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7
部编版小学地理知识点100题细节(含答案)1. 中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中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2. 中国有多少个邻国?中国共有14个邻国。
3. 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中国的首都是北京。
4. 中国有多少个省份?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5. 中国的面积有多大?中国的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6. 中国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红色背景,中央有五颗黄色的五角星。
7. 中国的国歌是什么?中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8. 中国的官方语言是什么?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是主要的交流语言。
9. 中国的货币是什么?中国的货币是人民币。
10. 中国的地理特征有哪些?中国的地理特征包括多样的地形、丰富的气候类型、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以及多样的生态系统。
11. 中国的最长河流是哪条?中国的最长河流是长江。
12. 中国的最高的山是哪座?中国的最高山是珠穆朗玛峰。
13. 中国的最大的岛屿是哪个?中国的最大岛屿是台湾岛。
14. 中国的地理分界线有哪些?中国的地理分界线包括秦岭-淮河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
15. 中国的地理区域是如何划分的?中国的地理区域通常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七个大区。
16. 中国的气候类型有哪些?中国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沙漠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等。
17. 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有哪些?中国的主要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铝、金、银等。
18. 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品有哪些?中国的主要农业产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茶叶、棉花、油料作物等。
19. 中国的主要经济作物有哪些?中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包括烟草、糖料作物、蔬菜、水果等。
20. 中国的主要旅游胜地有哪些?中国的主要旅游胜地包括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长江三峡、黄山、张家界、九寨沟等。
中国的地理学科人才培养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我国,地理学科人才培养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地理学科教育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地理学科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我国地理学科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地理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基础教育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教育已经纳入了国家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标准,学生需要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断加深,地理学科素养得到提高。
高等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地理学科人才培养主要依托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城乡规划等专业。
我国设有地理学科的高校众多,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我国地理学科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生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阶段是地理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需要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我国地理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逐年扩大,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人才培养注重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地理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础教育阶段1.学科地位不够突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相较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地位相对较低,导致学生和家长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地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影响地理学科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阶段1.学科专业设置过于细化:目前,地理学科专业设置过于细化,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地理学科人才。
2.实践教学环节不足:部分高校地理学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教育阶段1.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我国地理学科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但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课时92中国人文地理特征1.中国的农业(1)我国重要的农作物:①小麦;②水稻;③棉花;④甘蔗。
(2)农业分布①地区分布主要部门主要分布区东部地区种植业半湿润、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东北、西南天然林区,东南部的人工林区渔业东部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西部地区畜牧业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内蒙古牧区种植业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地区②作物分布作物主要分布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秦岭—淮河以南春小麦古长城以北冬小麦古长城以南和秦岭—淮河以北主要经济作物棉花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南疆花生山东、河南油菜长江流域甘蔗南部沿海、四川盆地甜菜 黑、吉、内蒙古、新 茶树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山地2.中国的工业(1)四大工业基地:①辽中南工业基地,②京津唐工业基地,③沪宁杭工业基地,④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2)密集分布区①沿铁路线: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
②沿河: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③沿海:集中了京津唐、辽中南、沪宁杭、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3)高新技术产业区①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②开发差异⎩⎪⎨⎪⎧沿海: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3.中国的交通 (1)中国的铁路运输网①在我国铁路干线网中:“五纵”a京沪线、京哈—b京广线、京九线、c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三横”京包—d包兰线、陇海—e兰新线、沪杭—浙赣—f湘黔—g贵昆线②在铁路干线的交会处,形成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京广线与陇海线交会处是h郑州;京广线与湘黔、浙赣线交会处是i株洲;京沪线和京哈线交会处是j天津。
③青藏铁路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线。
④连接我国最大港口的铁路干线是京沪线和沪杭线。
⑤除了原有的铁路线外,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现在又修建了京沪高速公路、京沪高速铁路等交通线,主要是因为:缓解两个地区间的交通压力;客货分流,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行速度;完善交通运输网。
古代山东省人才地理分布及影响因素作者:于心雨段霞霞肖楠王赞董彬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古代山东省的教育发展迅速且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衡量教育发展是否繁荣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科举考试中人才的产生。
依据人才分布集中程度将山东划分为鲁南沂沭河流域,西部运河沿岸区和鲁中、东地区三个区域,并引用区位熵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山东整体人才分布不均,鲁南沂沭河流域人才欠发达,西部运河沿岸区文状元和鲁中、东地区武状元发展程度高。
造成这种现象与地理环境和人才系统地理行为有关。
关键词:古代山东;人才;地理分布;区位熵中图分类号:C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8-0060-03在古代社会衡量一个地区文化是否发达,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才质量的高低,而现代每个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为重视对人才的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古代山东省各区域的人才地理分布的差异,探究影响各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既可对古代山东省各区域发展做出一定的评价,又可以为现代区域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制定科学的区域人才发展战略。
一、古代人才定义及山东省地域的划分(一)古代人才的界定从先秦期间的选士、养士制,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九品中正制,最后是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千年变换。
由于前三种制度存在诸多明显的弊端,生命力不强,而隋唐后科举考试作为文人升官的主要途径,在后期朝代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到明清时期发展更是达到高峰期。
因此根据历经时长和人才标准的统一,本文将人才定义为科举选拔出的三甲中的一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
其中,武状元是在封建社会时期,通过武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而选拔出来的或者经皇帝认定的第一名,也称为一甲一名武进士。
(二)山东省地域界定因为古代各朝代山东省地域划分不一致,而经后期数据统计,古代山东人才分布大致集中于三个区域,所以本文以现代山东省地图为基础,依据沂沭河、京和大运河为界线,将山东省大致划分为三大区域,分别是:鲁南沂沭河流域,西部运河沿岸区及魯中、东地区。
人文地理的知识点人文地理知识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的概率很小。
但是它却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的纲、基础、知识的落脚点。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文地理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文地理的知识1第一节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这部分知识具有量大、难度低的特点,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
在高考中这部分知识直接出现的概率很小。
但是它却是学习整个中国地理的纲、基础、知识的落脚点。
1、中国的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2、中国的疆域:⑴ 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
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⑵ 领土四至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南北跨纬度近,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60o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3、疆界和邻国⑴ 陆界和邻国:我国陆上国界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4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参照地图册)。
[注意]我国已于2004年3月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
⑵ 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我国有18000千米长的海岸线,对于我国的海上疆界同学们应了解如下几个概念:临海:和大陆直接相临的海域。
我国的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
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的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
(广阔的太平洋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对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及海洋运输、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领海:国家领土在海中的延伸,属于国家领土的一部分。
领海的范围是从大陆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
中国地理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静爱主编)课后思考题答案(个人总结版)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研究生初试参考书目中国地理(专业课1)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编辑出版学陈世超2015.08.07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思考下列问题。
(本题课本上无答案答案来源:网络+自己总结)(1)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偏北?(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且中国的荒漠位置区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南?中美地理位置的异同点:①相同点:a:两国都位于北半球,中国的纬度范围为4°N~53°N,美国的本土纬度为20°N~47°N,两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区。
b:两国都是太平洋沿岸国家,海岸线漫长,沿海都有许多优良港湾。
c:两国都是海陆兼备的国家。
②不同点:a: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经度范围大致为73°E~135°E,美国经度范围为70°W~180°W。
b:从所属大洲来看,中国属于亚洲东部,美国属于北美洲,位于北美洲南部。
c:两国虽都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但分别从属于太平洋两岸,中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美国则位于太平洋东岸,同时位于大西洋西岸。
d:中国纬度范围更广,接近50度,美国本土纬度不到30度。
e:从海陆位置看,中国一面沿海,大陆海岸线是一条完整的相连的,美国三面临海,大陆海岸线分成三段不相邻的部分。
f:从邻国角度看,中国邻国众多,美国北部只有加拿大,南部只有墨西哥,邻国较少。
g:两国内陆山脉走向不同,中国山脉走向多种多样,而美国主要为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
h:山地格局及面积不同,中国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地区,山地面积较大,距海较远,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呈阶梯状分布,美国山地主要在大西洋沿岸,高度不及中国,山地占有面积也比较少。
(1)美国东部受墨西哥暖流影响,水热条件好,且一路向北,故亚热带位置更偏北。
*7.为什么华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因为该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蒸发旺盛;该地区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该地区水污染严重。
8.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
Ⅰ范围:京、津、冀、鲁、豫、皖、苏五省二市,自古有“中原”之称。
Ⅱ形成:黄河、淮河、海河合力冲积而成,黄河是主力。
*9.我国最著名的“大火炉”有三个:南京、武汉和重庆。
请描述受此次强降水的影响,汉江的水文特征会出现的变化。
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我国三大岛屿全部位于南方地区,包括我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第二大岛海南岛及冲积形成的我国第三大岛屿崇明岛。
冲积岛是由河流中的泥沙沉积而成,因此也称沙岛。
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就是冲积岛。
冲积岛的特点是随时间推移会沿河流流向而无限延伸。
崇明岛自露出水面以来,正以每年
的速度向东海延伸,每年新增沙滩土地约500公顷。
随着时间推移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崇明。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6讲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基础知识梳理】一、人口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特征(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思考: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的国家人口一定增长多?人口一定增速快?(2)人口自然增长的三种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划分为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现代型(低低低模式)思考:在传统型阶段导致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什么?“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①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城市病”措施: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②发达国家(中国、古巴、韩国)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60以上超过总人口10%,65以上超过总人口7%)、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措施: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
2、人口结构及其问题 ※人口结构含义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2)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3)人口的文化结构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第一講中國文化發展的自然環境一、地理環境1、地形和地勢特征地域環境是文化發展的客觀條件和自然基礎,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
⑴第一階梯爲青藏高原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是吐蕃族(漢朝時形成,藏族前身)生活地區,活動中心於青藏高原西南。
羌族生活在高原的東北,靠近四川一帶。
炎帝由羌族分化出來,因爲受排擠,因而退居到青藏高原邊緣,東漢時向中原擴散,現大多在茂縣。
青藏高原臨近印度,受佛教影響較大,藏族佛教來源於印度佛教和蒙古佛教。
⑵第二個階梯由北向南的一系列塊狀高原(蒙古、黃土、雲貴)①蒙古高原:自古是遊牧民族生活地區;②黃土高原:在曆史上是氣候溫暖,雨水充沛,樹林繁茂地區,土質很松軟肥沃,成爲中國早期文明發展地區,特別是周邊的關中地區,漢朝時爲政治文化中心,唐時最爲鼎盛。
南部爲四川盆地,地域遼闊,西部爲成都平原,周圍有高山圍繞,四川盆地的文明發展有內在自我發展活力。
③雲貴高原:石灰岩地區,喀斯特地貌,山林、盆地、小湖泊等地形多樣。
文化發展呈現多樣性,民族衆多,至今已形成了近40個族群。
⑶第三個是一系列地勢平坦的平原,由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平原、華南平原組成①東北平原:地域遼闊,氣候寒冷,氣溫低,最早的文明是遊牧文明,後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氣候變化,發展爲農業文明;人口一直都很少,在清末,東北人口的60%都是闖關東的外來人。
②華北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因其發達,故一直是華夏文明發展的中心地,由於環境被破壞,發展逐漸滯緩,漢代50年一次旱災,到宋代則爲2年一次,元代後每年一次旱災。
③長江中下遊平原:由長江沿岸的塊狀平原組成,此平原自然條件比上兩個平原好,但開放要晚,原因是地理因素,它由紅壤和黑土組成,黏性強,開墾不易,一旦開放後勁力量很強。
④華南平原:最小、最零散的,由粵南地區、桂西地區的小塊平原組成,地域文明特色明顯,北有武陵山,南有大海。
地域自我遺傳很明顯。
雖然地形相差複雜,地域遼闊,但整個地形地勢是完整的且具有內在的整體性。
八年级中国地理知识点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描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①.大部分处于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热量充足;②.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农业生产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我国的海陆位置的优越性?①.东邻太平洋,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降水;②.海运便利,便于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③.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④.有铁路线与中亚、西亚和欧洲往来;⑤.陆上邻国众多,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2.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黑河-腾冲。
黑河-腾冲此线以东人口稠密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②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③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原因:沿海、铁路,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3.我国人口的突出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5. 我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的积极影响是:延缓人口老龄化问题。
6.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在中部和东部。
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8. 主要地形区①四大高原:青藏高原:称“世界屋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自东向西植被依次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过度开垦。
措施:划区轮牧,退耕还草。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环境问题:水土流失,自然原因是:①黄土土质疏松②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乱砍滥伐,过度开垦,过度开矿。
治理措施:植树种草、打坝淤地、坡耕地改梯田。
特色住宅:窑洞云贵高原:地势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
环境问题:石漠化,原因是:土层薄、夏季多暴雨、植被稀少,治理措施:封山育林、人工种草,改坡地为梯田②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大的盆地,有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畜牧业和绿洲农业发达。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一、文学的地域性问题的提出自从1905年刘师培发表《南北学派不同论》(刘师培:《南北学派不同论》,《国粹学报》1905年第3至第10期。
)、1906年王国维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之后(王国维:《屈于文学之精神》,《教育世界》总第140号。
),直到20世纪90年代,除了极少数专家(如金克木1986年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外,八十多年间,似乎很少有人就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做过专题研究。
八十多年的时间不能说短。
为什么没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这个问题确实很复杂,既费时,又费力;二是受不正常的学术空气的影响。
我们知道,建国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地域性、地理环境这一类的问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谈地域性,谈地理环境,便有“地理环境决定”之嫌;而“地理环境决定论”,被看作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文学史的未解之谜以往的中国文学研究,大多只注重史的探索,而不注意其空间组合规律;只注重编年,而不注意系地;只注重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阐述,而不注意地域性或地域风格的考察。
因而这种研究,往往是一维的,单向的,缺乏立体感和丰富性。
事实上,历史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层开的。
时间和空间,是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历史即地理之骨相。
读历史如忽略地理,便失去其中许多精彩的真实的意义。
”(王恢:《中国历史地理·编著大意》,台湾世界书局1975年版。
)文学研究如果只注重其时间关系(时代性),而忽略其空间关系(地域性),就很难解答文学史上的许多谜团。
譬如:同是中国诗歌之源,为什么《诗经》和《楚辞》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形态判然有别?同是汉赋名家,为什么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那样恢宏和瑰丽,而班固和张衡的赋却那样质朴和典雅?同是唐诗巨擘,同样漫游大江南北,同样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是那样的飘逸洒脱,而杜甫的诗歌则是那样的沉郁顿挫?为什么在先秦、两汉、三国、西晋和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学家总是北方多于南方,而在东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南方的文学家又大大地多于北方?为什么在唐代还是默默无闻的江西文坛,在宋代却是那样的振聋发,不仅文学家的数量增加了十多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俨然执了两宋文坛之牛耳?为什么领一代之风骚的宋词多情语、多艳语、多妮子态?为什么在明代文坛的复古派与革新派这两大阵营中,复古派的领袖多为北方人(如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谢榛、李攀龙),而革新派的领袖则多为南方人(如李贽、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钟惺、谭元春)?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仅仅用历史的方法是说不清楚的,必须同时采用地理的方法,因为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涉及到文学的地域性问题。
考点6: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中国地理的重要知识,做中国地理相关题目时将运用到。
本考点需要掌握中国的四大地理分区及其特征;四大地理分区典型地区(南方地区:太湖流域、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上海;北方地区:小兴安岭、黄土高原、北京;西北地区:新疆、内蒙古、乌鲁木齐;青藏地区:青藏牧区、拉萨)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一 四大地理分区 四大地理区域概况(根据自然环境的差别来区分)考点6 四大地理分区 主要地区的典型特征上海 南方地区西北地区新疆太湖流域 四川盆地珠江三角洲 北方地区小兴安岭黄土高原 北京 内蒙古 乌鲁木齐 青藏地区青藏牧区拉萨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资源丰富、地广人稀、经济落后青藏地区——高寒气候、氧气稀薄、民族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为主、纬度高、冬季较寒冷干燥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拔低、纬度低、温暖湿润南方北方分界线和范围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北自然环境差异地形多丘陵多平原气温1月均温在0°C以上1月均温在0°C以下夏季普遍高温降水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下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较湿润温带季风气候,较干燥河流水文河湖众多,水量大,冬季普遍不结冰,便于航运河流少,水量小,冬季结冰,不利于航运农业生产耕地类型水田为主旱地为主耕作制度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茶叶、甘蔗、柑橘、油菜甜菜、苹果、大豆、花生人文环境差异饮食习惯喜欢吃米饭喜欢吃面食居民特色注意通风、防雨,屋顶坡度大,便于排泄雨水注意防寒保暖,墙壁厚实,窗户严密,屋顶坡度小,室内一般有取暖设备体育活动爱好游泳,划龙舟爱好溜冰,骑马等运动交通条件既有公路、铁路,还有水运陆路交通发达,基本无水运◆二中国主要地区的典型特征1.南方地区:(1)太湖流域:水乡古镇、鱼米之乡、小桥流水(2)四川盆地:巴蜀文化、川菜、川剧(热量足、日照不足)(3)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农业基地、进出口贸易繁荣(4)上海:综合性大都市、国际化都市2.北方地区:(1)小兴安岭:原始森林资源(2)黄土高原:信天游、腰鼓、窑洞(3)北京:四合院、胡同(古老而现代)3.西北地区:(1)新疆:坎儿井,瓜果之乡,绿洲农业(2)内蒙古:那达慕大会、蒙古包、蒙古袍(3)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4.青藏地区:(1)青藏牧区:牦牛(高原之舟)、酥油、奶酪、青稞、糌粑(2)拉萨:日光城,雪顿节、浴佛节、“打林卡”(2018金华)交通的改善助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1998年【内容提要】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
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籍贯层次/人才区别/人才密集区/人才迁移1 前言人的研究是21世纪科学的重点领域,人的地理研究亦是21世纪地理科学的重点领域。
人才地理是人的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才概念有广域性。
《辞海》对人才的注释是“有才能的人”。
各行各业都有人才。
知识是人才的主要标志。
本文从知识界的代表教授和院士入手,旁及其它。
籍贯是研究人才地理的主要基础。
由于人才的地域迁移,对籍贯可以作四个层次的区分:①祖籍;②父辈出生地;③本人出生地;④本人成长地。
在本人成长地中,又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差别。
要将这些层次都研究清楚,事实上不可能。
因此,绝大多数的研究只能尊重本人填写的籍贯地。
按照习惯,当前籍贯大都是自己的出生地,或者父辈的出生地。
由于教育机构分布的地理差异,大都在原籍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
古代祖籍的比重较大。
无论是哪一层涵义,籍贯对人才成长有重大影响。
根据80年代计量研究,家庭对人才成长权重高达40%(注:缪进鸿,不同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初步比较研究. 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究会论文集》:19页)。
史料记载明朝江西有一张氏.五个儿子分别迁居湖北江陵、四川遂宁、江苏丹徒、安徽桐城和吉林长白山。
五房都有人中进士,共出进士11名,榜眼1名.传胪 2名,“一支五房,甲科蝉联,数世不绝”,反映家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姚德昌,历代进士之间的血缘关系举隅. 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究会论文集》:272—273页)海外华人特别是北美华人在学术科技界的巨大成就是祖籍文化影响力的又一佐证。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1998年【内容提要】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
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
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籍贯层次/人才区别/人才密集区/人才迁移1 前言人的研究是21世纪科学的重点领域,人的地理研究亦是21世纪地理科学的重点领域。
人才地理是人的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人才概念有广域性。
《辞海》对人才的注释是“有才能的人”。
各行各业都有人才。
知识是人才的主要标志。
本文从知识界的代表教授和院士入手,旁及其它。
籍贯是研究人才地理的主要基础。
由于人才的地域迁移,对籍贯可以作四个层次的区分:①祖籍;②父辈出生地;③本人出生地;④本人成长地。
在本人成长地中,又有小学、中学、大学的差别。
要将这些层次都研究清楚,事实上不可能。
因此,绝大多数的研究只能尊重本人填写的籍贯地。
按照习惯,当前籍贯大都是自己的出生地,或者父辈的出生地。
由于教育机构分布的地理差异,大都在原籍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到大城市接受高等教育。
古代祖籍的比重较大。
无论是哪一层涵义,籍贯对人才成长有重大影响。
根据80年代计量研究,家庭对人才成长权重高达40%(注:缪进鸿,不同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的初步比较研究. 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究会论文集》:19页)。
史料记载明朝江西有一张氏.五个儿子分别迁居湖北江陵、四川遂宁、江苏丹徒、安徽桐城和吉林长白山。
五房都有人中进士,共出进士11名,榜眼1名.传胪 2名,“一支五房,甲科蝉联,数世不绝”,反映家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注:姚德昌,历代进士之间的血缘关系举隅. 载《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究会论文集》:272—273页)海外华人特别是北美华人在学术科技界的巨大成就是祖籍文化影响力的又一佐证。
2 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江浙最密集为了便于区域比较,将全国划分为七个人才区域。
划分的原则以人才地域差异为基础,兼顾国家计划委员会在改革开放后的两次全国性区域划分,第一次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第二次,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将全国划分为七个经济区域(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纲要讲话,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4月:150—155页)。
(1)华东区——江苏、浙江和上海;(2)环渤海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辽宁;(3)华南区——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4)华中区——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5)中部地区——河南、陕西、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6)西南区——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7)西北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在七个区中,中部地区从河南到黑龙江,跨距较大,不甚完整。
为了东西和南北对比,暂且用之。
(1)、(2)和(3 )区属东部沿海地带,(4)和(5)两区属中部,(6)和(7)两区为西部,(1)、(3)、(4)和(6)区是南部,其余三区是北部。
我国习惯上的南北界线。
秦岭淮河线穿越省区。
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南部在秦岭淮河以南,皖北和苏北部分地域在淮河以北,好在这四个省的人才分布有明显的偏集性,陕西和河南两省的人才大部分在北方,安徽和江苏的人才绝大部分偏集南方。
198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籍贯可查的教授16705名。
东部10740名,占全国64. 3%,广大中西部地区只占35. 7%。
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出第一批院士190名,东部有142名,占74.8%,广大中西部地区只占25.2%。
1991年中国科学院增补院士210位,东部占148名,分布的趋势变化不大。
同期,南部有教授11551名,占全国69. 1%,北部占30. 9%;南部有院士160名,占全国84. 2%,北部只占15. 8%。
在我国七个区域中,华东区是人才第一富集区。
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面积占全国2. 2%,人口占全国10. 9%,教授和院士分别占全国31. 1%和46. 3%,遥居首位。
华东地区人才富集在全国平均值3 倍以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既有经济富庶的含意,更有文化昌盛的内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家辈出。
3 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影响观看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香港特区政府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等盛典时,阵阵苏腔普通话传入耳中。
讲话的江泽民主席是江苏扬州人,钱齐琛外长是上海嘉定人。
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生于上海,故籍浙江定海。
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也是上海人。
他们的普通话都带有浓厚的乡音,这一现象并非偶然。
表1 中国人才分布别别教授院士中国共产党明清状元中央委员年份1987 1955 1987 1370—1904全国16705 190 284 1951, 江苏2366 42 34 61浙江2038 39 22 40上海 795 7 12 62, 北京 431 1 7 1天津 301 1 5河北 832 15 27 6山东 867 4 35 9辽宁1042 1 14 23, 福建 728 17 7 13广东1107 15 12 4广西 233 1 2海南 14, 湖南 946 9 12 1湖北 661 10 11 5江西 548 9 5 20安徽 597 5 6 15河南 628 6 11 35, 山西 220 6内蒙古 42 2吉林282 10黑龙江176 26, 四川1163 5 11 2贵州 115 2 2 2云南 253 5西藏 1 37, 陕西219 2 11 3甘肃 90 3青海 6宁夏 5 1新疆 13 5资料来源:(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3月(2)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1995年6月(3)历届中共中央委员人名词典(1921—1987),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4)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中。
苏浙沪籍贯占23.9%。
总数仅次于环渤海地区居第二位。
按照与人口数对比集中系数,远在环渤海区之上,居第一位。
长江三角洲区的集中系数是2.2 环渤海区的集中系数是1.70(注:集中系数是该地中央委员占全国的百分比除以人口占全国的百分比),更重要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央委员比重在30年内增加3倍,1956年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中只占6. 1%。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趋势还会加强。
50年代初,一大批上海商界人事迁居香港,在香港繁荣过程中发挥巨大的影响。
《香港回归丛书》介绍香港经济界的110位精英,有23 位原籍苏浙沪一带。
香港两位世界级船王包玉刚与董浩云原籍分别是浙江镇海和定海,在上海步入实业界(注:尹崇敬,韩舞凤,《香港回归丛书:香港的经济(二)》,新华出版社,1996年9月)。
自古以来,人才密集地区也是经济昌盛地区。
1995年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全国42. 3%,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58. 2%。
原因之一,是人才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国有、集体和外资三足鼎立的形势,由于促成机制的差异,分别被概括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外而内三个模式。
其中,集体经济和外资企业是维持高速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被称为自下而上的集体企业主要依赖人的主动性,依赖人的观念,依赖人才优势。
将教授与集体工业的地域分布对照可以发现两者的惊人相似性,它们间的地理联系率高达89.9,这样紧密的相关联系在其它地理现象中是罕见的(注:地理联系率=100-0. 5×20. 2=89. 9;20. 2是两者省区分布百分点的差值总和。
详见《经济地理学导论》,309页)。
苏浙沪的集体工业占全国1/3,充分显现那里的人才优势。
人才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生活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真理。
表2人才与经济分布比较(占全国%)类别教授集体工业国民生产人口总产值总值年份1987 1994 1995 19951,华东区 31.1 33.3 19.3 10.92,环渤海区 20.8 28.6 22.4 18.33,华南区 12.4 12.5 16.5 13.14,华中区 16.5 10.2 13.6 19.05,中部北区8.0 8.5 14.0 15.16,西南区9.2 5.3 9.4 16.37.西北区 2.0 1.6 4.8 7.3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5—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1996年出版4深厚的自然和历史背景我国人才分布根植于华夏大地,有深厚的自然和历史背景。
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有气候、地貌和海岸线三个因素。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东亚季风区中,夏季风来自东南大洋,带来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春风不渡玉门关”,西北内陆,成为干旱少雨的地区。
南方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83%,大部分地区碧水青山,风光秀丽,平原河湖众多,有水乡之称。
北方严重缺水,华北平原耕地占全国23%,径流只占全国3.8%。
著名的黄河,径流量比福建闽江还少,近年来出现断流。
由于气候的影响,北方旱作农业,在生产力较低时容易大规模开发。
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得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后,就有较高的生产率和较强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我国地貌西高东低。
西部多山,交通不便。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李白《蜀道难》有声有色地描绘了西部山区道路的艰险。
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和经济相对滞后。
我国贫困县2/3以上在西部山区,黄土高原、秦岭大巴山区和西南石灰岩山区是贫困县比较集中的地方。
附图东南面向大海,有海运之利。
1995 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亿t。
这样庞大的吞吐量是陆上口岸和空港望尘莫及的。
1842年鸦片战争后我国被迫开放。
1978年我国主动改革开放。
两次开放背景不同,从东南沿海起步,向内地推进的顺序是相同的。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传到东南沿海,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东南沿海兴起,都得益于便利的海运。
在便利的海运带动下,东南沿海的华侨、海外华人和港澳台亲属较多,它们为故乡带来丰富的信息、宝贵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现代的经营管理,加速东南沿海地区的繁荣和昌盛。
在独特的华夏大地舞台上,我国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有东移趋势。
近1000年来,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逐步转移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转移到北京。
我国人才地理的现状就是这一转移的硕果。
台湾黄定华将我国历史名人的地理分布划分为五个时期:①中原期,公元400年以前,上及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②华北期,公元400 —900年;③转折期,公元900—1400年;④江南期,公元1400—1900年;⑤沿海期,公元1900—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