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 格式:docx
- 大小:14.37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日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农业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庆贺,以及气候有关。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
所谓四时, 即春、夏、秋、冬。
所谓八节, 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 , 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 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 “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 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大多与传统农业活动有关,常在农闲时节,人们有时间、有收获的充足食物进行庆祝活动,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气候与节气也影响着传统节日的形成,端午节时气温升高,病虫活跃,人们容易得病,为了远离疾病,获得健康,才有了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与道教思想有一定关系;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例如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就是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春节活动, 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 正是农闲季节。
人们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 需要休整生息, 总结经验, 以利再干, 所以把春节活动, 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的日子来庆祝。
正月期间是“立春”的气节, 这个时候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适应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 其目的是春节的继续, 以展示花灯为主。
花灯象征着科学文化知识, 人们要大显手艺, 表现一番。
道家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 七月十五为中元, 十月十五为下元。
三元中, 上元最受重视, 因为这是天地赐福之日。
这一日又正当年初, 所以人们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上元, 祈求得到全年平安,百事如意。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意在弘扬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神州谣》让我们感悟祖国的伟大,《传统节日》向我们介绍了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贝”的故事》这一课通过讲述“贝”让我们体会到汉字构造的奇妙,《中国美食》则通过讲述我国菜肴来揭示我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课分别以壮丽河山、传统节日、汉字、美食为题来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
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学生将收获更多有关我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并体会作为华夏子孙深深的自豪之情。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78个字,2个多音字“漂、炸”会写4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传统节日》。
3.积累字词,并掌握字词的基本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景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78个字,2个多音字“漂、炸”会写40个字。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难点:1..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语言表达能力。
2.加深学生生活常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课文以我国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为主,而基于学生年纪较小的特点,记忆和理解力较弱,因此教学本组课文时,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用多姿多彩的图片和视频与课文相融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述我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丰富课文的同时,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时安排教学本组教材计划用11课时完成教学。
(每篇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三”2课时)。
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_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2传统节日-人教部编版2 传统节日教学目标】 1.学问与能力认识“宵、巷〞等生字,会写“贴、街〞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ZG的传统节日。
3.情感与价值了解春节、元宵节等七个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预备】识字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支配】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趣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来自民间的传统节日也丰富多彩。
今日我们一起来认识和了解几个传统的节日。
(板书课题:传统节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小声地朗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勾画出来,再把生字多读几遍,留意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听。
3.学生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教师留意总结推广学生中好的识字方法。
4.教师出示识字卡。
指名学生读、齐读、抢读。
做找字游戏:将本课的识字卡摆在桌上,教师发字音,请小伴侣赶快找出来。
(也可以小组做这个游戏)最终,“开火车〞读字。
5.再读课文,要求认准课文中的生字,读通课文。
三、写字教学 1.请认真观看田字格里的生字,看看该怎样写才好看。
如:“艾〞,谁来提示同学们写这个字的时候要留意什么? 2.教师指导书写。
板书:“贴、转〞左右写匀称。
“团、闹〞外大内小,内要居中,不要顶到外框。
“艾、热〞留意部首要谦让。
“街、舟〞的中间部分要写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书写。
4.学生写字,教师巡察,个别指导。
5.总结,表扬写得好和进步大的学生。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把传统节日圈出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复习稳固生字 1.自读生字。
2.教师指名读、齐读。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课文提到了哪些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什么特点?(2)学生沟通圈出的节日。
(3)教师板书: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篇1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演示课件)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与教案一、内容概览课文《传统节日》是一篇描绘中国传统节日的生动文章,选入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文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和美好习俗。
文章开头先介绍了春节这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描绘了家人团聚、欢庆新年的温馨画面。
随后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节日依次展开,每个节日都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节日的特色和人们的喜悦心情。
比如元宵节的花灯璀璨,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等。
接下来是课文的主题部分,通过对节日习俗的描述,传递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如春节贴春联、包饺子,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浓厚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章还强调了这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引导学生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教学方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特点,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的朗读、背诵和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传统节日》是一篇富有情感、生动有趣的课文,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教案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1. 简述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性当我们翻开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的时候,会发现其中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传统节日》。
这篇课文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还传递了深厚的文化情感。
那么部编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呢?首先这套教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精心编写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二年级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
部编教材注重传统文化教育,旨在通过生动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年级下语文第三单元同步阅读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元宵节的夜晚,大街上人流如潮,灯火通明。
街上的花灯可真多啊!免子灯地上跑,鸽子灯天上飞……最有趣的是龙灯,只见一条长龙追着宝珠上下翻飞,全身的鳞片金光闪闪,龙的尾巴不停地摆动。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高喊:“龙活啦!”歌声□笑声□锣鼓声□融成一片□响彻夜空□欢乐的人们迎来了又一个春天□1.这篇短文一共有____个自然段。
2.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口”里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按要求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语填空。
(1)表示人多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2)表示灯亮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3)表示长龙动作灵活的词语是:___________。
(4)表示长龙片闪烁耀眼的词语是:__________。
4.花灯很多,文中介绍了____灯、____灯和____灯,写得最具体的是___灯,它是什么样的呢?请用“____”画出相关句子。
二、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练习。
年很久以前,有个怪兽叫“年”,住在山上。
每到隆冬季节,食物短缺,“年”就要到山下来吃人。
有一次,“年”在村口看到一个牧童在放鞭炮,它很害怕,转身就逃。
在逃走的路上,它又看到村民的门口挂着一件飘动的红色衣裳,“年”更加害怕了,只好躲到一户人家的屋檐下。
但是,从门缝里漏出的蜡烛光又刺得它头昏眼花。
终于,“年”跑回山中不回来了!人们发现原来“年”有三怕:声响、红色和火光。
从此以后,每到“年”要出山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色的春联,还点起火。
因为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作“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
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1.百姓把哪一天叫作过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查查日历,今年何时过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下面的春联。
202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说课稿及知识点汇总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识字2传统节日》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识字1传统节日》。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来进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识字2传统节日》。
过节,对于每一位中国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高兴的事。
节日,是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
中国传统节日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悠久的文化,体现了亲情、团聚,代表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礼仪等。
例如:吃粽子会让我们想到屈原和他的爱国思想;中秋节在吸引大家吃月饼之余还传达着爱家的信息;重阳节号召大家尊老爱老。
这篇课文将会激发学生探讨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培养学生传承民族的文化,弘扬民族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阅读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对话法解析法三、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艾、转”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中的传统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认读课文的15个生字,并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生可以给课文中的传统节日按照顺序正确排序,通过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法学法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朗读课文,会读“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0个词语。
背诵课文,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搜集、讨论、整理传统节日的知识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弘扬传统文化,开拓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主要内容和知识点传统节日是我国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每一个传统节日里,我们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一、主要内容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中华传统节日的概念:传统节日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含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的特殊日子。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一定的节令、日期和时间所开展的庆祝、祭祀等各种活动。
2. 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过春节期间,人们要打扫房子、贴门神、做年糕、包饺子、放鞭炮等,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魅力。
3.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过清明节,人们要去扫墓祭祖、祭奠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
4.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一系列的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风情。
5. 中秋节:中秋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过中秋节,人们要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表达了人们对家人、亲朋好友的思念和祝福。
以上就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
二、知识点1. 传统节日的定义和特点。
2. 节日文化的历史和来源。
3.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民俗、风俗等。
4. 如何保护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5.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以上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知识点。
总之,通过学习《传统节日》这一篇语文课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历史、来由和民俗风情,让我们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遗产,促进我们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6. 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开音乐、祭祖、焚香等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节日。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日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 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 9 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 11 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 9 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 1(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 ē jiē sǎo zhōu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等_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准备掌握中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课件: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3.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4.学习“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
)二、读儿歌,随文识字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要求: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正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读,一人一句。
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词语,认读字词。
(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出示课件)传(chuán)统(tǒnɡ)贴(tiē)窗花大街(jiē)小巷(_iànɡ)祭(jì)扫(sǎo)赛龙舟(zhōu)艾(ài)香满堂(tánɡ)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织女月饼(bǐnɡ)赏(shǎnɡ)菊(jú)转(zhuǎn)眼团(tuán)圆热(rè)闹(nao)(2)去拼音读词语。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日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1)(课件出示)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阅读儿歌,完成练习。
传统佳(jiā)节正月初一春节到,吉(jí)祥(xiánɡ)如意乐陶(táo)陶。
正月十五元宵节,舞起龙灯踩高跷(qiāo)。
清明时节雨纷纷,郊游踏青把墓扫。
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闹。
八月十五中秋节,举杯相聚(jù)月正好。
九九重阳天气爽(shuǎnɡ),登高望远又敬老。
冬至到了始数九,炎黄子孙把根找。
大年三十除夕夜,辞(cí)旧迎新放鞭炮。
1.儿歌是按_____顺序来写中国的传统佳节的,从_________写到_________。
2.下列图片分别对应哪个节日?请选一选,填一填。
(填序号)①春节②中秋节③端午节④清明节()()()()3.儿歌中代指中国人的词语是“___________”,我知道这样的词语还有_________。
4.我知道中国的传统佳节还有___________,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
5.选一个传统佳节,说一说你和家人是怎么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题阅读三参考答案1.时间正月初一大年三十2.②①④③3.炎黄子孙华夏儿女4.示例:腊八节喝腊八粥5.示例:每年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会一起吃月饼、赏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综合复习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积累运用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8分)1.步行.(xínɡhánɡ)街上有一家银行.(xínɡhánɡ)。
2.妈妈做的.(de dí)炸酱面的.(de dí)确很好吃。
二、看拼音,写字词。
(16分)ér tónɡ lǐ wù wēn nuǎn mín zúyóu xì xǐ zǎo ā yí fǎnɡ zhī三、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填序号)。
《传统节日》【课型】精读引领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3.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教学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1.教师出示节日图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一起来猜猜都是哪些节日?2.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传统节日》。
3.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读圈画,了解内容圈画出儿歌里介绍的传统节日,想想它们都有哪些习俗?1.指生读儿歌,纠正读音,疏通句意。
重点指导:后鼻音“巷”“粽”“郎”。
重点理解:“祭扫”“乞巧”课件出示“祭”的甲骨文字形,借助字形理解字义:左边是牲肉,右边是“又(手)”,中间像祭桌。
再出示清明节人们祭扫的图片,体会对先人的缅怀之情。
课件出示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的资料。
出示:农历七月初七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祈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因此,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2.多种形式读儿歌。
齐读,男女生赛读,争取把儿歌读流利。
三、品读重点,积累运用1.出示词语,认读识记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齐读和开火车读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通过读词语,发现它们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一个节日都有哪些习俗呢?出示每个节日的图片,结合图片说一说。
2.再读儿歌,巩固识字。
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
3.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和生词。
八节的习俗立春: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
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
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
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
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春分:1.竖蛋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
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
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2.吃春菜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
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
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
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
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
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送春牛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
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
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
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
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农业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庆贺,以及气候有关。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
所谓四时, 即春、夏、秋、冬。
所谓八节, 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 , 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 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 “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 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大多与传统农业活动有关,常在农闲时节,人们有时间、有收获的充足食物进行庆祝活动,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气候与节气也影响着传统节日的形成,端午节时气温升高,病虫活跃,人们容易得病,为了远离疾病,获得健康,才有了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与道教思想有一定关系;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例如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就是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春节活动, 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 正是农闲季节。
人们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 需要休整生息, 总结经验, 以利再干, 所以把春节活动, 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的日子来庆祝。
正月期间是“立春”的气节, 这个时候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适应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 其目的是春节的继续, 以展示花灯为主。
花灯象征着科学文化知识, 人们要大显手艺, 表现一番。
道家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 七月十五为中元, 十月十五为下元。
三元中, 上元最受重视, 因为这是天地赐福之日。
这一日又正当年初, 所以人们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上元, 祈求得到全年平安, 百事如意。
清明节, 主要是为了“慎终追远”, 悼念先祖。
端午节的原意是为了健康身体, 趋邪避疾。
开始以吃角黍、插艾叶、饮雄
黄酒、戴香包为主要活动内容。
中秋节是希冀家人团结, 共同过着美好的生活, 故以“拜月”活动为主。
“十五月儿圆”, 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重阳节主要是提倡远游、登高、开拓视野为目的, 所以有登高望远、插茱萸、娘家人给女儿家送花糕的风俗。
花糕的“糕”(谐音高) , 取步步登高之意, 也可作为登高、远游的干粮。
茱萸是野生植物, 到野外采集几株茱萸回来, 有
纪念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
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
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今天,我们庆祝这些传统节日,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