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流程1.0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社区矫正第一次报道流程在中国,社区矫正制度作为矫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从传统的“关、收、管”矫正理念转变为以社区为依托的“约管”型矫正服务模式。
社区矫正已成为我国矫正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成为了矫正改造的常规手段之一。
下面我们将模拟报道社区矫正的第一次报道流程:第一节:报道前的准备一、查找相关资料记者在进行报道之前,应当充分了解社区矫正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以及被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和矫正计划。
二、联系社区矫正机构记者需要与社区矫正机构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联系,了解他们对于媒体报道的态度,以及报道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第二节:实地报道一、到达社区矫正机构记者应当准时到达社区矫正机构,与相关工作人员确认报道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二、了解被矫正人员情况记者可以通过与矫正机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被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罪名、刑期、矫正计划等。
三、进行采访记者可以进行与被矫正人员的采访,可以了解其在矫正期间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期许。
同时,也可以采访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了解他们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看法和评价。
第三节:撰写报道稿一、撰写报道要点记者应当在撰写报道稿之前,对于所采访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确定报道的主要观点和要点。
二、客观公正在撰写报道稿时,记者应当客观公正地报道所采访到的情况和观点,避免夸大或歪曲事实。
三、规范用语在报道中,记者应当使用规范的用语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字眼和措辞。
四、参考相关法规在撰写报道稿时,记者需要参考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避免违反相关规定。
第四节:编辑审稿完成报道稿后,记者需要将稿件提交给编辑进行审阅和修改。
编辑应当查找和修正其中的错误和不当表述,确保报道的准确和客观。
第五节:发布报道报道稿完成后,编辑将其发布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上,向社会公众传达相关信息。
以上就是社区矫正第一次报道的流程,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向社会公众介绍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和效果,提高社会对于矫正工作的认识和支持,为被矫正人员的社会融入提供积极的帮助。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一、收到法律文书或矫正对象报到。
1、法院应告知矫正对象必须在判决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寄送判决书,抄送司法所2、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
3、司法所在收到法院寄送法律文书起7日内要求矫正对象本人到司法所报到。
二、接收登记。
当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时,司法所应当首先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情况、生活、工作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情况,联系方式及今后的工作打算,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填写好《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输入《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纳入管理。
三、建立档案。
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有关要求,给每一位矫正对象建立个人矫正工作档案,档案内初步内容有:1、社区矫正对象刑事判决书及相关法律文书2、《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3、《社区矫正宣告书》4、《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5、《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6、《社区矫正方案》7、《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8、《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9、《社区矫正对象须知》四、第一次宣告。
对矫正对象的第一次报到后(或者公安把矫正工作移交之后)的宣告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宣告及谈话我们可以了解矫对象对犯罪的认罪态度,以及今后接受矫正工作的服罪态度,而且通过宣告及谈话,可以促进矫正对象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矫正机构开展工作。
所以,宣告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今后矫正期内的工作。
宣告工作可以在司法所、管理处或村办公室中进行。
l、对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使矫正对象明确需接受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共同管理,以及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矫正期,遵守所执行刑罚类别对应的法律法规。
2、谈话教育(个别教育),告知矫正对象需遵守矫正工作中的各项规定。
如思想且汇报,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同时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等。
3、确定每个矫正对象的管理人员,包括司法员和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员,同时告知矫正对象平时的日常管理具体负责人,相互保持日常联系。
社区矫正工作流程图详解一、收到法律文书或矫正对象报到。
1、法院应告知矫正对象必须在判决书生效起7 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寄送判决书,抄送司法所2、矫正对象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
3、司法所在收到法院寄送法律文书起7日内要求矫正对象本人到司法所报到。
二、接收登记。
当矫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时,司法所应当首先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情况、生活、工作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情况,联系方式及今后的工作打算,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填写好《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输入《社区矫正对象花名册》,纳入管理。
三、建立档案。
根据社区矫正工作有关要求,给每一位矫正对象建立个人矫正工作档案,档案内初步内容有:1、社区矫正对象刑事判决书及相关法律文书2、《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3、《社区矫正宣告书》4、《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5、《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6、《社区矫正方案》7、《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8、《社区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9、《社区矫正对象须知》四、第一次宣告。
对矫正对象的第一次报到后(或者公安把矫正工作移交之后)的宣告工作尤其重要,通过宣告及谈话我们可以了解矫对象对犯罪的认罪态度,以及今后接受矫正工作的服罪态度,而且通过宣告及谈话,可以促进矫正对象摆正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矫正机构开展工作。
所以,宣告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今后矫正期内的工作。
宣告工作可以在司法所、管理处或村办公室中进行。
l、对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使矫正对象明确需接受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共同管理,以及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矫正期,遵守所执行刑罚类别对应的法律法规。
2、谈话教育(个别教育),告知矫正对象需遵守矫正工作中的各项规定。
如思想且汇报,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同时了解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思想动态等。
3、确定每个矫正对象的管理人员,包括司法员和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员,同时告知矫正对象平时的日常管理具体负责人,相互保持日常联系。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程序(—)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1、社区服刑人员由其居住地司法所接收,社区服刑人员的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户籍所在地司法所应当协助、配合居住地司法所开展矫正工作。
2、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接收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监狱发有关社区服刑人员的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
3、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发生法律效力之日起7 日内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 7 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 司法所应及时将相关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派出所。
4、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司法所应当及时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并宣告对其实施矫正,予以登记,建立档案,对其进行谈话教育。
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
5、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人格不受侮辱,人身安全和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享有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的权利。
社区服刑人员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管理,接受教育,按照规定参加公益劳动。
6、管制、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
被判处管制、缓刑及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应当在判决、裁定、决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司法所接到人民法院送达的下列法律文书后,及时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并将有关法律文书抄送当地公安派出所。
(1)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2)执行通知书。
7、假释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
监狱管理机关在假释裁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服刑人员送达其居住地司法所,并分别向司法所、公安派出所送达下列法律文书:(1)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2)假释裁定书;(3)出监鉴定表。
接到以上法律文书,交接手续。
司法所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办理交接手续。
8、暂予监外执行服刑人员的接收程序。
(1)人民法院决定对罪犯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应当在决定生效之日起7日内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司法所在接到人民法院送达的下列法律文书后,做好登记,填写送达回证,并将有关法律律文书抄送当地公安派出所①刑事判决书或裁定书;②罪犯暂监外执行决定书;③罪犯病残鉴定书或指定医院审查意见。
一、关于接收工作:(一工作目的 :核实社区服刑人员身份,确定工作对象、交待矫正事项、宣布社区矫正开始,促使其端正认识、接受矫正。
(二具体要求:1、具体时限要求, 7日内到司法所报到。
2、收到社区服刑人员的相关材料后,应立即做好接收的准备工作。
3、及时完成接收手续。
4、及时走访(社区家庭。
(三具体工作内容:1、检查社区服刑人员是否如期到司法所报到。
2、核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地址。
3、查看监狱、看守所、法院是否向社区服刑人员告知了社区矫正是否让其做了书面保证。
4、完成接收登记。
5、完成第一次谈话。
6、向社区服刑人员宣告进入社区矫正。
7、发给其《社区矫正须知》。
8、告知其权利义务。
9、告知其有关参加公益劳动的规定。
10、有针对性地向社区服刑人员宣读矫正措施。
对“五种人”要分别告知他们应该遵守的相关规定。
11、进行法制教育。
12、完成家庭走访和社区走访。
13、确定监督人。
14、鉴定监督帮教协议。
15、 (1告知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
(2结合《社区矫正须知》讲解有关社区矫正知识。
(3宣布矫正纪律,提出具体要求。
(4进行认罪服法教育,并加以必要的嘱咐。
(5鼓励社区服刑人员要珍惜机会,接受改造,告别昨天。
(6指导社区服刑人员如何与家人、他人相处。
(7对假释社区服刑人员介绍当前形势、社会环境。
(8对剥权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必要的提示。
二、关于管理工作:是其他各工作环节的基础和前提 (一工作目的:使社区服刑人员时刻清楚自己的身份,提示其必须全面遵守社区矫正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整个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具体要求:1、开展各项工作均要有依据。
(权有法授2、执行各项规定要严格、规范。
3、管理方法必须科学、文明。
4、实施管理要公平、公正、公开。
(三具体工作内容:1、要求社区服刑人员必须定期(形式灵活,电话、当面报到。
2、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3、建立矫正小组,指定矫正方案。
4、社区服刑人员类别确定 6个月后,要重新测量,调整类别,修改矫正方案。
社区矫正流程一、矫正衔接1、人民法院对依法判处拘役、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自判决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准,以下同)的县(市、区)司法局。
2、人民法院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在执行通知书上注明“暂予监外执行”,自判决书生效之日起7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3、监狱对裁定假释的罪犯,应在其出监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假释裁定书、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4、监狱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在监狱管理机关批准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具保书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5、监狱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其刑满出监前1个月,将原判决书(复印件)、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区)司法局。
6、对上述被决定移送执行社区矫正的罪犯,户籍在当地的,由人民法院、监狱将其连同有关法律文书一并移送;户籍不在当地的以及宣判前未被羁押的,人民法院、监狱应以书面形式责令其在接到判决书(生效)、裁定书、决定书、释放证明书后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7、看守所对裁定假释、决定暂予监外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应在其出所之日起7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其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并书面告之其出所之日起5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登记。
公安派出所自接到法律文书或者罪犯登记之日起3日内与乡镇(街道)司法所办理社区矫正衔接,并责令已到派出所登记的罪犯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
二、矫正执行8、县(市、区)司法局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或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决定后,在3日内将矫正对象相关材料移送实际执行地的乡镇(街道)司法所,并指导、帮助乡镇(街道)司法所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方案。
社区改正工作流程图详解一、收到法律文书或改正对象报到。
1、法院应见告改正对象一定在裁决书奏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并向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寄送裁决书,抄送司法所2、改正对象应该在法律文书奏效起7日内到户籍所在地司法所报到。
3、司法所在收到法院寄送法律文书起7日内要求改正对象本人到司法所报到。
二、接收登记。
当改正对象到司法所报到时,司法所应该第一认识改正对象的基本状况,包含犯法状况、生活、工作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状况,联系方式及此后的工作打算,为此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填写好《社区改正对象登记表》,输入《社区改正对象花名册》,归入管理。
三、成立档案。
依据社区改正工作有关要求,给每一位改正对象成立个人改正工作档案,档案内初步内容有:1、社区改正对象刑事裁决书及有关法律文书2、《社区改正对象登记表》3、《社区改正宣布书》4、《社区改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5、《社区改正监护协议书》6、《社区改正方案》7、《社区改正状况记录簿》8、《社区改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9、《社区改正对象须知》四、第一次宣布。
对改正对象的第一次报到后(或许公安把改正工作移交以后 )的宣布工作特别重要,经过宣布及讲话我们能够认识矫对象对犯法的认罪态度,以及此后接受改正工作的伏罪态度,而且经过宣布及讲话,能够促使改正对象摆正自己的地点,踊跃配合改正机构展开工作。
因此,宣布工作做的好不好,直接影响此后改正期内的工作。
宣布工作能够在司法所、管理处或村办公室中进行。
、对改正对象宣读《社区改正宣布书》,使改正对象明确需接受司法所和派出所的共同管理,以及其接受教育改造的改正期,恪守所履行刑罚类型对应的法律法例。
2、讲话教育(个别教育),见告改正对象需恪守改正工作中的各项规定。
如思想且报告,参加学习教育,公益劳动,同时认识改正对象的基本状况思想动向等。
3、确立每个改正对象的管理人员,包含司法员和民警、村责任人、监护人员,同时见告改正对象平常的平常管理详细负责人,互相保持平常联系。
社区矫正流程方案背景社区矫正是指对依法被判处社区矫正的罪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手段,使其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能力,从而达到确保社会安全和预防再犯的目的。
社区矫正工作是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才能有效开展。
流程社区矫正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1. 初次接触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一步是与罪犯建立起初步联系。
一般情况下,社区矫正机构会在罪犯刑释放前一段时间就开始了解其情况,确定接收该罪犯的社区矫正安置方案,并与其进行初步沟通。
2. 基础评估社区矫正机构会根据罪犯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基础评估,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犯罪记录、精神状态、成瘾情况等。
这样可以为后续的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基础的资料和依据。
3. 制定矫正计划根据罪犯的基础评估结果,社区矫正机构会制定针对该罪犯的矫正计划。
矫正计划是为了使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服务,恢复正常生活,逐步恢复工作能力,犯罪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4. 实施矫正计划社区矫正机构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心理辅导、职业培训、就业安置、生活指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等手段,帮助罪犯实施矫正计划,并查看其执行的情况。
同时,社区矫正机构也会通过协助缓刑监督机构,对罪犯进行定期检查,并关注其行为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
5. 矫正期评估社区矫正机构会按照规定时间,对罪犯进行矫正期评估。
主要评估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道德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忏悔认识等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对矫正计划进行更新和完善,同时对罪犯持续的监督和矫正。
总结社区矫正工作是复杂的,并需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对罪犯的全方位矫正。
通过对社区矫正流程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在于对罪犯的教育和服务,而这种服务需要在严格的监控下进行,以充分保障社会的安全。
社区矫正基本流程
一、审前评估
工作人员只有7天时间(包括节假日)来完成审前评估任务,故接到审前评估任务后,要立即通知被评估对象的本人携带身份证、户口簿并与家属、村干部一同到司法所进行调查,并按笔录范本做好调查笔录;起诉书中有被害人的,工作人员要同被害人进行联系,并做好笔录(重点为是否谅解);在“审前评估”的文件夹内有给公安机关调查的《审前评估意见书》,工作人员要将它打印出来,交与被评估对象让其与所辖区的段警进行联系,并填写好该表。
在所有调查笔录、意见书都收集完毕后,工作人员要及时制作《审前调查评估报告》,并给所长审定。
《审前调查评估报告》第一页需盖司法所章,倒数第二页需评估人员签字,最后一页需所长签署意见并盖章,注意要盖骑缝章。
审前评估交给司法局一整套的材料有:《审前调查评估报告》正本一式三份,调查笔录及《审前评估意见书》正本一份。
司法所留存《审前调查评估报告》及调查笔录的复印件一份。
二、社区矫正人员接收环节
(一)社区矫正人员携带刑事判决书、执行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刑事裁定书(假释犯)、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犯)来司法所报到时,工作人员要为其办理入矫手续,具体有:1.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2.社区矫正宣告书;
3.社区服刑矫正人员基本信息表;
4.矫正小组协议书;
5.接受手机定位监管承诺书;
6.入矫谈话笔录;
7.走访笔录;
8.报告登记表;
9.教育登记表。
社区矫正人员提供:1.身份证、户口本等复印件一份;2.一寸相片一张;3.亲属一人,村干部一名作为矫正小组成员
注意:1.所有要求社区矫正人员签名的地方都要签名盖章;
2.身份证、户口本等复印件都要签名盖章;
3.基本信息表的基本情况由社区矫正人员填写;
4.“刑种”一栏写“有期徒刑”;“原判刑期起止”一栏写“有期徒刑X年”的实刑时间起止,不能写“缓刑X年”的时间;
5.“矫正期限”一栏写缓刑X年;“社区矫正时间起止”一栏写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犯人从到司法所入矫的那天开始到考验期满的时间。
特别注意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限为一年,一年后要重新入矫。
6.宣告书、矫正小组协议书要盖司法所的印章;
7.定位手机发放时要告知其注意事项,并在手机发放表中作好登记;
8.矫正人员在入矫时要拍照,同时拍一张白底大头贴做信息系统用。
(二)新入矫的矫正人员分配到工作人员手上后,工作人员要完成:
1、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类别审批表;
2、入矫、解矫照片要放入档案;
3、做好矫正方案;
4、情况记载簿;
5、社区服刑人员考察表;
6、计分考核月小结;
7、季考核评议表;
8、系统要及时录入完毕;
9、是否要进行处罚的,要做处罚决定书;10、请假的人员要填写外出审批表,并做好服刑人员销假工作。
(三)社区矫正人员入矫后要用档案盒装好,并分好工作档案和执行档案,并作好标签。
三、日常管理
(一)档案管理内容
1.执行档案中包括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的及请假表考察表等法律文书
目录:1、刑事判决书;2、执行通知书;3、结案登记表;4、假释裁定书;
5、最后一次减刑刑事裁定书;
6、出监鉴定表;
7、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或审批表;
8、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
9、病残鉴定书;10、接受社区矫正通知书;11、社区矫正告知书;12、入矫谈话笔录;13、社区矫正责任书;14、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15、社区矫正宣告书;16、接受手机定位监管承诺书17、社区服刑人员登记表;18、社区矫正人员身份证复印件;19、社区矫正人员本人或户主户口本相关页复印件;20、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21、矫正小组协议书;22、社区矫
正人员矫正方案;23、社区矫正人员管理类别审批表;24、社区矫正人员扩大电子监控范围审批表;25、社区矫正人员免除公益劳动审批表;26、其他相关文件材料。
2.工作档案目录:1、社区矫正工作者走访登记簿;2、走访笔录;3、监护人情况反馈登记簿;4、社区矫正人员汇报记录簿;5、社区矫正人员教育记录簿;
6、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考核表;
7、社区矫正人员月考察表;
8、社区矫正人员计分考核月小结表;
9、社区服刑人员季考核评议表;10、社区矫正情况记载簿(年度);11、社区矫正人员请假申请审批表。
注意:填写时一定要核对矫正人员的姓名、编号,性别、刑期起止、考验期限、矫正期限、矫正小组成员等信息。
(二)管理方式
1.档案按责任人管理,责任到人,司法所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新数据;
2.盖好印的档案要及时归档,按顺序排列;
3.注意: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应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个月提供1次用药记录、住院单或病历记录,每3个月去医生处走访了解矫正人员病情;
4.在工作文档中每月填写的汇报、教育、公益劳动时间要准确,电话口头汇报的务必要注明时间,所有矫正人员每周汇报一次,每月书面汇报一次;严管人员每月公益劳动三次,教育三次;普管人员每月个公益劳动两次,教育三次;教育时间每月9小时,公益劳动时间普管每月8小时,严管每月12小时;
5.新入矫人员前三个月教育内容为入矫教育;解矫前一个月教育内容解矫教育。
6.工作人员应每天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手机定位,分析手机轨迹,查看声纹验证情况。
(三)请假、警告、变更居住地、扩大电子监管范围
1请假:请假的矫正人员填写《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审批表》,司法所审批一
天至一周的请假申请,超过一周的要寄送至司法局审批,一定要记住要销假;
2.警告:填写审核表和“警告决定书”,并报司法局审批,并做好调查笔录;
3.变更居住地需要填写“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变更审批表”并提供“迁入地居住证明”“担保书”“担保人身份证”“房产证”等证明。
4.扩大电子监管范围需要填写:1、《扩大社区矫正人员电子监管范围申请表》,原件一式两份;2、就业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3、单位《聘用合同》原件;4、《介绍人担保书》原件及《身份证》复印件;5、社区矫正人员《居住保证书》原件;6、司法所到就业单位的《走访笔录》及走访相片;7、社区矫正人员执业许可证明。
如司机职业须有《驾驶证》、《行驶证》等等。
以上报批材料是复印件的,应经司法所审核并签署“此复印件与原件核对无误”,注明审核时间,司法所所长签名并加盖司法所公章。
注意:1、扩大社区矫正人员电子监管范围每次批准期限最长不能超过一年,批准期限内工作有变动或失业的,应重新审查报批材料,司法所应及时提请县局变更或终止扩大社区矫正人员电子监管范围;
2、《扩大社区矫正人员电子监管范围申请表》应由社区矫正人员本人填写,签名处加印右手大拇指手印,手印要端正、指纹要清晰。
社区矫正人员所有签名手印均要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现场监督下进行;
3、司法所每3个月应到社区矫正人员就业单位走访一次,了解工作情况并制作走访笔录;
四、解矫
司法所工作人员在社区矫正人员解矫前一个月要将《解除矫正通知书》、《解除社区证明书》填写好并发送至县局矫正科邮箱,并制作《矫正期满鉴定表》和《解除矫正宣告书》。
在解矫当日,收回定位手机及充电器,并给矫正人员签字,并拍照。
在社区矫正人员解矫后,工作人员要将矫正人员交接给负责安置帮教的工作人员,并将矫正人员的工作档案和执行档案整理清楚,封装入档案袋保存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