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融合蛋白在药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771.81 KB
- 文档页数:7
fc融合蛋白长效原理
FC融合蛋白是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技术,它可以将药物与结合抗体融合在一起,形成长效药物,延长其在体内的存在时间,从而增强其治疗效果。
其长效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FC融合蛋白可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降低其代谢和排泄,从而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这是因为FC融合蛋白可以借助抗体结合部位与靶细胞结合,而抗体的结合能力往往比较强,可以增强药物与靶细胞的结合度。
同时,FC融合蛋白还可与Fc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进一步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
其次,FC融合蛋白还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从而提高其靶向性和治疗效果。
一些药物本身往往易于被代谢和排泄,因此难以积累到治疗所需的浓度,也就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而FC融合蛋白可以通过结合抗体的作用,将药物紧密地结合在抗体上,这样药物就可以更加靶向性地进入到肿瘤细胞中,从而增加了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浓度,提高了治疗效果。
另外,FC融合蛋白还可以通过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来达到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FC融合蛋白可以激活免疫细胞,从而增加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FC融合蛋白还可以减轻免疫细胞
的负担,防止其过度激活导致细胞毒性。
总的来说,FC融合蛋白的长效原理主要是通过结合抗体和Fc受体的
作用,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同时还可以改变药物的分布情况,在治疗癌症等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
展和进步,FC融合蛋白技术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张莉;刘倩倩;吴长玲;王鹏;徐幸莲;韩敏义【摘要】多酚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而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抑菌等多种生理功效,在食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酚与蛋白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改变了两者的营养特性与功能结构,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可以获得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结合部位、作用力类型、结合位点数、多酚与蛋白结合后引起蛋白构象与生理功能变化以及外界条件对多酚-蛋白结合的影响等信息.本文主要综述了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展,包括分子对接技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温滴定量热法、拉曼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综述发现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优势与局限性,使用多种方法结合分析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关系.【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24【总页数】6页(P340-345)【关键词】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作者】张莉;刘倩倩;吴长玲;王鹏;徐幸莲;韩敏义【作者单位】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肉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5.1多酚是植物体内复杂酚类的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具有抗氧化、降血压、抗癌、抑菌消炎、抗辐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生理功能[1-4],现已成为科学界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多酚能与多糖、蛋白质、生物碱等多种化合物结合,其中蛋白质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内功能性高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主题以及研究背景。
本文旨在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相关研究进展。
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对于血小板的产生和成熟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其天然来源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开始利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重组血小板生成素的合成和改造,以满足临床需求。
近年来,拟肽-fc融合蛋白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设计策略备受关注。
拟肽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序列,而Fc区域则是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域,可以增强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和药效。
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Fc区域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在体内的半衰期和药效,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临床应用的潜力。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开始,系统地介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和拟肽-fc 融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重点讨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前景,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总之,本文将通过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深入研究,为临床医学领域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对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旨在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为题,旨在对该融合蛋白的研究进行全面的介绍和归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相关背景和研究现状。
接着,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文章结构,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每个章节的内容。
最后,我们将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提供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研究的新的视角和思考。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依次展开讲述背景介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以及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拟肽-fc融合蛋白的研究进展。
在背景介绍中,我们将介绍与本课题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以便读者对该课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fc融合蛋白纯化 pmsf处理FC融合蛋白纯化 PMSF处理FC融合蛋白纯化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纯化方法,它可以通过融合表达FC标签来方便地纯化目标蛋白。
而PMSF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保护剂,可以有效地保护蛋白质免受蛋白酶的降解。
在FC融合蛋白纯化过程中,首先需要将目标蛋白的编码序列与FC 标签的编码序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融合蛋白编码序列。
然后,将这个融合蛋白编码序列导入到适合的宿主表达系统中,例如大肠杆菌等。
通过诱导表达,融合蛋白可以在宿主细胞中大量产生。
接下来就是纯化融合蛋白。
一种常用的纯化方法是利用FC标签对融合蛋白进行亲和纯化。
FC标签具有与特定亲和树脂结合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这种特性将融合蛋白与其他非融合蛋白分离开来。
通常,我们可以使用预先包装好的亲和树脂柱进行纯化,将融合蛋白选择性地吸附到树脂上,然后通过洗脱步骤将其从树脂上洗脱下来。
在纯化过程中,PMSF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MSF是一种强效的蛋白质保护剂,可以抑制蛋白酶的活性,从而保护融合蛋白不被降解。
在融合蛋白纯化过程中,PMSF通常被添加到各个步骤中以确保蛋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例如,在细胞破碎过程中,添加PMSF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胞内的蛋白酶活性,防止目标蛋白被降解。
此外,在柱洗脱步骤中,也可以添加PMSF来保护蛋白。
虽然PMSF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保护剂,但是它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PMSF在溶液中的浓度应该适中,过高的浓度可能对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PMSF是一种有毒物质,使用时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皮肤和吸入。
另外,PMSF的溶解度较低,通常需要在有机溶剂(如DMSO)中进行预先溶解,然后再加入到溶液中。
总结起来,FC融合蛋白纯化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纯化方法,可以利用FC标签对融合蛋白进行亲和纯化。
PMSF作为一种蛋白质保护剂,在纯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蛋白不被降解。
然而,在使用PMSF时需要注意其浓度、安全操作和溶解度等问题。
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公告栏)一、项目名称长效治疗II型糖尿病用Exendin 4 Fc 融合蛋白JY09注射液的开发二、候选单位1、北京东方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候选人1、白义 ;2、孙宇石;3、张利萍四、项目简介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数据,全球糖尿病的患者人数为4.25亿,患病率8.8%,而我国糖尿病患者数为1.14亿,患病率高达9.7%,居全球首位,且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
目前,T2DM的治疗主要口服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注射,存在需频繁给药、疗效不佳、低血糖风险等缺点。
目前,GLP-1类药物已成为国际国内糖尿病指南和共识一致推荐的继二甲双胍之后首选药物, 但是国际GLP-1类上市的药物最长为一周给药一次,本项目JY09预期可实现10-14天给药1次,为世界领先水平。
北京东方百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长效治疗 II 型糖尿病用Exendin-4 Fc融合蛋白(JY09),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功能分子Exendin-4通过特异性的连接肽与IgG2亚型抗体的Fc融合研制成了新一代GLP-1类似物,在保持Exendin-4天然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其生物半衰期,克服了第一代GLP-1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短、使用频繁的缺点。
JY09为我国首个自创GLP-1类似物,该药物可促进血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降低低血糖风险),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餐后胃排空、食欲,刺激胰岛素分泌细胞-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抑制其凋亡,修复胰岛功能等。
此外,还表现出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敏感性、降低患者体重以及在使用后可带来的心血管获益等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从根本上治疗或改善T2DM。
JY09属于1类生物新药,获得了中国、美国、欧盟、欧洲、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明专利授权,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产品。
JY09已经进入临床研究(临床批件号2016L04254),目前已完成临床I期研究,正在开展II期临床。
阿柏西普类似药电荷异构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安红;刘万卉;沈振铎;沙春洁;杨博璐;赵燕燕【摘要】阿柏西普类似药是一种全人源化的重组Fc融合蛋白,经过protein A柱纯化后分离制备得到3个等电点(pI)逐渐升高的电荷异构体组分,分别为Fr 1、Fr 2和Fr 3;采用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分子排阻色谱、肽图分析、寡糖分析和唾液酸分析进行表征.从Fr 1到Fr 3,pI值升高可能是C端赖氨酸含量逐渐升高和唾液酸Neu5Ac含量依次降低的结果.单次静脉给药SD雄性大鼠进行药代动力学(PK)研究,通过与阿柏西普进行对照,观察不同电荷异构体的PK特性,并初步揭示了机理.结果表明:从Fr 1到Fr 3,组分的AUC0-t和t1/2逐渐降低,清除率增加,推测可能是由于唾液酸Neu5Ac的含量降低造成的,并建议阿柏西普类似药的研制过程中要控制唾液酸Neu5 Ac的含量.【期刊名称】《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年(卷),期】2019(032)003【总页数】5页(P250-254)【关键词】Fc融合蛋白;阿柏西普;电荷异构体;药代动力学【作者】安红;刘万卉;沈振铎;沙春洁;杨博璐;赵燕燕【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5;烟台大学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5;山东绿叶生命科学集团长效靶向药物传递系统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5;山东绿叶生命科学集团博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5;山东绿叶生命科学集团长效靶向药物传递系统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264005;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中国南京211100;烟台大学新型制剂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烟台 264005;山东绿叶生命科学集团博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7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抗体类药物,包括Fc融合蛋白,在临床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心血管疾病和器官移植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3月,已有超过60个抗体类药物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上市,其中有9个是Fc融合蛋白药物[1].阿柏西普 (Aflibercept) 是一种全人源化的重组Fc融合蛋白,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1的第2结构域和VEGFR-2的第3结构域与人IgG1的恒定区融合而产生[2-3],因此对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的亲和力远远高于第一代抗VEGF药物,从而有效地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4].2011年,阿柏西普在美国上市,目前在FDA已获批了4个适应证,包括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5].本实验室开展了阿柏西普类似药的开发研究,发现经过proteinA柱纯化后的蛋白具有较宽的等电点 (pI) 范围,为6.7~9.2,而阿柏西普的pI范围为6.7~8.1,即存在多种电荷异构体.已知电荷异构体作为一种关键质量属性 (CQA),可能潜在的影响药代动力学 (PK) 特性以至于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6-8].因此,把经过protein A柱纯化后的蛋白作为起始材料,制备得到3个具有不同pI范围的电荷异构体组分,按pI值从低到高分别为Fr 1、Fr 2和Fr 3;采用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iCIEF)、分子排阻色谱 (SEC) 和肽图分析对3个电荷异构体组分进行表征,并检测其寡糖和唾液酸含量.单次静脉给药SD雄性大鼠进行PK研究,通过与阿柏西普进行对照,观察不同电荷异构体的PK性质,并初步揭示了机理.1 实验部分1.1 材料使用弱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将经过protein A柱纯化阿柏西普类似药细胞收获液得到的蛋白作为起始材料,pI范围为6.7 ~ 9.2,分离制备得到3个pI不同的电荷异构体组分,按pI值从低到高分别命名为Fr 1、Fr 2和Fr 3; 阿柏西普购自SANOFI. 1.2 仪器405LS洗板机购自BIO-TEK公司;Infinite F50酶标仪购自TECAN公司;PHMP-4孵化箱购自三洋公司;Heraeus Multifuge XIR 离心机和Fresco21微量台式离心机均购自Thermo Fisher公司;Advantage A10 Milli-Q超纯水制备仪购自Millpore公司1.3 试剂PBST pH值7.4、PBS pH值7.4、牛血清白蛋白 (BSA) 购自Sigma;TMB microwell peroxidase substrate、过氧化物酶底物B、TMB过氧化物酶底物均购自KPL;捕获抗原rhVEGF购自RD;二抗Anti-Human IgG购自Sigma;85% 磷酸购自天津市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1.4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的清洁级SD大鼠,16只,雄性,年龄8周,体重约250 ± 10 g,由济南朋悦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1.5 动物试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Fr 1、Fr 2、Fr 3和阿柏西普组,给药剂量10 mg/kg,给药体积0.4 mL/kg,尾静脉注射.给药前禁食12 h,自由饮水,给药后3 h,统一进食,进食时间分别在首次给药前 (0) 及给药后5 min、30 min、6 h、24 h、2 d、3 d、7 d、10 d、14 d、17 d、21 d、24 d、28 d、35 d、42 d.从大鼠的眼眶静脉丛采血略大约0.35 mL,血液置于预冷的肝素化的抗吸附离心管中,混匀后,4 ℃,3 000×g 离心5 min后,取上清液至另一抗吸附离心管中,-70 ℃保存待测.为避免时间影响,除第一天外,其他采样时间为早上9:00左右.本实验有关动物实验方案已获得烟台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1.6 血浆药物浓度的测定首先,将0.2 μg/mL抗原加入到96孔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中,100 μL/孔,4 ℃过夜.用PBST 300 μL/孔洗涤4次.然后加入1% BSA/PBS,200 μL/孔,37 ℃孵育1 h.加入空白、标液、质控(QC) 样品和血浆样品(复孔),100 μL/孔,37 ℃,1 h.再用PBST 300 μL/孔洗涤4次.加入1∶5 000稀释的猴血浆吸附的羊抗人-HRP二抗100 μL/孔,37 ℃孵育1 h,随后进行另一次洗涤.然后,将100 μL 四甲基联苯胺(TMB) 过氧化物酶底物 [Kirkegaard&Perry Labs (KPL) 50-76-0]和过氧化物酶溶液B,0.02%过氧化氢 (KPL 50-65-00) 的1∶1混合物添加到每个孔中.温育30 min后,加入100 μL 1 mol/L磷酸终止反应,颜色由蓝绿色变为黄色.使用酶标仪在可见光 450 nm和630 nm处读数.采用四参数拟合分析数据.2 结果和讨论Fr 1—Fr 3的iCIEF、SEC和唾液酸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测得Fr 1—Fr 3的pI范围分别为6.7~7.7、7.3~8.4和7.5~9.2;且pI> 8.14的碱性电荷异构体含量逐渐增加;单体百分比分别为98.7%、98.8%和96.5%,表明Fr 1—Fr 3均具有相对较高的单体纯度.从Fr 1到Fr 3,唾液酸Neu5Ac的物质的量的比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损失了含唾液酸Neu5Ac的糖链造成的.因此,推测从Fr 1到Fr 3,pI升高可能与唾液酸Neu5Ac的含量依次降低也有关.同样未观察到唾液酸Neu5Gc,表明不存在潜在的免疫原性.表1 Fr 1—Fr 3的iCIEF、SEC和唾液酸分析结果Tab.1 Result of iCIEF,SEC and sialic acid analysis for Fr 1-Fr 3检测项Fr 1Fr 2Fr 3 pI范围6.7~7.77.3~8.47.5~9.2 pI>8.1碱性电荷异构体比例/%025.595.1 单体比例/%98.798.896.5 Neu5Ac物质的量的比(nSA∶nprotein)11.15.51.7肽图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Fr 1—Fr 3均含有5种翻译后修饰 (PTMs),分别为C-末端赖氨酸 (CTL)、甲硫氨酸氧化、天冬酰胺脱酰胺、天冬氨酸异构化和去糖基化.且CTL的比例从50.5%依次增加至66.2%;5个糖基化位点的去糖基化比例依次变大(N36,从0.1%~0.3%;N68,从23.7%~41.7%;N123,从0.1%~0.5%;N196,从0.9%~11.3%;N282,从0.5%~6.4%).甲硫氨酸氧化、天冬酰胺脱酰胺和天冬氨酸异构化在各组分之间没有显著变化.这些结果表明,从Fr 1到Fr 3,pI升高可能是由于CTL含量和去糖基化比例显著增加造成的.表2 Fr 1—Fr 3的肽图分析结果Tab.2 Result of peptide mapping analysis for Fr 1-Fr 3 %PTMs位点Fr 1Fr 2Fr 3 CTL比例50.558.466.2 去糖基化比例T3(N36)0.10.10.3T9(N68)23.730.941.7T13(N123)0.10.10.5T24(N196)0.92.91 1.3T32(N282)0.51.66.4 甲硫氨酸氧化比例T110.09.89.9T228.88.68.7T289.59.59.6T482.42.32.3 天冬酰胺脱酰胺比例T1019.219.219.3T120.50.50.4T330.50.60.6T431.01.11.1T444.84.84.7T480.80.80.9 天冬氨酸异构化比例T140.20.30.3 T210.10.20.2 T300.10.20.2寡糖分析的结果见表3,表明:Fr 1—Fr 3均含有14种糖型,没有检测到含潜在免疫原性的糖型,如Neu5Gc、Gal-α-1和3Gal.糖型Man5的含量有轻微升高趋势(从8.6%~24.8%),但其作为中性糖不影响pI值.其他糖型的含量在各个组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使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测定单次静脉给予Fr 1、Fr 2、Fr 3和阿柏西普至SD雄性大鼠后的血浆药物浓度.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在0.469~3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其中r为0.999;回收率、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范围分别为86.4%~113.2%、2.1%~7.9%和4.3%~10.6%.以上数据均符合方法学验证的要求.表3 Fr 1—Fr 3的寡糖分析结果Tab.3 Result of oligosaccharide analysis for Fr 1-Fr 3 %糖型各组分中的比例Fr 1Fr 2Fr 3 G02.93.02.8 G0F12.512.612.5 Man58.613.324.8 G1 a/b1.01.11.0 G1F a/b8.07.97.8 G25.65.75.5G2F7.47.57.4 M5A1G10.10.10.1 G2S18.18.07.9 G2FS115.916.015.8M5A1G1S10.30.20.2 G2S23.02.92.8 G2FS210.510.410.3 others16.111.31.1 Fr 1—Fr 3和阿柏西普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如图1所示.使用Phoenix WinNonlin 6.3 非房室分析 (NCA)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其中,关键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t)、清除率 (CL)、半衰期 (t1/2),结果如表4所示.阿柏西普的AUC0-42d为231 ± 43(μg/mL)·d,t1/2为4.14 ± 2.0 d,CL为44.3 ± 7.2 mL/d/kg.与阿柏西普相比,Fr 1的AUC0-42d,t1/2和CL值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看作是阿柏西普的类似物;Fr 2的AUC0-42d降低到17.1 ±4.5(μg/mL)·d,t1/2降低到3.43 ± 1.8 d,CL升高到618 ± 161 mL/d/kg;Fr 3的AUC0-42d降低到2.49 ± 0.55(μg/mL)·d,t1/2降低到0.365 ± 0.066 d,CL升高到4 125 ± 880 mL/d/kg.表明:从Fr 1到Fr 3,组分的AUC0-42d和t1/2逐渐降低,CL逐渐升高,即PK特性逐渐变差.图1 Fr 1—Fr 3和阿柏西普的血浆药物浓度-时间曲线(mean ± SD, n=4)Fig.1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profiles of Fr 1-Fr 3 and Aflibercept (mean±SD, n=4)表4 Fr 1—Fr 3和阿柏西普的关键血浆PK参数(mean ± SD, n=4)Tab.4 Key plasma PK parameters of Fr 1-Fr 3 and Aflibercept (mean ± SD, n=4)PK参数阿柏西普Fr 1Fr 2Fr 3 AUC0-42d/(μg·mL-1·d)231 ± 43241 ± 2417.1 ± 4.52.49 ± 0.55 CL/(mL·d-1·kg-1)44.3 ± 7.241.7 ± 4.4618 ± 1614125 ± 880 t1/2/d4.14 ± 2.04.56 ± 1.53.43 ± 1.80.365 ± 0.066基于上述结果,Fr 1—Fr 3的主要差异包括CTL、Man5和唾液酸Neu5Ac含量的差异,如表5所示.从Fr 1到Fr 3,虽然Man5含量有升高趋势,但其作为中性糖不影响pI.且研究表明,Man5可能会增加单克隆抗体的CL[9],但不是影响Fc融合蛋白PK性质的关键糖基化模式[10-12].肽图分析和唾液酸分析的结果表明,从Fr 1到Fr 3,pI升高可能是由于CTL含量逐渐升高和唾液酸Neu5Ac含量依次降低造成的.然而,文献报道,CTL通过血液中羧肽酶的内源性循环从注射的抗体中快速去除,因此对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影响极小[13].另有研究表明,唾液酸Neu5Ac对降低Fc融合蛋白的CL至关重要,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掩盖半乳糖 (Gal) 以防止相关蛋白被肝脏中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ASGPR) 识别并移除[14-15].因此,推测从Fr 1到Fr 3,组分的AUC0-t和t1/2逐渐降低,CL逐渐升高,可能是由于唾液酸Neu5Ac含量降低造成的.表5 Fr 1—Fr 3的主要差异比较Tab.5 The comparison of major differences of Fr 1-Fr 3检测项Fr 1Fr 2Fr 3 CTL比例/%50.558.466.2 Man5比例/%8.613.324.8 Neu5Ac物质的量的比(nSA∶nprotein)11.15.51.73 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从Fr 1到Fr 3,pI升高可能是CTL含量逐渐升高和唾液酸Neu5Ac 含量依次降低的结果;组分的AUC0-t和t1/2逐渐降低,CL逐渐增加,推测可能是由于唾液酸Neu5Ac的含量降低造成的.因此,在阿柏西普类似药的研制过程中,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要控制唾液酸Neu5Ac的含量.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ZHU L, GUO Q, GUO H Z, et al. Versatile characterization of glycosylation modification in CTLA-Ig fusion protein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MAbs, 2014, 6 (6): 1474-1485.[2] FOSS S, GREWS A, SAND K M, et al. Enhanced FcRn-dependent transepithelial delivery of IgG by Fe-engineering and polymerization[J]. Contml Release, 2016, 10 (223): 42-52. [3] HOLASH J, DAVIS S, PAPADOPOULOS N, et al. VEGF-Trap: a VEGF blocker with potent anti-tumor effect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 2002, 99 (17):11393-11398.[4] MORE A S, TOPRANI V M, OKBAZGHI S Z,et al. Correlating the impact of well-defined oligosaccharide structures on physical stability profiles of IgG1-Fc glycoforms[J].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6,105 (2):588-601.[5] PERKINS S L, COLE S W. Ziv-aflibercept (Zaltrap)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 Ann Pharmacother, 2014, 48 (1): 93-98.[6] HONG G Y, BAZIN-REDUREAU M I, SCHERRMANN J M. Pharmacokinetics and organ distribution of cationized colchicine-specific IgG and Fab fragments in rat[J]. PharmSci,1999,88(1):147-153.[7] RODWELL J D, ALVAREZ V L, LEE C, et al. Site-specific 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vitro and in vivo evaluations[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6, 83(8):2632-2636.[8] GANGOPADHYAY A, PETRICK A T, THOMAS P. Modification of antibody isoelectric point affects biodistribution of 111-indium-labeledantibody[J]. Nucl Med Biol,1996,23(3):257-261.[9] GOETZE A M, LIU Y D, ZHANG Z, et al. High-mannose glycans on the Fc region of therapeutic IgG antibodies increase serum clearance in humans[J].Glycobiology,2011,21(7):949-959.[10] LIU L M, GOMATHINAYAGAM S, HAMURO L, et al.The impact of glycosylation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 TNFR2: Fc fusion protein expressed in glycoengineered pichia pastoris[J]. Pharm Res,2013,30(3):803-812.[11] BOSWELL C A, TESAR D B, MUKHYALA K, et al. Effects of charge on antibody tissue distribution and pharmacokinetics[J]. Bioconjug Chem,2010,21(12):2153-2163.[12] KHAWLI L A, GOSWAMI S, HUTCHINSON R, et al. Charge variants in IgG1: isolation,characterization, in vitro binding properties and pharmacokinetics in rats[J].MAbs,2010,2(6):613-624.[13] LIU H C, BULSECO G G, SUN J. Effect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o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a recombinant monoclonal antibody[J]. Immunol Lett,2006,106(2):144-53.[14] SUEN K F, TURNER M S, GAO F, et al. Transient expression of an IL-23R extracellular domain Fc fusion protein in CHO vs. HEK cells results in improved plasma exposure[J]. Protein Expr Purif, 2010,71(7):96-102.[15] BUMBACA D, BOSWELL C A, FIELDER P J, et al. Physi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ntibody therapeutics[J]. AAPSJ,2012,14(3):554-558.。
【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深度与广度】一、引言在当下医学领域,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备受关注。
它是一种以融合蛋白形式存在的生物制剂,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理学效应,对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对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深度探讨1. 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定义和结构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是一种由人类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结合部分和人类IgG1型Fc段组成的融合蛋白,在体外表现出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高亲和力和中和效应。
其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独特效应。
2. 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药理学作用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能够与游离态和细胞膜结合型TNF-α结合,从而中和其生物活性,对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等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其独特的药理学作用机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探讨。
3. 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和进展近年来,针对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的临床应用逐渐扩展,不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表现出潜在的效果,对于其临床应用的进展我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
三、广度分析1. 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等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对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我们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探讨和分析。
2. 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前景除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外,重组人二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在一些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展现出了积极的作用。
什么是Fc融合蛋白?
Fc融合蛋白是一种新型的重组蛋白,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免疫球蛋白的Fc段结合到某种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功能蛋白分子上形成的,为原来的功能蛋白附加了抗体的性质。
Fc融合蛋白的优点
长效性
这类蛋白制成的药物在血浆内有比较长的半衰期,Fc 片段通过CH2-CH3 与FcRn 结合并呈pH 依赖性:在pH 7.4 的生理条件下,FcRn 与Fc 不结合;在细胞内涵体pH 6.0~6.5 的酸性条件下,两者结合,从而避免融合分子在细胞内被溶酶体等快速降解。
稳定性
Fc融合蛋白可以通过Fc 铰链区的二硫键连接形成稳定的二聚体,进一步通过对二硫键的基因工程改造和修饰,还可以使Fc 融合蛋白聚集成六聚体复合物。
Fc 区域可以独立折叠,保证伴侣分子体内外的稳定性。
简化纯化流程
疫苗领域
Fc融合蛋白的功能蛋白部分可以是细胞因子、毒素、受体、酶、抗原肽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得到相应的抗原以后加上Fc段作为抗原的运载工具,靶向结合上APC(表面能表达FcR),缩短抗原在血浆中的游离时间,减少蛋白酶对抗原的降解,提高抗原半衰期,从而加强抗原的呈递。
随着细胞内能够结合Fc并影响免疫反应的受体蛋白不断被发现,Fc融合蛋白类疫苗能结合的受体将不仅仅局限于APC,应用前景也将大大扩展。
其他应用Fc融合蛋白稳定性相较于单一的功能蛋白更好,并且可以通过Fc与protein A/G 的结合作用,将Fc融合蛋白绑定在连有protein A/G的固相载体上,构建蛋白微阵列或微。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675288.5(22)申请日 2019.07.25(71)申请人 安源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地址 201318 上海市浦东新区紫萍路908弄3号(72)发明人 董炤 周驰 张吉余 李媛丽 李强 (51)Int.Cl.C07K 19/00(2006.01)A61K 38/18(2006.01)A61K 38/26(2006.01)A61K 47/64(2017.01)A61P 1/16(2006.01)A61P 3/00(2006.01)A61P 3/04(2006.01)A61P 3/06(2006.01)A61P 5/50(2006.01)A61P 9/00(2006.01)A61P 9/10(2006.01) (54)发明名称FGF21 Fc融合蛋白、GLP-1 Fc融合蛋白及它们的组合治疗剂和用途(57)摘要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FGF21Fc融合蛋白。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GLP -1Fc融合蛋白。
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一种组合治疗剂,由包含FGF21Fc融合蛋白的第一药物组合物和包含GLP -1Fc融合蛋白的第二药物组合物所组成。
本发明的融合蛋白及其组合治疗剂在用于预防或治疗与心血管和/或代谢类疾病,在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糖尿病性心肌病等疾病模型中,都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1页序列表7页 附图7页CN 112279920 A 2021.01.29C N 112279920A1.FGF21Fc融合蛋白,其氨基酸序列:(1)如SEQ ID NO:4所述;或(2)与上述序列中的任何基本上相同(例如至少80%、85%、90%、92%、95%、97%、98%、99%或更高度相似的或具有一个或更多个氨基酸取代(例如保守性取代)、缺失和/或添加的序列)。
fc融合蛋白结构
Fc融合蛋白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如IgG、IgA等)的Fc片段与目标蛋白
序列融合而成的新型重组蛋白。
这种融合蛋白的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另一部分是目标蛋白序列。
免疫球蛋白的Fc片段与目标蛋白序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
一种新的重组蛋白。
这种融合蛋白的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域与功能,其中Fc片段能够影响融合蛋白的理化性质与生物学活性,而目标蛋白序列则
赋予这些蛋白质或肽段新的特性和功能。
此外,利用Fc区域的稳定性和免疫系统的Fc受体相互作用,可以增强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和半衰期。
这种融合蛋白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诊断试剂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Fc融合蛋白的文献,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fc融合蛋白长效原理1. 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蛋白质工程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
fc融合蛋白作为一种常见的工具蛋白,在药物研发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fc融合蛋白的长效原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2. fc融合蛋白的概述2.1 fc融合蛋白的定义fc融合蛋白是将IgG类抗体的结构域Fc与其他蛋白质进行融合得到的一类融合蛋白。
IgG抗体的Fc部分在体内循环时间较长,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溶性,因此将其与其他蛋白质融合可以延长后者的半衰期。
2.2 fc融合蛋白的应用领域fc融合蛋白由于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独特的抗体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治疗和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它可以用于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并提高药物的疗效。
3. fc融合蛋白的长效原理3.1 药物半衰期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体内持续存在时间的重要指标。
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代谢速度、排泄速率等。
传统的蛋白质药物存在于体内的时间较短,需要频繁给药,这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不便。
3.2 fc融合蛋白的长效机制fc融合蛋白的长效机制主要通过其融合的IgG抗体Fc部分实现。
IgG抗体的Fc部分具有与Fc受体结合的能力,通过与Fc受体的相互作用,延长了融合蛋白在体内的循环时间。
3.3 Fc受体的作用Fc受体是一类与IgG抗体Fc部分结合的受体分子,包括FcγRI、FcγRII、FcγRIII等多种类型。
这些受体在不同细胞和组织中广泛表达,与IgG抗体的Fc部分形成复合物后,可以通过胞吞、胞内分解或再循环等方式调节融合蛋白在体内的去除速率。
3.4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优势fc融合蛋白的长效机制使得药物可以持续存在于体内,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这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便利,一方面减少了用药的频率,另一方面提高了药物的疗效。
4. fc融合蛋白的临床应用4.1 fc融合蛋白的药物研发应用fc融合蛋白在药物研发中得到广泛应用。
Fc融合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Fc融合蛋白药物是目前生物制药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它是由一个具有Fc区域的人源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与其他生物分子融合而成的药物。
Fc融合蛋白药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优越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因此在治疗各种疾病时表现出很高的治疗效果。
Fc融合蛋白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关注点主要是将IgG的Fc区域与其他蛋白质或肽融合,以提高它们的生物半衰期和生物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Fc融合蛋白药物的深入理解,研究的方向逐渐转移到将Fc融合在单抗或其他融合蛋白物中,以提高它们的效能。
目前,Fc融合蛋白药物研究领域最为突出的是其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
妥布霉素(T-DM1)是一种由人源单抗和毒素融合而成的Fc融合蛋白药物,用于治疗HER2阳性的晚期乳腺癌。
T-DM1的毒素可以直接杀死HER2阳性肿瘤细胞,同时由于IgG的Fc区域的作用,它可以在体内稳定存在,保持其生物活性。
除了T-DM1外,Fc融合蛋白药物在其他治疗领域也表现出了积极的应用前景。
例如, Fc融合蛋白药物CCX168已被用于治疗ANCA相关性血管炎,它通过特异性地结合和激活人
C5a受体,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当前,Fc融合技术的改进和突破仍在持续。
例如,研究者对Fc融合蛋白药物的Fc区域做出了一系列优化,使其具有更高
的亲和力和稳定性,以增强其生物活性及疗效。
总之,Fc融合蛋白药物因其优异的生物活性和稳定性,在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显示出很大潜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开发和应用前景将变得更加广阔。
fc融合蛋白分类1. 介绍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蛋白质分类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fc融合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其具有多种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fc融合蛋白分类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2. fc融合蛋白的定义fc融合蛋白是指将免疫球蛋白Fc段与其他蛋白质段融合构建的蛋白质。
免疫球蛋白Fc段是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域,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融合蛋白的构建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实现,将Fc段与其他蛋白质段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在表达的蛋白质上同时具有Fc段和其他蛋白质段的功能。
3. fc融合蛋白的分类方式3.1 按功能分类根据fc融合蛋白的功能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1.免疫调节类:将Fc段与免疫调节因子融合,用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
2.药物传递类:将Fc段与药物靶向分子融合,用于增强药物的靶向性和稳定性。
3.信号传递类:将Fc段与信号传导分子融合,用于调控细胞信号传递通路。
3.2 按来源分类根据fc融合蛋白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1.动物源蛋白:将Fc段与动物源蛋白质融合,如人源蛋白、小鼠源蛋白等。
2.微生物源蛋白:将Fc段与微生物源蛋白质融合,如细菌源蛋白、真菌源蛋白等。
3.植物源蛋白:将Fc段与植物源蛋白质融合,如植物毒素、植物抗性蛋白等。
3.3 按结构分类根据fc融合蛋白的结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别。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分类方式:1.单链融合蛋白:Fc段与其他蛋白质段融合构成单链结构。
2.双链融合蛋白:Fc段与其他蛋白质段融合构成双链结构。
3.多链融合蛋白:Fc段与多个蛋白质段融合构成多链结构。
4. fc融合蛋白的应用fc融合蛋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1.免疫治疗:利用fc融合蛋白的免疫调节功能,开发新型的免疫治疗药物,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药物靶向传递:通过融合fc蛋白与药物靶向分子,增强药物在体内的靶向性和稳定性,提高药物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