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与染色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3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步骤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组织、细胞和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它通过使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相互结合,然后使用酶、免疫荧光等标记物来检测这种结合,从而实现可视化染色和定位目标分子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的步骤。
步骤一:蜡块去蜡石蜡切片通常是由固定的组织样本制备而成,这些样本在处理过程中会被包埋在石蜡中。
因此,第一步是将蜡块去蜡。
首先,将蜡块放在温水中加热,使蜡块软化。
然后,将蜡块用刮刀从玻片上刮下。
这样可以得到蜡块去蜡后的组织样本。
步骤二:样本再固定在蜡块去蜡后,为了更好地保持组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常需要对样本进行再固定。
常用的再固定方法是将样本放入4%的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溶液中,在室温下固定4-24小时。
固定后,将样本从福尔马林中取出,用PBS(磷酸缓冲盐溶液)洗涤数次,以去除残余的福尔马林。
步骤三:切片制备在样本再固定后,需要将样本制备成切片。
首先,将组织样本放入甲醇中脱水,然后转移到乙醚中脱脂。
脱脂后,将样本放入苯骚酸乙酯中浸泡,使样本渗透均匀。
在苯骚酸乙酯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将样本转移到石蜡中浸泡。
石蜡具有很好的切片性能,可以更好地保持组织的结构。
最后,将样本放入石蜡包埋机中,进行加热和固化,制备成为石蜡块。
之后,使用旋转切片机将石蜡块切成4-6微米厚的切片。
切片后,将切片浸泡在热水中,使其展开并粘附在玻片上。
步骤四:抗原修复切片制备完毕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抗原修复。
抗原修复是为了使样本中的抗原能够更好地暴露出来,增加抗体的结合效率。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热处理和化学处理两种。
热处理通常是将切片浸泡在含有缓冲盐的蒸馏水中,然后加热至高温(如95摄氏度)保持一定时间。
化学处理通常是将切片浸泡在含有抗原修复试剂的溶液中,如EDTA(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
抗原修复的时间和条件需根据具体实验的要求来确定。
步骤五:非特异性结合阻断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需要对切片进行非特异性结合阻断。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切片的制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2. 掌握植物组织切片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 通过观察植物切片,了解植物组织的结构特征。
二、实验原理植物切片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植物学研究方法,通过将植物组织制成薄片,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特征。
本实验采用石蜡切片法,将植物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最后进行封片。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等。
2. 仪器设备:切片机、显微镜、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镜头、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酒精、二甲苯、甲醛、石蜡、刀片、剪刀、镊子、滴管、烧杯、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 固定:将植物材料放入装有甲醛的烧杯中,浸泡24小时。
2. 脱水:将固定后的植物材料依次放入50%、70%、90%、95%、无水酒精中,每级酒精浸泡30分钟。
3. 透明:将植物材料放入二甲苯中,室温下浸泡,使组织透明。
4. 包埋:将透明后的植物材料放入熔化的石蜡中,使其成为石蜡块。
5. 切片:将石蜡块放入切片机中,切取5-10微米的薄片。
6. 染色:将切片放入染液中,如苏木精-伊红染色液,室温下染色30分钟。
7. 水洗:将染色后的切片用蒸馏水冲洗,去除多余的染液。
8. 封片:将冲洗后的切片用中性树胶封片,制成植物切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洋葱鳞片叶切片观察:- 表皮细胞: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染色较深。
- 保卫细胞:位于表皮层,呈肾形,细胞壁较薄,细胞核较小。
- 保卫细胞间隙: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空隙,有利于气体交换。
- 气孔: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开口,是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
2. 马铃薯块茎切片观察:- 表皮细胞:细胞呈多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
- 薄壁组织:位于表皮下方,细胞较大,细胞壁较薄,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 维管束:由韧皮部和木质部组成,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3. 胡萝卜根切片观察:- 表皮细胞:细胞呈长方形,排列紧密,细胞壁较厚,细胞核较大。
植物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以及注意事项1 植物组织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⑴固定:用50%或70% FAA固定液(50%或70%酒精:甲醛:冰乙酸=16:1:1; 幼嫩材料用50 % FAA;老的材料用70%的FAA),置于4℃固定24 h。
⑵脱水:将固定液倒去,加入50%乙醇,室温静置30 min;重复一次,室温静置20 min。
换成1%番红O溶液(用70%酒精配制),室温脱水染色过夜。
次日继续脱水,酒精浓度梯度和时间依次为:80% 乙醇1h、95% 乙醇1h、无水乙醇1h、40min(2次)。
⑶透明:1/2无水乙醇+二甲苯混合液1h,纯二甲苯1h、40 min(2次)。
最后加入少量二甲苯(浸没材料即可)和碎蜡,放入38℃温箱中过夜。
⑷浸蜡:将温箱温度调至56℃,计时1h;换成二级蜡1h;三级蜡(3次)各1h、1h、40min(从温度上升到56℃开始计时)。
⑸包埋:将带有材料的液体蜡倒入叠好的纸槽中,迅速放入冰水中使蜡凝固,防止气泡产生,以及凝蜡不匀。
⑹切片:修整蜡块,用Lica RM2126切片机切片,厚度5-10 μm。
⑺贴片: 在载玻片上涂少许粘片剂,将切好的蜡带放入温水中,捞至载玻片上,最后置于37℃恒温箱过夜烤片。
⑻脱蜡及染色:①番红-固绿对染ⅰ脱蜡:二甲苯60min,二甲苯5 min、1/2无水乙醇+1/2二甲苯混合液5 min、无水乙醇5 min、无水乙醇5 min、95%乙醇5 min、80%乙醇5 min、1%番红室温过夜。
ⅱ染色:80%乙醇5 min,1%固绿(用95%酒精配制)迅速蘸一下,大约10s,直接放到95%乙醇5min 、无水乙醇5min、无水乙醇5min、1/2无水乙醇+1/2二甲苯混合液5min、二甲苯5 min(2次)。
②甲苯胺蓝染色ⅰ脱蜡:二甲苯60 min、二甲苯5 min、1/2无水乙醇+1/2二甲苯混合液5 min、无水乙醇5 min、无水乙醇5 min、95%乙醇5 min、80%乙醇5 min、70%乙醇5 min、50%乙醇5 min 、30%乙醇5 min、蒸馏水5 min。
植物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与染色观察一.实验器具与试剂1.器具小培养皿、锡箔纸、尖头和平头镊子、剪刀、刀片、吸水纸、移液枪、1枪头、移液器和移液管、量筒(50,100,250,500)、废液瓶、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瓶、真空锅、烘片箱、木筷、石蜡切片机、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2.试剂100%酒精、100%二甲苯、100%叔丁醇、石蜡块、蒸馏水、多聚甲醛、中性树胶、甲苯胺蓝()染色剂等二. 实验步骤1.溶液配制10×溶液:(国药或生工)75.95g24.12H2O(国药)25.07g24.2H2O (国药) 4.68g充分溶解后,用(国药)调7.0,定容1000,高压灭菌25,4℃保存。
4%多聚甲醛固定液:1×1001 0.5水浴加热至60-70℃,在通风橱中加入4g多聚甲醛,待溶解后冷却至4℃,加入100µl的10%的浓硫酸调节为7.0。
2.材料准备⑴固定取幼嫩的植物材料,将植物组织剪成合适大小的小块,立即放入一个装有新配制的4%多聚甲醛固定液的小器皿中,固定液体积视材料多少而定,一般材料少时10材料较多时可放15,小器皿置于冰上。
上面用锡箔纸盖好后扎孔。
抽真空使得材料浸没其中(反复真空和非真空状态,并保固定液不要沸腾),待材料下沉到管底。
具体操作如下:①放置在冰上的器皿放入真空锅里,盖上锅盖,拧开盖上螺旋,拧紧侧面螺旋,打开开关当压力表上显示到0.2时可计时10分钟。
②关上锅盖螺旋,拧松侧面螺旋,外面空气会进入真空锅内,当内外压力相等时计时10分钟。
③再重复步骤①,换一次新的固定液,4℃过夜固定,但不要超过16h。
(2)漂洗用1×缓冲液(7.0)漂洗组织块2次,每次4℃放置30。
注意容易结晶可75℃水浴加热。
(3) 脱水在翻转下进行梯度乙醇和叔丁醇脱水:30%、40%、50%、60%、70%乙醇(此步可保存可过夜)、10%叔丁醇+20%水+70%乙醇、20%叔丁醇+10%水+70%乙醇、30%叔丁醇+70%乙醇、50%叔丁醇+50乙醇、70%叔丁醇+30%乙醇、90%叔丁醇+10%乙醇、100%叔丁醇(2次),30次。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
2. 掌握石蜡切片的染色技术。
3. 了解石蜡切片在组织学研究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石蜡切片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制片方法,其原理是将组织标本进行脱水、浸渍、浸蜡等处理,使其在石蜡中充分浸渍,然后用微型切片机将其切成薄片,最终制成组织学切片。
石蜡切片具有切片厚薄均匀、染色效果好、保存时间长等优点,是组织学研究和病理诊断的重要工具。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2. 实验器材:石蜡切片机、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缸、酒精灯、剪刀、镊子等3. 实验试剂:卡诺氏固定液、FAA固定液、各种浓度的酒精、二甲苯、石蜡、埃利希苏木精染液、1%伊红酒精溶液、1%盐酸酒精溶液等四、实验步骤1. 取材:取小白鼠肝脏组织,用剪刀剪成小块。
2. 固定:将剪好的组织块放入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
3. 脱水:将固定好的组织块依次放入70%、80%、90%、95%、100%酒精溶液中,每级酒精溶液浸泡1小时,使组织逐渐脱水。
4. 透明:将脱水的组织块依次放入三个二甲苯溶液中,每缸浸泡1小时,使组织逐渐透明。
5. 浸蜡:将透明的组织块依次放入三个石蜡溶液中,每缸浸泡1小时,使组织完全浸渍在石蜡中。
6. 包埋:将浸好蜡的组织块放入熔蜡中,待石蜡凝固后取出,用剪刀修整蜡块。
7. 切片:将修整好的蜡块固定在石蜡切片机上,调整切片厚度为4微米,制成石蜡切片。
8. 展片:将切好的石蜡切片展平在载玻片上。
9. 脱蜡:将展平的石蜡切片依次放入二甲苯、无水乙醇中,使切片脱蜡。
10. 染色:将脱蜡后的切片放入苏木精染液中染色5-10分钟,然后放入1%盐酸酒精溶液中分化,最后放入伊红染液中复染30秒。
11. 封片:将染好的切片放入封片液中封片。
五、实验结果制作完成的石蜡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肝脏组织的细胞结构,如细胞核、细胞质、血管等。
六、实验讨论1. 石蜡切片技术是组织学研究和病理诊断的重要工具,具有切片厚薄均匀、染色效果好、保存时间长等优点。
石蜡切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石蜡切片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显微镜下的观察。
二、实验原理石蜡是一种固体烷基烃化合物,常用于组织学中的切片制备。
在制备石蜡切片时,需将所需组织样本固定于载玻片上,并使用石蜡作为嵌塑剂进行与样本的包埋。
待到石蜡固化后,便可使用石蜡切片机或手动微调器进行切片。
切片后,可对切片进行染色及显微镜观察。
三、实验步骤1、取一张干净的载玻片,涂上少量的胶水并晾干。
2、取所需组织样本进行处理。
如为植物组织,可直接在生长期较长的表皮或叶片上进行取样;如为动物组织,可通过手术操作或解剖等方法获取所需组织。
取出组织样本后,清洗干净并切成合适大小。
3、将固定好的组织样本倒入石蜡中,将组织样本包埋于石蜡内。
4、等待石蜡凝固,调整切片机或手动微调器,进行切片。
5、将石蜡切片玻片用甲苯或二甲苯进行脱蜡。
6、选择所需颜色及染料进行染色。
7、将染色后的玻片用苏木精固定,晾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取像。
四、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成功制备出石蜡切片,并选择了适合的颜色进行染色。
显微镜观察后,能够清楚地看到组织细胞、细胞核等结构,对于组织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
五、实验结论本次石蜡切片实验证明了石蜡作为组织学研究中的嵌塑剂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嵌塑剂与染料,在切片之后可以得到良好的显微镜照片,有助于对细胞和组织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总之,石蜡切片制备是组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实验的成功进行,不仅让我们深入理解了组织切片的制备过程,也提高了我们对组织细胞结构的深入认识。
实验时间石蜡切片及染色过程
石蜡切片是最基本的切片技术,冰冻切片和超薄切片等都是在石蜡切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苏木素与伊红对比染色法(简称H.E.对染法)是组织切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泛,对组织细胞的各种成分都可着色,便于全面观察组织构造,而且适用于各种固定液固定的材料,染色后不易褪色可长期保存。
经过HE染色,细胞核被苏木素染成蓝紫色,细胞质被伊红染色呈粉红色。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石蜡切片
1. 取材: 刀片要求锋利而薄,组织厚度约2—3mm, 大小1.5×1.5×0.2~0.3cm 为宜. 取材时间越快越好.
2. 固定: 组织取下后应立即放入 10%福尔马林(相当于 4%甲醛)固定.
注意:
(1) 固定液量应为组织块体积的 40 倍.
(2) 固定时间固定时间与使用的固定液种类和组织块大小, 温度等
有关. 一般为 3—24h.
(3) 固定温度大多可在室温固定, 在低温(4℃)时间应延长.
(4) 固定容器应大些.
3. 漂洗: 流水冲洗 2—10h.。
石蜡切片实验报告石蜡切片是一种常用的组织学实验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等领域。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石蜡切片实验的步骤、原理以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实验步骤石蜡切片实验的步骤主要包括标本制备、石蜡浸渍、切片和染色几个关键环节。
首先,我们需要收集适当的组织标本,如动物器官或植物组织。
这些标本需要经过固定处理,通常使用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然后进行脱水和透明化处理,最终被浸渍进入石蜡中。
在石蜡浸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标本逐渐浸入温度逐渐升高的石蜡中,以使其充分浸渍并软化。
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的控制,同时还要避免气泡的产生。
一旦标本被完全浸渍在石蜡中,我们可以使用石蜡切片机进行切片。
在切片过程中,我们需要调整切片机的切片厚度,通常为4-6微米。
此外,为了得到较好的切片质量,我们还需要确保刀片的锋利度和切片机的切片速度适当。
切片完成后,我们需要将切片置于载玻片上,并进行染色处理。
染色可以提高组织的对比度,使细胞和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核染色和生物标记染色等。
第二部分:实验原理石蜡切片实验的原理是基于石蜡的高渗透性和易于切割的特点。
通过浸渍和固化过程,标本会充分浸泡在石蜡中,使其变得坚硬而易于切割。
切片机通过旋转刀片来切割标本,形成薄而均匀的切片。
石蜡切片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观察和研究细胞和组织的结构。
通过切片和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细胞的形态、组织的排列以及细胞内的细胞器结构。
这对于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以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实验问题与解决方案在石蜡切片实验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常见的问题,如切片不均匀、切片断裂或组织变形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和观察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在标本制备过程中,我们可以控制好固定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的固定时间导致的组织变形。
其次,在切片机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刀片的锋利度和切片机的切片速度适当,以避免切片不均匀或切片断裂的问题。
植物组织石蜡切片的制备与染色观察
一.实验器具与试剂
1.器具
小培养皿、锡箔纸、尖头和平头镊子、剪刀、刀片、吸水纸、移液枪、1枪头、移液器和移液管、量筒(50,100,250,500)、废液瓶、水浴锅、酒精灯、三角瓶、真空锅、烘片箱、木筷、石蜡切片机、染色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等2.试剂
100%酒精、100%二甲苯、100%叔丁醇、石蜡块、蒸馏水、多聚甲醛、中性树胶、甲苯胺蓝()染色剂等
二. 实验步骤
1.溶液配制
10×溶液:
(国药或生工)75.95g
24.12H2O(国药)25.07g
24.2H2O (国药) 4.68g
充分溶解后,用(国药)调7.0,定容1000,高压灭菌25,4℃保存。
4%多聚甲醛固定液:
1×100
1 0.5
水浴加热至60-70℃,在通风橱中加入4g多聚甲醛,待溶解后冷却至4℃,加入100µl的10%的浓硫酸调节为7.0。
2.材料准备
⑴固定
取幼嫩的植物材料,将植物组织剪成合适大小的小块,立即放入一个装有新配制的4%多聚甲醛固定液的小器皿中,固定液体积视材料多少而定,一般材料少时10材料较多时可放15,小器皿置于冰上。
上面用锡箔纸盖好后扎孔。
抽真空使得材料浸没其中(反复真空和非真空状态,并保固定液不要沸腾),待材料下沉到管底。
具体操作如下:
①放置在冰上的器皿放入真空锅里,盖上锅盖,拧开盖上螺旋,拧紧侧面螺旋,打开开关当压力表上显示到0.2时可计时10分钟。
②关上锅盖螺旋,拧松侧面螺旋,外面空气会进入真空锅内,当内外压力相等时计时10分钟。
③再重复步骤①,换一次新的固定液,4℃过夜固定,但不要超过16h。
(2)漂洗
用1×缓冲液(7.0)漂洗组织块2次,每次4℃放置30。
注意容易结晶可75℃水浴加热。
(3) 脱水
在翻转下进行梯度乙醇和叔丁醇脱水:30%、40%、50%、60%、70%乙醇(此步可保存可过夜)、10%叔丁醇+20%水+70%乙醇、20%叔丁醇+10%水+70%乙醇、30%叔丁醇+70%乙醇、50%叔丁醇+50乙醇、70%叔丁醇+30%乙醇、90%叔丁醇+10%乙醇、100%叔丁醇(2次),30次。
补充:若没有叔丁醇,可替换一下步骤进行30%、40%、50%、60%、70%、80%、95%、100%乙醇,然后1/4二甲苯+3/4乙醇、1/2二甲苯+1/2乙醇、3/4二甲苯+1/4乙醇、100%二甲苯(2次),每步均30 。
(4) 浸蜡
用刀片将石蜡块切成碎末,逐步加入到上述最后一步的材料中大约是1/4的量,37℃烘箱过夜;继续加石蜡,同时放入到42℃,待石蜡不继续熔化时放入到60℃烘箱中,等待全部融化后,将叔丁醇和石蜡的混合物换成纯蜡,每天上午下午(9点)各换纯蜡一次,持续3天。
(5) 包埋
最后将材料包埋备用。
在切片前将包埋块4℃冰箱中保存,可保存至少一年。
3.组织切片
⑴切片
将包埋的材料用切片机进行组织学切片,切成8μm厚度的连续的薄片,用刀片把蜡片切成合适的长度(能放在载玻片上即可)。
⑵展片和烘片
转入42℃的水中展片2-3,用氨基载玻片将其捞出,放置于42℃过夜烘片(烘过的片子可以再放干燥剂的条件下保存数周。
⑶脱蜡
将烘过的片子浸没在100%的二甲苯脱蜡两次,每次15;
⑷复水
梯度乙醇复水:100%、95%、85%、70%、60%、30%、水两次,每步3。
⑸染色
0.05% (甲苯胺蓝)染色37℃,30 。
染色时间不要太久,中间可以拿出来看一下。
然后把片子置于一个盛水的容器中,把片子浸入再提出,不要直接用水冲,直至水变清,拿出晾干。
二甲苯:无水乙醇=1:1 10 s 。
100%二甲苯2, 2次。
滴上1—2滴中性树胶(加拿大树胶)后盖上盖玻片(不要有气泡)。
⑹镜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