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2.自主学习 认识区域(共55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5.86 MB
- 文档页数:55
三一文库()/初中一年级〔初一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沪教版〕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1、日本是一个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自北向南依次为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最大的是本州岛。
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面积37.7万平方千米,人口1.27亿(2003年)。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最著名的火山是富士山。
地形以山地为主,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日本为岛国,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对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图7.2 p18,活动p19)3、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日本最大的港口城市是横滨。
日本由于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经济高速发展,对工业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国内供给不足,对外依赖很强。
日本的经济特点是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地区,这样有利于原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扬长补短。
(工业分布的原因见活动p23)4、日本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
日本文化既有浓厚的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第二节东南亚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图7.17-18 p26-27)2、东南亚最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
注意与中国接壤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河西走廊地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
2.了解河西走廊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要到原因。
3.掌握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以及河西走廊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要道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通过提问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河西走廊,教师板书课题:河西走廊地区。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交通要道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于河西走廊的交通认识。
2.过渡: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部,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长约1000千米,宽约100~200千米,因为形似走廊,又位于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河西走廊自古为我国中原地区通往新疆以及中亚、西亚的交通要道,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一段。
3.引导学生读《地理图册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河西走廊地区”图,让他们说出河西走廊北面和南面山脉的名称,并分析河西走廊成为交通要道的地形条件。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知识点二:人文风情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120页至122页的内容,回答问题:(1)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部地区,说说这里发展经济有哪些优势条件。
(2)分析敦煌地区的气候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1.教师请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谈一谈收获。
七年级第二学期P7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1.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面积约0.1公顷,是世界人均数的1/3。
2.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人均量少。
原因是我国人口众多。
所以我国土地政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
3.“三北”防护林是指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地区的防护林体系。
主要目的是为了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
P7 “中国四大农业分区”图(比对中国地形图知道四大农业区的分界线)1.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旱地农业区和南方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2. 北方旱地农业区的特点:地跨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平原面积广大,以旱地为主,人多地少,农田精耕细作;是小麦、棉花、苹果的主要产地。
3.南方水田农业区的特点:以水田为主,水热资源丰富,配合较好,平原面积广大,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4.西北干旱农业区的特点:气候干旱,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
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
5.青藏高原农业区的特点:地广人稀,以畜牧业为主;全年气温较低,但河谷地区温度较高,植物生长茂盛;粮食作物主要是青稞。
6.西北干旱农业区和青藏高原农业区自然条件的共同点是光照强。
P8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图(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水稻和小麦)水稻的面积和产量在全国都是第一位。
这是因为我国东部地区季风面积广大,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水稻的分布特点: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多而集中,北方少而分散。
P12 中国“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图1.煤炭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
(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
2.“煤炭之乡”是山西省;“江南煤都”是贵州省的六盘水。
3.“西气东输”起点是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终点是上海。
P14“中国电力工业”分布图(“西电东送”三大通道)1.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和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的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2.中部通道将长江三峡的水电送往华东的沪宁杭地区。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2《自主学习认识区域——江南丘陵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2《自主学习认识区域——江南丘陵地区》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江南丘陵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描述,使学生对该地区有更直观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我国区域地理知识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江南丘陵地区的相关知识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此外,学生对图片和地图的观察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地图和图片来提高学生对江南丘陵地区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丘陵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描述,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丘陵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对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资源分布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江南丘陵地区的图片、地图和文字描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该地区的特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江南丘陵地区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江南丘陵地区为例,让学生了解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和教学图片:准备教材、课件和相关的图片,以便进行教学。
2.地图和地球仪:准备地图和地球仪,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江南丘陵地区的地理位置。
3.案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江南丘陵地区的案例材料,以便进行分析。
湖北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湖北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流经湖北省的主要河流。
2.了解湖北省河流和湖泊的特点,分析湖北省大型水电站的原因。
3.掌握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湖北省被称为“千湖之省”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通过提问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湖北省,教师板书课题:千湖之省—湖北省。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湖北省简介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说说对湖北省的了解。
2.过渡: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为我国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中枢。
通过长江向西可达我国西部的川、渝等省、直辖市,向东可达我国东部沿海;通过京九、京广和焦柳等多条南北向铁路干线,北可与华北地区相通,南可与华南地区相连。
3.地形地貌讲: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势西高东低,跨我国地势第二阶级和第三阶梯。
西部以山地为主,成为鄂西山地,著名的山脉有巫山、大巴山、武当山等。
湖北省西部的大巴山脉是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群峰林立,主峰神农顶海拔超过3000米,是我国中部最高的山峰。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气势雄伟,风光秀美。
(二)知识点二:千湖之省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110页的内容,回答问题:为什么湖北省被称为“千湖之省”?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讲:从鄂西山地向东就进入江汉平原。
江汉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由长江及其支流汉水等冲击而成,地势低平,湖泊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