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纲补充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122.50 KB
- 文档页数:19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最新)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其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指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
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主要流派。
熟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提升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考核内容第一部分: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内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近代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教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3. 教育学的功能与价值教育学的理论功能教育学的实践功能教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第二部分: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基本要素2. 教育的类型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3. 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第三部分: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1.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2.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其构成我国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国际教育制度的比较与借鉴3. 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政策的概念及其制定教育法规的概念及其作用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与法规第四部分:课程与教学1. 课程论课程的概念及其类型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 教学论教学的概念及其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3.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功能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技术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第五部分:德育与美育1. 德育德育的概念及其意义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德育的过程与方法2. 美育美育的概念及其意义美育的目标与内容美育的过程与方法3. 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德育与美育的相互促进德育与美育的整合途径德育与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第六部分:教师与学生1. 教师论教师的概念及其职业特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2. 学生论学生的概念及其发展阶段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3.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类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第七部分:教育心理学基础1.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 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的基本理论个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个体发展的教育对策3.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八部分:教育与社会1.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2. 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挑战3. 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及其背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我国教育国际化的策略与路径第九部分:教育研究方法1. 教育研究概述教育研究的概念及其意义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2. 教育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3. 教育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论证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评价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课堂表现:包括出勤、课堂讨论、提问等。
教育学考试大纲电子版一、教育学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科学。
它涵盖了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组织和管理等多个方面。
本大纲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教育学知识体系框架,以便于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
二、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1. 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2. 近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启蒙时代的教育改革- 19世纪教育学的兴起- 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3. 当代教育学的流派- 行为主义教育学- 认知主义教育学- 建构主义教育学- 人本主义教育学三、教育的功能与目的1. 教育的社会功能- 社会化功能- 经济功能- 政治功能- 文化功能2.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个体发展- 个体自我实现3. 教育目的的类型- 工具主义教育目的 -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四、教育过程与方法1. 教育过程的阶段- 预备阶段- 教学阶段- 评价阶段2.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合作学习- 项目式学习3.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五、教育组织与管理1. 教育组织结构- 学校组织- 教育行政部门2. 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目标管理- 过程管理- 质量管理3. 教育政策与法规-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教育法规的作用与影响六、教育评价与研究方法1. 教育评价的目的与类型-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2. 教育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 测试法- 访谈法3. 教育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 混合方法研究七、教育技术与创新1. 教育技术的发展- 传统教学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2. 创新教育模式- 远程教育- 翻转课堂- 个性化学习3. 教育技术的未来趋势-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大数据与学习分析八、教育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 教育伦理的原则- 尊重学生- 公正性- 诚信性2. 教育中的法律问题- 学生权利- 教师责任- 教育公平3. 教育改革与法律支持- 教育改革的法律框架- 法律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与制约九、教育的国际视野1. 国际教育比较- 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 国际教育标准与评估2. 全球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的国际化- 跨文化交流与教育3.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 国际教育项目- 教育援助与发展十、结语教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本大纲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帮助学习者理解教育学的广泛主题和关键概念。
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笔记整理版)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大纲(笔记整理版)一、概述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旨在评估考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教育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实践的基本认识和掌握程度。
本考试试题由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组成,考生需全面准备并掌握相关知识。
二、理论部分1. 教育学的定义和基本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学科,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特点。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探索和塑造人的发展和培养过程。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个别性原理、发展性原理和社会性原理。
个别性原理强调个体差异,发展性原理着重个体发展,社会性原理关注人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相互作用。
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强调数据分析和实证验证,理论研究方法注重理论构建和推理,实践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实践的观察和反思。
4.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学习、发展和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因素。
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5. 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社会阶层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的社会化作用。
常见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理论、社会交往理论和文化资本理论。
6. 教育经济学基础知识教育经济学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成本及其效益。
常见的教育经济学理论包括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理论和效益评估理论。
三、实践部分1. 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教育教学设计涉及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评价策略的确定。
实施教学时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学生评价与反馈学生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困难的重要手段,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 教育管理与领导教育管理与领导是指对学校及其教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
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以下是教育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整理:
一、考试大纲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等。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的社会背景等。
3. 教育与人的关系:包括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等。
4.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包括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制定原则、培养目标的含义和特点等。
5. 教育制度:包括教育制度的概念、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等。
6. 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
7. 教师与学生:包括教师的角色和素质、学生的角色和权利等。
8.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教育研究的概念、教育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等。
二、重点整理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教育学的基础,需要深入理解并掌握。
2.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需要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及教育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教育与人的关系:需要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的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4.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这是制定教育政策和实践的重要依据,需要深入理解和掌握。
5. 教育制度:需要理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
6. 教育实践:这是教育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7. 教师与学生:需要理解教师的角色和素质,以及学生的权利和角色。
8. 教育研究方法:这是进行教育研究的重要工具,需要掌握教育研究的概念和方法。
补充材料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第一节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一、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1. 国际竞争的加剧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都在调整国家目标,力图在急剧变化的世界中为自己定位。
2.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
知识技术和信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知识技术和信息发展靠创新、靠人才,因此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灵魂的经济,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经济。
3. 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在全球范围内互动,汇合成一个全球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趋势。
4、信息技术的挑战第一次技术革命是以18世纪70年代蒸汽机发明完成为标志,这是一场动力机革命。
第二次技术革命是以19世纪70年代直流电机发明完成为标志,称之为电力革命。
第三次技术革命从20世纪中叶开始,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也称“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其物质载体。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的突破口。
二、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变化在当代社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些强劲的教育思潮,如终身教育思潮、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潮、教育的个性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教育的民主化思潮、全民教育思潮、教育的经济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等。
1、终身教育思潮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论终身教育》的报告,首次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研究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订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1996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建议“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耍思想有:“不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屮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魯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了》,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牛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而;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乂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小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虽::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牛.。
13、我国全而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木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Z—是发展学牛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木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3篇)教育学基本原理考纲(第一篇)一、引言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考纲旨在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指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
理解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过程。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具备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增强教育责任感。
培养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三、考核内容1. 教育学概述: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的定义、教育的基本属性、教育的功能。
教育学的对象与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经济: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政治:教育对政治的作用、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文化: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科技:教育对科技进步的作用、科技进步对教育的影响。
3. 教育与个体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的促进作用、教育的补偿作用。
4.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类型。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教育自身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演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新时代的教育目的。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教育制度的定义、教育制度的类型、教育制度的功能。
5. 课程与教学:课程的概念与类型: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结构。
1.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主体)。
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活动实施一定的教育影响,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主导性和社会代表性。
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教育个体)。
作为教育对象是在教育者的影响和指导下获得发展的,只有人才能成为教育对象。
教育措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和方法,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些影响物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工具、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
2.教育系统的结构是指教育机构总体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及组合方式。
教育系统的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方面性:①教育层次结构。
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
②教育类型结构。
由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组成。
③办学形式结构。
由全日制、半工(农)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刊授、广播、电视等学校组成。
④教育管理体制结构。
由公办、民办、社会团体办、企业事业办以及私人办学等组成。
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1.教育是上层建筑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
《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
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
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一、《小学教育学》课程的性质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小学教育现象,揭示小学教育规律的科学。
小学教育学属于教育学科的范畴,相对于教育学一级学科而言,它是一门二级学科。
小学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是该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
二、《小学教育学》课程的目的要求(总评价目标)小学教育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武装师范生,传授给学生有关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其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基本原理,懂得教育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于教育工作实践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技巧;结合知识教学,对师范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以及研究教育的兴趣和能力。
本课程的总评价目标是:1、识记小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
2、理解并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并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试范围(评价内容)考试范围以《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为依据,试题覆盖《大纲》和教材(黄济等主编《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各章。
各章节的具体评价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和小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第二章教育与小学教育1、教育、小学教育的概念2、小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地位与作用3、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三章学校1、学校的产生及学校制度化的形成。
2、我国近现代学制的演变及现行学制。
3、学校的公益性特点。
4、学校文化的概念、类型及作用。
5、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三者的相互配合。
第四章学生1、小学生的法律地位和权利。
2、影响儿童身心发展因素的若干理论。
3、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第五章教师1、教师的地位和劳动特点。
2、教师的职业素质。
3、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教师专业化建设。
教育学补充材料一、政策法规方面《规划纲要》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解决进程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的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安全措施的。
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学校负责。
老师在课堂上抽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对学生罚款,侵犯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财产。
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有直接责任。
“3.25”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
监护人侵犯儿童权利取消监护人资格。
禁止10周岁以下儿童代言做广告。
禁止向不满14周岁的儿童发布广告信息。
中小学开设法制教育,法制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中小学生学籍实行信息化管理,全国联网,可以跨省或地区转学。
二、素质教育方面1、“绿色评价”。
教育部发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包括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五大维度,20项关键性指标。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指标;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追求目标。
2、校园足球体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一门必修课。
足球作为体育必修课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都一直学足球,普及校园足球是指学生有一段时间要学足球。
小学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教育部“接棒”校园足球,计划3年将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数量增加到2万所,足球人口增加到2000万。
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上将向体育倾斜。
校园足球经费也将纳入各级财政,需要让孩子学会一两项伴随终生的运动技能。
三、教师方面1、根据《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中小学教师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有:免费学习辅导、巡回支教,以及假期义务值守、儿童安全知识宣讲、儿童心理问题咨询、问题学生行为矫正、教师心理调适、城市教师对口帮扶农村教师。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研制教育活动的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现象是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等,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中。
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被人们议论、评说。
企图去分析原因、解决其中的矛盾和疑难时,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实践即指具体的教育行为。
教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提出的教育观点和主张概括起来主要是:把教育看作是治国安民的工具,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统治人才和化民成俗,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把“诗”、“书”、“礼”、“乐”、“春秋”当作主要的教育内容;在教学上主张学思结合、文以载道、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深造自得等原则和方法;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一套学习过程;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出长善救失、防微杜渐、潜移默化、立志、力行、内省、慎独、去私解弊、意志锻炼等原则和方法;提倡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重视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躬行践履,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前347)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1e,公元前384—前322)。
他们是西方古代教育家的杰出代表,如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和重视儿童思维与道德的培养等,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文艺复兴以后,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如意大利的维多利诺(Vittorinoda,Feltre,1378年—1446年),尼德兰的伊拉斯谟(DesideriusErasmus,1467年—1536 年),法国的F灡拉伯雷(FrancoisRebelais,1483 年—1553年)和蒙田(MichelEyquemdemontaigne,1533年—1592年)等人,或发表言论,或兴办学校,从事教育革新。
他们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
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包括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
主张恢复古罗马时期重视体育的传统,组织学生进行击剑、角力、骑马等富有挑战性的运动;他们揭露贵族僧侣阶级虚伪的道德,主张既保持虔诚的宗教信仰,又把勇敢、勤勉、进取、荣誉心等与个人福利有直接关系的品质作为道德的主要要求。
在智育方面,他们主张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经验主义的学风,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还主张恢复古希腊重视美育的传统,将美与善结合起来。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新的学科教育内容的增加,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但是,由于当时不少人文主义者把古希腊教育过于理想化,特别是过于注重希腊文、拉丁文及文法、修辞的教学,逐渐形成了古典主义倾向,脱离实际,形成了新的烦琐哲学和形式主义,对后世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作为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在总结人类教育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的。
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诞生。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
《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全书由总论、体育、教学论、德育论、学制系统、课程论、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等6篇33章组成,为近代教育学体系建立了基本框架。
由于夸美纽斯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很难将《大教学论》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
总体看来,尽管这一时期的教育著作还不是以一门独立学科的体系来论述教育,但却为教育学科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其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形成,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JohnDewey,1859年—1952年)《民本主义与教育》的出版,则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杜威的教育思想,被一些资产阶级学者标榜为“新教育”、“现代教育”,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有深远的影响。
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①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为标志。
全书除绪论外,由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性和性格的道德力量等3篇14章组成。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认为教育学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把其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第一部明确构建科学体系的教育专著,为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②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在体系上与《普通教育学》也大不相同。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认为教学是儿童通过亲身实践探索经验的过程。
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被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杜威提出新的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提供了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而且对教育领域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为教育学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理论基础。
(2)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前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赞科夫、凯洛夫等人,其中以凯洛夫于1939年主编出版的《教育学》影响最大。
20世纪20年代,中共早期党员杨贤江著《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
(3)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中,教育问题阈的转换意味着教育学研究传统和研究范式的变革。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够在短期内进入教育学的视野。
相反,只有那些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能够引发普遍关注的问题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尤其是随着教育实践的日益丰富和实际问题的不断涌现,教育学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和新的发展特征: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目前,已经由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由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由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由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由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由正常儿童教育扩展到特殊儿童教育;由儿童青少年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问题,教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2.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教育:(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并且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这种控制主要表现在: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现控制或管理;利用经济力量的控制来达到对教育的领导;以思想宣传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或控制教育;(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而且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表现。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5)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阶级社会中不可能“超阶级”、“超政治”。
尽管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的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更不是说学校要放弃学校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参加具体的政治运动、执行具体的政治任务。
那种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经济的做法,或以政治、经济取代教育,对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视而不见,横加干涉,都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
3.另一方面,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有着重要的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们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人民的权利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