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 格式:ppt
- 大小:4.12 MB
- 文档页数:50
初二历历史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
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广州虎门海滩(领导了虎门销烟)当众销毁收缴全部鸦片,前后用了23天,销毁鸦片110多万公斤。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840年6月,英国侵略中固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是哪年签订的?有什么性质?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1842年。
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中国赔款2100万元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鸦片战争爆发于哪一年?结果怎样?对中国有何影响?答: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结果: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
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到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割去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领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领土。
2、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第十八课全面内战的爆发1、重庆谈判:1945年8月、重庆。
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
谈判的背景: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
谈判的目的:国民党方面:①为了赢得准备内战时间②缓解国内外反内战呼声压力③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共产党方面:①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②揭露蒋介石的阴谋。
谈判的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谈判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全面内战的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
结果: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
第十九课走向战略进攻1、陕甘宁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中共方针:诱敌深入。
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
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华东野战军粉碎重点进攻:时间:1947年3月;地点:山东孟良崮;共产党指挥者:陈毅、粟裕;作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国民党指挥者:顾祝同;作战部队:(“七十四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师长-张灵甫)结果: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
②土地改革的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土地改革的结果:这些规定,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1.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2.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二十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1、国统区的危机:①国统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权把大量的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财政赤字惊人。
人民解放战争责编、撰稿:福州八中骆志煌学习指导本单元叙述的史实从1945年8月至1949年10月,这时期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集团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订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发动内战,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中共争取和平民主,打退国民党进攻,最终建立起新民主主义国家,维护了广大人民利益。
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负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主是在军事战线上进行的)。
整体来看,中共与国民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斗争中中共反蒋与抗美结合,前线斗争与后方土改结合,中共一线斗争与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结合,最终以弱胜强,赢得新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
具体而言,这个时期可分成三个阶段: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1945.9-1946.6)1.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当时,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的美国,企图建立在世界的统治地位,为了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它对华采取了"扶蒋反共"的基本政策,全力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2.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为欺骗舆论,他们一开始就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
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的真面目,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重庆举行了和平谈判,并签署了包括坚持避免内战等内容的《双十协定》。
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3.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是不会改变的,随着其内战准备工作的完成,他终于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大举进攻,发动了全面内战。
二、战略防御阶段(1946.6一1947.6)1、内战爆发后,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毛泽东转战陕北2、与此同时,国民党政府的倒行逆流,激起了国统区人民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的怒潮,民主党派在政治上出现新转折,由中间道路转向反蒋,这一切成为配合解放区斗争的第二条战线。
《中共党史》课程考试大纲(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编码:110021302X学时:120 学分:8学分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笔试额外携带的考试工具:无考试持续时间:110分钟成绩构成:本课程考试采用书面笔答闭卷形式,试卷满分为100分。
学生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两部分合成,其中平时成绩(考勤、平时作业和课程论文等)为100×30%,期末试卷成绩为100×70%。
一、课程简介:中共党史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研究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考试内容:导言(一)识记: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二)理解:中共党史的基本内容;中共党史的教学目(三)应用:学习中共党史的方法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第一节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识记: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二)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特点;旧民主主义革命(三)应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教训第二节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识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二)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意义;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应用: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识记:共产主义小组;党的民主革命纲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二)理解: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中共一大的意义(三)应用: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的教训第二章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大革命时期第一节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一)识记:西湖会议;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沙面罢工(二)理解:革命统一战线方针;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共四大(三)应用:新三民主义第二节全国革命高潮的兴起与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一)识记:五卅运动;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北伐战争;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二)理解:《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三)应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第三节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和大革命的失败(一)识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五月指示“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二)理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三)应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第三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节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一)识记:中国革命的低潮;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三湾改编(二)理解: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南昌起义的意义(三)应用:六大的主要内容第二节发展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一)识记:古田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二)理解:古田会议决议;土地革命路线(三)应用:建立农村红色政权必要性;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三节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红军长征的胜利(一)识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宁都起义;“左联”;遵义会议(二)理解: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的意义(三)应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遵义会议是党史的转折点第四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一)识记: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二)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三)应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第一节全民族奋起抗战(一)识记:卢沟桥事变;洛川会议;平型关大捷;六届六中全会(二)理解: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三)应用: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第二节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国民党投降反共活动(一)识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二)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新民主主义论》(三)应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三节党战胜困难,坚持抗战和巩固解放区(一)识记:十大政策;日军在华北的“治安强化运动”(二)理解:延安整风内容、方针;大生产运动的作用(三)应用:延安整风的必要性;延安整风的意义第四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识记:解放区军民的局部反攻;抗战胜利(二)理解: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三)应用:中共七大主要功绩;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第五章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第一节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一)识记: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一二·一”惨案;“较场口事件”;《五四指示》(二)理解:战后国内外政治形势;重庆谈判的焦点;政治协商会议(三)应用:重庆谈判的意义第二节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一)识记:苏中七战七捷;莱芜战役;《中美商约》;北平抗暴运动(二)理解:必须打败蒋介石的原因;第二条战线第三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一)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中国土地法大纲》;十二会议(二)理解: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意义;第三条道路第四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一)识记:济南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共同纲领》(二)理解:《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三)应用:七届二中全会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基本经验第六章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第一节新民主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一)识记:西藏和平解放;七届三中全会;抗美援朝;土改(二)理解:建国初期的形势;建国初期的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三反”、“五反”运动(三)应用:七届三中的意义;国民经济恢复的经验第二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识记: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届人大;七届四中全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二)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节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识记:互助组;合作社;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论十大关系》(二)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可能性;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三)应用:八大的历史功绩;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经验第七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第一节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一)识记: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二)理解:1.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2. 一五计划成就(三)应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及其解决方法第二节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过程中的曲折(一)识记:八大二次会议;北戴河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郑州会议;上海会议(二)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庐山会议;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第三节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和发展(一)识记:八届九中全会;七千人大会;西楼会议;八届十中全会;《前十条》;《二十三条》;《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二)理解: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单干风”;“翻案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成就(三)应用:十年社会主义的重要成就;十年社会主义的主要经验第八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一节“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国大动乱(一)识记:《二月提纲》;《五一六通知》;“十六条”;“二月抗争”(二)理解:“彭罗陆杨”;“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红卫兵运动;“一月风暴”;中共九大第二节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党纠正“左”错误的努力与挫折(一)识记:“两个估计”;九届二中全会;“九一三”事件(二)理解:“斗、批、改”(三)应用: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方面工作的转机第三节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一)识记:四届人大;“四五运动”(二)理解:“批林批孔”运动;“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三)应用:各条战线的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第九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第一节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一)识记:“两个凡是”(二)理解:经济建设的新失误(三)应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第二节党的十一届三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识记:中央工作会议;四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五中全会(二)应用:十一届三全会——伟大的历史转折;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确立(一)识记:“一国两制”;十二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十二届六中全会(二)理解:十二大的功绩;十三大;“三步走”;初级阶段理论(三)应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四节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识记:十三届七中全会;邓小平理论(二)理解:治理整顿;十五大的主要内容(三)应用:十四大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基本题型及评分标准:(一)基本题型(1)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的字母写到答题纸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五章第二篇内容《中国共产党简史》是按照党中央部署,为配合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编写的党史简明读本。
《中国共产党简史》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严格遵守两个“历史决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忠实记录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的历史功绩,系统总结了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宝贵经验,集中彰显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淬炼锻造的伟大精神,是全党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的重要读物。
本书由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音频专辑由人民出版社组织录制。
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的全面展开,国民经济的恢复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党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
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在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党决定分别不同情况,用更长的时间,采取适合各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措施来完成民主改革任务。
在西藏地区,中央决定由西藏地方政府自动进行改革,并耐心等待各种条件的成熟。
后因1959年西藏上层统治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中央在平叛的同时,应广大农奴和进步上层人士的要求,开始在西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至1960年10月基本完成。
这标志着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改革基本结束。
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的基本完成,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使深受剥削压迫的中国农民获得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摆脱千百年来封建宗法的人身束缚,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中共党史》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共党史学分: 4 总学时:72适用专业: 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门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掌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通过教学,使同学们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导言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熟悉中共党史的主要内容,掌握中共党史学习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内容:一、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二、学习中共党史的目的和方法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状况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中国革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胜利;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熟悉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了解党在创立时期的活动及其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二、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其教训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节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早期的工人运动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四、中国工人运动的第—次高潮五、党在创立时期的经验教训第二章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我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以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学习我党和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和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认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核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认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及其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总结第一次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