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环境信号教案1浙科版必修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调节机制。
2. 掌握植物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
3. 理解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规律。
导学内容:1. 植物发展的基本特点2. 植物发展的调节机制3. 植物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4. 植物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规律导学步骤:一、导入1. 通过观察实验室中的植物,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 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进行发展调节的?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二、植物发展的基本特点1. 讲解植物发展的基本特点,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吸收等。
2. 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发展过程,了解植物发展的周期和规律。
三、植物发展的调节机制1. 分析植物发展的调节机制,包括内源激素和外源激素的作用。
2. 讲解植物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和调节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
四、植物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调节方法1. 分析植物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2. 探讨植物发展的调节方法,包括人工控制和自然适应。
五、植物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规律1.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规律,包括发展速度、发展周期和发展趋势。
2. 讨论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发展表现,探讨植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可预计性。
六、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植物发展的调节机制和适应能力。
2. 展望未来进修,鼓励学生深入探索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培养学生对植物发展的兴趣和热爱。
导学案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大家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植物发展的奥秘,为珍爱环境、增进生态平衡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大家在未来的进修中不息进步,成为有经受、有责任感的优秀公民!。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及教学目标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是生物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植物如何通过自身的内部机制来适应环境变化,实现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活动。
同时,学生将学习到植物的调节机理,加深对植物生命活动的理解,培养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命活动;2.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植物的水分调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4. 植物的生长节律和开花调控;5. 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
采用教师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键概念及相关实验;2. 植物的水分调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3. 植物的生长节律和开花调控的调节机理;4. 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的探究与讨论。
四、教学设计安排第一课时:介绍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特点及主要内容;第二课时: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进行相关实验;第三课时:探讨植物的水分调节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第四课时:学习植物的生长节律和开花调控的调节机理;第五课时:讨论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设置实验报告和课堂讨论环节,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思维能力;3. 开展课程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案例或自身观察,分析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机制。
六、参考资料1. 《植物生理生态学》2. 《植物生理学》3. 《植物生态学》通过本课程设计,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植物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命活动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了解植物是如何通过调节生理活动来适应环境变化,对于我们认识植物的生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一、教材分析“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位于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的第一章第一节,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依据,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这一重点难点内容,可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联系生活实践,建构概念图。
另外,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节内容,内环境和稳态的理解为后面学生需要学习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三大调节机制打下基础,帮助学生形成对三大调节的整体性感悟和直观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但高中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如: 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人体内各大系统的功能等,这为发展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奠定了基础; 而对高血糖易引发糖尿病、高烧等疾病具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又为学生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奠定了基础。
此外,高一学生已经基本具备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分析生活问题、构建模型等教学手段成为可能。
三、教学目标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简单多细胞生物与复杂多细胞生物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发展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生命观念)与讨论,构建内环境各部分间以及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物质交换模型,提高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掌握演绎与推理方法,阐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转换的关系。
(科学思维)的分析,能够解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疾病的预防具有的意义。
(社会责任)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转换的关系2.教学难点: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小女孩输液输歪导致手肿”,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为何会出现组织水肿?该怎么消除水肿?教师指出输液的正常位置是输到血管中,输歪是将液体输到了组织细胞之间,引出组织液的概念: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液体。
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2 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教案中图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2 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个体的稳态与调节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2 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教案中图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稳态与环境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植物体内的其他激素关键词:植物激素;概念图;探究;顶端优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区分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概念2。
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产生、分布、作用、应用3.阐述激素间的相关作用技能目标1。
通过探究资料,学会处理信息的能力2.学会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情感目标1。
感悟植物激素的多样性、生活实用性2。
形成辩证分析相关激素相互作用的思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究 6-BA的调节作用难点:细胞分裂素 CTK的作用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概念图教学课时安排1节课教学思路通过教材提供的资料,让学生学会自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世界观。
1.通过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辨析概念的习惯;通过事例分析,提升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2。
通过探究实验的资料,切实可行的实验课题,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处理信息,应对高考的能力.3.通过激素概念图/表的形式,使学生自己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表格(网络),并在对比中学会分析和鉴别。
4。
通过相关激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领悟辩证的思维在解释顶端优势形成中的指导作用.5。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集体教研中,同事们都说这是一节内容干瘪无力,属于知识记忆较多的一节课,但是通过构建教学的概念图,把握探究实验在新课标教学中的主体思想,借助概念图思想设计的表格板书方式,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第一节分子和离子1.元素(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细胞的物质与世界上所有的物质一样,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常见的有20种,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够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为细胞特有。
但是,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不同。
一种元素可能由一种原子组成,也可能由一种以上的原子组成。
例如,氢元素由3种不同的氢原子组成,分别为氕、氘、氚(1H、2H、3H)。
(2)分子是组成物质的单位,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
组成细胞的物质单位也是分子。
细胞是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2.同位素示踪(1)同位素是指质量不同而化学性质相同的原子。
如氕、氘、氚互称为同位素。
(2)12C、13C、14C,其中14C具有放射性。
研究光合作用时可以利用14C标记的二氧化碳(14CO2)进行实验,以追踪碳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行和变化,所以14C又叫示踪原子,这种研究技术就叫同位素示踪。
(3)示踪原子不仅用于科学研究,还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碘的放射性同位素就可以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
1.下列关于细胞和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是由元素组成的 B.C、H、O、N等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C.不同生物体的组成元素大致相同 D.构成人体的元素同地球上存在的元素种类均为90多种第二节无机物1.说出水在细胞中的作用。
(重点)2.概述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及生理作用。
(常考)一、细胞中的物质分类及水1.细胞中的物质分类(1)种类和。
(2)无机物通常指不含的化合物,也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简单的含碳化合物。
(3)细胞内的无机物含量最多的是,其它无机物的含量不高,但十分重要。
2.水(1)含量一般为,特殊情况下可能超过 (如水母可达97%)。
(2)分布规律①;②;③;④。
形式含量概念特点自由水约95.5% 能自由流动、以游离状态存在的水易散失,含量不稳定,有流动性。
结合水约4.5% 与其它物质结合在一起不易散失,含量稳定,失去流动性。
第一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单侧光(外因)使生长素背光侧多于向光侧 (内因)。
2.生长素通过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3.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4.生长素的产生:在幼芽、幼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具有分生能力的部位,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生长素。
5.每种激素的作用决定于:植物的种类、激素的作用部位、激素的浓度等。
1.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填表]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弯曲的幼苗中,背光面的细胞要长得多 ①感光部位——苗的尖端 ②弯曲部位——苗尖端下面③苗尖端――――→化学物质苗尖端下面一段,细胞伸长得快,也就是生长得快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运输①苗的尖端中确实存在一种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生长素②苗的弯曲生长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小分子有机物——吲哚乙酸,在细胞内由色氨酸合成(1)作用机理: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2)作用特点:①两重性: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而且往往与发生作用的器官有密切关系。
②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其敏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根>芽>茎。
③相互协调:调节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单独一种激素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3.图例及分析 (1)图例:(2)分析:曲线在A′、B′点以上的部分体现了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具有不同的促进效果,而且A 、B 两点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
上图说明了根比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更大。
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提示: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生长。
2.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需要消耗能量吗? 提示:主动转运,需要消耗ATP 。
1.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分析达尔文父子的实验:(1)单一变量:b、c一组为苗尖的有无,b、d一组为尖端是否接受单侧光照,d、e一组是接受单侧光照的部位不同。
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
3.掌握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顶端优势的原理及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燕麦实验,培养学生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通过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顶端优势原理,训练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简介,教育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顶端优势原理,对学生进行量变引起质变的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1)生长素促进生长的生理作用。
(2)顶端优势。
[解决办法](1)介绍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植物向光现象及生长素名称的由来。
(2)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生长素对植物向光性的影响。
(3)观察自然界树木的形态,思考其原因。
(4)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顶端优势原理。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不同方法处理情况下,植物生长的状况。
[解决办法]详细分析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状况。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生长素高浓度抑制生长,为什么在向光性实验中,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大,却是生长快呢?[解决办法]说明向光性实验中,生长素浓度大,是在促进生长浓度范围内相对浓度大,并没到抑制程度。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燕麦植株形态图,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燕麦实验系列图,窗台上向光生长的盆栽植物(图像),葵花向阳(图像),向光性原理(动画),顶端优势原理(动画)。
六、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教材上植物激素的概念,总结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异同。
2.分析一系列燕麦实验结果,推测原因。
3.分析生长素对果实发育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弄清培养无籽番茄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1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课标内容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要求
三、教学建议
2.教法建议
(1)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重点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及其作用。
难点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各种植物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以科学探索的过程安排教材内容。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对照实验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是如何处理”、“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等问题,按照科学家的实验和发现过程,逐步深入探索,最后找到“生长素”。
关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如果单纯让学生记忆表1的内容,学生是不易掌握的,应该先让学生总体了解前三种是促进植物生长,后两种与植物的衰老、成熟、对不良环境发生响应有关,然后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掌握各种激素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协调作用。
“植物激素的应用”是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具体体现,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里教师如果运用适当,就可以既能让学生总结、梳理知识,也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四、实验与活动建议
“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是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知识背景的。
由于这是一个探究实验,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如实验材料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2,4-D浓度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配制,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
教师要准备好相关的实验用具,指导学生明确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做好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及时观察与记录、尽量消除实验误差、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等,实验结束后,应让学生进行交流与共享。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植物激素(一)【新知导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问题探讨:【问1】植物为何会弯向光源?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植物幼苗(胚芽鞘)生长的影响P2。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总是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植物具有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结论:感光部位在实验四:用透明罩子罩住胚芽鞘的尖端或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结论:弯曲部位在推测:【问2】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影响下面部分生长呢?1913年,波森和詹森实验P3结论:【问3】这种物质是什么?如何提取这种物质?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P4结论:这种物质是其化学本质是:由合成。
【问4】为什么要放无生长素的琼脂块?【问5】光是否影响生长素的产生?为何背光面生长的快?【总结】实验的设计原则:1、2、(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2. 运输方向:3. 运输方式:(三)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反馈检测】下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验,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A.M长得比N长B.N长得比M长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第一节植物激素(二)【旧知回顾】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2、解释向性运动产生的原因。
3、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A.(2)(3)(5)B.(2)(3)(5)(7)C.(2)(3)(5)(6)(7)D.(2)(3)(5)(6)【新知导学】(一)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五大类激素问题探讨:植物激素生理作用主要合成部位生长素类细胞分裂素类赤霉素脱落酸乙烯【问2】植物激素的作用有什么特点?【问3】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问4】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于不同器官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问5】各种激素是否单独起作用?P7实验。
内环境的稳态保障正常生命活动课标内容核心素养1.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1.科学思维——①运用归纳与概括,总结内环境稳态的本质;②通过分析机体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明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2.社会责任——通过内环境稳态知识的学习,体会每一个人的健康都与内环境的稳态有关,从而养成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习惯。
2.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知识点| 内环境稳态与维持1.内环境处于动态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1)稳态的概念:动物体通过调节作用使机体内部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特点①内环境中的血糖浓度、温度、pH渗透压等理化特性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中。
②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而是指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
2.各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人体内环境稳态是依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举例如下:(1)血糖调节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下降时,胰腺中的特定胰岛细胞感受到血糖浓度的下降,会分泌相关激素,引起肝释放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一定的血糖浓度。
这种调节主要依赖体液调节来实现。
(2)体温调节外界气温降低,机体出现战栗,皮肤血管收缩,某些激素的分泌量会增加以促进细胞代谢产热。
该调节主要依赖神经调节来实现,体液调节也参与其中。
(3)对抗病原体当外界病原体入侵机体时,身体的免疫系统会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1.判断(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 )(2)内环境稳态是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3)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运行。
(√)(4)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 )(5)由内环境的成分及其含量可推知某些疾病的发病风险。
(√)(6)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人剧烈运动后,产生大量乳酸,pH将如何变化( )A.没有一点变化B.pH显著降低C.pH降低但不明显D.pH显著升高解析:选C 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血浆的pH会略有降低但不明显。
第一章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环境信号
导学诱思
一、向性运动
1.概念
植物的生长对环境信号所产生的一种反应。
2.实例
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
3.原理
环境信号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
4.根接受环境信号的部位
根冠内或根冠附近。
思考: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玉米全部被刮倒在地,几天后我们看到被拔出的不定根和平卧在地的茎是怎样生长的?
提示:根弯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二、植物对温度及光周期的响应
1.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春化作用:有些植物的种子必须经过低温处理,才能抽穗、发芽,这种现象称为春化作用。
2.光周期
生物体内有使它们响应24小时周期内光、暗长度变化的机制,称为光周期。
光周期决定了持续不断的夜长。
植物感受光周期的部位是叶子。
(1)长日植物:只有当白昼时间超过一定的小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叫长日植物,又叫短夜植物。
(2)短日植物:只有在白昼时间短于一定小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植物,又叫长夜植物。
(3)日中植物:有些植物只要温度适宜,成熟了就能开花,与日照时间长短无关,称为日中植物。
思考:菊花是短日植物,可是在每年的五一节在天安门广场上盛开的菊花比比皆是,它们是怎么处理的?
提示:五一节前属于长日照时间,菊花是短日植物,所以每天为菊花提供短日照和长黑夜,五一节就能开花。
合作探究
探究一:春化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植物的开花起着重要作用,开花需要低温的现象叫春化作用。
冬小麦、甘蓝、萝卜、白菜等植物都有春化现象,没有春化作用,植物只保持营养生长,不会开花结果。
春化作用一般要在0~5 ℃保持40~50天,而高温或缺氧可解除春化作用。
春化作用的感受器官是芽内的分生组织。
探究二:光周期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光周期现象: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在植物生长季节里每天昼夜长短比例不同,对植物的开花结实具有明显的影响,这叫做光周期现象。
根据植物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长日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每天需要有12小时以上的光照时数才能开花,光照时间越长,开花越早。
短日照植物,每天光照时数在12小时以下才能开花,在一定范围内黑暗期越长,开花越早。
日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没有严格要求,只要生存条件适宜就可开花结实。
在农业生产和园艺植物栽培中,花期的控制以及引种工作,研究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也有明显的光周期现象。
例题领悟
【例题1】华北的冬小麦在华南不能开花,原因是南方()
A.日照长
B.日照短
C.温度高
D.营养不适
解析:植物的花诱导需要低温和光周期两个外界因子。
华北的冬小麦必须经过低温处理才能开花,而华南不可能提供这么低的温度,因此冬小麦不能经过春化处理,也就不能开花。
答案:C
领悟
有些植物的种子必须经过低温处理,才能抽穗、发芽,这就是春化作用。
【例题2】海洋植物和高山植物均有分层现象。
而沙漠地区动植物类稀少。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依次是()
A.光照、温度、水
B.温度、光照、水
C.水、温度、光照
D.光照、水、盐度
解析:影响海洋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高山植物类群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温度,而影响沙漠地区动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
答案:A
领悟
光照导致植物分层分布,更好地利用阳光。
课堂反馈
1.下列非生物因素中对动物分布影响最小的是()
A.土壤
B.温度
C.水分
D.光照
解析:光对动物的热能代谢、行为、生活周期和地理分布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物理因素中,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显著,温度影响动物新陈代谢的强度,因而也影响生长发育的速率以及生物的数量与分布;水分是决定陆生生物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土壤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反过来生物的生长代谢产生各种代谢有机物不断改变土壤的结构,所以土壤不仅是生物赖以栖息的环境,它还是生物活动的产物。
故土壤对生物分布影响最小。
答案:A
2.一些生长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的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环境
D.减少呼吸消耗
解析:阴湿环境中光照不强,植物的叶有较大的表面积,就能充分吸收利用有限的太阳光。
答案:A
3.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上放置一株水平方向的幼苗,培养若干天后,根、茎生长方向是()
A.根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
B.根向下生长,茎向下生长
C.根向水平方向生长,茎向上生长
D.根和茎都向水平方向生长
解析: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处于失重状态,重力对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水平放置的幼苗,根和茎的上、下侧生长素分布均匀,两侧细胞的生长速度相同,故都向水平方向生长。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