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44.72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花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启示摘要:自金融危机以来,信用风险逐步成为银行重点关注的对象。
本文从政策措施、评级体系、产品创新方面对花旗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
并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信用风险;花旗银行;风险管理一、花旗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一)花旗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科学合理的风险组织架构、完一善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严格的操作程序、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是花旗银行控制信用风险的四个要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保证了花旗银行良好的风险控制能力,并推动了银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1、风险管理架构花旗银行在董事会层面设有由8位独立董事组成的风险、资本及子公司委员会,负责公司整体的治理及风险管理问题,监督、复核公司所承受的风险。
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全行风险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检查和复核。
下设有信贷政策委员会和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分层、分级管理。
2、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措施(1)基本政策。
业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管理风险,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建立风险限额和风险管理程序;对每个信贷关系都存在一个单一的控制点;贷款延期必须经过至少两个授权审批人,一个必须是发起人,另一个必须是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分的人员;按照已建立起来的标准,对每个债务人和债务项都给出风险评级;信贷发起、度量、文件记录、维护以及问题确认、分类和补救行动都有一致的标准。
(2)信贷审批管理。
根据考试结果、工作经验和工作上绩,花旗银行授予信贷员不同的贷款审批权限。
在审批贷款时信贷员根据顶目情况要组成一个临时贷款小组,一般至少有三人组成。
对于风险评级较差的贷款,经有权审批人审批后,花旗银行的信贷政策委员会往往进行一些复查。
(3)内部稽核制度。
花旗的稽核部门设在总部,分行一律不设。
根据分行稽核业务的大小分地区派出若干稽核主任,分别领导一个稽核分部或稽核小组,负责区域分行的稽核工作,与驻地分行没有任何关系;首席审计官即是高级副总裁,直接向董事会负责,不必向总裁汇报工作;稽核人员从各业务部门优先选择,派驻稽核也可在当地选聘,但必须由总行稽核部门直接选聘。
花旗集团如何通过风险管理提升综合实力(案例)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风险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机构提升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以花旗集团为例,探讨该集团如何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
一、花旗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花旗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银行和金融服务提供商,具有广泛的业务范围和全球化的业务网络。
为了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风险,花旗集团构建了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等环节。
首先,花旗集团注重风险识别。
他们通过广泛的信息收集渠道、风险评估模型以及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及时了解和识别各类风险。
无论是外部环境的风险如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等,还是内部风险如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花旗集团都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和识别。
其次,在风险评估方面,花旗集团借助先进的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
他们建立了一系列的风险评估模型,包括价值-风险模型、应变-风险模型等,用于对不同风险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
这为花旗集团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花旗集团重视风险监控。
他们建立了一套全面有效的风险监控系统,通过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实时监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动态变化。
同时,他们还聚焦于异常行为的监测,通过对交易数据和客户行为的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违规操作和风险隐患。
最后,风险应对是花旗集团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通过建立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对不同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应对策略。
无论是通过修改投资组合来降低市场风险,还是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减少操作风险,花旗集团都能够及时并有效地应对风险挑战。
二、花旗集团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花旗集团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卓越的业绩表现,并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实力。
一方面,风险管理使得花旗集团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对风险的准确识别和评估,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投资、贷款和交易中的风险,降低损失,实现稳定的盈利。
国际银行风险控制案例咱来聊聊巴林银行这个超级悲催的故事。
巴林银行那可是一家很有名气的国际银行呢,在金融界那也是有头有脸的存在。
巴林银行里有个叫尼克·里森的交易员。
这哥们儿啊,就像是一个脱缰的野马,在金融的大草原上肆意狂奔,而且是朝着悬崖的方向。
他主要负责在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进行日经225指数期货的交易。
里森一开始呢,做一些正常的交易,但是后来啊,他开始投机。
他在一个叫“88888”的错误账户上搞事情。
这个账户本来是用来记录交易小失误的,就像是一个小垃圾桶,专门装那些小错误产生的垃圾数据。
结果里森把这个垃圾桶变成了他的“赌博”工具。
他赌日经指数会上涨,就大量买入期货合约。
可是呢,人算不如天算,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这一下日经指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刷刷刷地往下跌。
里森这下可慌了神,但他没有及时止损,反而为了挽回损失,像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继续大量买入期货合约,他觉得日经指数肯定会反弹的。
这就像是你在猜硬币正反面,第一次猜错了,你不但不停止,还把所有的钱都押上去猜下一次,这不是疯了嘛。
巴林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呢,就像是个筛子,漏洞百出。
里森一个人在新加坡这边胡作非为,巴林银行总部在伦敦那边却好像啥都不知道。
总部的那些大佬们可能觉得里森是个天才交易员,对他超级信任,也没有好好审查他的交易。
这就好比你把家里的钥匙给了一个你以为很靠谱的人,结果他在你家里乱翻东西,你还蒙在鼓里。
里森的损失越来越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巴林银行这家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老牌银行,就因为他一个人的疯狂行为,彻底垮台了。
巴林银行的倒闭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在金融界炸开了,大家都惊呆了,原来银行风险控制搞不好是这么恐怖的事情啊。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国际银行的风险控制就像是给银行这个大房子修的防火墙。
要是这堵墙修得马马虎虎,到处是洞,那随便一个小火苗就能把整个房子给烧没了。
银行得好好盯着那些交易员,就像老师盯着调皮的学生一样,而且风险控制的制度得严格执行,不能搞形式主义,不然就等着哭鼻子吧。
信贷风险管理(credit risk management)一、什么是信贷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风险进行评级、分类、报告和管理,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
信贷风险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列化的工作,贯穿于整个信贷业务流程,自贷前信用分析、贷时审查控制、贷后监控管理直至贷款安全收回。
二、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信贷业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从片面追求利润的管理模式,向实现“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方式,向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转变;在注重单笔信贷业务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信贷业务组合管理。
通过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准确识别和计量信贷业务的风险成本和风险水平,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三、信贷风险管理的实施进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能够及时采集、监测、度量和调制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要能够对银行的各种行为提供完善和全面的决策依据,为未来的风险控制和失误改正提供准则,也为各种监控提供手段和工具。
(1)风险管理的实施程序构建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保证这个机制的适用和实用,同时还要保证这个机制的有效和及时,因此,这个系统应该遵从风险的本质规律来制定程序。
1.对风险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保证银行确立风险管理目标,并为如何选定管理模式打下适用的基础。
2.确定银行所应对的风险分类和结构,以便所建立的风险管理机制有明确的控制和管理对象。
3.选择准确的风险信号,确定对风险信号的采集标准和时间间隔,保证对风险状态了解及时和准确。
4.根据银行自身实际选择适用的风险度量方法。
5.根据以往风险失败案例和风险事件的分析,确定风险临近或发生作用的银行安全阈值,以便作为风险评估的基本标准。
6.确立风险预警系统和中间控制过程,不仅通过人力和组织结构上予以保证,而且应尽可能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上述目的。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摘要】这篇文章将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进行比较与启示。
在将分别探讨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历程、制度比较、风险控制比较、技术应用比较和监管机制比较。
在将总结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经验借鉴、发展趋势展望和启示。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差异和共同点,为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提高银行信贷管理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银行信贷管理、中外比较、发展历程、制度比较、风险控制、技术应用比较、监管机制比较、经验借鉴、发展趋势、启示。
1. 引言1.1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与启示中外银行信贷管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程,制度框架、风险控制、技术应用和监管机制也存在差异。
通过比较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可以发现彼此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获得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可以帮助我国建立更加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系,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
我国在信贷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也为国际金融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各个方面,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探讨启示,为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互相借鉴和学习,推动全球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中外银行信贷管理的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随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外银行开始涉足信贷业务。
最早的信贷活动主要集中在对实业的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扩张。
二、规范阶段:20世纪中叶至末期,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际金融体系的完善,银行信贷管理逐渐建立了完善的制度和规章,信贷业务逐渐规范化。
三、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银行信贷管理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改进信贷流程,提高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
次贷危机中的跨国银行:风险管理、危机应对及其启示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5月爆发以来已经给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也对汇丰银行、花旗集团等跨国金融机构造成巨大冲击,这些原本以经营管理先进、金融创新活跃,特别是以风险管理审慎著称的跨国金融机构,在次贷危机中无法有效规避金融风险而面临巨额亏损。
尽管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次贷危机中所受的损失有限,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危机应对系统足够完善,能够抵御危机的冲击,而只是源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有限开放和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的极少参与。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能否在金融海啸中抓住机遇,尽快缩短自身与跨国商业银行的在管理、经营、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吸取美欧跨国商业银行的教训,根据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改进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增强自身抵御风险冲击的能力。
本文主要从金融工具创新和综合化经营这两个方面分析次贷危机对跨国银行的影响。
论文首先分析次贷危机之前全球迅速发展的信用风险转移这一金融创新对跨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分析次贷危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冲击,探讨跨国金融机构通过“去杠杆化”以应对危机的效果。
论文对汇丰银行和花旗集团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他们在次贷危机中不同的危机应对方式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对两家商业银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引发两家银行巨额亏损的风险源,通过对两家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差异的分析,探讨为什么汇丰银行能够在次贷危机中损失较花旗银行较小,危机应对更有效。
论文的最后部分,在前文汇丰银行和花旗集团两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风险管理体系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
另外,还针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未来进行交叉性金融产品创新、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综合化经营而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探讨在综合化经营时如何更好地优化“防火墙”的设置。
新《巴塞尔协议》是当前跨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最主要框架,在对次贷危机中跨国商业银行的风险与表现进行较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对巴塞尔协议所存在的可能不足进行了反思,并探讨中国监管机构从这次次贷危机中大型商业银行监管上所显露的问题中应该吸取的教训和启示。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启示与借鉴【摘要】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上的做法,为国内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对于商业银行今后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建立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及完善信贷业务流程,实现风险动态管理。
【关键词】风险管理计量稽核1.独立审批人制度的建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商业银行开始高度重视银行的风险管理。
各类商业银行都设立三类风险管理部门,分别派遣高级管理人员负责。
风险管理委员会会有很好的独立性,直接对银行的董事会负责。
此外,他们三者相互合作,共同监控,为银行提供了稳健的、有效的风险监管体制。
目前国内银行正着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实行授信集中审批,风险分类集中审核,建立了专业独立审批人制度,加强授信发放审核和贷后管理工作,加大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和处置力度。
2.信贷业务风险日常管理的主要经验信贷风险管理关键是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业务人员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就可以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
2.1强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的日常管理在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方面,新加坡的商业银行基本上形成共识,并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程序,银行对于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遵循三个步骤,即“了解相应政策——分析财务报表——贷款分类管理”。
2.2重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消化和处理在对问题贷款的处理上,新加坡实行贷款分类管理程序,具体操作中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控制企业的资金往来,将给于企业的贷款存放在特殊账户,由银行统一支配,综合管理,并且建立抵押品账户,及时观察抵押品的贬值与跌价。
其次,信贷业务人员根据引发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并通知主管负责人风险的现实状况,以及可能解决的措施。
再次,凡是欠息在六个月以上,贷款逾期在三个月以上,如果抵押品的价值已经不足以覆盖本息,则应立即停止借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
花旗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第一篇:花旗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花旗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通过“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这门课学习,我们知道风险管理包括内部控制建设、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方面。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五个方面。
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因素来看,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
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往往会导致企业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防范,最终可能导致破产甚至倒闭。
为了进一步了解认识“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的意义与作用,我决定去调研一家500强企业---花旗集团。
以下文章分为2个部分,我们在第一个部分把花旗集团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作一个简单回顾;第二个部分就主要分析花旗集团的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管理模式及对我们启示。
花旗集团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以Citi为商标)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于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团合并而成,并于同期换牌上市。
花旗集团的历史由花旗银行的成立为起点,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
花旗集团是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
一、发展历史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
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十四。
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
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
外资银行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及其启示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有效运行的基础,是提升银行价值创造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保持风险回报管理能力的优势是外资银行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本文拟从授信风险管理流程角度,对外资银行进行模式分析,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基础条件,通过授信风险管理流程模式再造,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外资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流程外资银行公司类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与其风险管理文化背景、业务管理集约化程度,以及风险计量技术支撑能力等因素有关。
一般对大中型和小型公司类客户实行差别化的授信流程,从大中型公司授信业务管理流程来看,主要有三种模式。
外资银行大中型公司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模式下面以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为例来具体说明:(一)美国银行的授信风险管理流程美国银行采用六西格玛方法,根据对客户满意度、银行内部用户满意度的跟踪测评,行战略计划,以及股东和监管要求,持续地对各类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优化,其授信风险理流程分为规划、执行、评估三个环节;在规划环节,主要根据美国银行的战略目标、益目标和风险偏好进行经济资本和资金的分配;在执行阶段,主要是通过授信风险管理策和措施,进行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并同时获取风险数据;在评估阶段,主要是对风险行评估和报告,并对业务进行考核。
评估阶段的输出结果将又作为规划阶段的输入,为划提供建议,从而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流程的持续改进。
从公司类客户授信业务管理来看,采取类似于上述模式一的四个操作环节,客户经理责客户营销和授信申请;风险经理负责客户信用评级和授信业务审批(是在客户经理申签字基础上的“双签”审批,大额授信按授权等级由更高级别的业务部门主管和风险部主管“双签”审批);授信审核人员负责付款前审核;后台支持部门负责办理贷款支用法律、会计手续和贷后催收管理等服务支持等。
此外,还设有专门的信贷风险部门,按10%的比例,对已批准授信业务的审批流程和信贷政策标准执行情况(50 人左右)进行续的、不定期的信贷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