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的迷失与缺位_对中国_青春_电影的反思与批评_吴素娥
- 格式:pdf
- 大小:147.35 KB
- 文档页数:3
43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美育功能及意义谢慧英 骆丞(集美大学 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摘要:面向公众是当代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代艺术的时代性、公共性、介入性和思想性,使其成为国际交流中形塑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文化活力的重要承载,同时在全民美育事业中能发挥以美扬善、以美启真、以美创新的特殊重要功能。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当代艺术长期以来缺席于美育事业,必须在新的历史高度中重新确认中国当代艺术的美育功能和意义:从个体的角度而言,当代艺术之于中国美育具有基于感性体验的价值渗融功能,同时又以批判性、思想性达成对观众的审美化的启蒙功能,从而实现对于国民的创意潜能激发和审美鉴评力培筑;从群体的角度而言,这两方面又分别可以达成群体性的价值凝聚功能和激活国民原创力功能。
【关键词】中国当代艺术;美育;功能;意义中图分类号:J0-02;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81(2022)06-0043-09收稿日期:2022-12-11基金项目:福建省委宣传部“新时代大学美育改革的问题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SZM2020027);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传统资源转化与闽系当代艺术家创融研究”(项目编号:FJ2021B196)。
作者简介:谢慧英(1975-),新疆玛纳斯人,博士,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艺术研究。
骆丞(1998-),江西南昌人,集美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艺术生活A R T &L I F E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美育功能及意义一、何为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可以放在艺术发展的现代性进程中来理解,它是从已被广泛接受的现代主义发展出来的,是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阶段。
它经常被视为与类似实验艺术、先锋艺术、前卫艺术、后现代艺术、装置艺术等诸多相互交迭又互相逸出的名词有紧密联系。
道德迷失是当今中国电影的致命伤(河北)石学峰/文在我的个人记忆当中,中国电影曾经是世界上最讲道德导向的电影,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左翼进步电影,到解放后拍摄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电影故事片,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很注重讲究道德导向的,即有鲜明的思想主题,又有明确的道德导向,让观众在看了电影之后,就知道爱什么、恨什么,从而在电影艺术欣赏与娱乐当中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电影在走向市场化的进程中,却似乎丢掉了这些好的传统,一些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国内导演“大腕”们,只注意追求所谓“大片”的艺术效果和票房价值,把电影的思想性、政治性等道德导向早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由此使如今的中国电影变成了只剩下了虚假编造的故事演义空壳、毫无思想道德导向的纯娱乐玩意,不要再说什么冲刺好莱坞的奥斯卡大奖,就连在国内糊弄自己的观众,时间长了也会不买账的。
不知当今中国的电影导演们是从那里“取”取道的真经,把模仿好莱坞大片当作了救命的稻草,近年来开始竞相拍摄投资巨大的中国大片来,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之类,几乎无一不是宣扬武打暴力、嗜血成性等方面的内容,尽管每一部电影的场面都很宏大无比,除了某些奢华的场面和视觉的盛宴,让观众大开了眼界之外,其他任何的带有思想道德导向的内容几乎都看不见了。
如今的看电影真正成了地地道道地“看热闹”了,因为当今中国有些电影除了“热闹”之外,再就没有了别的什么了。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它除了让观众能够看到一些别开生面的新鲜玩意之外,还有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道德导向的功能,这就是电影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问题。
自电影这门特殊艺术诞生以来,思想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问题也就在其中了。
就连以商业电影著称的美国好莱坞电影,也总是把抑恶扬善、除暴安良、正义战胜邪恶等思想道德的导向摆在第一位的,而不是一味地宣扬暴力文化,为了暴力而表现暴力。
台湾当下青春电影论析--以《沉睡的青春》为个案魏惠娜【摘要】The youth movie is a genre favored by Taiwanese movies all the time , and has formed its own unique temperament:fresh tone , beautiful love , ambience of literature and art , as well as tropi-cal sens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Keeping Watch, a healing youth film of suspense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Zheng Fenfen and released on August 31 st 2007 in Chinese Taiwan as a cas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wait and search , dead sleep and awakening , exquisite narration and purely beautiful frames , poetic images and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s .%青春电影一直是受台湾电影青睐的一个类型,形成自己独特的气质:“清新基调、唯美爱情、文艺气息和热带风情”,一股小清新之风吹进了华语影坛。
文章以郑芬芬编剧并执导、于2007年8月31日在中国台湾上映的疗伤系列青春推理影片《沉睡的青春》为个案,以“等待与追寻”“沉睡与唤醒”“细腻的叙事章法,纯净唯美的画面”“唯美诗意的意象,独特的叙事视角”四个部分结构成篇。
【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年(卷),期】2016(009)002【总页数】6页(P141-146)【关键词】青春;等待与追寻;沉睡与唤醒;唯美诗意【作者】魏惠娜【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厦门 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残酷和温情是台湾新青春电影的两极坐标”[1],残酷与温情这两极坐标,体现了台湾青春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两条发展脉络。
现代后现代年轻人的虚无主义困境及其现实启示意义李沧东电影新作《燃烧》的视听语言修辞所彰显或暗示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现代与后现代年轻人在面对虚无主义困境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种困境对他们生活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深入分析李沧东电影新作《燃烧》的视听语言修辞,来揭示其中所彰显或暗示的关于年轻人虚无主义困境的深刻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关注电影如何通过独特的视听手法,将现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情感冲突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呈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将简要概述虚无主义在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如何成为年轻人面临的重要困境。
然后,我们将分析《燃烧》这部电影如何通过视听语言修辞,将年轻人的虚无主义困境具象化,并在电影叙事中展现出其深远影响。
这包括对电影中的镜头语言、音乐、色彩、画面构图等元素的细致解读,以揭示它们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视听世界。
我们将探讨这部电影所揭示的年轻人虚无主义困境的现实启示意义。
我们将思考如何理解和应对这种困境,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价值和意义,从而帮助年轻人走出虚无主义的阴影,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希望能够为理解现代与后现代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燃烧》的故事梗概与主题解析《燃烧》是李沧东导演的一部深入探索现代年轻人虚无主义困境的电影。
影片以本、钟秀和惠美三位主角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故事。
本,一个典型的现代社会中的“成功人士”,拥有令人羡慕的生活和地位,然而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和迷茫。
钟秀,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年轻人,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
惠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性,她的存在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层难以言说的复杂性。
影片的故事从钟秀在乡下的家中偶遇本开始,本的出现打破了钟秀原本平静的生活,也引发了他对自我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随着故事的发展,惠美的出现更是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言64|2014年 第六期《小时代》资本狂欢与价值缺失——关于《小时代》系列电影的一点思考著名影视文化学者戴锦华说,中国电影近年来出现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越看越骂,越骂越看”。
似乎大家都在为了获得一种“骂”的资本而进入影院,从而证明自己并没有落后于大众文化的潮流,每一个“骂客”都成为了这个文化奇景的组成部分。
《小时代》系列电影就是一个“口碑极差,票房奇高”的典型。
就影片本身而言,可以说大部分的网络和媒体恶评都不是苛责,甚至说它们不是电影而是超长版的MV——也算是准确的评价。
不连贯的叙事,突兀的戏剧冲突,呆板的对白,生硬的人物关系,毫无逻辑的情节发展,涣散的价值观……即使是以商业电影对“情节流畅”的基本要求来看,《小时代》系列也完全无法达标。
《小时代》所拥有的是导演郭敬明的粉丝团、华丽的场面布景和漂亮的明星阵容,但这些却已足够撑起令人瞠目的票房结果:自今年7月《小时代3》上映以来,《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总票房早已突破10亿元,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系列电影。
作为“电影”的《小时代》们并没有太多值得评价和分析的内容,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这种“骂声与票房齐飞”的奇观。
《小时代》现象折射的正是中国电影吴筱燕 Wu Xiaoyan资本狂欢与价值缺失—关于《小时代》系列电影的一点思考Mammonish Carnival and Losing of Values—A Thinking about Tiny LifeS P E A K65SHANGHAI ARTISTS | 2014 Vol.6Mammonish Carnival and Losing of Values – A Thinking about Tiny Life文化乃至社会文化的时代症候。
超级资本的狂欢电影是一个艺术种类,但它也是大众文化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它的诞生与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铜臭味”几乎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原罪”。
当代影视评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46班姓名:李凯学号:1326595484868赏析影片《色戒》说实话,第一次看电影色戒时并没有完全读懂电影的内涵,并没有理解他们的意思,记得那时候还上的高中,从我上了大学谈了恋爱我才有所体会到为了爱情,为了自己爱的人愿意为他做出一切,上了这门课才有所进一步对电影《色戒》新的,更加神的认识你和感悟,下面染我谈谈我的感受吧!故事的时间顺序是被打乱了的,所以片中大半部分都是回忆内容。
为将故事风好地叙述又轻巧地衔接了上来,以至倒叙得以最完美地发挥。
色戒,表面上是谍战片,实际上是情爱片,最后才发现还是一部极致隐藏的悬疑片。
如果我说,易先生从一开始,无论香港还是上海,就知道王佳芝是特务,“你也不同了”,一个大学生业余特务当然和军统特务不同,那不是很谍中谍,很惊人吗?这能是张爱玲吗,全不是了。
难道这个电影有几个层面,可以分开看,每个层面都是不同的电影,太吓人了,别急,我只能说不但要有证据的有说服力的,而且导演(编剧)有明确提示前后能呼应的,而且还要圆的出的,这三点都得站稳。
影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可以看作当时几种重要的社会力量的代表,其中最有实力的是易先生,他与他所代表的集团是卖国政府,为人不齿的民族败类。
可是当时这个集团正充当着镇压一切反对力量的工具。
因为各方斗争极其激烈,故镇压手段也是冷酷、血腥、毫无人性的。
易先生是集团政策的优秀执行者,因而,在对立方眼里,他成为必需除掉的对象。
在力量对比之下,色诱他,并寻找时机刺杀他也就成为一个较佳选择。
影片正是在这个切入点上展开的。
于是,一个美丽、聪明、青春的女性诱饵就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王佳芝是茫茫人海中的偶然存在,她代表的是历史风云中无辜的个体。
在民族情绪空前高涨的时代,王佳芝自然地倾向于爱国立场,然而,这一点爱国心并不强烈,也不主动。
作为一个尚未涉世的少女,她因为友情,因为对邝裕民的情窦初开般的好感,加入了话剧社。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金丹元 曹 琼摘 要:“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
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关键词:重识; 女性电影; 意识形态; 性别无奈; 生态平衡中图分类号:J901;J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12-0171-10作者简介:金丹元,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曹 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72)“女性主义”的话题在当代电影学界已有颇多涉及,有些电影甚至直接被称为“女性主义电影”,或者女性电影。
不管是“女性主义电影”,还是“女性电影”,以这类概念去直接套用当下中国反映女性题材,或多多少少隐含着某些女性问题的电影,笔者认为总是不太恰当的,而且也极易造成对中国电影的误读。
诸如《生活秀》、《暖》、《周渔的火车》、《孔雀》、《青红》等等,应归属为女性主义,还是仅只涉及到了女性话题,反映出某些女性意识呢?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不能任意将“女性主义”作为一把标尺,直接从西方移入至中国来丈量国内的电影创作。
况且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也相当复杂。
当代中国某些叙事影像,可能突显了某些女性意识,但它们并不一定就反映着女性主义的理念,或已构成了女性主义电影。
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性思考的批评方式,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对于反省国内电影当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包括电影在内的诸多文艺作品的文化分析中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联系作一番小小的巡视,否则,诸如此类的讨论本身就极易陷入一个人为预设的怪圈之中。
新时期的电影理论批评饶曙光【内容摘要】随着西方电影和电影理论的涌入,在中西思想文化激烈碰撞下,1979—1987中国电影理论与学术论争风起云涌,异彩纷呈,对电影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章从人道主义与“伤痕电影”、“谢晋模式”、“西部片”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重大理论批评的梳理与勾勒,解析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以及电影市场,并探究电影创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蕴藏的美学内涵、人文内涵。
【关键词】新时期电影理论文化思潮学术论争“理论滋养灵感”1979—1987,是中国电影理论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代。
在这个短暂的年代,中国电影界先后展开过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观念、电影创新、电影民族化、“西部电影”、谢晋电影模式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性论争。
西方现代人文思潮,西方电影和电影理论的大批涌进,为电影思想解放运动源源不断提供思想资料,也为中国电影迅速走向辉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复刊改版后的《世界电影》等报刊大量传播外国电影理论。
一些长期从事介绍电影理论的翻译家,纷纷著书立说,比较系统地评介外国电影、外国电影理论,有些人还参与有关中国电影的论争。
如邵牧君的《西方电影史概论》、《银海游》,郑雪来的《电影学论稿》,罗慧生的《世界电影美学思潮论纲》、《现代电影美学论集》等。
总之,1979—1987是一个“理论滋养灵感”的年代,更是理论影响创作的年代。
理论对创作的影响之大,在某种意义上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难以想像的。
因此,梳理那个时期的理论批评,对于了解那个时期的电影创作以及电影市场,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甚至可以说,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电影理论批评,就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电影创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所蕴藏的美学内涵、人文内涵。
3923—、人道主义与“伤痕电影”电影界与整个理论界、文艺界一样,对刚刚经历的“文化大革命”这样伤 心惨目的大灾难展开了深刻的反思°电影界前辈夏衍、陈荒煤、钟惦棐等人 纷纷撰文,从政治与文艺的关系层面入手反思“文革”对电影创作带来的惨 痛教训° 1979年,被打成“右派”的钟惦棐重新获得写作的权利,就写出了振 聋发聩的《电影文学断想》°《电影文学断想》不仅对50年代至70年代30年 来中国电影的坎坷历程作了深入剖析,对极左路线的思想根源及其表现形 态作了系统的清理,而且还特别提到了电影的娱乐问题°文章指出“电影之 为电影……是要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甚至连教育也没有,就是娱乐,不也 是为各式各样的劳动者而娱乐劳动之余娱乐岂不也是极为正当的 权利?”〔1新时期之初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70.80年代的香港影片和译制片 对当时的中国电影产生的的巨大冲击和影响,译制片和香港地区影片由于 较强的娱乐性而在上座率方面大大超过国产影片° 1978年进口的日本影片 《追捕》,在北京创造了观众高达两千七百多万人次的奇观,其它如《瓦尔特 保卫萨拉热窝》、《桥》、《尼罗河上的惨案》、《叶塞尼娅》、《冷酷的心》、《望 乡》、《生死恋》、《人证》,都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极大兴趣,形成了空前的观影 热潮°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构成了一生不灭的观影记 忆°高仓健、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瓦尔特”等成为了中国观众追捧的电影 明星°另外,1978年端午节前后被引进的香港影片《屈原》的观众也在二千 四百多万人次,其后像《三笑》、《生死搏斗》、《巴士奇遇结良缘》等这些更带 有浓厚商业气息的香港影片,也带给大陆观众以全新的感受°《三笑》也许 是当时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轻松搞笑的风格与当时大陆电影一片沉痛 反思和政治说教的气氛格格不入,令不少知名人士忍无可忍乃至义愤填膺。
2025届天津市静海区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检测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陆俨少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画大家,其作品,达到了山水画创作的峰。
做人事事可让,唯独作画,这是先生的信条。
先生虽然一生作画无数,皆是,从无应酬之作。
A.别具一格当仁不让呕心沥血B.别具风味义不容辞苦心孤诣C.别具一格义不容辞呕心沥血D.别具风味当仁不让苦心孤诣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媒体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但一些传播者却,在灾难现场拍照并上传网络,甚至断章取义以,盲目追求所谓的“眼球效应”。
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具有社会协调和价值引导,灾难发生后,除了传播信息,还需要通过信息对灾后的社会进行“缝合”。
完成拍照分享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具有了媒体的功能,就需要考虑社会效果。
( );忽略传播内容的社会价值,就可能导致价值观扭曲。
如果不加以引导,自拍和分享可能沦为低俗的炫耀、无所顾忌的,甚至借助他人痛苦积攒自我虚荣的表演,更有甚者会演化为生命消逝的导火索。
自拍要尊重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和整个社会。
社交媒体在为每一个普通人提供传播平台的同时,营造具有同理心和道德责任感的传播氛围也应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枉墨矫绳骇人听闻夸夸其谈义无反顾B.遁天妄行骇人听闻夸夸其谈义无反顾C.遁天妄行耸人听闻哗众取宠责无旁贷D.枉墨矫绳耸人听闻哗众取宠责无旁贷2.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具有社会协调和价值引导,灾难发生后,媒体除了传播信息,还需要通过信息对灾后的社会进行“缝合”。
B.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具有社会协调和价值引导功能,灾难发生后,媒体除了传播信息,还需要.通过信息对灾后的社会进行“缝合”。
2025届上海市高中名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许多人感怀余旭的勇敢、郎平的情怀、傅莹的优雅……建功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新时代女性正在撑起泱泱中华的“半边天”。
当我们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生命的时候;当我们感动于支月英几十年坚守教学点,教育大山深处两代人的时候;当我们为中国女排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而振奋的时候,女性迸发出的“巾帼力量”令人由衷钦佩。
许多以前的梦想,因为女性同胞的拼搏付出而成为现实;()。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
亿万女性与祖国共奋进,让新时代绽放出迷人玫瑰色,铺陈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
”作为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她力量”同样。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在得知毛泽东偷偷把午饭匀给同学时,不仅没有责备,反而还让他每天带两份饭去上学,帮他养成了“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
明礼贤德教化子女,良好家风沁润社会,女性的光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交口称赞望尘莫及难以估量永垂青史B.交口称赞遥不可及不可小觑永垂青史C.赞不绝口望尘莫及不可小觑流芳百世D.赞不绝口遥不可及难以估量流芳百世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许多以前未曾涉足的荣耀,因为女性魅力的精彩绽放而更显壮丽。
2011年第4期(总第195期)学习与探索Study &Exploration No.4,2011Serial.No.195·当代文艺理论与思潮新探索·本真的迷失与缺位———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反思与批评吴素娥(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30)摘要:中国的青春类型电影,大体走过了一条从“青春万岁”到“青春残酷”再到“青春消费”的道路。
“第六代”导演是青春电影创作的主力军,在后现代语境下,当代青春电影设法展示了一代电影人对政治的思考、对文化的反思。
但本真的迷失与缺位是中国青春电影始终无法规避的硬伤,一味将青春影片商业化,淡化了青春电影所拥有的深刻文化意义和独特个性。
关键词:中国“青春”电影;20世纪“80后”一代人;20世纪“90后”一代人;“第六代”导演中图分类号:J8;G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 (2011)04-0215-03收稿日期:2011-04-10作者简介:吴素娥(1964—),女,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从事文艺理论与文化研究。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小说《双城记》中的这句话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影视界的现状正是如此。
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中,中国电影把太多的精力投入甚至浪费在“成年人”的世界中。
我们都忘了,所谓成年人,正是由被我们忽略了的“青少年”成长而来的。
忽视青少年电影题材的创作,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缺失。
现在的青少年,主要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这一代人。
80年代到90年代之间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转折时期。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总被人指责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而说到“80后”、“90后”就成了含义复杂、甚至带点贬义的特定指代。
实际上,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型。
流行音乐、卡拉OK 替代了古典音乐,迪斯科替代了芭蕾舞,通俗文学替代了严肃文学,亚文学替代了纯文学,曾经令人肃然起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王朔式的调侃下变得虚弱、伪善。
在一种以宣泄和释放为目的的消费文化铺天盖地地席卷下,一切庄严、崇高、神圣的精神和意识正在从当代中国文化中悄然隐退。
这种变化,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也使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告别正统、崇高、悲壮、神圣的全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大电影制片厂走向了市场化和企业化,迫于巨大的市场和经济压力,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意识到电影并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甚至主要不是一种艺术,而是一种需要获得经济效益的工业产品。
电影不再追求“第五代电影”那样的个人风格,也不再迷恋于乌托邦式的人文理想,而是要让尽可能多的观众感到愉悦、畅快,电影不再是一种美学创造,而是一种能满足大众无意识梦想的“实用”消费品。
于是,“第五代”电影人纷纷改弦易辙,田壮壮率先宣布:“怎么开心怎么来”,何群则从《西行囚车》到《烈火金刚》,直到《消失的女人》,张艺谋从《猎豹突击队》、《古今大战秦俑情》,到《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一直在乐此不疲地拍摄着商业片和娱乐片。
特别是1994年好莱坞大片进入中国市场以后受好莱坞电影的刺激,拍商业电影和娱乐电影成了中国电影工作者孜孜以求的事。
而这种电影观念的转变并不仅仅是因为电影受到商品逻辑的支配,还因为人们对他们所谓的美学深度已经深感怀疑。
当观众把这种“深度”嘲笑为故作深沉时,他们已经向后现代主义开辟了道路。
于是,电影终于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一种“电影游戏”:它消除了时间感,排除了历史意识,也割断了与现实的真实性联系,而成为一种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游戏文本。
在这个封闭的游戏中,一切现实矛盾都被转化为一种以人为的二元对立为基础的、具有因果逻辑的戏剧性矛盾,使某种社会或历史经验简化为冲突与解决的戏剧性格局。
在那些形形色色的武打片、警匪片、言情片、战争片、魔幻片中,其人物大多是平面的叙事因素,他们激化并最终从属于情节的运转,当那个早就为观众预备好的叙事高潮到来以后,一个善恶分明、赏罚公正,有志者事竟成、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便翩翩而至,随着某些正义和良知,或者美好与真情的最终诠释及演绎,这个封闭的游戏也就吹响了暂停的哨声。
·512·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使这些影片放弃了对终极意义、绝对价值、生命本质的追求,电影不再是济世救民、普度众生的神赐的法宝,不再用电影来显示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和智力优越来张扬那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人格力量和悲剧精神。
它们仅仅只是一些无思想、无意义、无深度、无景深但却轻松流畅搞笑逗乐的故事、情节、人物和场景,一种令人兴奋而又晕眩的视听时空。
这种电影是供人消费而不是供人阐释的,是供人娱乐的而不是供人享受的。
它华丽丰富但又一无所有。
如《三枪拍案惊奇》,观众除了在商业宣传炒作的狂轰滥炸中感到失望外,什么也没留下。
正是这样,伴着“80后”、“90后”一代人成长和发展的中国电影在艺术和商业的夹缝中迷失了方向,因而也迷失了反映“80后”一代人成长和蜕变的眼光。
此外,在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青少年往往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群,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处于边缘地位,而在文化上的边缘地位更为突出。
这也是“80后”、“90后”一代不被影视创作关注的一个客观因素。
实际上,中国的新生代导演群体,即第六代导演群体,也曾身体力行投入到青春剧作的创作中去。
作为一个空前甚至绝后的特殊电影群体,被称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的那批电影人———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吴子牛、田壮壮以及后来的李少红、周晓文等在中国电影历史上已经浓墨重彩地留下了自己的烙印,这种缺失本应由他们进行弥补。
但遗憾的是,90年代以后,“第五代”导演由于从过去的边缘走到了如今的中心、从底层走入了上层,因而失去的不仅是观念的前卫性、艺术的创造性,而且也失去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直接的新鲜的体验。
他们被时尚化了,试图通过时尚使自己的电影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商品,如张艺谋。
那些摇曳流动的长镜头、光影迷离的画面造型、夸张而矫饰的构图,似乎都可与国际电影流行风格接轨。
然而,时尚却成为一道屏障,隔断了他们与生活和生命的对话与交流。
深陷当代中国的转型困境和精神迷乱的青少年,并没有反射在他们的影像世界中。
中国大陆电影新生代是特殊的一代,正如音乐制作人兼电影人黄燎原所说:“60年代出生的人,其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大异于当前电子时代出生的后辈,又不同于50年代红色中国的前辈,他们几乎是在一种挤压似的锻造车间中成长起来的。
生而迷惘,生而无奈,又生而勇敢,生而团结,在那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无知无畏地成了人……60年代的人赶上了70年代的样板戏,却没有赶上文艺繁荣的80年代,于是在世纪末的最后年代他们自打锣鼓勉力歌唱。
”正因为在时代的夹缝中成长,所以电影的新生代又是分化的一代。
这一新生的电影群体远没有“第四代”和“第五代”那样相对统一的特征,他们毕竟是在几十年来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的背景下接受教育的,同时也是在中国大陆电影面对最复杂的诱惑和压力的境遇中开始电影制作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更加分化、更加不成体统。
他们中的一些人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少年老成的早熟:胡雪杨的《留守女士》、《湮没的青春》,黄军的《悲烈排帮》、《与你同住》,阿年的《感光时代》、《中国月亮》,朱枫的《乐魂》等,以一种常规的观念、形态甚至“主旋律”的选材,勉强地挤进了主流电影圈。
而另一批年轻人的电影,如管虎的《头发乱了》、《浪漫街头》,娄烨的《周末情人》,章明的《巫山云雨》,李欣的《谈情说爱》以及阿年的《城市爱情》等,则以其在电影观念和影像形态上的独特性,形成了一个前卫性的边缘。
而张扬的《爱情麻辣烫》、路学长的《长大成人》以及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则以—种相对规范的电影形态整合了他们对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的相当个人化的体验,成为新生代电影中进入主流商业渠道的仅有的例子。
新生代的导演大多在都市中成长起来,对生存并没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真实的体验。
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所遭遇的只是童年的英雄梦想与成人后无英雄的现实反差,是流浪天涯的自由与无家可归的失落之间的难以调和,是变幻莫测的世界与迷离恍惚的历史所造成的眩晕,是堕落的诱惑与纯洁的向往之间的生死较量。
因而,他们的电影并不关注身外的世界,而是经意和不经意地还原着他们自己的都市体验、成长体验。
从一开始张元的《北京杂种》到后来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周末情人》,直到李欣的《谈情说爱》、阿年的《城市爱情》,新生代在影片中用迷离的色彩、跳动的结构、摇滚的节奏、传记化的题材、情绪化的人物,来还原他们自己在都市的喧哗与骚动中所感受到的相当个人化的希冀、沉醉和来去无归的生存体验以及光怪陆离的都市浮华。
应该说,这些影片提供的不只是都市状态,更是一种都市体验。
在这些体验中,青春不是一种矫饰的炫耀而是一种现实的困惑,都市是—种迷乱无奈、充满希望和失落、奇遇和误会的世界。
这代电影人迷恋于他们自己对电影的理解,所以往往放弃常规电影讲故事的习惯和方式,致使影片在造型、结构和风格上充满了陌生感。
《巫山云雨》采用了跳切的手法,《谈情说爱》采用了三段式重复结构,《城市爱情》设计了在叙事和电影语言上逆向对比的双重时空。
这些电影人也许过分执著于传达他们对生命和生存的理解与体验,因而令影片的视野过于狭窄,自叙色彩浓重,有时可能近乎于喃喃自语。
虽然一部分心有灵犀的观众对这些影片情有独钟,但大多数普通观众却无法体会到这些影片中相当个人化的感受,无法与这些影片达成交流和共鸣。
所以,新生代电影的创作数量虽然很多,但除了《长大成人》等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影片都未能进入电影主流渠道,至今仍然在文化的边缘徘徊。
前卫意识与商业包装、精英感受与流行时尚相互调和。
这似乎表明,新生代正在将断片完形为一种整体,从而创造出—种后现代时期的文化“经典”。
而这种后现代时期的文化经典呼唤和表征了—种文化崛起的意向,即感性文化。
感性文化是一种客观而重要的文化事实,虽然它·612·常被理性文化压抑,常常被贬斥为认识上的浅层次、低级阶段、社会伦理层面上“物欲横流”的“洪水猛兽”等等,但它凝聚了诸多文化价值、伦理道德观念,隐含了某些特定的社会组织规范。
中国的影视作品,仿佛生来就带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仿佛一部影片到最后没有发掘出来一些“东西”的话,就意味着这部影片的失败。
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下,所有的人为了拍出一部所谓的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而绞尽脑汁。
但是就是在这样—种对问题对哲理的近乎强制的追索与探求中,太多的影片迷失了原本的自我。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为了使影片的主题高于生活,中国的影片反而放弃了生活,忘记了自己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