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气树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4.17 MB
- 文档页数:16
2023年采气工(四川)模拟考试题及答案1、(判断题)水套炉中装有清水,燃烧器通过T水加热后,利用水作为导热介质将节流后天然气进行加热,防止天然气因温度过低在下游集输系统中形成水合物。
参考答案:正确2、(判断题)每年一次检查清洗燃烧器,清理烟道污物,T水套炉本体、安全附件、运行状况检查。
参考答案:正确3、(判断题)挖掘作业前T周围环境要认真检查,不能在危险岩石或建筑物下面进行作业。
参考答案:正确4、(判断题)气井开井时应从外向内依次打开采气树各闸阀。
参考答案:错误5、(判断题)气井生产时,油压和套压的大小与采气方式无关。
参考答案:错误6、(判断题)气藏动态分析是一项长期工作,从气藏钻开第一口井开始,直至气藏结束开采,都要不断收集、整理、分析资料。
参考答案:正确7、(判断题)清洗过程中T孔板外观进行检查,孔板上游面和下游面不应有沉积污垢。
参考答案:正确8、(判断题)当UPS交流旁路电源电压与逆变器电压之间的相位差过大时,由市电交流旁路供电至逆变器供电的切换操作只能采取不同步切换方式。
参考答案:正确9、(判断题)缓蚀剂:主要成分为酰胺类化合物,在钢质管壁形成保护膜,以降低腐蚀介质(如酸性气体H2S、CO2以及气田水中的CL-等)T井下套管、油管柱、地面输气管线等金属腐蚀速率的物质。
参考答案:正确10、(判断题)每年至少T沉淀池的淤泥进行清理固化2次,每年T干化池的滤料更换2次。
参考答案:错误11、(判断题)2016年11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参考答案:正确12、(判断题)现场照明应满足所在区域安全作业亮度、防爆、防水等要求。
参考答案:正确13、(判断题)作业区数字化管理平台线上作业许可流程无法获得执行权可能是因为该账号不是指定属地监督账号。
参考答案:正确14、(判断题)孔板流量计是由孔板节流装置、标准孔板、变送器三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错误15、(判断题)若进气压力低于或超过设定压力,使用控制进气调压阀,顺时针调大,逆时针调小。
林业基础知识林业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保护和利用的一门学科。
它涵盖了森林生态、森林经营、森林保护和森林产业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林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了解林业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绿色生态建设。
本文将介绍一些林业的基础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林业。
1.森林与林地森林是由树木、灌木、草本植物和其他生物形成的生态系统。
它们与土壤、水体和空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森林覆盖着地球的许多地区,包括森林、木材林、竹林、疏林和灌丛等。
而林地指出有树木生长的土地。
2.森林资源森林资源是指森林所提供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
森林资源包括木材、食品、药材、树脂、纤维、水源、野生动植物、可再生能源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
3.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是指森林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
它包括森林内的生物多样性、养分循环、水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
森林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气候调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4.林业经营林业经营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利用的过程。
它包括造林、材质树木的种植和培育、林木的疏伐和采伐、林地的规划和管理等。
林业经营旨在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并为人们提供经济效益。
5.森林保护森林保护是指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保护和维护的活动。
它包括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灭、林木病虫害的防治、非法采伐和滥伐的打击等。
森林保护旨在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林木培育林木培育是指对各类森林树种进行种子选育、育苗、苗木培养和植树造林等活动。
林木培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优质、高效的苗木,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快速恢复。
7.气候变化与林业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和林业经营产生着深远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和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冲击。
一、选择题1.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正确答案)B.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C.调节气候,减缓温室效应D.提供生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2.下列哪种树木因其快速生长和高效的碳汇能力而被广泛种植于人工林中?A.松树B.桉树(正确答案)C.樟树D.橡树3.林业资源管理中的“三总量”控制指的是什么?A.木材采伐量、林地面积、林业投资B.木材消耗量、林地面积减少量、森林病虫害发生率C.木材生产总量、木材消耗总量、林地征占用总量(正确答案)D.林业产值、林业就业人数、林业科研投入4.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森林防火的主要手段?A.建立森林防火监测预警系统B.加强林区巡逻,及时发现并扑灭火源C.广泛宣传,提高公众防火意识D.大规模砍伐林木,减少可燃物积累(正确答案)5.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循环”主要指的是什么?A.水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B.营养物质(如碳、氮、磷等)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正确答案)C.能量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流动D.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与变化6.下列哪种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典型的顶级捕食者之一?A.猫头鹰B.老虎(正确答案)C.松鼠D.鹿7.林业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依靠科技,加强监测C.立即使用大量化学农药,迅速杀灭病虫害(正确答案)D.环保优先,保护生物多样性8.下列关于我国林业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如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B.林业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我国林业资源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也位居世界前列(正确答案)D.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林业的碳汇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精选林业基础知识必考题及答案精选林业基础学问必考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30分)1.《森林法》规定,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监督、检查下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的状况。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刑法规定的"珍贵树木",包括由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确定的具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科学争论价值或者年月久远的古树名树,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以及列入国家重点爱惜野生植物名录的树木。
3.《防沙治沙法》规定,沙化土地所在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得批准在沙漠边缘地带和林地、草原开垦耕地;已经开垦并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的,应当有方案地组织退耕还林还原。
4.《防沙治沙法》规定,禁止在沙化土地上砍挖灌木、药材及其他固沙植物。
5.《防沙治沙法》规定,国家鼓舞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前提下,捐资或者以其他形式开展公益性的治沙活动。
6.《野生动物爱惜法》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或者地方重点爱惜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爱惜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看法。
7.《野生动物爱惜法》规定,出口国家重点爱惜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必需经XXX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或者XXX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
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查验放行。
8.《野生动物爱惜法》规定,建立对外国人开放的猎捕场所,应当报XXX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9.《种子法》规定,国家建立种子贮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难时的生产需要,保障农业生产平安。
10.《种子法》规定,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当进行平安性评价,并实行严格的平安把握措施。
11.《种子法》规定,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品种审定的,应当托付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种子科研、生产、经营机构代理。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与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与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就是指具有明显直立的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与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的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的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的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的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的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的41%~79%的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的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的天然起源的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就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的小杂竹丛组成的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与其她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就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的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的灌木林地与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的灌木林地;其她灌木林地就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的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与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与其她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她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的乔木树种。
林木的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的原木,它就是构成森林产量的主体,就是经营与利用森林的主要对象。
《林业基础知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述1.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2。
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3.森林的组成:植物、动物、微生物、林地。
4。
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5。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6.传统林学: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的科学。
7。
森工学科:以木材采运和加工工艺为中心。
8。
营林学科: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为中心。
9。
现代林学:以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以及科研等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为目的,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科学。
10.林业: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11.传统林业:开发利用森林,以取得木材、燃料和其他林产品。
12.现代林业:和谐地利用森林资源,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目标综合经营森林,高效深度利用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13.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郁闭度≥0。
2)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14。
林业的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15.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16.林业三定工作: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17。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6大林业工程:(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退耕还林工程;(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林业基础知识综合第一部分林业名词1、森林资源: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得野生动物、植物与微生物。
2、森林:包括乔木林与竹林。
3、林木:包括树木与竹子。
4、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荒山荒地与辅助生产林地。
5、有林地:包括乔木林地与竹林地。
6、乔木林地:乔木就是指具有明显直立得主干,通常高在3米以上,又可按高度不同分为大乔木、中乔木与小乔木。
由郁闭度0、2以上(含0、2)得乔木树种(含乔木经济树种)组成得片林或林带,连续面积大于1亩得林地称为乔木林地。
7、竹林地:由胸径2厘米(含2厘米)以上得竹类植物构成,郁闭度0、2以上得林地。
8、疏林地:由乔木树种组成,郁闭度0、10~0、19得林地及人工造林3年、飞播造林5年后,保存株数达到合理株数得41%~79%得林地;或低于有林地划分得株数标准,但达到该标准株数40%以上得天然起源得林地。
9、灌木林地:灌木就是指不具主干,由地面分出多数枝条,或虽具主干而其高度不超过3米。
由灌木树种(含经济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得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厘米得小杂竹丛组成得称灌木林地。
灌木林地又分国家特别规定得灌木林地与其她灌木林地;国家特规灌木林地就是指乔木生长线以上得灌木林地、林种为经济林得灌木林地与岩石裸露40%以上、石漠化或红色荒漠化严重、专为防护作用得灌木林地;其她灌木林地就是指国家特别规定以外得灌木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包括人工造林(3年内)未成林地与封育(5年内)未成林地。
10、苗圃地:固定得林木花卉、育苗用地。
11、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与其她无立木林地。
12、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得土地。
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她宜林地。
13、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得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
14、林木:生长在林内达到林冠层得乔木树种。
林木得树干比孤立木通直、高大,能产生圆满度较好得原木,它就是构成森林产量得主体,就是经营与利用森林得主要对象。
林业基础知识1、自然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具有相当的稀缺性和社会有效性。
A、整体性B、有限性C、地域性D、变动性和稳定性E、层次性与多用性F国际性2、有限资源:分为再生性资源与非再生性资源3、自然环境的特点:地带性是自然区划的重要依据,分为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经度地带性4、自然保护: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受破坏,目标是人类自身生存发展。
5、自然保护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的结构:A、核心区: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面积不小于保护区总面积的1/3B、缓冲区: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的区域。
C、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地区。
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全球具有极高价值,经国务院批准建立。
7、地方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带向能代表该地区资源资源和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8、生态系统: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9、生物圈: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0、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能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个体。
11、化学镶嵌体:不同植物种含有不同的此生化合物,化合物随物种的参差分布而彼此镶嵌,形成的复杂体系。
12、独立食物网:实操性昆虫和食草性脊椎动物由于具备某种解毒机制,而对某些次生物质产生了特化,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的现象。
13、协同进化食物网: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具有次生物质,动物由于具有了解毒机制,表现为专食一种或数种植物,形成彼此共同进化的现象。
14、可动连锁种:能够从群落中的某丛或某株植物向另一丛或另一株植物运动,从而成为群落植物生存繁衍因素的动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