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官冲窑成因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2
宋代官窑产生背景浅解作者:侯春燕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摘要:北宋是文化最为强盛的年代,也是瓷文化极为发达的时代,宋代瓷器有五大名窑,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官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
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官窑或官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官窑相媲美。
宋瓷是最精美艺术与精确工艺完美的结合。
宋官瓷则是神韵文明与大众文化巧妙的融合与统一。
宋朝官窑之所以如此辉煌,一方面取决于宋朝富足的经济,给与人名稳定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一些人为原因。
关键词:官窑;背景;经济;人为宋代官窑自从其产生就备受人们喜爱,从产生到其成为五大官窑之首,仅仅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他为什么可独领风骚呢?下面我就和大家来一起探究一下。
一、宋代的经济是十分富足的唐末的五代十国割据格局加上多年的战争,使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然而自从北宋统一后,社会相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这就为官窑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宋朝经济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的商品化程度农业是古代中国的支柱性产业,它的发展程度代表着整个朝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其中,粮食生产是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基础。
在最发达的东南路,每亩产量常为2~3石,其它普通地区为1.5石左右。
方回在《续古今考》中记秀州五口之家的佃户,耕田30亩,以一半交租,自得30石,人日食1升,1年18石,则有剩余米12石,全部投入市场。
商品粮数量增长之大,体现在宋代商品粮市场的较大发展变化之中。
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粮远距离贸易,突破了地区丰歉调剂的格局,而在一些商品粮供给地和消费市场之间持续展开,冲破了战国、秦汉以来“千里不贩籴”的古谚。
基本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是商品经济发达的最好佐证。
因为当基本生活资料的获得都要依赖于市场时,其他生活资料的商品化程度自然更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这一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仅以福建荔枝为例,经过培植,荔枝的品种到北宋末年已有32个,仅福州一地就有25种,不但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且是驰名海外的产品。
揭秘传世哥窑传世之谜(组图)哥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在传世品中,哥窑以其风格独特的釉色和哥片及数量稀少为世人所珍。
由于窑址没被发现,历史文献记载也零碎有限,使传世哥窑的身世更加扑朔迷离,备受学术界和收藏界争议,并成为藏家和研究者长期关注的对象。
溯源哥窑之源,源于哥哥洞窑之说,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对了解哥窑的身世有很大的帮助.有关传世哥窑最早的记载源于元未人孔齐成书《静斋至正直记》说:“乙未冬,(至正十五年,即1355年)杭州时市有哥哥洞窑器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洞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辩也。
今在庆元(宋时庆元属龙泉县管辖)见一寻常青器菜盆,质虽粗,其色亦如旧窑......”,始有哥哥洞窑之说。
这也是目前发现的可能是最早的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文中暗稳了哥窑在元末年仍然有在烧制,庆元时产的“青器菜盆” 亦如“旧窑”。
“旧窑”一说,为我们探源哥窑设定了下限,至少在元末之前。
但“哥哥洞窑”“古官窑”与哥窑三者间有什么联系呢?明初洪武人曹昭的《格古要论》卷下《古窑器论》中描述:“旧哥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
元末新烧者土脉粗糙,色亦不好。
”沿袭了哥哥窑的表述。
这里“旧哥哥窑”与“元末新烧者”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也首次提出“紫口铁足”这一概念,沿用至今,并成为鉴定哥窑的参考要素之一。
而时间下限与元未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的论述吻合,突出说明元未新烧不如“旧烧好”这一要领,但是“旧哥哥窑”和“元末新烧”之说也给了后人对创烧上限留下悬念。
明朝宣德年间,由属官方人士的吕震等以内库所藏实物为依据而撰的《宣德鼎彝谱》说:“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哥窑多断纹,号曰百圾碎”。
这种以具有“百圾碎”特征之瓷,最终被定名为哥窑.但参考传世哥窑珍品的特征,其“其色皆青”为依据的定论,可想象当时的参照器物是极为有限,有这种特征之器,绝大部分为南宋哥窑或南宋其它窑器。
定窑的工艺特征和鉴别方法定窑的工艺特征和鉴别方法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免费订阅!!唐定窑白釉盒五代定窑白釉双系罐五代定窑白釉“官”字款碗定窑的发现及分布1.发现(1)1992年,叶麟趾首次调查并发现定窑在今河北“剪子村”(即磁村),和“仰泉村”(即燕川村);并于1934年在《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发表调查报告。
(2)1949年,陈万里带队考察北方窑址,1951年对涧磁村和燕川村考察,确定此处为定窑遗址。
(3)1957年,冯先铭带队考察此处,拟图解决定窑的上限与下限,及黑定、紫定等问题。
(4)1960年—1962年,河北文物工作队对涧磁村进行试挖掘。
(5)1985年—1987年,河北文物考古所对其进行调查考古,除了涧磁村和东西燕川村外,又在野北发现了窑址遗迹,是此,确定了定窑遗迹分布的范围。
宋定窑白釉盏托2.分布(1)曲阳:涧磁区、野北区、东西燕区。
(2)定窑系:井陉窑、平定窑、盂县窑。
(3)相关窑系:辽定赤峰(缸瓦窑、林东窑)、霍州窑(新定)、当阳峪窑的酱釉瓷、鹤壁集窑中的精白瓷。
宋定窑白釉刻花花卉纹梅瓶定窑的兴起与发展1. 创烧期:北齐2. 过渡期:隋代至唐代中期(即由生产粗糙黄釉向细胎白瓷过渡时期。
3. 第一高峰期:晚唐至五代(此是已掌握烧制精白瓷的工艺)4. 装饰艺术转变期:北宋早期至中期(此时定窑开始注重对器物进行装饰)5. 定窑的鼎盛期:北宋后期至金代(此时划、刻、印、剔花工艺和覆烧工艺全面登台,呈百花齐放局面)6. 定窑的没落期:金代晚期至元代初期(此时主要烧制地点已移至燕川村)。
定窑绿釉瓷片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定窑的工艺特征1. 釉的特征釉薄但莹润,内见线痕升流泪;色白却不纯,乳黄青灰皆融洽。
(1)釉色的变迁(2)釉色的成因(3)泪痕(淋釉):清代的《南窑笔记》中说:“出北宋定州造者,自论素釉,有涕泪痕佳。
”(4)色定: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来赞美定窑。
2. 胎的特征:白如玉,薄如纸,坚如钢,声如磬。
[1]张尧. 现代陶艺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9,[2]王忠. 现代陶艺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3]程金城. 中国陶瓷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3[4]将才冬. 陶艺设计. 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5]杨永善. 陶瓷造型设计.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冯先铭. 中国陶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7]宣新明. 现代陶艺的特异性. 江西《中国陶瓷》,2005.4[8]吕品昌. 中国当代陶艺. 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9]宫六朝. 陶艺设计.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10]陈琦. 陶瓷艺术与工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白明著. 另说陶艺. 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3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古陶瓷参考文献AAdi Haji Taha “Recent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Peninsular Malaysia (1983-1985) ”, JMBRAS , V ol . 60 , No. 252 ,1987 .B [日] 板井隆:《東南アヅア群島部の陶磁器消費者》,《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第94集,2002年。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郸地区文物保管所:《观台磁州窑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日] 东京出光美术馆:《陶磁之路—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交流》,东京出光美术馆,1989年。
Brown Roxanna M “Guangdong Ceramics from Butuan and other Philippine Sites”,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in Philippine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C 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
新会会城典故新会的会城古称“冈州”,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
据史料记载,冈州于明朝天顺六年倚马山、象山用灰砂夯筑护城墙,全长6800米,高7.2米(现仍残存42米,高4米至5米);又花银2万多两,用了一年时间,开通河道近10公里。
当时冈州有8个城门和三个水关,为全省仅次于广州城的第二大城。
会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其中有不少典故鲜为人知。
1、会城的四大家族旧时会城流行一句俗谚:“何、刘、许、莫,没人敢戮;戮亲给何柴落。
”这句俗谚前半句写了会城的四大家族,最大的是尚书坊的“何”姓,然后是五显冲的“刘”姓、南边塘的“许”姓、南门头的“莫”姓。
“戮”是用手肘撞,“戮亲”是广东方言,意思是用力去撞。
“何柴”指做燃料用的硬柴,“落”是用力敲打,“何柴落”就是用何柴打。
这句俗谚说明当时会城四大家族的封建势力很大,无人敢碰他一下。
何氏家族势力最大,是因为何族祖先何熊祥曾官至尚书。
何熊祥生于明末隆庆元年(1567年),22岁中举人,乡人把他居住的新开窖改名为“新魁窖”,“魁”是考了第一的意思。
后来他迁居大路里,官至翰林,乡人又把大路里改名为“翰林里”。
他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很有政声,官运亨通,做了“御史”,又升“吏部尚书”。
又因当时有几个尚书职位空缺,在未有新任到职之前,均由何熊祥暂行兼署,故有“六部尚书何熊祥”之雅称。
他在任职期间屡屡上疏言事得到皇帝允准,又身在南京掌握政事,于是又有“一柱擎天”的美誉。
新会出了个何尚书,他住的那条里自然又改名为“尚书坊”了。
2、尚书坊灯笼——何苦(府)会城有条老街,名叫“尚志坊”。
尚志坊原名叫“尚书坊”。
提起尚书坊,会城老一辈的居民很自然想到一句歇后语:尚书坊灯笼—何苦。
这句歇后语的“何苦”即“何府”的谐音。
何府在几百年前是个庞大的封建大家族,何家祖先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六部尚书何熊祥”。
据说何氏家族有6千多人,仅祠堂就有20多间,其中最大的叫“文懿家庙”。
“文懿”是何熊祥76岁去世后明朝崇桢皇帝封他的谥号,“文懿家庙”是何熊祥的大祠堂,地址就是现在实验小学所在地。
官窑漫谈作者:律海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3年第04期有不少朋友在收藏古瓷器的时候,首选为官窑。
我敢断言,在全国的瓷器藏家手中,应该是每个人都有几件所谓的“官窑”吧。
我问过不少朋友对官窑的理解,得到的基本上是统一的答案:一是器身上写有官款的;二是做工细致,精美的。
官窑瓷器以其精美和稀少确实是瓷器收藏者们的首选。
但这里边有个问题,是不是精美的、器身上带有官款的就一定是官窑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首先弄明白官窑的定义。
其次是历代政府对其的管理制度。
官窑自唐就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二是指官厂。
唐宋两代,采取的“官监民烧”制度。
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十中选一”,献于朝廷。
乾隆四十八年本《浮梁县志》有“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所著《带人进瓷器状》和《答元饶州书》等文章可证明。
这说明唐无官窑、民窑之分,官窑贡品是民窑所烧制的精品进贡而来。
到了宋朝,由于瓷业的发展,政府为加强管理,特设专门的机构——瓷窑博易务来管理,其行政长官为博易务。
《宋史食货志》卷186载: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
诸州仍令都督、监押同掌。
瓷窑博易务等官职一直延续到南宋时代,“或者谓:博易之务废矣,窑巡之职罢矣,今之不可复古矣。
”(蒋祈《陶记》)官窑,自宋开始设立,其官窑分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办两类。
即所谓的“官窑烧造”。
中央政府在京师设立的官窑只是供应皇宫用瓷,产品不得出售。
而地方政府办的窑厂生产的产品除部分进贡中央外,主要是服务于其政府机构。
但实际情况是,“官窑烧造”远远不能满足各级政府的用瓷数量,还必须强令一些好的民窑厂来烧造,这就是所谓的“下属供奉”、“制样须索”、“任土作贡”、“设官监窑”。
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见到的很多所谓的宋的官窑器,有很大的可能就是由民窑生产的。
语文选修Ⅱ之2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语文科组编著目录1、皇帝碗”与官冲古窑 (3)2、“神童”的故事 (5)3、陈梦吉的故事 (7)4、一张百年虎皮的故事 (9)5、叠书山与刘三姐 (11)6、出银元的淦安楼 (12)1、皇帝碗”与官冲古窑在江门市新会区银洲湖的东岸,有一个镇叫古井,镇内有一条村叫官冲,全村人口2369人,耕地面积3096亩。
村内有慈元庙、奇石、杨太后陵等古迹,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天祥那首著名的《过零丁洋》诗,就是在官冲对开的海面上写成的。
近年这里又开辟为“崖门古战场遗址”,是江门、新会著名的旅游景点。
皇帝碗官冲村之得名,据《江门市地名志》说:“南宋祥兴二年,南宋军南逃,大批官(兵)船曾在此靠岸。
元至元年间(1279-1294),林姓先祖从罗坑来此立村,追念此事,定村名‘官冲(涌)’”(第117页)。
官冲村内有一个小山叫碗碟山,海拔仅15米。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便经常在这里挖到一些碗碗碟碟罐罐。
这些碗碟古色古香,因为宋朝末代皇帝曾在官冲驻骅,离碗碟山数百米便是陆秀夫负宋帝赴海之地和南宋朝廷的“行朝草市”,便以为这些碗碟就是宋代皇室遗下的,所以叫“皇帝碗”。
话说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6月23日,张世杰拥宋帝昺率宋军20万乘1000多艘战船从碙州驶往新会崖山,在官冲登岸。
之后在崖山建行宫30座、军屋3000间。
设行朝草市,以慈元殿为金鑾殿,杨太后携8岁的儿子宋帝昺在此与群臣议事,部署抗元事宜,下诏各地起兵勤王。
祥兴二年正月十三日,元将张宏范率元军2万、战船500艘,并带上于五坡岭战败被俘的文天祥从潮阳追至崖山。
正月廿六日,元将李恒率战船120艘与张宏范于崖山海面会合。
二月初六日晨,宋元大军在官冲对外的海面决战。
元军利用潮水涨退南北夹攻宋军舰城,战至申时(下午三至五时),元军突入宋船中军,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巳去,“先沉妻子于水,登帝船曰:‘陛下不可再辱’,抱帝以匹练相束,用金玺硾腰间,赴水死”。
硅酸盐学报· 818 ·2011年五代南汉国王陵出土陶瓷器的特点和来源探析鲁晓珂,李伟东,罗宏杰(古陶瓷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上海 200050)摘要:2004年,五代时期南汉国德陵和康陵在广州小谷围岛的考古发掘中得以确认,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瓷器和釉陶器,为广东地区五代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依据,该项发掘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对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发掘出土的部分陶瓷标本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能、显微结构等的测试与分析,并通过与广东本地窑口和浙江越窑的对比研究,对这批陵墓出土器物的来源、特点和烧制工艺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结果表明:这些器物大多数为广东本地的产品,但同时也发现个别器物可能来自于越窑。
不同类别的器物所用原料存在差别,说明当时的陶工对原料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此外,还对釉陶器表面“银釉”的产生机理和其它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德陵;康陵;化学组成;显微结构;器物来源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454–5648(2011)05–0818–07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Analysis on the Ceramic Wares Unearthed from the Emperor Tombs of the Southern Han Kingdom in Five DynastiesLU Xiaoke,LI Weidong,LUO Hongjie(Key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 of Ancient Ceramics,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Shanghai Institute of Ceram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50, China)Abstract: In 2004, the De and Kang mausoleums of the emperors of Southern Han Kingdom in Five Dynastie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Xiaoguwei island in Guangzhou. This excavation was selected as the “2004 annual national top ten new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In the tombs, many beautiful celadons of Five Dynasties were found. These archaeological discoveries provided many material object evidences to investigate the ceramic history of Guangdong district in Five Dynasties. Chemical com-positions, micro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eramic samples were examined systematically by analysis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data were also carried out contrast studies with local kiln in Guangdong and Yue kiln in Zhejiang to discuss the source of these ceramic wa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se ceramic samples are the local productions of Guangdong district except one sample from the Yue kiln. The differences of raw materials among the various wares show that the Southern Han pottery workers could select the raw materials. In addition,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silver glaze” on the surface of glazed pottery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are also discussed.Key words: De mausoleum; Kang mausoleum; chemical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source of wares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岭南的独立王朝,立国67年,历三世五主。
紫口铁足不足论,官哥窑器要真知!南宋中兴之主-高宗赵构玩收藏啊,一是要学习理论,二是要与时俱进。
收藏圈里有几种人。
第一种,什么也不懂的。
器型,窑口,时代,啥啥啥都不明白。
北方话说,就是个棒槌。
如果你是第一阶段这种人,算了,打住不要往下看了。
这些文字你看不懂,没必要浪费时间和流量。
第二种,半懂不懂的。
读了几本书或者没读过书,看了几期鉴宝节目专家说的秘诀,牢记在心。
满嘴都是苏麻离青,粉红胎,紫口铁足啥的。
手里拿个显微镜,逮上哪件瓷器,二话不说看气泡。
至于看出什么名堂没有,还真不知道。
某某帮和某某帮基本都在这里。
第三种,行家。
基本上有自己的收藏和研究方向。
对自己熟悉的窑口看得准。
不熟悉的起码能分出新的还是老的。
宁收老残,不要精新。
要他打眼,估计有难度。
第四种,大行家。
这种大行已经达到和超越了某些专家。
低调内敛,看东西基本上可以望气。
对于有一眼的东西,不轻易否定。
你找他鉴定,如果不对,他肯定可以告诉你一二三四。
这种大行,也不用看我的文字了。
有时间多看看新出来的资料吧。
我们今天聊一聊官窑。
这个官窑我说的是五大名窑里的官窑。
五大名窑是瓷器行专有名词,说的是宋代的最出名的五大窑。
汝窑为首,其次是官,哥,定,均。
官窑分为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文献里有记载,是宋徽宗政和年间烧制的。
主要目的是礼器,当时史籍称为“政和新成礼器”。
但由于不到二十年,宋徽宗这个只会艺术,不懂军事和政治的皇帝,一下子惹了马蜂窝,联金灭辽,回头金人顺带手把他和他儿子也一锅端了。
这是靖康年的事。
所以现在咱们还记得岳飞爷爷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这金兀术,当时是灭宋的两大元帅之一。
把徽宗皇帝的后宫佳丽,皇子,帝姬(公主,当时叫帝姬)全折算成银子了,套了几千俩大车,把汴京文物一网打尽,啥啥啥都要,全带走了。
所以,这个北宋官窑,南宋朝廷一件都没有继承下来。
因为一开始,就不是供御的贡窑(汝窑),而是宫廷祭祀专用的礼器窑(御窑)。
20.17年第22期 J iM土场总第 359 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SILK RO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抽©新会官冲窑成因初探林文斌(江门市新会区博物馆,广东江门529100)[摘要]新会官冲窑是广东的著名唐窑,以生产日用青瓷为主,产品大量外销。
本文拟对官冲窑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技术 交通、资源、市场等客观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窑场兴建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新会;官冲窑;外销瓷[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27-02官冲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官冲村碗碟山、瓦片岩、旗岭一带,始烧于唐中期,盛于晚唐,至宋初停 烧。
官冲窑址于1957年发现,1961年、1997年省文物考古 部门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陶瓷4000余件,揭露窑炉遗迹5 座,废窑堆积相当丰富。
2014年进行“海上丝绸之路”文物调 查,发现相关遗物分布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窑址记载了唐 代新会的历史,是“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文化遗产之一。
1979 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起参加“海上 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申遗;2015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
下文主要对官冲窑发展、繁荣的成因试作探讨。
一、社会稳定繁荣(!)政治稳定唐代的新会曾建置冈州,州治在现今会城(新会县城j,新会县属冈州。
此后冈州多次置州和撤州,唐贞元末年(805),撤冈州,新会县属广州,以会城为县治。
隋唐两代的 冈州全境,范围相当于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的新会郡辖 12县全境,也相当北宋时新会县的范围。
"唐初的地方行政机关设州、县两级,冈州的州官为冈州 朿映,新会县的县官称为新会县令,具体何人没有记录。
唐 武德六年(623),时任隋朝冈州刺史的冯士翗据新会起兵反 唐。
广州刺史刘感出兵讨伐,以官复原职为条件劝降。
冯士 翗投降了唐朝,后任罗州剌史,领岭南兵随唐大军征高丽。
以后,新会县在唐代至宋代史志记载也不多,即是在政治上 一直比较稳定。
稳定的社会是官冲窑产生的有利条件,而北 方连年战乱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很大。
(二)经济繁荣由于岭南的政治一直以来相对稳定,北方汉人为逃避 战乱大量南迁广州。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使 得隶属广州的新会获得发展的条件,各行业有较大发展。
在农业方面,积极开辟荒地,改进耕作技术,双季稻的 产量大大提高,荔枝、龙眼等水果的生产又有发展,池塘养 鱼已有相当规模。
相传僧一行曾到新会县外海结庵种茶,茶 庵因而得名,现刻有“唐一行禅师种茶处”碑,说明新会在唐代也有种茶制茶。
$在手工业方面,唐武德八年(625)建冈州盐场。
北宋宋 祁、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广州新会有盐,近海百姓煮海为业,远近自给。
”当时新会的贸易已经非常 兴旺,据称其时的市务税钱达4088贯,仅次于增城县和扶 胥镇,成为岭南第三商埠。
(三)佛教兴盛唐代,新会兴建了众多的寺庙,县城建有龙兴寺和玉台 寺,司前镇建有慧龙寺,罗坑镇建有仙涌寺等。
隋代,曾在会 城大A山始建洪化寺,宋重建后易名龙兴寺,明代称为新会 十大名寺之最,目前还保存有隋唐的龙兴寺石塔。
唐元和年 间(806-820),在司前镇昆仑村始建月华寺,唐宪宗赐“月华 寺”匾额,后改称慧龙寺,为新会第二大寺。
唐咸通十二年 (871 ),僧人法迎建仙涌寺,现存的北宋重修仙涌寺地藏院碑 刻记载仙涌寺附建42间厅堂楼舍,足见其规模庞大。
&二、陶瓷制作技术成熟(一) 广东的陶瓷业广东很早就制作生产陶瓷器,到了隋唐时,技术已相当 成熟,已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青瓷。
据1993年出版的《简明广 东史》,广东发现唐代陶瓷窑址22处:粵东5处、粵中7处、粤西10处。
主要用半倒焰式馒头炉烧制,釉色有青、酱褐、酱 黄三种,多为半截釉,素面,火候不高。
®据2002年出版的 《岭南科学技术史》介绍,已暴露的馒头窑有50多座。
亦有少 部分为龙窑,匾钵也开始使用。
著名的窑场有潮州窑、梅县 水车窑、廉江窑、遂溪窑等。
(二) 新会的陶瓷业在新会县境内,在古井镇的官冲村、崖门镇的洞北村、大 泽镇的小泽村等地,均发现有馒头窑址,部分规模较大。
从 地理位置来说,主要分布在古代银洲湖(现缩小为潭江)的沿 岸。
在窑炉形态上均为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床和烟道四 部分组成,3条烟道。
窑壁为耐火土夯打而成,窑床部分较 大,前窄后宽,火膛部分较小。
与官冲窑隔江相对的崖门镇洞北窑群,包括有瓦窑口THE SILK ROAD 27窑址和洞岩里窑址2处,目前发现窑炉6座,均为馒头窑,分布小丘陵西侧的山脚,后壁均有3条烟道。
周边2~3米为唐宋时期的地层,分布有大量唐代、宋代的陶瓷碎片,其中 有多件完好地收藏在新会博物馆。
由于该窑群未进行正式的 考古调查,具体的性质和年代未最终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正确选址碗碟山中国风水的“形法”用于择址选形之用,古代各种重要 的场所、工程、礼仪等都要讲风水。
官冲窑选址在新会古井 镇的碗碟山,当年应为风水宝地。
从现在科的学角度来看,也是有交通便利,原料、燃料丰富等特点。
(一) 江海联运窑址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的西侧。
具体地点 是在新会县南部的古井岛东南部,为古代西江、潭江自北向 南人海口形成古海湾的岛屿。
推想在唐代,潭江两岸还是广 阔的古银洲湖。
官冲窑直接邻近银洲湖(潭江下游5,水路运 输最便利。
北接潭江,约30公里到达新会县城。
通过江门水 道、劳龙虎水道等,从东北面连接西江干流,沿岸航行约100 公里就可到达国际大港广州。
向南约5公里出潭江的崖门 出海口,从黄茅海直达南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
官冲窑利 用潭江、西江出海口之处,便可实现“江海联运”,运力大,成 本低,有效地解决了产品的运输问题。
(二) 燃料丰富窑炉所在的碗碟山,又称碗山,为牛牯岭山地东侧的余 脉,是一座低矮的小丘陵,最高海拔35米,山顶平缓,平面 约呈椭圆形,南北长约7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约20 万平方米。
东侧的牛牯岭山地,是古井岛中部的主要山地,南北约20公里,东西宽约数公里,主峰牛牯岭高程398米,山上树木茂盛。
可见官冲窑所在的碗碟山以及东侧牛牯岭 均有大片连绵的山地。
近山的好处在于山上有大量树木,源 源不断的柴火可以解决烧窑所需的大量燃料问题,利于窑 炉密集分布,便于大规模生产。
(三) 原料优质新会县有着丰富的陶瓷原料,塑性粘土 (黑泥)的远景 储量在200万吨以上,瓷土(白泥)的远景诸存量在50万吨 以上。
新会这些原料,数百年来一直销往佛山、潮州等陶瓷 产地,生产成了石湾窑、潮州窑的产品。
在官冲窑址北部和 东部数百米的地层,可见大量优质白色瓷土,埋藏浅,储量 大,是官冲窑陶瓷制胎的主要原料。
(四) 窑场用地在官冲窑一带,考古调查发现窑炉群主要在碗碟山西 北部,为主要烧制区域。
2014年进行的官冲窑址分布范围文[注① 新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会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② 颜泽贤、黄世瑞:《岭南科学技术史》,广东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140页。
③ 廖就胜:撕会史话》,新会史志办1999年版,第16)18页。
物调查,发现碗碟山以北的瓦片岩、旗岭、岩虾(均为土名)等 地均有大量废弃堆积,可能为储存区域;在更北的枕头山发 现历代生活陶瓷,可能为生活区;在东北的水垅(土名5还发 现有唐代墓,或为墓葬区;碗山东南部还出土有少量陶瓷,其分布范围约100万平方米,南北距离约1200米。
⑤由此可 见,碗碟山一带的小丘陵、冲积平原,在唐代为窑场提供足 够的“工业用地”,便于扩大生产。
四、海内外市场需求(_)省内市场唐代,在今广东省境内有25州、96县。
汉族大量人口南 迁,使广东的人口明显增加。
据刘祀秀、郭自诚《广东地区古 代的人口统计》的研究:广州在唐初时有12463户,59114 人,到天宝十一年(752)时为42235户,增长了 4倍,而广东 的总人品约在105万。
新移民开拓了大量荒宪之地,也带来 了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使新的城市、聚落快速发 展。
广东的市场需要大量生活用陶瓷器,尤其是广州。
新会 县城距广州的直线距离约70公里,官冲窑产品最近的大市 场就是广州。
而粤东有烧制水平更高的水车窑和潮州窑,那 里的市场就不敢奢望。
(二)国外市场在供应本地市场之余,官冲窑的产品还大量销往海外,是著名的外销瓷。
早年,在官冲窑址邻近潭江下游崖门出海 口、珠江口荷包岛和零汀岛海域相继打捞出官冲窑陶瓷,说 明官冲窑从广州出珠江口运销国外的事实。
据相关报道,在 东南亚地区的印尼、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地陆续发现相关产品。
笔者在印尼国家博物馆内看到陈列里有官冲窑大罐,在文物爱好者的家里也有收藏,而街头古董店里更是多见。
著名的阿拉伯沉船“黑石”号,用来装载长沙窑瓷器、锡器、香 料的300多件青釉储物罐以及数十件提梁壶,与官冲窑极 其相似。
可见,官冲窑青瓷有着旺盛的海外市场,用作容器 的青釉大罐最受欢迎。
五、 结语近年,笔者参加官冲窑址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 化遗产的工作,发现官冲窑的文物资料严重不足。
由于发掘 面积过小,窑址受过严重破坏,窑场的生产区域、仓储区域、运输路线以及工人的生活区域等,还有待进一步文物调查 和考古发掘。
因缺乏史志方面的记录,无法摸清官冲窑的来 龙去脉,尤其是相关人物。
而在海外发现的官冲窑外销线 索,肉眼所见器物特征一致,但又不能排除“物有相似”的情 况,还需作胎釉的物理和化学分析才能锁定产地。
这些疑问 需要从文物方面和史志方面寻求突破。
释]④ 陈显求、陈士萍:《唐新会窑的特征与各著名青瓷化学组成的比较》,《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
⑤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会区官冲窑址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2014年。
28THE SILK RO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