联网产生以前的计算机网络上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