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yi
- 格式:ppt
- 大小:4.08 MB
- 文档页数:75
高中生物必修2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备课时间]:2012年3月12日[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能力目标:1.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情感目标: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关键] 理解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教学方法] 导学案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课型] 新课[课时按排] 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案一、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初步了解萨顿的假说,初步把握类比推理法,并尝试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二、预习内容1、萨顿的假说(1)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2)推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__完整__性和___独立___性。
a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___________。
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
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3)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及实验材料:果蝇的优点是:容易饲养,繁殖周期智短,有许多相对性状(2)实验及结果分析:观察图2—8(3)摩尔根的假设:观察图2—9a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用表示)在X 染色体上,而Y 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训练案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 B
[解析]摩尔根首先用果蝇作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答案] D
[解析]误认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了性染色体的改变,由XX―→XY,实际上是错解了遗传原理。
环境条件只是影响了性别的分化,但并没有改变染色体或遗传物质的种类。
所以,这对抱对的雌雄性,性染色体组成都是XX,因此其后代也应都是XX型,在条件适宜时,发育成的蛙自然只有雌蛙了。
3、[答案] D
4、[答案] C
[解析]现在分子生物学可采用荧光标记法,测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5、[答案] D
6、[答案] A
[解析]萨顿的实验材料是蝗虫,而摩尔根的实验材料是果蝇。
二、非选择题
7、[答案](1)形态结构完整独立(2)对对一条一个(3)父方母方父方母方(4)自由组合自由组合
8、[答案](1)显(2)性状分离(3)全部为红眼一半红眼,一半白眼(4)X w Y X W Y X W X W 或X W X w。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评课稿1. 引言本评课稿旨在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中的《遗传与进化》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进行评价,分析该课程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教材内容分析《遗传与进化》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是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介绍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组成和分布。
主要内容包括:• 2.1 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介绍了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染色体的组成,包括染色体的核心部分-染色质,以及染色体上的基因。
• 2.2 基因的分布与排序:讲解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方式,包括单基因和多基因的排列方式,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顺序。
• 2.3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变异:探讨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变异形式,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以及变异对遗传的影响。
3. 教学目标分析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理解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方式和排序规律;•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变异形式和对遗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这些教学目标,学生将能够在遗传和进化的领域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重要性和变异对遗传的影响。
4. 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4.1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结构和染色体突变的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布和变异的思考和讨论。
• 4.2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使用图示、动画等多媒体资料,形象生动地展示染色体的结构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 4.3 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或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5. 教学反馈分析根据教学反馈,本课程存在以下优点和不足:5.1 优点•教学目标明确:通过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可以明确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遗传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相关生物学现象,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巩固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作业内容(一)复习巩固1. 要求学生复习并熟记基因、染色体、遗传等相关概念的定义与特性。
2. 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遗传过程中的作用。
(二)知识点掌握1. 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整理出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基因的遗传与染色体遗传的关联性。
2. 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在遗传中的作用及其对生物体表型的影响。
(三)实践应用1. 设计实验作业,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或利用生物学软件模拟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离与组合过程。
2. 布置小组讨论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现象,如人类遗传病等。
三、作业要求1. 复习巩固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复习,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知识点掌握部分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整理出详细的学习笔记,并完成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3. 实践应用部分要求学生在完成模拟实验或小组讨论后,提交详细的实验报告或小组讨论记录,并附上对相关遗传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4. 所有作业需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他人作品。
如有需要帮助的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或老师进行讨论。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应用的创新性和分析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2. 评价方式: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作业进行评分和反馈。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对错误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标注,并提供修改意见。
2. 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作业讲评,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对个别问题则进行个别辅导。
3. 鼓励学生将作业中的疑问和困惑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以促进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典例导悟】【典例1】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B、b),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R、r)。
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1)控制黑身与灰身的基因位于_______;控制红眼与白眼的基因位于_________。
(2)雌性亲本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__________,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___________。
(3)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红眼的雌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
(4)子代雄蝇中,灰身白眼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黑身红眼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规范解答】此题主要考查果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具体分析如下:答案:(1)常染色体X染色体(2)BbXRXr、灰身红眼BbXRY、灰身红眼(3)1∶5 (4)BBXrY或BbXrY bbXRY【互动探究】(1)此题涉及的果蝇的两对性状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2)若有纯合的红、白眼雌雄果蝇各1只,简要说明能否通过一代杂交实验确定控制红、白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提示:(1)是。
因为子代中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2)能。
取红眼雌雄果蝇与白眼雌雄果蝇进行正交和反交(即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红眼雄果蝇×白眼雌果蝇),若正反交后代性状一致,则该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后代性状表现不一致,则该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典例2】某种昆虫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直翅(B)对弯翅(b)为显性,有刺刚毛(D)对无刺刚毛(d)为显性,控制这3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
现有这种昆虫,个体基因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与残翅、直翅与弯翅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
(2)该昆虫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
第2 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学习目标定位:主备人:周其飘1 .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 .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 .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探究主题1 萨顿的假说【自主学习】1、内容:基因是由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上。
1、根据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试分析基因与染色体和DNA间的关系。
2、根据萨顿假说,请在下面流程图的染色体旁标注相关基因来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探究主题2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自主学习】1、实验现象2、实验现象的解释3、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
4、实验结论:基因在上。
5、发展:一条染色体上有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排列。
【合作探究】1、果蝇细胞内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吗?简要分析其原因。
2 .结合实际分析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哪些。
3.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其中W 基因控制红色,w 基因控制白色,试探究一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能否出现白眼雌果蝇。
探究主题3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是否一定会分开?非等位基因是否一定能自由组合?2、结合所学知识,用图示表示两大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1)用图示描绘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2)用图示描绘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所有生物的基因都遵循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吗?典型例题导学已知果蝇中灰身与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B、b),红眼鱼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R、r)。
现有两只亲代果蝇杂交得到以下子代类型和比例:(1)控制黑身与灰身的基因位于;控制红眼鱼白眼基因位于。
(2)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以及表现型为,雄性亲本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为。
(3)子代表现型为灰身红眼的雌果蝇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4)子代雄果蝇中,灰身白眼的基因型为,黑身红眼的基因型为【解题思路】课堂达标评价1、大量事实表明,孟德尔发现看基因遗传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是平行的。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从基因和染色体层面解释新情景下的简单遗传现象。
2.科学思维:尝试用假说—演绎法分析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3.社会责任:认同摩尔根等科学家尊重科学事实,勇于否定自我的科学精神。
一、萨顿的假说1.假说内容: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
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项目基因染色体传递中的性质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存在方式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体细胞中成对的染色体(即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分配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自由组合1.实验者: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1)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有许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②易饲养,繁殖快;③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
(2)果蝇体细胞内染色体的组成:果蝇体细胞中共有4对染色体,其中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
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X,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
3.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
4.实验过程(1)实验现象现象分析P红眼(♀)×白眼()↓F1红眼(♀、)↓雌雄交配FF2红眼(♀、)∶白眼()=3∶1 ①红眼为显性性状。
②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
③F2中白眼果蝇只有雄果蝇(2)提出问题白眼性状的表现为何总与性别相关联?(3)实验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5)测交实验①测交预期F2中的白眼雄果蝇和F1中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然后选取子代中的白眼雌果蝇再和F1中的红眼雄果蝇杂交。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干系,明确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真实的;掌握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在遗传学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对遗传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分析,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是真实的,染色体行为与基因表达的干系。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诠释遗传学现象,建立染色体与基因的正确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染色体染色实验的试剂和设备,PPT课件,实物展示台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以辅助教学。
3. 安排教学时间:本课时为第一课时,时间安排为45分钟。
4. 安排学生预习:提前安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为教室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谱,引导学生思考遗传物质可能存在的位置,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基因在染色体上。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染色体染色实验,观察染色体与DNA的干系,通过实验结果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3. 讲解观点:详细诠释基因和染色体的观点,说明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基本单位,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同时,介绍染色体的组成、形态和功能。
4. 探究活动:设计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不同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并分析这些差别与生物性状的干系。
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染色体的干系,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5.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就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基因是如何通过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的,以及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干系。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人类遗传病与基因的干系,提高他们的医学素养。
6. 总结与反馈:最后,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基因在染色体上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教生物必修2同步教案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明学习目标1.基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相关事实,运用归纳、概括、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阐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
2.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角度,对孟德尔遗传规律作出现代解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敢于质疑、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聚焦·学案(一)科学家发现基因与染色体有哪些平行关系[助读教材]1.萨顿假说的内容基因(遗传因子)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萨顿假说的依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迁移应用]1.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是如何提出来的()A.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的B.通过蝗虫实验运用推理法提出的C.运用系统论分析法提出的D.通过果蝇红、白眼杂交实验提出的解析:选B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推理法,B正确。
2.萨顿在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提出了“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假说。
下列说法不符合其观点的是() A.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B.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C.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D.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Ⅱ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解析:选D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聚焦·学案(二)摩尔根如何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础—自主学习[助读教材]1.实验者:生物学家摩尔根等人。
2.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3.实验现象4.实验现象的解释(1)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2)遗传图解:F配子1/2X W1/2Y5.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基础巩固1最早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是( )A.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B.萨顿的蝗虫实验C.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D.水稻杂交实验答案:C2已知果蝇的体细胞内有4对同源染色体,根据萨顿的假说,下列关于该动物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果蝇的精子中含有成对的基因B.果蝇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基因C.果蝇的4对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的基因可以同时来自父方,也可以同时来自母方D.在体细胞中,基因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含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答案:D3右图是果蝇某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控制朱红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B.控制白眼和朱红眼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的每个细胞中都能表达D.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答案:D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DNA都在染色体上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其上的基因的行为一致C.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一一对应D.以上说法均正确解析:细胞中的DNA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此外在细胞质中的叶绿体、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DNA。
正常情况下,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但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中,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
答案:B5下列哪项自交后代会出现分离比为9∶3∶3∶1的遗传现象?( )答案:C6下列不能说明基因与染色体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A.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B.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C.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也自由组合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解析: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
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条。
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