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2011年
- 格式:pdf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93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 2012年2月24日)去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28亿吨,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月24日上午公布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晒”一“晒”上海的“家底”。
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高于平均水平公报中称,据抽样调查,去年本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644元,增长13.8%。
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102元,比上年增长8.2%。
市统计局分析,居民收入增长呈现“两个快于、一个同步”的特点:一是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全市经济增长,是2000年以来(除2009年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物价下跌外)首次出现的格局;二是低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7%,高于全市城市居民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三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轿车18辆统计公报显示,至去年年末,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轿车18辆,家用空调207台,移动电话236部,家用电脑138台。
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家用汽车10辆,彩电188台,洗衣机88台,移动电话189部,家用空调130台,家用电脑50台。
至去年年末,全市储蓄存款余额17958.22亿元,当年新增1521.36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4平方米,折合人均住房居住面积17平方米。
居民住宅成套率达到96%。
至去年年末,全市共有1290.88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604.2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21.9万人。
人均生产总值继续保持领先去年本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情景及物价趋势<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 href="#">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强劲,以投资为代表的扩张模式将延续传统增长动力,2011年的经济仍可维持在潜在增长水平之上。
另一方面,强力的宏观政策激励后,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阴影挥之不去,系统性风险逐步加大,但不至于失控,2011年通胀风险在货币继续正常化条件下将有所回落。
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结构的再均衡过程应该更集中在机制、体制和供给政策上,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增长之路。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预测2010年中国经济复苏的上升大趋势没有改变,但增长动力有所减弱。
单季来看,产出缺口逐步收敛,全年GDP增速呈现逐级下降的走势,从一季度11.9%的峰值回落至三季度的9.6%,预计四季度将降至9%以下。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从历史经验看,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较小,重工业增速可能面临反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2011年已没有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但开局之年地方政府投资热情通常要高于平常年份。
伴随2010年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年度结转,以及2011年可能继续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都会给地方政府很大的投资能力,加上区域平衡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中西部投资和部分新兴产业投资将构成新一轮的投资扩张。
因而在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的前提下,整体投资继续下降的空间不大。
从经济增速看,2011年经济增长将呈现逐级上升趋势,全年增长依然会保持在潜在增长率之上,预计可达9.7%。
从贸易盈余看,2011年将低于2010年,对经济的带动趋于下降,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内需带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贸易盈余出现负增长,外部需求的贡献率一直下降,我们预测这一情景将在2011年延续,中国贸易从盈余到基本平衡,甚至逆差都是未来一种可能的趋势,这与中国多年来靠外需带动的经济是非常不同的。
2011年第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2011年1月17日一、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研判(一)经济平稳较快运行格局进一步巩固一是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6%。
全年GDP增长预计达到10%左右。
下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趋稳在13-14%的区间,交通运输、用电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12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3.9%,持续22个月在50%的临界点之上。
农业生产经受住了年初以来多种极端自然灾害的冲击,粮食实现连续7年增产。
二是消费、投资快速增长,扩内需效果明显。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在18%左右的高位运行。
全年汽车销量为1806万辆,同比增长32.4%。
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新开工项目同比减少1.5万个,但新开工项目总投资同比增长25.9%。
国民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三是外贸已经完全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初步测算,全年进出口总额2.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4.7%。
其中,出口增长31.3%,进口增长38.7%。
,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同比下降6.4%。
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实现。
初步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淘汰的炼铁、炼钢、焦炭、水泥和造纸落后产能分别达1.1亿吨,6683亿吨、3.4亿吨和1030万吨,约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
十一五确定的二氧化硫减排目标提前一年完成,COD减排目标提前半年完成,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基本完成。
(二)银行业保持稳健运行过去一年中,我国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把控信贷节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风险抵补能力,在维护自身安全稳健运行的同时,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信贷投放总量基本符合预期,投放节奏趋于均衡。
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95万亿元,比7.8万亿元的监测目标多1.9%,基本符合调控预期,全年贷款增长19.9%。
比2009年下降了11.8个百分点;新增贷款投放节奏较为均衡,基本符合全年各季度投放3:3:2:2的监测要求。
上海市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区上下围绕区委、区府年初制定的目标,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圆满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当前,国际、国内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保持我区经济社会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一、2011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情况2011年上半年我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6月完成增加值433.1亿元,可比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1亿元,可比增长17.4%,三次产业比重为0.4:64.5:35.1,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末提高0.6个百分点。
实现财政总收入313.4亿元,同比增长4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2亿元,同比增长38.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95.5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3亿元,同比增长53.1%,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02.2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3.6亿元,同比增长36.5%。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财税收入大幅增长1-6月,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313.4亿元,同比增长41.5%。
其中区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6.2亿元,同比增长38.2%。
从地方财政收入的产业结构类型看,第二产业完成地方收入20.8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汽车零部件业实现地方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5.7%;第三产业完成地方收入38.1亿元,同比增长48.4%,其中房地产业实现地方收入21.3亿元,同比增长52.9%,占地方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
1-6月,全区完成税收总额296.6亿元,同比增长39.5%。
全区第二产业税收完成176.2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制造业完成166.8亿元,同比增长37.3%,占到了二产税收的94.7%。
其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业完成税收108.4亿元,同比增长38.7%,是二产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金融市场管理部,上海200120
出版物刊名: 上海金融
页码: 68-7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8期
主题词: 2011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摘要:2011年上半年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正向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
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复苏,面临的风险因素仍然较多。
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但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我们要密切跟踪分析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
图表 1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
其中,夏粮产量12627万吨,比上年增长2.5%;早稻产量3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218万吨,增长5.1%。
全年棉花产量660万吨,比上年增长10.7%;油料产量3279万吨,增长1.5%;糖料产量12520万吨,增长4.3%。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803万吨,比上年增长0.3%,其中猪肉产量5053万吨,比上年下降0.4%。
生猪存栏46767万头,比上年增长0.7%;生猪出栏66170万头,比上年下降0.8%。
全年禽蛋产量2811万吨,比上年增长1.8%;牛奶3656万吨,增长2.2%。
图表 2 全国粮食产量及其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二、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9%,集体企业增长9.3%,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4%。
高盛2011年投资报告——人民币和大宗商品首当其冲高盛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中表示,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稳定在长期趋势水平附近,2011年GD同比增长10.0%,CPI同比增幅分别为4.3%。
报告预计,2010年中国经济波动较大,一季度面临过热压力,二季度增长因政策介入而明显放缓、三季度强劲反弹,而四季度过热压力可能再度显现。
全年GDP同比增幅有望实现10.1%。
对于2011年,如果不会出现严重政策失误,年均经济增速将再度达到长期趋势水平,而且可能不会出现2010年明显的波动。
高盛预计,2008-2010年中国经济的潜在趋势增长率仍保持在9.6%的稳健水平,而未来趋势增速将在2011-2015年小幅放缓至9.3%。
10月份央行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1月两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报告指出,“由于政府可能推出旨在抑制通胀的紧缩措施,政策收紧对增长的影响可能在2011年3月显现,二季度将更加显著。
即便货币当局在2010年12月开始大幅收紧信贷,2011年年初时此举对增长的影响可能仍然有限。
因此,经济增速在2011年二季度可能面临一些下行风险。
但政策过度紧缩导致增长大幅放缓的风险仍然有限。
”另外,由于通胀压力日益加大,中国的决策层收紧了货币政策并出台了针对农产品供应的调控政策,但8-10月份商业银行贷款再度加速增长导致金融状况放松,高盛报告认为,“尽管货币政策收紧,但金融状况在过去三个月有所放松。
预计进一步宏观政策调控势在必行,可能导致2011年二季度增长小幅放缓。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报告指出,决策层倾向于在中长期保持财政政策立场不变,同时采用货币政策立场的改变来进行短期的逆周期调整。
但即便官方财政政策立场没有改变,政府也可能在明年提交规模更小的财政预算赤字方案。
通胀率显著上升将促使政府在2010年四季度-2011年二季度从实际意义上收紧政策立场。
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字号大中文章来源:沟通交流2011-07-12 10:00:00 小关闭窗口一、广义货币增长15.9%,狭义货币M1增长13.1%2011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月末高0.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8.1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4.45万亿元,同比增长14.4%。
上半年净回笼现金110亿元。
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外币贷款增加513亿美元6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54.65万亿元,同比增长16.8%。
人民币贷款余额5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低0.2和3.0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
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46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96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8588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70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3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1422亿元。
6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339亿元,同比多增207亿元。
外币贷款余额5018亿美元,同比增长22.2%,上半年外币贷款增加513亿美元。
三、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7.34万亿元,外币存款增加307亿美元6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80.30万亿元,同比增长17.5%。
人民币存款余额7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比上月末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2.6个百分点。
上半年人民币存款增加7.34万亿元,同比少增1846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3.2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6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9748亿元。
6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1.91万亿元,同比多增5685亿元。
外币存款余额2564亿美元,同比增长17.9%,上半年外币存款增加307亿美元。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11年1季度)【摘要】2011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持续温和复苏、国内“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政策效应显现,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增长平稳、就业增加、物价可控、效益提高、民生改善。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96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2个百分点,但环比增长2.1%,显示经济增势依然向好。
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回落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态势相对良好,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逐步优化。
但同时,经济运行环境更加复杂,国际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通胀压力较大,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一季度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呈现环比正增长,预示着二季度经济增长将延续回升趋势,但受基数因素影响,GDP同比增速将略有放缓。
随着紧缩政策逐步见效,下半年经济增长将有所回落。
总体来看,2011我国经济增长在改善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稳定性将有所提高。
初步预计,上半年GDP增长达到9.6%左右,比一季度略有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左右,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8%左右,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6个百分点,但比上年同期减少1.4个百分点;进口增长32%左右,出口增长25.5%左右,累计贸易顺差290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左右,工业生产者价格上涨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4.2%,增幅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报告正文下载***************************************************************************************目录∙Ⅰ2011年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一、经济增长稳定、通胀压力增大∙(一)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二)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三)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四)通胀压力明显增大∙(五)就业形势继续走好∙(六)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二、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加∙(一)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二)消费需求有所回落∙(三)外贸进出口均衡发展∙三、政府、企业收入增速快于居民收入∙(一)财政收入增幅较高∙(二)企业效益持续提高∙(三)农民收入增速继续加快∙四、货币信贷款规模增幅回落∙(一)社会融资需求依然旺盛∙(二)货币政策紧缩效果显著∙(三)银行间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明显回落∙Ⅱ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消除∙二、房地产调控难度加大∙三、地方投资冲动依然存在∙Ⅱ2011年二季度经济发展形势预测∙一、投资增速继续放缓∙二、消费增幅有所回升∙三、进出口增速回落,外贸顺差减少∙四、物价水平高位运行∙五、工业生产稳定运行图表目录∙图表12008年以来各季度GDP累计增速∙图表22008年以来各季度三次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图表32008年以来各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图表42008年以来各月物价指数同比变化情况∙图表52008年以来各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图表62008年以来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情况∙图表72008年以来各月外贸进出口情况∙图表82008年以来各季度居民收入累计值∙图表92008年以来各月货币供应量和各项贷款同比增速本报告图表如未标明资料来源,均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报告正文下载。
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日期】2012.02.24•【字号】•【施行日期】2012.0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改革创新的突破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按照“六个着力”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9195.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4亿元,下降0.7%;第二产业增加值7959.69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11111.06亿元,增长9.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82560元。
图1 2007-2011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584.12亿元,比上年增长7.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611.57亿元,增长9.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50.1%。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4667.45亿元,增长8.3%,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3%。
全年经工商登记新设立的各类市场主体18.52万户,比上年增长0.4%。
其中,企业13.44万户,增长7.3%;个体工商户4.91万户,下降15.5%。
在新设立企业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853户,增长16.8%;外商投资企业6999户,增长8.4%;私营企业122505户,增长6.9%。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342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2011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发布会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2011年5月19日,上海Amsterdam Bahrain Barcelona Beijing Berlin Brussels Bucharest Budapest Casablanca Chicago Detroit Düsseldorf Frankfurt Hamburg Hong Kong Istanbul Kyiv Lisbon London Madrid Milan Moscow Munich New York Paris Prague Riga Rome São Paulo Shanghai Stuttgart Tokyo Vienna Warsaw Zagreb Zurich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2011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简介曲向军先生罗兰贝格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目录A.上海金融景气指数项目的背景和意义B.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的编制方法C.总体指数情况D.六大分项指数情况A上海金融景气指数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在2006-2010年显著提升,目前已经与东京并列全球第五上海历年在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的评分和排名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9期排名金融中心评分伦敦775纽约769香港759新加坡722上海694东京694芝加哥673苏黎世665日内瓦659多伦多6582006200720082009201056113436290510152025303540GFCI 310GFCI 535GFCI 4GFCI 2GFCI 123GFCI 6GFCI 9GFCI 8GFCI 7评分全球排名800700600500400300200100上海是2006-2010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全球排名提升速度最快的金融中心之一伦敦金融城排名(仅包括过去九期排名提升的金融中心)在9期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都包括的金融中心中,只有11个金融中心的全球地位得到了提升金融中心排名提升位置首尔26上海18北京18温哥华4东京4卢森堡3波士顿2华盛顿1多伦多1芝加哥1日内瓦15101520253035404550日内瓦芝加哥GFCI 2GFCI 1首尔华盛顿波士顿卢森堡东京温哥华上海北京GFCI 9GFCI 8GFCI 7GFCI 6GFCI 5GFCI 4GFCI 3多伦多20062007200820092010中国的全球经济地位是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GDP 排名全球第二,达到5.9万亿美元024681012141618202224262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0年名义GDP [亿美元]5,23510,02016,24622,50833,11654,74258,786146,578国家全球经济排名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韩国瑞士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目标和四个形成”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符合发展需要和国际惯例的税收、信用和监管等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流动自由的金融人力资源体系上海市政府也积极响应,在《市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6大方面的30大举措•拓展金融市场广度,包括票据市场、保单和信托资产转让市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包括上市公司转板和非上市公司交易•促进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和重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债券产品•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率先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机构投资者扩大金融市场投资业务•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与业务发展•推进金融市场扩大开放•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开放范围•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稳步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健全现代化金融支持体系•加强陆家嘴等重要金融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发展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各类投资咨询机构•加快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和法律服务机构•大力促进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税收和法律制度•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创新政策和机制•改进金融监管方式•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五大举措四大举措六大举措三大举措六大举措六大举措从全球范围来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都需要相应的战略支持。
2007年,印度金融部正式提出建设孟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同年即推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整体战略两阶段目标十大举措第一阶段2007-2012第二阶段2012-2020•发展与伦敦、纽约、新加坡三大全球金融中心竞争的能力•建立起国际标准的国际金融服务•对外国投资者开放卢比面值的国债市场•尽快建立卢比现货市场且允许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另外,尽快推出多种卢比衍生品•鼓励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竞争:允许国内私人企业和国外金融机构自由参与市场;减少国有企业控制市场的程度•去除金融市场分块的现状、摘下市场参与的阻碍:具体策略如统一不同市场监管权,证券市场、货币市场、货物衍生品市场等都由证券会监管;放松对M&A 的规定;建立起全面的资产管理市场且允许不同金融机构参与;将对业务监管转为对行业监管•建立按照原则的法律系统、提高金融法规的效率•在中短期限如18-24个月实现资本账户完全自由化•实施减税、去除不需要的税款。
•加快减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开放建设金融中心的中介服务:向国际著名律师所和会计事务所、税务咨询机构等开放国内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住宅、购物中心和娱乐中心;提高交通便利水平;建立一个对外国居民有吸引力的城市开放、深化市场监管、法制改革开放资本账户改善宏观基础设施中介服务环境孟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及关键举措三阶段目标战略执行动态第一阶段2007年前第三阶段2012-2015•发展成全面性金融中心•加强金融基础•2005年12月政府允许私人退休基金参与股市•2006年:KRX 允许外国公司发行股份,政府开始发行20年到期的国债•2007年7月:韩国推出《资本资产强化法案》,提出放松且改革监管,发展股票市场•2005年1月:合并韩国交易所KSE 和韩国期货交易所KFE ,成立韩国交易所KRX发展金融市场•2005年6月,调低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最低资本要求;成立韩国投资企业(Korea Investment Corporation),授权管理国家资产扶持资产管理业•2007年10月,金融监管办宣布具体路径,将韩国金融监管体系从根据法规运行的体系改革成根据原则运行的体系监管改革第二阶段2007-2012•地区性金融中心,着重资产管理、债券、衍生品和PE•外汇放松监管:2005年7月,事前申请外汇交易权的规定改成事后报告制•2006年,推出《公司金融控股法案》,允许外国公司按照金融控股模式运行;成立国际监管支持办公室,针对外国机构和投资者给予执行政策方面的支持推动对外开放首尔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及关键举措2005年6月韩国政府提出建设东北亚金融中心新路径,并随之推出了一系列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完善监管体制的措施A 项目背景–其他金融中心战略金融中心具有以下六大功能,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金融中心的六大功能价格发现功能•通过金融市场发现资产的价格,从而为资产的标准化和可交易性提供保障融资功能•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手段•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集聚功能•金融中心能够通过市场、机构和人才的集聚形成规模效应,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资产配置功能•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渠道和方式•为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提供保值升值的机会风险配置功能•为投资者提供套期保值,对冲风险的渠道和手段•优化社会的风险配置,为金融体系提供保障交易清算功能•为各类金融活动提供交易清算的平台、工具和服务•成为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清算的中心123456A 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时期,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促进全球影响力的提升•通过真实客观的针对上海金融业发展及工作的描述,提出客观的评价体系,供国内外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参考•通过翔实科学的数据收集以及深入分析工作,提供国际视角及相关素材,提升国际评价信誉系统地记录和展示发展轨迹•成为上海市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有效载体,系统地记录和展示上海金融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轨迹•弥补了国际上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等对中国国情和上海本土情况了解的不足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协助战略实施•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一套完整详实的指标衡量体系,有效协助金融中心建设相关战略的落地实施•有针对性地通过案例研究学习借鉴先进金融中心的历史发展经验,有利于上海衡量和发现自身的优劣势,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短板132A 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意义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B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的编制方法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市场123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定量分析法<---硬实力软实力--->金融国际化4金融创新56金融生态环境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主要从六大方面衡量上海金融发展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共35个上海金融景气指数金融市场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金融人才金融生态环境机构整体评价宏观商业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中介服务环境金融政策环境金融法制环境金融监管环境市场整体评价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保险市场基金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其他市场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基金业保险业新型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三级指标共203个人才聚集人才质量人才供给市场国际化机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创新整体评价渐进型创新新推型创新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共分6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和203个三级指标,相比于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75项指标,显得更为全面、详实63个53个8个27个15个37个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权重体系设定以专家征询法为主,并辅以问卷调查法、战略导向法和指标数量法进行最终确定,并依照这些权重采用逐级加权平均法计算最终指数金融机构20%金融市场金融生态环境30%金融创新10%金融国际化15%金融人才10%15%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市场整体评价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其他市场银行业证券业基金业保险业机构整体评价期货业新型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机构人才质量人才供给人才聚集机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市场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创新整体评价渐进型创新推进型创新宏观商业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中介服务环境金融政策环境金融法制环境金融监管环境6%6%8%5%10%10%16%22%8%3%3%3%18%18%12%18%10%12%6%6%35%30%35%42%42%8%8%30%30%40%17%17%17%17%17%17%本项目共组织了6轮专家委员会指数研讨,访谈了47位专家领导,收回了1163份有效问卷调查,对上海金融景气指数进行了充分研究论证,是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权威性、科学性的根本保证指数报告撰写指数建模计算主观数据采集客观数据采集指标体系设计项目专家委员会全程指导数据收集及指标确认问卷调查专家深度访谈6轮专家委员会指数研讨访谈了47位专家回收了1,163份有效问卷203个三级指标B 编制过程本次问卷调查受访者背景多样,来自各金融行业的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机构性质、规模、职位等均分布广泛受访者行业分布受访者职位受访者机构性质受访者所在机构总部所在城市受访者所在机构全球员工数41%21%24%11%1%2%银行业证券业(含期货、基金)保险业其它金融行业中介服务业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其它本题未作答人数4%22%39%21%8%6%公司董事长、总裁、正职领导公司高管、副职领导中层管理研究人员行业专家其它本题未作答人数58%17%7%8%9%1%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监管部门其它本题未作答人数70%14%4%6%3%3%上海北京深圳香港中国其他亚太区其他非亚太区本题未作答人数12%17%10%4%8%48%1%少于100人100~500500~10001000~20002000~50005000人以上其它本题未作答人数B 问卷调查同时,我们还与十大国际领先金融中心进行了对标分析,分析差距并探索发展模式对标国际金融中心列表纽约东京上海伦敦欧洲城市伦敦,法兰克福,苏黎世新加坡香港苏黎世芝加哥亚洲城市美洲城市法兰克福香港,上海,东京,新加坡,孟买,首尔纽约,芝加哥孟买首尔•共选择了八大领先金融中心及两个新兴金融中心作为对标研究对象•为更好地探索上海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和路径,与国际领先和新兴金融中心进行横向比较分析•通过研究国际领先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借鉴先进经验和发展教训,指导上海金融中心未来发展•通过与全球领先金融中心就关键指标进行景气度分析比较,以明确上海金融中心发展定位B 国际对标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从发展度和景气度两大种维度反映上海金融发展情况发展度景气度•景气度强调能够更充分反映指数的波动性,以求反映上海金融或某个单项领域当年的景气水平指数计算说明维度意义•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的发展度用以2006年为基期的绝对指数数值表示•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的景气度则用以上年为基期的逐年增速指数数值表示•通过增速的纵向变化反映市场发展景气动向,划定景气度灯号示意图•发展度强调指标范围的全面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能够综合且全面的反映金融业发展的全貌以及发展轨迹曲线示例20092.0002007200820101.00020062.5005001.5001.000201020092008200720068001.2001.4001.600景气度状态情景定义灯号定义增长趋热当年指数增速>五年历史最高增速快速增长五年平均增速1.5倍< 当年指数增速< 五年历史最高增速正常趋涨五年平均增速< 当年指数增速< 五年平均增速1.5倍正常趋缓五年平均增速0.5倍< 当年指数增速< 五年平均增速增长偏低0 < 当年指数增速< 五年平均增速0.5倍不景气当年指数增速< 0景气度状态情景定义同时,为了更为直观的分析并展示上海金融景气度和各分项指标的景气度,还将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使用灯号图的形式予以呈现AmsterdamBahrainBarcelonaBeijingBerlinBrusselsBucharestBudapestCasablancaChicagoDetroitDüsseldorfFrankfurtHamburgHong KongIstanbulKyivLisbonC总体指数情况LondonMadridMilanMoscowMunichNew YorkParisPragueRigaRomeSão PauloShanghaiStuttgartTokyoViennaWarsawZagrebZurich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2006-2010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发展度曲线1,0001,4491,6281,9672,2382011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从发展度看,金融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年均复合增速达到22%,是中国GDP 平均增速的1.4倍,上海GDP 平均增速的1.8倍•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在过去四年持续稳步增长,复合增长率22%,明显快于上海市GDP 增速(12%,名义GDP )1,0001,4471,6261,9672,2385,00010,00015,00020,00025,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062007200820092010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上海GDP亿元•2010年金融业增加值对GDP 贡献率增至11.4%,较2006年增长21%,接近国际领先金融中心水平15.215.215.319.511.412.110.39.89.4香港2009新加坡2010纽约2009伦敦200820102009200820072006国际上海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同上海GDP 发展关系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对GDP 贡献率及国际对标[%]从指数发展结构看,金融市场过去五年领衔增长,创新水平不断攀升;国际化、金融生态环境初期增速较缓,2008年后增长态势显著;金融机构及人才增长速度相对较慢,有待进一步发展•从指数发展结构看,金融市场领衔增长,年均增速35%,高于其他指数指标•金融创新水平不断攀升,长期维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29%•金融国际化、金融生态环境过去增速较缓,2008年后景气度有所回升,增长态势显著,年均增速15%左右•金融机构及金融人才历史增速相对较慢,年均增速分别为17%和5%,低于金融整体市场增长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发展结构20082009200720063.6008003.2002.8002.4002.0001.60020101.200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国际化金融机构上海金融整体金融创新金融市场金融人才2011上海金融景气指数2006-2010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增速曲线1,0001,4471,1241,2091,138从景气指数的增速曲线观察,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在2007年达到高点,2010年增速放缓,增长13.8%,景气度增速有所下滑1,0001,4471,1241,2091,1388009001,0001,1001,2001,3001,4001,500200620072008200920102006-2010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增速曲线20072010200814%200921%45%12%增速曲线,每年增速[%]C 景气度曲线从2010年灯号分析可以看到,整体指数处于正常趋缓状态,金融国际化和金融生态环境景气度趋涨,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则气度略低•2010年上海金融整体景气度处于正常趋缓状态,属正常发展状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人才当年增速低于历史平均增速的0.5倍,均处于增长偏低状态;•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分别处于正常趋涨和正常趋缓状态,均判定为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