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显著不足不应适用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 格式:pdf
- 大小:783.15 KB
- 文档页数:10
【公司法实务】公司人格否认(二):人格混同、过度支配与控制及资本显著不足版权声明本文由邵兴全博士编写,转载请注明!本节目次(二)公司人格否认的常见情形1.人格混同2.过度支配与控制3.资本显著不足(二)公司人格否认的常见情形1.人格混同公司与股东人格混同,是公司人格否认的常见情形之一,又称公司人格的形骸化、公司与股东关系不清,意指公司成为股东的另一自我、工具、同一体,因而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应否定其人格,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依据《九民纪要》第10条规定,在认定是否构成人格混同时,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第一,股东无偿使用公司资金、财产,不作财务记载。
股东出资成立公司后,其出资的财产就成为公司的财产,所有权属于公司,与股东个人无关,公司是该财产的所有人,该财产是完全独立于股东的,因此,股东无偿使用公司资金、财产,不作财务记载,恰恰可以证明公司人格不独立,已成为股东的工具、另一个自我。
这时,应否定公司的人格。
第二,股东用公司的资金、财产偿还股东的债务,或者将公司的资金供关联公司无偿使用,不作财务记载。
此种情形,其表现形态与上述第一种因素略有不同,即不是股东本人使用,而是偿还了股东自身的债务,或者供股东的关联公司无偿使用。
虽表现形式不一,但实质是一样的。
第三,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不分,致使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
公司账簿与股东账簿不分,致使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既表明公司没有独立的财产,也表明公司没有独立的意思。
这就表明公司已经形骸化,因此,应当否定公司人格。
第四,股东自身收益与公司盈利不加区分,致使双方利益不清。
这种情况也会导致使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无法区分,表明公司没有独立的意思,其财产也不独立,公司已经成为股东赚钱的工具,因此,应当否定公司人格,让其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公司的财产记载于股东名下,由股东占有、使用。
这一情形下,实质上是混淆了公司的财产和股东的财产,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应否定公司人格,让股东对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三种情形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指法律上允许在特定情况下将公司法人和
其股东或管理人员的责任分开,使得公司法人和个人之间的法律责
任得以区分的情况。
一般来说,公司法人应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但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允许对公司法人的独立性进行否认。
以下是
三种情形:
1. 滥用公司法人地位,当公司法人滥用其法人地位,导致对他
人造成损害时,法律可以允许否认公司法人的独立性,追究公司法
人的股东或管理人员个人承担责任。
例如,如果公司法人以非法手
段获利,而公司无法偿还债务或赔偿损失时,法院可以裁定否认公
司法人地位,追究公司股东或管理人员的个人责任。
2. 公司法人不具备真实性,如果公司法人的设立存在违法行为,或者公司法人在设立时就不存在真实意图和真实资本,以及未按法
定程序成立公司,法律可以否认公司法人地位,追究公司所有人的
个人责任。
例如,如果公司通过虚假资料进行注册,或者以欺诈手
段取得公司法人地位,法律可以否认其法人地位。
3. 公司资金与个人资金混淆,当公司法人与其股东或管理人员
的资金混淆,或者公司法人未能保持独立的财务状况时,法律可以
否认公司法人地位,追究个人责任。
例如,如果公司资金被用于个
人私人用途,或者公司账目与个人账目混淆不清,法律可以裁定否
认公司法人的独立性,追究个人责任。
总的来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一种法律手段,用于保护公司
交易的诚实和公平,防止公司法人滥用其独立地位而逃避法律责任。
在上述三种情形下,法律允许否认公司法人的独立性,追究公司所
有人的个人责任,从而维护公平正义。
资本显著不⾜的认定资本显著不⾜的认定资本显著不⾜是《公司法》⼈格否认的适⽤情形之⼀,由于公司资本显著不⾜的判断标准有较⼤模糊性,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适⽤时需相当谨慎。
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公司资本显著不⾜?裁判规则1.仅凭股东在庭审中主张其向公司出借款项⽽认为公司存在资本显著不⾜的,法院不予⽀持——安徽⽆为县创见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与王建等损害公司债权⼈利益责任纠纷案案例要旨:资本显著不⾜指的是,公司设⽴后在经营过程中,股东实际投⼊公司的资本数额与公司经营所隐含的风险相⽐明显不匹配。
例如,股东利⽤较少资本从事⼒所不及的经营。
案涉公司已⾜额缴纳注册资本,并不存在资本数额与公司经营风险不匹配的情况。
债权⼈仅凭股东在庭审中主张其向公司出借款项即⽽认为公司存在资本显著不⾜,缺乏相应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持。
案号:(2020)沪01民终12108号审理法院:上海市第⼀中级⼈民法院来源:中国裁判⽂书⽹发布⽇期:2021-04-012.公司已申请破产,且债权⼈申报破产债权远⾼于公司注册资本,但系企业正常经营的结果的,不属于资本显著不⾜——温州昌浩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等与中铝宁夏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股东损害公司债权⼈利益责任纠纷案案例要旨:资本显著不⾜指的是,公司设⽴后在经营过程中,股东实际投⼊公司的资本数额与公司经营所隐含的风险相⽐明显不匹配。
股东利⽤较少资本从事⼒所不及的经营,表明其没有从事公司经营的诚意,实质是恶意利⽤公司独⽴⼈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把投资风险转嫁给债权⼈。
案涉公司成⽴后其实缴注册资本陆续增加,其虽已申请破产,且债权⼈申报破产债权远⾼于公司注册资本,但此结果系企业正常经营问题,并⽆证据显⽰此结果与其资本显著不⾜存在关联关系,故公司的资本不存在显著不⾜。
案号:(2020)京01民终3005号审理法院:北京市第⼀中级⼈民法院来源:中国裁判⽂书⽹发布⽇期:2020-10-093.⽆证据证明公司资本显著不⾜的,不能仅以公司某⼀股东出资少即认定公司资本显著不⾜——中国⼈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州市分公司、宜城市万洋棉业有限公司追偿权纠纷案案例要旨:公司注册资本显著不⾜主要看公司是否利⽤较少资本从事⼒所不及的经营,恶意利⽤公司独⽴⼈格和股东有限责任把风险转嫁债权⼈。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摘要】:公司人格独立制度和股东有限责任制度作为公司法人制度的两大基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显著。
但由于无法对股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所以无法解决公司股东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滥用公司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问题。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是在公司法人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公司制度。
该制度旨在矫正公司法人自身的缺陷,以实现公平和正义。
2006年我国新《公司法》第20条首次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及意义入手,介绍法人人格适用情形和世界各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实践情况。
通过对我国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探究,发现其中的缺陷,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1、公司法人人格否认2、适用情形3、制度考察4、缺陷完善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内涵及意义(一)法人人格否认的概念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公司依法成立后,为了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就特定得事实,否认公司及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的独立人格以及股东有限责任,责令公司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的一种法律措施。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旨在防止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保护社会公共和债权人利益,维护公平交易。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核心是,公司债权人在何种情况下可以无视公司人格的存在,使公司人格背后的股东对自己承担非有限责任,在个案中如何否定股东有限责任的问题。
法人人格否认追求的是关注在何种情形下,可以超过公司的保护,直接追究股东的责任,所以漠视公司法人人格是一时的,对公司法人人格所作的临时性剥夺,是个案无视,被个案否认法人人格的公司在其他法律关系中仍然具有法人人格。
【1】(二)与法人人格否认相关的概念1、法人的概念法人是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商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团体,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解读《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公司人格否认制度解读《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者:昆山律师发布时间:2013-7-24 阅读:1068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背景及其特点(一)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设立2005年《公司法》修改后,新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其中第3款是修改后公司法的新增条款,其明确了股东应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是一条典型的公司人格否认的规定。
该条款引起国内广大学者热议。
几乎所有公司法学者都认为我国修改后的《公司法》第20条第3款就是对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规定,有学者甚至评价认为,我国公司法将揭开公司面纱制度上升为成文法是一项大胆的创举,是对世界公司法的贡献。
(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立法背景股东有限责任与公司独立责任是现代公司独立人格制度的基本标志,也是我国公司立法的责任基础,公司法人格制度将公司、股东和公司经营管理者三者的人格予以明确区分,即三者均为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民事主体。
人格独立也就意味着财产独立、意志独立,这就意味着各自的债权人不可以超越债务人本身而追向另外主体的财产主张债权。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公司法人格制度不仅很好地维护了公司、股东以及公司经营管理者的权益,同时也比较好地维护了公司、股东以及公司经营管理者三者各自债权人的权益。
然而这潜藏着一种道德风险,即股东可利用有限责任和公司独立人格这层"面纱",以公司作为其从事不法活动和欺诈债权人的理由。
所以当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被公司法人人格与有限责任的滥用打破时,便需要一种衡平的法律制度来纠偏校正,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应运而生。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是什么1、前提条件:公司已合法取得独立人格。
只有合法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取得法人资格后,才能对法人人格予以否认。
2、行为条件:股东实施了不正当使用或滥用公司法律人格的行为。
法人是公司法最重要的主体之一,这一点来说,无论是大陆的法系,还是英美的法系都是最重要之一。
法人制度从某些方来说,可以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一个非常具有进步意义的一个产物。
公司法人虽然不是公司自然人,但是他却能够同自然人一样的独立的行使民事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但是说到底,公司法人是公司自然人通过法律的方法为了公司盈利设立的,这其中就不免会有人以公司法人的以合法的形式来掩盖被他侵害的第三人、公司债权人或者是公司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应运而生,一个制度的产生,要在一定的适用条件下才能正常运作,那么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条件都有哪些方面,请看下文详述。
《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艰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汪,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该条规定从立法上正式确立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根据这一规定,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主体要件。
滥用的主体限于公司股东,而不包括公司的董事、监事。
(2)、行为要件。
存在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
(3)、结果要件。
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的,法官通常认定构成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1)、公司与股东存在财产混同、业务混同和人员混同的情况。
财产混同,主要表现为股东与公司资金混同(如共用一个银行账号),财务管理不作清晰区分等;业务混同,主要表现为股东与公司业务范围重合或主要经营业务互有交叉;人员混同,主要表现为股东与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或其他高管人员相互兼任,员工大量重合等,甚至经营场所、电话也完全一致。
试论公司的独立人格及其否认制度我国公司法第三条规定了公司的独立人格及有限责任制度,它是公司法的基石,公司的独立人格及有限责任制度是公司制度的核心,承认公司的独立人格是公司法的核心、是原则。
但是公司的独立人格及有限责任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经济速度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过分强调公司的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制度,会被一些人用来作为逃避债务、刻意转嫁风险、损害公司广大债权人和其它人的合法权益的工具。
为矫枉过正,作为一种例外,公司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作为对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矫正,以维护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规定有限责任这一公司制度的基石不动摇。
一、公司的独立人格与有限责任原则、公司的独立人格是把公司作为独立于公司股东(公司所有人)、公司董事的一种区别于其成员的权利主体,具有独立财产、组织机构,独立承担财产责任,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具有独立主体资格。
它本质上是法律赋予的。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三条规定:“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人格,享有法人财产权。
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这是对公司具有独立人格的法律地位、公司享有法人财产权及公司有限责任原则的规定。
公司具有股东有限责任、公司责任由且只由公司独立承担是公司有限责任原则的内容。
公司具有独立人格,保证了公司可以独立地享有财产权利和其它权利,独立地从事生产生产经营活动,独立地承担责任,它的基础在于公司的法人财产权,它的本质特征在于公司的财产及责任独立于公司股东(公司所有权人)及公司董事,以公司的财产对外承担的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或认购的资本为限承担责任。
其中最核心一部分就是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即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或认购的资本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出资责任与法人人格否认摘要:有限责任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股东的出资不实行为通常会导致公司的实际出资额小于章程中规定的注册资本,但其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中的”资本显著不足”在适用条件上有明显不同。
我国《公司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出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出资不实并不能直接导致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股东违反出资义务时对债权人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关键字:出资不实资本显著不足出资责任一、出资不实的表现出资是指公司成立后股东通过将财产所有权让渡给公司以取得股份的行为,是股东的一项法定义务。
出资是公司资本的来源,是公司存在和经营发展的物质基础。
出资不实的具体形态上包括不适时出资、不适额出资、不完整出资和不适格出资①四种形态,在实践中其可以并列存在。
股东的出资不实行为会导致公司的实收股本低于注册资本,在形式上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中”资本显著不足”的适用标准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确定出资不实股东的责任性质时,需要对”资本显著不足”的适用标准进行界定,最终对出资责任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进行价值探讨。
二、资本显著不足的适用标准我国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新《公司法》将判例法发展起来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以成文法典的形式进行了规定,不实为我国公司法理论的一个创举。
但由于该条文本身对于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规定的过于抽象,我国学理上通常对资本显著不足、公司法人逃避法律和契约义务以及法人人格完全形骸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②美国汤普森教授对联邦和州法院审理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适用条件进行统计显示,以资本严重不足(包括公司开办之初资本不足和公司在运营后转为资本不足)为理由揭开公司面纱的比例为73.3%③,资本显著不足成为判例法系否认法人人格的重要标准。
从学理上讲,资本显著不足是指股东投入公司的资本符合法律规定,但与其经营规模、经营风险相比不成比例的公司资本现象。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关于审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的若干意见》为统一本市法院在审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案件中的法律适用,保障公司债权人、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法院的实践情况,在反复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特制订以下意见:第一条(适用范围)公司债权人依据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四条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的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的规定,起诉要求公司股东对公司侵权或者合同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民商诉讼案件,适用本意见。
第二条(审理原则)审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案件,应当严格遵循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不得滥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第三条(诉讼主体)公司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侵权或者合同债务已由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公司债权人另行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要求股东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列股东为被告,公司为第三人。
公司债权人就其与公司之间的侵权或者合同债务提起诉讼的同时,一并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要求股东承担责任的,列公司和股东为共同被告。
公司债权人与公司之间的侵权或者合同债务尚未经生效法律文书确认,公司债权人直接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诉讼,要求股东对债务承担责任的,法院应向债权人释明,并依债权人之申请追加公司为共同被告。
第四条(增加诉请)公司债权人对公司提起合同、侵权等诉讼后,又以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与股东有限责任为由,要求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可以准许其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增加诉讼请求,并追加股东为被告。
第五条(构成要件)按照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之规定,人民法院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原则时,应当注意审查是否同时具备下列三项要求:(一)股东实施了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二)逃避债务;(三)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
第24卷第1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o.1 2018年1月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Jan. 2018 DOI: 10.11817/j.issn. 1672-3104. 2018.01.006资本显著不足不应适用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张素华,吴亦伟(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并非对团体人格本身的否认,而是对公司独立责任或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否认,因而确定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事由的唯一依据只能是“公司独立责任或股东有限责任原则被滥用”。
但资本显著不足并不构成滥用。
在一个社会信用体系逐渐健全的时代,在一个投资风险预见义务已能够由债权人负担的时代,在一个注册资本信用逐渐削弱的时代,公司责任的独立性事实上取决于资产的独立性而非资本的多寡,再以资本显著不足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既不合时宜,又违背法理。
因此,实务界理应摒弃资本显著不足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司法适用规则,转以资产的独立性作为替代标准。
关键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独立人格;独立责任;资本显著不足;资产独立中图分类号:D91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8)01−0038−10一、引言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也称“揭开公司面纱”)是美国法院于19世纪末首创的一项制度,旨在“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被滥用之时,否认特定法律关系中的公司人格,直索公司背后股东的责任”[1]。
其中,资本显著不足便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常用事由之一,美国法院以此为由成功揭开公司面纱的比例高达73.3%[1](138)。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在第20条第3款首次对该制度作了原则性的规定(2013年修正时保留)①。
司法适用中,由于法律的规定过于原则,没有给出“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类型化标准,法院通常会借鉴学理上的概括,并采用“具体情形+解释说明”的方式形成判决的主要理由②。
而资本显著不足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之一③。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公司人格否认”为检索词共获得235份裁判文书,以“资本显著不足”为检索词可获得其中的63份,剔除不相关的案例,以资本显著不足为由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裁判文书合计39份,占比16.6%④。
其中,有31份裁判文书是在承认“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这一大前提下作出的,比例为79.5%(见表1)。
而从这些文书的正文来看,较之于论证资本显著不足何以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事由,实务工作者似乎更热衷于小前提的判断,即究竟何为资本显著不足,大前提几乎成了无需证明的定理。
虽然也有少量判决拒绝承认大前提为真(见表1),但其理由还不足以颠覆实务界的既有认知(见表2)。
不仅如此,学界也逐渐将问题的研究重心放至资本显著不足的认定标准和判断方法上,似乎“因为资本显著不足,所以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被滥用”的逻辑已变得理所当然。
二、资本显著不足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原因探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项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变迁,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内容虽不断丰富,但其保护公司债权人的理念却始终未变,即法律虽然鼓励社会公众踊跃投资,允许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和股东的有限责任降低风险,追求利益最大化,但绝不容忍他们滥收稿日期:2017−04−25;修回日期:2017−07−28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项目(留金发[2017]3109号)作者简介:张素华(1976—),女,湖北宜昌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吴亦伟(1989—),男,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法学研究张素华,吴亦伟:资本显著不足不应适用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39表1以资本显著不足为由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裁判司法裁判是否承认大前提——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案件数量案件字号所占比例(%)承认大前提作出的裁判31 (2016)最高法民申1041号(2016)粤01民申139号(2016)苏07民终2694号(2016)赣04民终1228号(2015)江中法民二终字第49号(2015)浙商外终字第50号(2015)浙绍商终字第1373号(2015)江新法民一初字第76号(2014)阳城法民二初字第326号(2013)南中法民终字第797、806、807、810、811、812、815、817、819、821、824号(共11份判决)(2013)天民初字第1412号(2013)沈河民三初字第1184号(2012)沪二中民四(商)终字第245号(2011)沪一中民四(商)终字第241号(2011)温某某初字第1989号(2010)陕民再字第00013号(2010)沪一中民四(商)终字第1648号(2010)虹民二(商)初字第942号(2010)闵民二(商)初字第566号(2009)宝民二(商)初字第1347号(2009)闵民二(商)初字第628号79.5拒绝承认大前提而作出的裁判8 (2016)沪02民终9045号(2016)粤01民终1517号(2014)江蓬法民二初字第1882号(2013)穗增法民二初字第1239号(2011)皖民二终字第00111号(2011)皖民二终字第00112号(2011)民申字第1220号(2010)闵民二(商)初字第466号20.5用这种优势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
学理上将资本显著不足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无疑是认为其已经突破了合理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原则的底线,对债权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常见的理由有:第一,资本规模与责任不一致,“如果一个公司缺乏与其责任相适应的资本,致使其没有足够的资产来清偿债务,那么允许股东们利用这种毫无价值的公司来逃避个人责任是不公平的”⑤;第二,资本规模与股东的经营诚意及其应承担的投资风险不一致,“资本显著不足,表明股东缺乏利用公司经营事业的诚意,意欲以小搏大,利用公司人格和有限责任降低投资风险,并将其转嫁给债权人”[1](144)。
二者均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支持[2,3]。
于是,资本显著不足被贴上了“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的标签。
当债权人利益受损时,其有权提起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诉,“当没有任何资本投入公司时,这个公司仅仅是一个壳,一个透明的壳,其不会为其所有者提供任何保护;没有投入,没有产出,就没有保护”⑥。
接下来,学界只需对资本显著不足进行解释,法官在判案的时候也只需认定小前提——何为资本显著不足,而无须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4卷第1期40表2承认或拒绝承认“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的理由阐述了理由的案件字号及具体表述承认“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的理由①(2013)天民初字第1412号表述如下:“注册资本与某公司经营的规模和隐含的风险相比较明显不足,意味着股东的目的在于利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将其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并通过公司独立人格形式把过多的投资风险转嫁给公司债权人……”拒绝承认“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的理由①(2016)沪02民终9045号表述如下:“……的抽逃出资行为,应当在其抽回出资部分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清偿责任,而非连带责任。
这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情况下股东应当承担的连带责任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将抽逃出资行为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等同。
”②(2016)粤01民终1517号表述如下:“公司本身应有风险防控能力,为保障交易的相对安全,在与对方公司进行交易之前也会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从而对交易对象的注册资本、经营能力及公司信誉进行审查……我国法律没有依据注册资本而限制交易金额,故冠希织布厂以越优公司注册资本过低为由主张越优公司存在欺诈行为进而否定越优公司人格,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③(2014)江蓬法民二初字第1882号表述如下:“在一般情况下,公司资本显著不足不能作为公司人格否认的唯一依据。
只有在公司资本显著不足达到非常极端的地步,才考虑仅仅根据资本显著不足否认公司的独立人格。
”④(2013)穗增法民二初字第1239号表述如下:“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有限公司发生交易的数额应当受其注册资本数额的约束或限制,冠希织布厂自愿与注册资本较低的越优公司发生2 000多万元的涉案交易,属于应自行考虑的商业交易风险问题,冠希织布厂现以越优公司注册资本过低为由主张越优公司存在欺诈行为进而否定越优公司人格,显然没有任何理据,本院不予采纳。
”⑤(2011)皖民二终字第00111号表述如下:“公司作为具有独立意志的经营实体,有权自主决定资金借贷规模及投向,故非凡公司借贷规模与注册资本额的大小不是否认其法人人格的依据……”⑥(2011)皖民二终字第00112号表述同上。
⑦(2011)民申字第1220号表述如下:“……虽然某公司存在注册资本低于其从事的交易数额以及某其它行为,但是上述行为均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能由此认定某公司及其股东存在欺诈进而否定公司的法人人格并追究其股东责任……”考虑大前提即“资本显著不足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当然事由”的真伪。
然而,大前提却未必为真。
资本显著不足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事由最初来源于美国的司法判例,但在绝大多数案例中,法院很少单独以资本显著不足为由揭开公司面纱[1](141)。
73.3%的数据只能说明在成功揭开公司面纱的案件中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比例很高罢了,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决定性因素。
正如Consumer’s Co-op of Ealworth County v. Olsen案法官所言,“资本显著不足虽然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揭开公司面纱的充分理由。
为了揭开公司面纱,除了资本显著不足外,还需要有未能遵循公司形式的证据或者其他能够充分表明控制的证据”⑦。
可见在美国,单以资本显著不足为由尚不足以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
英国虽与美国同属判例法体系国家,但其却以成文法的形式限制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具体适用情形,而根据1948年英国公司法的规定,资本显著不足也不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当然事由⑧。
另外在大陆法系,无论是采“直索理论”的德国,还是采“透视理论”的日本,资本显著不足必然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观点从未成立,也鲜有相关的司法判决[1](146)[4]。
这样看来,在我国,资本显著不足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事由,更像是对美国法院在司法判例中归纳出来的或然结论的直接继受,而这与我国司法裁判中演绎推理的思维模式不相协调:资本显著不足若不必然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其又何以作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当然事由?事实上,学界的理由并非无懈可击,资本规模与责任不一致、与股东的经营诚意及其应承担的投资风险不一致,就能够导致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如果任何看似不合理的行为都被纳入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法学研究张素华,吴亦伟:资本显著不足不应适用于公司法人人格否认41调整范围,那么该制度本身又何尝不会被滥用?判断资本显著不足是否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当然事由,须先明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之本质,以及其究竟意欲规制何种不法行为,而后才能进一步论证资本显著不足是否构成这种不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