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的觉醒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美文选粹」听泉,觉醒的生命意识编者寄语在平淡的文字里,流淌着作者炽热的生命激情,将生命哲思、人生感悟自然地流露于诗情画意的描写中,是东山魁夷散文的独特之处。
《听泉》是东山魁夷一篇有名的散文,我们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他高超的艺术表现方式。
作者在文中有两个具体的表现意象:“鸟”和“山泉”。
作者写鸟成群地飞翔,而山泉是可以让鸟儿小憩的休息之地,它们可以借此来“养养精神”,看看自己疲惫的身姿。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这两个事物人类特有的思想和灵性,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暗示人类世界的一种生存状况:为外物所累,在对高度文明的追求中丧失自我,失去人类心灵的平和与幸福体验。
这里的“泉水”成了人类心声的象征,“听泉”也成了作者希望人类返璞归真的召唤。
披文入情听泉①鸟儿飞过旷野。
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
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文学的最显著特性就是“用形象说话”。
作家的思想、感情、观点及意见有许多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更是以概念、判断或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形式存在,但文学创作却可以使得作家关于丰富世界、关于独特人生的理性思考离开抽象思维而依赖于形象思维。
作家们发现并利用了各自生活环境中特殊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联系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
“鸟儿”与“泉水”就是这样的“特殊事物”。
②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
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为了某种既定的目标“和睦相处,互相激励”“彼此憎恶,格斗,伤残”“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掉队伍”的又岂止是鸟儿?③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
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
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
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
任凭大地改换了模样,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认知觉醒的七个阶段随着人们对自我意识和思维方式的研究深入,认知觉醒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认知觉醒是指人们从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有限的状态逐渐觉醒,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能力。
在认知觉醒的过程中,人们会经历七个不同的阶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一阶段: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意义,并试图找到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进行对话。
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会有一种迷茫感,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东西,而是渴望深入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
第二阶段:社会觉醒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和人际关系。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试图寻找与他人建立真正连接的方式。
他们开始反思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之处,并试图为社会变革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会参与社会活动,并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第三阶段:文化觉醒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文化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并试图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
他们开始对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探索,并试图找到一种跨文化的共通性。
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会学习外语、旅行和阅读文学作品,以拓宽自己的视野。
第四阶段:知识觉醒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们开始思考知识的来源和意义,并试图从各个领域汲取知识。
他们开始对科学、哲学、历史等学科感兴趣,并试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会培养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五阶段:心灵觉醒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关注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并试图寻找内心的平和。
他们开始修炼冥想和瑜伽,并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帮助自己解决内心的困扰。
这个阶段的人们常常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察,以达到心灵的觉醒。
第六阶段:存在觉醒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思考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他们开始对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感到好奇,并试图寻找宇宙的奥秘。
如何进入觉醒状态觉醒状态是指人们在一些特定时刻或情境中获得更高意识和能力的状态。
它涉及到身心灵的整合,超越平常状态的自我意识和心灵觉醒,是一种超越凡俗的精神体验。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在日常压力中迷失自我,难以达到觉醒的状态。
以下是一些方法,帮助人们进入觉醒状态。
1.冥想:冥想是觉醒状态的核心实践之一、通过冥想,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思维和情绪平静下来,消除杂念,进入内心深处。
冥想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力、呼吸控制、身体放松等方式进行。
通过冥想,我们可以超越常规思维,进入觉醒状态,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连接更高层次的意识。
2.自我反省:自我反省是觉醒的关键过程之一、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思维、信念、价值观、行为和习惯,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潜能。
通过自我反省,我们可以突破限制、发现内在的力量,并为自己的成长和觉醒制定合适的计划。
在深入思考和反省中,我们可以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
3.学习与成长:觉醒状态需要我们持续学习和成长。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哲学、宗教、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接触不同的思维和观点,开拓自己的视野。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培训班、工作坊和讲座,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通过学习和成长,我们可以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思维和信念,摆脱固有的模式,进入觉醒的状态。
4.追求意义和目标: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也是觉醒状态的重要方面。
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追求和意义所在。
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和对周围世界的使命感,我们才能感受到更高层次的觉醒状态。
追寻意义和目标的过程将推动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并对自己及周围的人和事产生积极的影响。
进入觉醒状态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实践。
无论哪种方法,关键是去探索自我,理解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冥想、自我反省、学习与成长、追求意义和目标以及与自然连接,我们可以逐渐进入觉醒状态,拓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并享受到更加积极和充实的生活。
生命觉醒的五大境界
生命觉醒是人类的一种精神境界,而生命觉醒的五大境界则是指
人们在成长、学习、工作、生活中逐渐觉醒、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
值的过程。
这五大境界是:认知境界、情感境界、价值觉醒境界、能
力境界、生命诉求境界。
首先是认知境界。
在认知境界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自我、他人、
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为清晰、全面的认知结构。
例如,我们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认可、更
好的生活质量。
其次是情感境界。
在情感境界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情感的真实、深刻和独特性,并且能够处理好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了情感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和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增强人际互动能力。
第三是价值觉醒境界。
在此境界内,人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的和追求的方向,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
的生活。
具备了价值觉醒之后,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生方向,实
现自我价值。
第四是能力境界。
在能力境界中,人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挑战自我,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
作为
一名内容创作者,在能力境界中,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和创新能力,才能够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是生命诉求境界。
在生命诉求境界内,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
真正渴望的东西,包括精神需求和人生理想,从而始终保持内心的愉
悦和满足。
有了生命诉求之后,我们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努力、
不断追求,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成熟的自我意识第三层第一个阶段:生命的觉醒。
生命的觉醒,是一个人最基本、最初始的醒悟,是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自己身体的重要性,懂得健康高于一切。
第二个阶段:自我的觉醒。
自我的觉醒,是一个人开始关注自我,探知自我的存在意义,是一个人开始精神层面的成熟:做真正的自己。
第三阶段:灵魂的觉醒。
灵魂的觉醒,是最高层次的觉醒,是精神层面的自我修养,是一个人开始意识到精神的力量,开始由对外追求转向向内求,重心发生改变,去丰盈自己的灵魂,修炼自己的心境。
1、生理自我——对自己生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出生到3岁)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以躯体为基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解释外界,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从个体8个月左右开始到3岁左右成熟。
该阶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如身高、体重、外貌、性别、年龄等)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健康状况、温饱与饥寒、精神状态等直接的体验。
生理自我是与生俱来,并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学习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它让个体得以把自我和非我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的生存是依托于自己的躯体内的,因此,我们只能接受它而不能改变它。
2、生理自我——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和体验(三岁至十三四岁)生理自我(客观化时期),参与社会化活动,有自我实现的欲望,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又称为社会自我阶段。
在这个时期,通过儿童的三种活动——游戏、劳动(自我服务性)和学习,使个体逐渐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社会性属性有了认识和掌握,在此基础上,个体建立了初步的角色意识,标志着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3、社会自我——对自己与所处客观环境关系的认识和体验(青春期-成年,约10年)社会自我(主观化时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角色的认识,包括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责任、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个体在集体中是否被人尊重?在团队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还是无足轻重?故此,该阶段主要表现出4个特点:(1)用自己的观点来认识、评价客观事物,使个体的思维和行为带有浓重的个性色彩;(2)个体从自身出发,强调相应事物的重要性,形成特有的价值观体系,指导自己言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3)追求生活目标,出现于价值观相一致的自我理想;(4)抽象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使自我意识超脱具体情境,进入精神领域。
关于心灵的觉醒的写作素材心灵的觉醒是一个深刻而富有启迪性的主题,它涉及到人类内心的成长、认知和自我超越。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心灵觉醒的写作素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一主题。
一、自我认知与觉醒1. 自我意识的觉醒:当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目标和价值观时,他的意识就开始觉醒。
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对生活的批判性思考和人生的意义探索。
2. 内在声音的觉醒:当一个人开始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并将其视作指引生活的方向时,他的内在声音就觉醒了。
这种觉醒经常伴随着对社会舆论和外界期望的解放。
3. 意识的觉醒: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人际关系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时,他的意识就开始觉醒。
这种觉醒可能伴随着对既有观念和行为的反思,以及对新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接纳。
二、心灵与自然的觉醒1. 对自然的敬畏与认知:当一个人开始用敬畏的心情与大自然互动,并对自然界的美丽和神奇产生深刻认知时,他的心灵就觉醒了。
这种觉醒可能伴随着对生命的尊重和环保意识的增强。
2. 进入自然的疗愈:在自然环境中,个体可以舒缓身心,释放压力,恢复内心平静。
这种疗愈体验可以带来自我觉醒的机会,使人更加关注内心需求和心灵的呼唤。
3. 心与自然的共鸣:当人们开始感受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并认识到心与自然的相互影响关系时,他们的心灵就觉醒了。
通过培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个体能够实现内外平衡,进一步发展心灵的觉醒。
三、社会与同理心的觉醒1. 社会意识的觉醒:当一个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公平正义和人权等议题时,他的社会意识就觉醒了。
这种觉醒可能伴随着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权力的质疑以及对改革的呼吁。
2. 对他人的同理心觉醒:当一个人开始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和痛苦,并愿意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时,他的同理心就觉醒了。
这种觉醒经常伴随着对自我中心态度的转变和对他人关爱的表达。
3. 社会责任感的觉醒:当一个人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采取积极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他的社会责任感就觉醒了。
生命意识的觉醒
作者:李昊
来源:《大观》2016年第09期
摘要:《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回忆式文体的代表作,是文坛上非常独特的一部小说。
《呼兰河传》中生命意识觉醒的人物小团圆、王大姐、磨官冯歪嘴子等,他们承载了真实而丰富的先进思想的觉悟,他们对于生命的觉醒在当时的环境下虽然没有得以继续发展下去,但是在当时的呼兰河落后愚昧的思想中他们敢于和封建文化作斗争,敢于追求幸福美满的生活,是难能可贵的先进标榜。
关键词:萧红;生命意识封建文化
“生命意识”是在近代五四文化思潮中有关于“人”的意识觉醒而开始发展的文学主题,它的精神内涵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个性解放思想。
五四时期的作家从关心弱小的生命入手,萧红因受到五四思想的影响使她的作品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萧红创作之初,她就善于描写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不幸遭遇,小说多取材于城市之中的失业者们或者是贫苦农民的生活,就连让她成名之作《生死场》、《呼兰河传》也不例外,也都是从普通人的生命关怀下笔,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因为受五四的影响萧红的眼光在当时的女性当中可以说是具有先进意识的标榜。
一、生命自由意识的觉醒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最为紧要的关头所著。
《呼兰河传》虽然是一片回忆童年的小说,但是作者是在抗战时期受战火的影响辗转多地安定下来之后所写的,对于战争的反感使她对平静的童年生活有了浓厚的怀念之情。
萧红在颠沛流离的十年生活当中,受到五四先进思想和战火的影响,所创做的小说在当时的社会,虽没有按照政治角度来写,但是她也是从贫苦百姓和普通人民的生活来创作,通过他们的生活来影射战争所带来的影响。
《呼兰河传》写于1940年,但是描写的内容是自己的童年,是辛亥革命结束以后到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时间内的故事。
通过描写在呼兰镇里人们腐朽、麻木、贫苦的生活,揭示出传统势力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呼唤起全国人民对于“满洲国”对中国的残害,呼唤起全国人民对东北沦陷区的关心之情,激发人民的抗战激情。
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人认为,萧红的《呼兰河传》是文学创作的退步,可是萧红回复大家的是:“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科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
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所以在文本方面萧红冲破既有的束缚,她有她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进行创造,她要的是创作的自由,她要的是生命的自由!
二、小说中生命觉醒的标志
萧红在对于生命的觉醒表现在他对于自由的向往,她追求的自由是她小时候反抗家庭对她不理不睬的“冷暴力”、是对于封建家庭的抗争、对包办婚姻的抗争、对不幸婚姻的抗争,这些也是她毕生的所求。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有意识的揭示呼兰河人们思想上所受的束缚,但是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她又自然的将其与自己对生命状态的关注,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了联系起来,从一方面揭露人们追求自由、生命的觉醒。
但是,又从另一方面描述落后、腐朽的旧思想对先进思想的迫害。
文中对于自由的体现,作者用小团圆媳妇、磨官家的王大姐两个女性的生活为大家展示了出来。
她们追求自由,追求生命觉醒后的幸福生活。
但是在呼兰镇的人们只认为这是不合群的做法,是违背旧习俗的行为。
胡家的小团圆媳妇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快快乐乐的来到胡家,因为不受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不害羞第一顿饭就吃了好几碗,在外人面前不害羞大笑,因坐的笔直,走的风快等被胡家老奶奶打,因为想要自由的生活,想要生命的平等对待。
在婆婆打她的时候,她会回击、会和她们反抗。
小团圆曾经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她没有被别人欺负,生活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她会和小伙伴一起游戏,会和别人一样向往美好的生活,在做童养媳被婆婆打时反抗过,被水浇时也挣扎过,在被欺负时也大吵大闹过。
在她追求自由时,她也对老一辈封建思想做过斗争,现实的问题让她失败,最后等待她的是生命的结束。
小团圆之死的文本意义,在于她对封建文化,封建思想的恐惧。
但同时,她也向封建文化做过斗争,自己也有过对生命平等、自由的追求。
磨官家的王大姐,也是追求婚姻自由的牺牲者。
最初,王大姐还是个大姑娘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对她赞不绝口,可是在磨官冯歪嘴子和王大姐在违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文化结合后,大家都开始改变了口风,各种恶语中伤王大姐。
他们认为王大姐眼大,力气大不想女人,还说哪个女人是长这样的。
王大姐在别人的各种蔑视和诋毁中生活着。
并且人们都认为男人和女人就应该像老爷庙和娘娘庙里的一样,在老爷庙上的老爷,威风八面,娘娘庙里的娘娘,温柔典雅。
在当时男权主义下男人们都是威武雄壮的,而女人们就应当是向男人们低眉顺眼,处处都应该是听男人的。
王大姐在这样的生活中依然和磨面官冯歪嘴子把生活过的幸福美满,他们不理会周围的各种声音,把生活演绎的自由自在。
可是,在八月一个无风的夜里,王大姐就去世了,离开了这个仿佛日夜诅咒她的世界。
王大姐看似过上了自由的生活,可是在死去时仍带着世界对他的不理解。
就像鲁迅说过:大小无数的人肉庭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拍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孩。
文中小团圆和王大姐两女性的思想可以说是当时呼兰河镇封建文化中最先进的领导者,自由意识和生命的觉醒并没有完全丧失,可是现实对于她们都比较残酷,没有为她们的先进思想所“感动”,反而回报她们的是心灵肉体的折磨和众人对她们的恶语评价。
萧红在思考自身命运的同时,更关注自由在当时是会中的体现。
她关注的是他们有没有追求自由的意识,有没有做出抵抗。
所以在《呼兰河传》中,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的自由思想可以说是新一代女性自由意识觉醒的“领军人”。
【参考文献】
[1]萧红.萧红全集[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1998.
[2]林贤治.漂泊者萧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鲁迅.鲁迅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李昊,1994-,薛西中心小学教师,毕业于西安外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