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doc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1
传染病学考试重点(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学考试是医学生和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考核科目之一。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便于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重点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大点,每个大点包含5-9个小点。
正文:一、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和特征2. 传染病的分类与传播途径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性4. 传染病的报告与监测制度5.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二、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1. 肺结核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2. 痢疾的病原体及流行病学特点3.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4. 甲型流感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5. 麻疹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三、传染病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1.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感染链的切断3. 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病学调控4. 传染病的预防与个人保健5.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和免疫策略四、特殊传染病的研究与控制1. 艾滋病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2. 登革热的病原体及传播途径3. 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体及预防控制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体及临床表现5. 抗菌药物耐药与传染病的控制五、传染病防治政策与法律法规1. 传染病的国家防治政策2. 传染病的国际防治合作3. 传染病的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干预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与政策评估5. 传染病的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总结:传染病学考试重点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及诊断方法、传染病流行病学与防控策略、特殊传染病的研究与控制、传染病防治政策与法律法规。
考生应重点关注每个大点所列举的小点,理解其定义、特征、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内容,并掌握相关疾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通过系统复习,考生将能够全面掌握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从而提高考试成绩。
传染病学1.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如朊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
4.机会性感染: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损害,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性损伤使寄生虫离开其固有的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他寄生部位,打破平衡引起宿主损伤的情况。
5.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病原体感染。
6.混合感染:两种及以上病原体感染;首发感染:初次感染7.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在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8.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9.社区获得性感染: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
10.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11.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和临床表现。
12.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表现出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13.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便可引起显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
选择题
下列哪项是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A. 发病突然,病情严重
B. 有特异性治疗方法
C. 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正确答案)
D. 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传播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空气飞沫传播
B. 接触传播
C. 母婴传播
D. 心灵感应传播(正确答案)
下列哪种疾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但需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A. 流行性感冒
B. 肺炭疽(正确答案)
C. 麻疹
D. 流行性腮腺炎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哪一项是首要的?
A. 治疗患者
B. 管理传染源(正确答案)
C. 切断传播途径
D. 保护易感人群
下列哪项是判断传染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A. 患者的年龄
B. 患者的性别
C. 病原体的毒力和数量、侵入途径(正确答案)
D. 患者的职业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 立即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
B. 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C. 强制隔离所有疑似患者(正确答案)
D. 及时发布传染病疫情信息
下列哪项是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检测方法?
A. 血常规检查
B. 尿常规检查
C. 病原学检查(正确答案)
D. 生化检查
传染病的潜伏期是指从哪种状态到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A. 感染病原体到发病(正确答案)
B. 发病到康复
C. 康复到再次感染
D. 接触到病原体到排出病原体
下列哪项不属于传染病治疗中的一般治疗?
A. 隔离治疗
B. 对症治疗
C. 使用特效药物(正确答案)
D. 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
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与控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病原体、宿主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并运用流行病学、病原学、免疫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以及预防和控制方法。
本文将进一步总结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重点包括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病原体特点与分类、传染源与传播途径、宿主与免疫以及传染病的监测与预警。
正文内容: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 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措施: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环境卫生的改善、病毒灭活和疫苗接种等。
2.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传染病的控制策略可以分为个体层面的控制和群体层面的控制,各种控制策略对不同传染病有不同的效果。
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了解疫情、判断疾病传播途径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的重要手段。
二、病原体特点与分类1. 病原体的分类:根据病原体的性质和生物特征,可以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和原生动物等几大类别。
2. 病原体的特点:各类病原体在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特点,了解其特点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3. 病原体的毒力:病原体的毒力不同,从而导致不同传染病的发生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
4. 病原体的变异:病原体的变异是传染病流行和传播的重要原因,了解其变异规律对于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染源与传播途径1. 传染源的分类:根据传染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人、动物、环境等多种类型。
2. 传染源的特点:不同传染源具有不同的特点,了解其特点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直接接触、食物水源传播等,了解其传播途径对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宿主与免疫1. 宿主的分类:宿主可以分为人类宿主和动物宿主,宿主的特点和生理状况会对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2. 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是宿主对抗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免疫有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之分。
传染病学重点(精心整理)(一)引言概述: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的发生、传播、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掌握传染病学的重点知识对于保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传染病学的关键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染病。
正文:一、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传染病的定义及其特征2. 传染病的分类方法及常见的传染病类别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4.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5. 传染病控制与预防的重要性和方法二、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1. 病毒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2. 细菌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3. 真菌和寄生虫的特点及其常见的传染病病原体4. 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途径5. 传染病病原体的诊断和鉴定方法三、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 个人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2. 社区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3. 公共卫生与传染病的防控4. 传染病的疫苗接种与预防5. 传染病的国际合作与应对策略四、流行病学与传染病疫情监测1.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体系3. 传染病的警报级别和应急响应机制4. 传染病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5. 传染病的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五、新兴传染病与公共卫生风险1. 新兴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2. 新兴传染病的病原体及其感染机制3. 新兴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传播4. 新兴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与挑战5. 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与传染病预警的重要性总结:本文介绍了传染病学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概念,包括传染病的定义与分类、常见病原体、预防与控制、流行病学与疫情监测以及新兴传染病与公共卫生风险。
对于掌握和应对传染病的重要知识非常有帮助。
通过加强对传染病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应对传染病的流行和传播,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完整版)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Chapter One1.XXX。
viruses。
chlamydiae。
rickettsiae。
mycoplasmas。
bacteria。
spirochetes。
and parasites such as protozoa。
helminths。
and medical insects that can cause XXX.2.XXX ns。
including both us and us us diseases.3.n is the process of XXX and the human body.4.n process:a。
Pathogens are cleared: XXX the human body。
pathogens can be cleared by non-specific immune barriers that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body's defense。
or they can be XXX.b。
XXX the human body and only induces the body to produce a specific immune response without causing or only causing slight tissue damage。
so there are no clinical symptoms。
signs。
XXX: Most people acquire specific immunity。
and thepathogens are cleared。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e asymptomatic carriers。
and the XXX.c。
Overt n: also known as clinical XXX the human body and not only induces the body to produce an immune response but also causes tissue damage。
传染病的期末期末重点总结一、引言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传染源而导致疾病的一类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播快、范围广和流行易于控制等特点,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愈发重要。
本文将着重介绍传染病的定义、分类、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知识。
二、定义与分类1.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动物、植物等传染源引起的疾病。
2. 分类:根据传染源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人传人的传染病和非人传人的传染病。
人传人的传染病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等。
非人传人的传染病又可分为动物传染病和环境传染病。
三、传播途径1. 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2. 飞沫传播:病原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如肺结核、流感等。
3.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如传统上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性传播疾病等。
4. 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5. 病媒传播:病原体通过媒介(如蚊虫)传播,如疟疾、登革热等。
四、主要传染病及其防控措施1. 流感: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防护、早期诊断和及时就医等。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早期筛查、合理用药、隔离治疗等。
3.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
防控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卫生教育、血液安全等。
4. 艾滋病: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疾病。
防控措施包括宣传教育、安全性行为、疫苗研发等。
5. 登革热: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防控措施包括灭蚊、个人保护、环境整治等。
五、防控策略与措施1. 预防为主:加强疫苗接种、卫生教育、健康管理等,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2. 早期预警: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3. 提高卫生水平: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群的生活质量。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2、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点:1、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
2、传染性:传染病病原体能够从感染者传播给健康人群。
3、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分布和影响因素,如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
4、感染后免疫:部分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反应,但不同传染病产生的免疫反应差异较大。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1、传染源:指病原体能够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的人。
四、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包括计划免疫和自愿接种。
2、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卫生习惯、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人群免疫力等。
3、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和治疗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4、监测与预警:对传染病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疫情。
五、常见传染病及其防治:1、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2、结核病:主要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卡介苗、加强通风等。
3、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流感疫苗、注意个人卫生等。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由禽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活禽及其分泌物等。
5、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接触感染,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接种疫苗等。
传染病学期末考试重点一、感染与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寄生、繁殖、扩散、播散、排出体外或形成免疫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学题型:选择50个(50分);填空10个(20分);名解2个(4分);大题4〜5个(20分);病例1个(8分)。
一.名词解释:1-潜伏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在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3.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岀现的情形。
4.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 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二・病例题:1.肝炎:给出病例,根据病史判断急慢性,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乙肝抗原抗体系统的含义。
(1)急慢性判断:①急性肝炎病程不超过6个月,常有发热、恶心、呕吐等急性感染症状;②慢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而临床有慢肝表现者。
(2)诊断依据(乙肝):抄题干。
(3)乙肝抗原抗体系统的含义:①HBsAg:有抗原性,无传染性。
有助诊断、制备疫苗、流行病调查。
②抗-HBs:保护性抗体。
乙型肝炎恢复期、过去感染及疫苗接种后。
③HBeAg:病毒复制,传染性强。
④抗-HBe:疾病恢复期,传染性降低。
⑤HBeAg:游离量少,HBV复制的标志。
⑥抗-HBc IgM:急性期、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⑦抗-HBc IgG:低滴度-既往感染;高滴度-HBV复制;单独阳性-窗口期。
⑧HBV-DNA:病毒复制、传染性的直接指标。
2.肠道感染:痢疾、伤寒、霍乱,根据症状、血常规等判断,诊断依据(同上),疾病治疗(用什么抗生素)。
传染病学名词解释:(比较少,自行检测)1、传染病:见下2、感染:见下3、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4、霍乱: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填空题:1、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3、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社会因素4、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证实甲、乙、丙、丁、戊五种型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致病因子。
新型的:庚型肝炎病毒、输血传播病毒、Sen病毒5.乙肝两对半:HBsAg与抗HBs、HBeAg与抗HBe 、抗HBc6.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垂直、虫媒传播7.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四期(初期,急期,恢复期,后遗症其):极期:1.高热、2、意识障碍、3、惊厥或抽搐、4、呼吸衰竭、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6、循环衰竭8、霍乱临床表现三期:吐泻期、脱水期、恢复期或反应期。
霍乱重度脱水者的表现:皮肤干皱、无弹性、声音嘶哑、并可见眼眶下陷、两颊深凹、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9、猩红热临床表现:1、普通型:发热、咽峡炎;2、脓毒型;3、中度型;4、外科型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传染源:带菌者、流脑病人简答:1、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重点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治病救人,防治结合的目的。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些微生物寄生虫和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和某些真菌。
第一章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4、感染过程a、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也可以由事先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
b、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重要传染源。
c、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d、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e、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5、病原体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6、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7、非特异性免疫:A、天然屏障:外部:皮肤、粘膜、分泌物内部:各屏障B:吞噬作用C:体液因子8、传染病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10、散发: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一般发病水平11、爆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患者,大多数是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12、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水平或散发发病率的数倍13、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14、发展阶段(1)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
留言观察时间由潜伏期决定(2)前驱期:从起病至临床症状明显开始的时期,通常是非特异性的。
(3)症状明显期:在此期间该传染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表现。
(4)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在此期间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的病理改变或生化改变。
15、管理甲类1.鼠疫、2.霍乱强制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2h内,农村不超过6h上报。
乙类1艾滋病、2病毒性肝炎、3.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4.麻疹、5流行性出血热、6狂犬病、7流行性乙型脑炎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9伤寒和副伤寒、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1钩端螺旋体病、12血吸虫病、13.疟疾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h内,农村不超过12h上报,其中,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丙类1流行性感冒、2.流行性腮腺炎3手足口病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二病毒性肝炎16、带包膜的DNA病毒电镜下HBV有三种形态: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小球型颗粒、丝状或核状颗粒、后两种颗粒由HBsAg组成,为空心包膜,无感染性。
17、Danek颗粒+形态:球形,42nm核心:环状双股不完全闭合的DNA和DNA聚合酶内衣壳:20面体立体对称,直径28nm,表面为HBcAg;HBeAg也产生于内衣壳外衣壳:相当于病毒包膜,包膜蛋白包括HBsAg,前S1,前S2是完整的HBV颗粒,具有感染性18、四个开放读码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及S三个编码区,编码pre-s1、pre-s2、HBsAg,均为抗原C区:由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编码HBeAg和HBcAgP区:最长,编码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参与HBV复制X区:编码HBxAg,具有反式激活作用,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关。
19、乙肝两对半的意义:.HBsAg与抗HBs:HBsA阳性反映现症HBV感染,阴性不能排除HBV感染。
抗HBs为保护性抗体,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
HBeAg与抗HBe: HBeAg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且具有较强传染性。
抗HBe转阳后,病毒复制多处于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
HBcAg与抗HBc:HBcAg不容易检出,阳性表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高滴度抗HBcIgM对诊断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有意义,高滴度HBcAgIgG表示现症感染。
20、丙型肝炎可以通过血制品传播21、出血原因:凝血因子合成少;脾功能亢进致血小板减少;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少数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再障。
22、重型肝炎(肝衰竭):主要有肝衰竭症候群表现。
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情恶化,2周内出现II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者,为急性肝衰竭;15天-26周出现上述表现者为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为慢性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在慢性感言或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重型肝炎为慢性肝衰竭。
23、胆酶分离:重型肝炎患者可出现ALT快速下降,胆红素不断升高的“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24、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感染。
25、病毒性肝炎鉴别诊断A 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B 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及妊娠及性脂肪肝肝豆状核变性26:有疫苗的病毒:甲乙戊三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27、流感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可见高热、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症状轻微。
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少数有恶心、呕吐等局部症状。
2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感染人的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 H9N2 H7N7,其中感染H5N1亚型的患者病情严重。
2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在禽流感流行时,发病前一周曾到过疫点,有明确的病、死禽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接触史,或与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者,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抗体检测易于诊断。
应注意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RT-PCR检测到禽流感H亚型病毒基因,且双份血清抗禽流感病毒抗体滴度恢复期较发病初期有4倍或以上升高是本病确诊的重要依据四麻疹29、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
30、临床表现:典型麻疹(约10天)“3-3-3”:(1)前驱期(初期):发热至出疹,约3天。
a主要为呼吸道及眼结合膜发炎的卡他现象。
b特殊体征为斑,位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具诊断价值。
c麻疹前驱疹:一过性。
(2)出疹期(极期):约3天。
a发热和呼吸道症状达高峰,毒血症状加重。
b发疹顺序(从上到下):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胸腹背、四肢---掌足底。
c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
(3)恢复期:约3天。
迅速好转,按出疹顺序(上-下)消失,色素沉着,细小脱屑。
30、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
31、麻疹并发症:喉炎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五流行性腮腺炎31、腮腺炎:由腮腺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2、临床特征:腮腺非化脓性炎症、腮腺区肿痛为临床特征。
33、并发症:脑膜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六流行性出血热34、病原体:汉坦病毒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35、主要病理生理变化:A 休克:原发性主要是由于病毒及免疫反应广泛损伤全身小血管与毛细血管,加上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导致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使血容量下降;血浆外渗使血液浓缩,血液粘稠度升高,促进DIC的发生,,导致血液循环瘀滞,血流受阻,因而是有效血容量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36、发病机制:一方面病毒能直接破坏感染细胞功能和结构,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诱发人体的免疫应答和各种细胞因子的释放,导致组织损伤。
37临床分期:A 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毛细血管损害和肾损害。
多起病急,胃寒,发热常在39-40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痛腹泻呃逆)、神经精神症状(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皮肤充血潮红(三红:颜面。
颈。
胸部),重者呈酒醉貌,粘膜充血(三红:眼结膜,软腭,咽部)。
水肿(球结膜,面部,眼睑)。
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
可出现腹水。
肾损害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和镜检发现管型。
B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退热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退热后出现,轻型患者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
一般持续1-3天,其持续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一般血压开始下降时四肢尚温暖,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
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智恍惚,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可出现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等发生C 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其直接进入本期。
主要表现是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少尿期,常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亦可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或由发热期直接进入本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主要表现:1、少尿或无尿2、尿毒症3、酸中毒4、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临床表现: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顽固性呃逆,可出现头痛、烦躁、嗜睡、谵妄、甚至昏迷和抽搐、出血现象加重(皮肤瘀斑增加、鼻出血、便血、呕吐、咯血、血尿等)等症状。
(酸中毒-呼吸增快或Kussmaul深大呼吸。
钠水储留→腹水和高血容量综合征-体表静脉充盈,收缩压升高;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血纳和低血钙)D 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