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验收达标练(二十一)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4
第六部分: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都渗透着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在高考中,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主要考查角度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寄寓的感情,并且有时和诗歌形象的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考查。
【考点分类训练】一、诗歌评价题“2题型”【题型一】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一般指对诗歌作品的主旨分析、背景分析、价值意义分析以及感情基调的把握。
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教材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考点对接】①从内容来看,这首词是苏轼在谪居黄州时写的。
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答:②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如何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③请从感奋、感伤以及二者的关系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进行简要分析。
答:④词中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在对周瑜形象的刻画中,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答:参考答案①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
上阕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的众多英雄人物。
下阕先着力塑造周瑜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归结全词主旨。
②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
但周瑜34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
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含参考答案)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4讲诗词鉴赏(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训练题 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雪晴晚望贾岛①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⑴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梁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
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
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
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①梁栋,南宋诗人。
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诗的颈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评价古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例题练习及答案解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诗歌鉴赏者从诗歌中走出来,拉开距离观照(审视)诗歌作品,用现代观念对诗歌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
初学阶段,一般不要求鉴赏者作出实质意义上的评价,只要求鉴赏者判断作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现出的思想倾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即使涉及到评价这一层次,也多是开放性题目,考生可以任选一面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一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多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热爱祖国及其山水,忧国忧民;②反对战争,追求和平;③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表达高洁情操,追求建功立业;④咏史规劝统治者,揭露社会黑暗;⑤表达亲情、友情、爱情、思乡之情;⑥抒发个人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等情感。
总之,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对古典诗词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范仲淹作此词时正在西北守边抗击西夏。
“燕然未勒”意为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史载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①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的伤感;②表现了戍边将士不曾破敌立功的抑郁之情。
词的上片是写景,体现戍边将士艰苦的环境:塞下秋天的荒凉、萧瑟,连南归的大雁都无留恋的意思;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像是有意撩拨人的情怀;在落日余晖、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座早闭的孤城。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十一评价、比较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测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2问题。
听蜀僧浚弹琴李白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著名的琴。
1、李白这首诗写听琴,运用了_______________这一典故。
该诗表现音乐的高妙并不是直接写琴声,而是从侧面重点描写______________ 。
2、联系诗中所写的典故和最后一联所写的形象,简要说说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第3题。
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3、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4-5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4、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
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意,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第6题。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其中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含蓄地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表现词人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同时放笔呼号,发出一声深沉的浩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对比手法,反衬出人生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2017届江西吉安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15.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6分)二、【2017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中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阙题①刘眘虚②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审题与答题(一)设问方式1.这首诗的某句(某联、某片、某细节、某典故、某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局部考查)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整体考查)3.简要分析这首诗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着眼全诗)4.有人评论这首诗有某种思想倾向,你是否赞同?(评价)(二)答题提示1.分析情感要具体。
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泛、笼统、套用几个术语,应结合语言文字作具体分析。
同时要围绕主题,突出重点,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或通过描写(叙述、回忆等)什么内容表现的。
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2.抓住隐性语言分析,不要漏掉要点。
在抓住显性情语的同时,也要抓住隐性情语,甚至较含蓄的写景语言分析。
境等特点,从而体悟所寄托的感情。
在答题时要能把握住两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二是“物”中的深层感情。
3.会分析典中情运用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练,又能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从而收到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我们在理解时应将典故所涉及的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状况进行多角度的对比,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古诗词中常见的典故,牢固记住该典故的含义。
(二)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答题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的,而情感内容的丰富、复杂而变化的特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体现得特别明显。
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
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
附录【思想情感分类】1、咏史怀古诗(1)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感慨。
专项对点练(二十一) 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一剪梅·中秋无月辛弃疾忆对中秋丹桂丛。
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
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
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推导流程: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从题目“中秋无月”上分析这首词流露出的情感。
中秋佳节,无月可赏,作者内心的情感:。
(2)从词中景物描写上分析作者的情感。
“忆对”的美景与“今宵”的哀景作对比,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3)从词中关键词语或作者的活动来分析情感。
欲“问化工”,却“路、信”难通,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落寞、失望、孤寂等(2)落寞、失望、孤寂等(3)欲诉无门,壮志难酬举杯浇愁,自我宽慰自主尝试:①无月可赏的落寞。
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惟有“烛花红”。
②欲诉无门的郁愤。
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写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
③自我宽慰的洒脱。
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二、对点练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杨万里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①,两年寒食负先生②。
【注】①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
②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
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耀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二十一)“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题”验收达标练
一、题型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
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漂泊思归之情。
“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②忧国伤时之情。
“欲问行朝近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是残破的墙壁。
颈联和了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往日见过的老僧,一同题诗的墙壁。
回想往日的艰难困苦,而今更应牢记兄弟情谊,共勉奋进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
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
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 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
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
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
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
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
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①,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④,我心悬旆⑤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 ①此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治所在今安徽潜山)。
②九华山:是从宣州至舒州的必经之处。
③清弋江:河流名称,在宣州西。
④的的:鲜明的样子。
⑤旆:古时旌旗末端形状像燕尾的飘带,泛指旌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颈联、尾联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有对朋友的祝福,更多的是离别之时怅然若失的孤独之感,前途迷茫的无着之感。
裴坦刚中进士不久,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
而杜牧的心情是两样的,他宦海浮沉,不很得意,现在要与好友离别,两人原来是一起从京城到宣州任职的,现在却不能一同回去了,想到在这风光明媚的春日里,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将会多么寂寞。
二、高考综合练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好事近悼春
李清照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①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②。
[注] ①缸(gāng):灯。
②(jué):即鹈。
所指何物,说法不一,一指杜鹃,一指
伯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词人由风住即断定“帘外”定然是落花遍地,红白堆积,表现了词人的敏感。
B.李清照对“落花”给予极大关注,在其潜意识中,多少带有以之自况的成分。
首二句虽为状物,但乐观之情已隐然可感。
C.“长记海棠开后”二句,词人的回忆闸门被打开,但对往事的具体内容却避而不谈,只是说此时海棠花落之时,亦是自己伤春时节。
D.词人在诸多花卉中,对海棠情有独钟,这或许是因为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以及如霞似雪般的秾丽娇娆,尤其是其高贵优雅之美,与词人个性颇为近似。
E.“魂梦不堪幽怨”句,写词人白日借酒浇愁,夜晚则惜花伤时。
梦中的情景已使梦魂幽怨哀愁,醒后“啼”声更增添了悲怆的情感。
解析:选BE B项,“乐观之情”错误,应是“伤感”。
E项,应为“白日惜花伤时,夜晚则借酒浇愁”。
★(2)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答:
参考答案:(情感)词的下阕表现了词人由悼春、伤春而生发出的闺门独处、孤寂苦闷而无法排遣的幽怨之情。
(手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或直抒胸臆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①“魂梦不堪幽怨”一句,直言“幽怨”。
②酒阑、歌罢、空的酒杯、忽明忽暗的油灯以及窗外凄厉啼鸣的“鹈”等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暗、凄清、空冷的氛围,通过景物的烘托渲染,间接地抒发幽怨之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届40,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在途中的抒怀。
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是化用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得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
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E.“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己及人,“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解析:选BE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
E项,“由己及人”错误,应是“由人及己”。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答:
参考答案: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