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歇后语》微课
- 格式:ppt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6
趣谈歇后语含义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
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历史由来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分类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
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谐音类。
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老鼠上街——人人喊打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
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有趣的歇后语西安高新第二学校武迎【教学设计意图】歇后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本节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和学会正确运用歇后语,感受到歇后语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有趣。
同时,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让学生在自我创作和表演中,亲身感受到如果能把歇后语恰当地运用在生活或者写作语言中,对积累知识,发展思维、丰富语言的生动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都是大有益处的。
【教材分析】歇后语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量的积累和激发他们学习歇后语、恰当正确地运用歇后语是课堂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教学目标】1、通过多渠道积累歇后语,感受到歇后语的语言魅力。
2、在观察中发现、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和用法。
3、掌握歇后语的特点和用法,学会正确运用歇后语。
【教学重难点】1、积累歇后语。
2、掌握歇后语特点,能恰当地运用歇后语。
教学准备:学生提前搜集一些歇后语(上网查、问他人、看书等…)【教学过程】一、交流积累的歇后语1、听相声(含歇后语)2、交流自己积累的歇后语(个人、小组)二、补充歇后语。
(一)、出示只有前半部分的歇后语1.一个巴掌拍不响——2.黄鼠狼给鸡拜年——3.小葱拌豆腐——一4.宋江的军师——5.孕妇走独木桥——6.擀面杖吹火——(二)出示只有后半部分的歇后语1.——没安好心2. ——白费蜡3.——高水平(瓶)4.——久闻(九文)5.——离谱6.——尽是输(书)三、看图猜歇后语。
四、启发学生发现歇后语的特点和认知分类。
1、归纳特点:(歇后语又叫俏皮话,前半部分像谜面,后半部分像谜底。
)2、将歇后语补充完整,并发现其特点,进行分类(谐音歇后语、谐意歇后语)五、牛刀小试,会用歇后语。
1、教师出示情境,学生读句子。
2、学生根据情境,用上恰当的歇后语。
(1)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真是_____________(2)校园艺术节上,同学们唱歌的唱歌,绘画的绘画,纷纷展示自己的才华,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亮是班上的调皮鬼,虽然老师总是循循善诱地教导他,可是他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嗨,什么时候他才能改掉自己的毛病呢?(4)老师拿着试卷走进了教室了,我忐忑不安地坐着,心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明平时学习不怎么样,可是在五单元的测试中考了第一名,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警察在街上当场抓住了个小偷。
《好玩歇后语》小课题实施方案青龙第四小学张晓利岳海鸽一、选题背景寻根问源了解歇后语的历史成了课程行动的第一步。
我们利用互联网搜索、查找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还翻阅了各种古籍。
在经历了资料收集、阅读筛选、组织梳理后,对歇后语的了解更多、更深了。
歇后语最早出现在唐代,带有明显的中华文化烙印一一含蓄,因为符合我们中国人委蜿、含蓄的表达习惯,所以在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如今歇后语的数量已突破千万且依然在增长,不得不说,根植于生活的语言永远是鲜活而有生命力的。
每条歇后语都分“引子”和“后村”两个部分,中间用破折号连接。
所谓的“引子”像谜面,即不先直接说出想表达的意思,而是借某些现象、事物或典故作比喻,或形象生动,或有趣幽默,意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所谓“后衬”像谜底,在“引子”比喻、举例的基础上,把后半截想说的话抖出来。
二、课题理论依据:1、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四级目标,即搜集、研究、运用、创编。
通过搜集歇后语,广泛阅读,进一步感受歇后语的量多、面广,有趣、生动;通过研究歇后语,进一步发现歇后语的构成、类型、主题及特色;通过运用歇后语,学生在情境中学以致用;通过创编歇后语,引领学生借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将想要表达的核心话题糅合进有意思的歇后语中。
2、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科书上要求的音、形、义都会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
还要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
凡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强,学习效果就好,加之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而学生由于其自身年龄的关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探秘歇后语———“歇后语微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作者:何裕琴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2018年第6期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语言形式。
歇后语句式独特,短小精悍,语言诙谐、幽默,意象丰富,引人深思,颇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学生在语文教材上接触了歇后语后,便深深地喜欢上了这种特别的语言形式,一个个都乐此不疲地开始“半路上出家——从头学起”。
对于“搜集更多的歇后语,准备全班分享”的作业,他们更是“抱着枕头跳舞——自得其乐”,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开分享会。
为了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在认识歇后语、传承歇后语、发展歇后语中丰富言语认知,提升表达能力,我带领他们开启了“歇后语微课程”探究。
一、问源:打破砂锅——问到底寻根问源了解歇后语的历史成了课程的第一步。
我们利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以及各种相关书籍,在经历了资料收集、阅读筛选、组织梳理后,学生对歇后语的了解更多、更深了。
歇后语最早出现在唐代,带有明显的文化烙印——含蓄。
因其符合中国人委婉、含蓄的表达习惯,所以在各朝各代都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如今,歇后语的数量已突破千万并且依然在增长。
不得不说,根植于生活的语言永远是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
每条歇后语都分“引子”和“后衬”两个部分,中间用破折号连接。
“引子”就像谜面,即不先直接说出想表达的意思,而是借某些现象、事物或典故作比喻,或形象生动,或幽默有趣,意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和兴趣。
“后衬”像谜底,在“引子”比喻、举例的基础上,把后半截想说的话说出来。
二、架构: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1.目标规划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我们设计了四级目标,即“搜集”“研究”“运用”“创编”。
通过“搜集歇后语”并广泛阅读,让学生感受歇后语的量多、面广,有趣、生动;通过“研究歇后语”,让学生发现歇后语的构成、类型、主题及特色;通过“运用歇后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以致用;通过“创编歇后语”,引导学生借自己生活中的现象,将想要表达的核心话题糅合进有意思的歇后语中。
《话说“歇后语”》微课设计一、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自从小羊们在喜羊羊的带领下打败了灰太狼以后,羊村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每天过着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的平静日子。
有一天,一只外地来的小狼,见这里环境优雅,小羊们悠闲自得,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向守着村口的喜羊羊打听。
喜羊羊说:“你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吧”?小狼委屈地说:“我可是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你可别得意,说不定有一天我的狼堡比你这强百倍,来个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
”喜羊羊哈哈大笑:“那咱们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听了这个故事你是不是会心地笑了呢?是的,故事里出现了集诙谐、幽默于一体的歇后语。
二、简介歇后语歇后语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三、歇后语分类人们通常将歇后语分为三类。
1、谐音类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2、喻事、喻物类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或某种物件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或物件的特点有所了解,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3.故事类如: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上述三例,只要知道人物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四、练一练下面的小练习,相信聪明的你肯定能完成,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吧。
练习内容:语文课上,老师拿着一面鼓来到教室,我们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