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教案5-4-2纯电感电路(二)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3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_电工电子技术课件_第一章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介绍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定律和分析方法,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定律。
3. 学会基本的电路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 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1.1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关系1.2 功率、能量的概念及计算2. 电路的基本组成2.1 电路的定义及组成要素2.2 电路的基本元件2.3 电路的两种基本连接方式3. 电路定律3.1 欧姆定律3.2 基尔霍夫定律3.3 电路功率计算4. 电路分析方法4.1 串并联电路分析方法4.2 叠加定理与戴维南定理4.3 频率响应分析方法教学资源:1. 电工电子技术课件2. 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3. 实验设备及器材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电工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的讲解与演示:2.1 利用课件讲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通过动画演示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2.2 利用电路仿真软件演示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路定律。
2.3 利用实验设备进行电路实验,验证电路定律和分析方法。
3. 课堂互动:3.1 提问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3.2 让学生利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电路定律和分析方法的掌握。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教案_电工电子技术课件_第二章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介绍半导体器件的基本原理、特性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半导体器件的分类、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电路基础》教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曾建新二〇一五年一月绪 论一、《电路原理》课程的重要性 二、《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电路原理》课程讨论的对象电路理论只讨论电路的电气行为,不讨论其热效应、机械效应、化学效应,只预测和解释在装置两端的电压电流,而不涉及装置内部发生的物理现象。
四、电路理论的内容1.电路的分析 2.网络的综合与设计 3.网络故障的诊断五、参考书第一章 基尔霍夫定律和电阻元件内容:两个基本概念:⎩⎨⎧参考方向电路模型两类约束关系:⎩⎨⎧定的约束关系电路元件自身特性所确拓扑约束关系电路联接形式所确定的最基本的网络方程法——支路法§1-1 电路与电路模型一、电路的定义二、电路的功能(作用)电源,负载,激励电压电流,响应电压电流,激励信号,响应信号。
三、电路元件1.实际电路元件 2.(理想)电路元件四、电路模型1.电路模型2.集中参数电路模型 条件:电路线性尺寸100λ<, λ—电路周围电磁波的波长能量损耗集中在电阻R 中进行 电场储能集中在电容C 中进行 电场储能集中在电感L 中进行联接导线不发热,也无电磁场效应(理想导线)§1-2 电流与电压的参考方向一、电气量表示符号及其单位电流:i (t )(A.C.) I (D. C.) 单位:A (安培)(ampere ) 电压:u (t )(A. C.) U (D. C.) 单位:V (伏特)(volt ) 功率:p (t )(瞬时功率) P (平均功率) 单位:W (瓦特)(watt ) 能量:W单位:J (焦耳)二、电流及其参考方向1.电流的定义:dtdqt i =)( 2.电流的方向:正电荷运动的方向D .C .ABU 电流方向是从A BRA .C .电流是一个代数量,对于工频电i 从A 每秒钟变换50次,所以无法确定i 的真实方向i (t )RB3.电流的参考方向:在分析计算电路时,不管电流的真实方向,而给电流任意指定(假定)一个方向——叫参考方向。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第一章:电工基础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和电工元件。
2. 掌握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1. 电工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能等。
2. 电工元件: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3. 电路的基本定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路的功率定律等。
4.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节点分析法、回路分析法、叠加原理、戴维南-纳恩定理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直观展示电工元件和电路。
2.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工知识。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增强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电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电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直流电路教学目标:1. 掌握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 学会使用万用表等工具进行直流电路的测量。
教学内容:1. 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直流电源、直流电阻、直流电流等。
2. 直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
3. 直流电路的测量工具:万用表、示波器等。
4. 直流电路的测量方法:电压测量、电流测量、电阻测量等。
教学方法:1. 结合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直流电路的知识。
2. 进行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直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室实践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交流电路教学目标:1. 了解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测量技巧。
教学内容:1. 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交流电源、交流电压、交流电流等。
2. 交流电路的特点:周期性、频率、相位等。
3. 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基尔霍夫定律、欧姆定律等。
图1-2 手电筒的电路原理图 第一章 电路基础知识教学重点:1、电路的基本组成及三种工作状态。
2、掌握电流、电压、电位、电动势、电阻、电功率、电能等基本概念。
3、掌握电阻定律、欧姆定律、焦尔定律,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1、了解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特点。
2、理解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的概念。
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和电器设备的额定值的意义。
2、理解电流产生的条件和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
3、了解电阻的概念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掌握电阻定律。
4、掌握部分电路和全电路欧姆定律。
5、理解电功与电功率的概念,掌握焦耳定律以及电功、电功率的概念。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课时:6课时(计划教时)注:实际教时将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实时微调。
§1—1 电流和电压一、课堂导入:复习初中所学的有关电路、电阻、电流、电功等概念。
二、引入新课的教学:(一)、电路的基本概念 课本P.1-21.什么是电路电路:电路是有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组成的闭合回路,叫做电路。
电路的作用是实现电能的传输和转换2.电路的基本组成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成为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
(如电池、发电机等)。
(2) 用电器:把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叫做用电器。
(如灯泡等用电器)。
(4) 导线:连接电源与用电器的金属线叫做导线,它把电源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用电器,(如各种铜、铝电缆线等)。
(3) 开关:控制电路工作状态的器件或设备。
3.电路的状态(1) 通路(闭路):电路各部分连接成闭合回路,电路中有电流通过。
电气设备或元器件获得一定的电压和电功率,进行能量转换。
(2) 开路(断路):电路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
又称为空载状态。
(3) 短路(捷路):当电源两端或电路中某些部分被导线直接相连,这时电源输出的电流不经过图1-1 简单的直流电路载,如没有保护措施,电源或电器会被烧毁或发生火灾,所以通常要在电路或电气设备中安装熔断器、保险丝等保险装置,以避免发生短路时出现不良后果。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定律”。
主要包括电路的组成、电路模型、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电路的组成及电路模型。
2. 掌握欧姆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分析简单电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欧姆定律及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电路模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路实验器材(电源、电阻、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的组成。
引导学生思考电路是如何工作的。
2. 理论讲解(15分钟)(1)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电路模型。
(2)讲解欧姆定律,并进行实验演示。
(3)讲解基尔霍夫定律,并进行实验演示。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运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分析一个电路图,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5. 实验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电压值,验证欧姆定律。
七、板书设计1. 电路的基本概念、组成及电路模型。
2. 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
3. 例题及解答。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给定电阻、电压下的电流值。
(2)分析一个电路图,运用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2. 答案:(1)电流值计算:I = V/R。
(2)电路分析: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方程组,求解电流、电压等参数。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定律掌握情况较好,但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研究电路中的功率计算。
(2)学习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3)了解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电工基础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1. 电路的定义、分类及基本功能;2. 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识别及特性;3. 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特点及分析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元件的作用及相互关系;2. 学会识别并区分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了解其特性;3. 掌握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连接方法,能分析简单电路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元件的识别及特性,特别是电容、电感元件的理解;2. 教学重点: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及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演示板、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实验器材;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包、电路元件、导线、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路演示板展示简单电路,引导学生观察电路元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2. 理论讲解(10分钟)讲解电路的定义、分类及基本功能,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识别及特性。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具体电路实例,讲解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的连接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电路。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路元件的特性和电路连接方式,填写实验报告。
六、板书设计1. 电路基本概念及元件;2. 串联、并联及混联电路连接方法;3. 实验结果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路的定义、分类及基本功能;(2)画出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的符号,并说明其特性;(3)分析给定电路的连接方式,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等参数。
2. 答案:(1)见教材第四章第一节;(2)见教材第四章第一节;(3)见教材第四章第二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新型电路元件,学习复杂电路的分析方法。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案第一章:电路基本概念与定律1.1 电路的基本元素电源开关电阻电容电感1.2 电路的基本连接串联电路并联电路混联电路1.3 欧姆定律电流(I)电压(V)电阻(R)1.4 功率与能量功率(P)能量(E)第二章:简单电路分析2.1 基尔霍夫定律电流定律(KCL)电压定律(KVL)2.2 电阻的测量伏安法欧姆表的使用2.3 电路的简化串联电阻的计算并联电阻的计算2.4 电路的功率分析电功率的计算电能的计算第三章:交流电路3.1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交流电的定义交流电的表示方法3.2 交流电路的电阻分析电阻对交流电的影响电阻的阻抗计算3.3 交流电路的电容分析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电容的阻抗计算3.4 交流电路的电感分析电感对交流电的影响电感的阻抗计算第四章:磁路与变压器4.1 磁路的基本概念磁通量磁感应强度4.2 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的构造4.3 变压器的特性变压器的变压比变压器的效率4.4 变压器的应用电压变换电流变换第五章:半导体基础5.1 半导体的基本概念半导体的定义半导体的分类5.2 PN结的形成与特性PN结的形成过程PN结的特性5.3 半导体器件晶体二极管晶体三极管5.4 半导体电路的基本分析直流电路分析交流电路分析第六章:数字电路基础6.1 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数字电路的组成6.2 逻辑门电路与门(AND Gate)或门(OR Gate)非门(NOT Gate)与非门(NAND Gate)或非门(NOR Gate)6.3 逻辑函数与逻辑表达式逻辑函数的定义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逻辑函数的简化6.4 逻辑电路的设计半加器全加器译码器编码器第七章:触发器与计数器7.1 触发器的基本概念触发器的定义触发器的作用7.2 常见的触发器SR触发器JK触发器T触发器D触发器7.3 计数器的基本概念计数器的定义计数器的作用7.4 常见的计数器二进制计数器十进制计数器双向计数器第八章:模拟电子技术8.1 放大器的基本概念放大器的定义放大器的作用8.2 放大器的类型静态放大器动态放大器功率放大器8.3 放大器的分析方法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交流等效电路分析法8.4 反馈在放大器中的应用反馈的定义反馈的类型反馈的作用第九章:电力电子技术9.1 电力电子器件晶闸管整流器逆变器9.2 电力电子电路的应用电力控制电力调节电力转换9.3 电力电子技术的优势与挑战优势挑战9.4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趋势第十章: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与调试10.1 实验基本知识与技能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处理与分析10.2 电工实验电阻测量电压与电流测量功率测量10.3 电子技术实验逻辑门电路测试触发器与计数器测试放大器测试10.4 综合实验与调试电路设计与搭建故障诊断与排除性能测试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二章的电路简化与功率分析:理解和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简化方法,以及电功率的计算。
《纯电容电路》说课教案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家规划教材,周绍敏主编的《电工基础》第八章第3节,本课程是电子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下面我将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收获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也是全书的一个重点,电容元件是电子元件中的基础元件,在第四章我们已经分析过电容的基本性能和在直流范围内的应用,本节课既是电容在应用范围上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学习RLC串联电路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确立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纯电容电路及电容的容抗(2)掌握:纯电容电路电压和电流的数值、相位关系(3)了解:隔直电容和旁路电容(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纯电容电路中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和数值关系,以及电容元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这些知识是今后学习电动机、变压器、电子技术的基础,特别是在收音机、电视机以及通信设备中应用更广泛,故设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纯电容电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
学生理论知识的欠缺,使其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所以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2、重难点的处理和突破通过任务引导使学生理解掌握重点知识。
通过仿真实验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任务引导式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任务引导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仿真演示:增加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中职学校《电 工 基 础》教 案教 案教学过程:第1章 电路的基础知识 §1-1电路和电路图一. 电路的基本组成1.电路:电路是电流的流通路径, 它是由一些电气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
复杂的电路呈网状, 又称网络。
电路和网络这两个术语是通用的。
2.电路的组成:电源:电源是电路中提供电能的设备。
负载:电路中吸收电能或输出信号的器件导线和开关:导线是用来连接电源和负载的元件。
开关是控制电路接通和断开的装置。
R二、电路的基本功能电路的功能有两大类:一是电路的一种作用是实现能量的传输、分配和转换。
另一种作用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三、电路图实际电路可以用一个或若干个理想电路元件经理想导体连接起来模拟, 这便构成了电路模型。
鼓励学生自己找出日常生活中的电源负载,帮助学生理解电源、负载的定义。
电路图:用统一规定的图形符号画出电路模型图称为电路图。
1.电路原理图用电路符号描述电路连接情况的图称为电路原理图,简称电路图或原理图。
2.原理框图原理框图也简称框图,它是一种用矩形框、箭头和直线等来表示电路工作原理和构成概况的电路图。
3.印制电路图电路元件的安装图称为印制电路图四、电路原理图常用图形符号在一定条件下对实际器件加以理想化,只考虑其中起主要作用,理想电路元件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简称为电路元件。
电阻元件是一种只表示消耗电能的元件;电感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而可以储存磁场能量的元件;电容元件是表示其周围空间存在着电场而可以储存电场能量的元件等。
记忆表1-1常用图形符号安全教育,白露要到了,天气由热转凉,预防感冒。
作业,教材P5 2教 案教学过程:§1-2 电流和电压(一)复习旧课:电路的基本组成 讲授新课:电流和电压安全教育,上下楼梯,请靠右行,轻声慢步,请勿拥挤。
一、电流电流的形成,简单阐述电流的本质,从物质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1.电流的方向电流:带电粒子(电子、离子等)的定向运动, 称为电流。
电工基础教案范例教案名称:电工基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电工技术》教材的第四章第一节,主要介绍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元件。
具体内容包括:电路的定义、电路的种类、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以及电路的符号表示。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种类。
2. 掌握电路的基本元件及其作用。
3. 学会阅读电路图,并能简单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基本元件及其作用。
难点:电路的符号表示、电路图的阅读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路图、实物电路元件。
学具:笔记本、彩笔、电路图学习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家用电器电路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电路的组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路的定义、电路的种类、电路的基本元件(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以及电路的符号表示。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电路图,讲解电路图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电路图,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电路的工作原理。
5.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常见的电路元件及其作用。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的基本元件及其作用、电路的符号表示。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彩笔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注出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
2. 分析给定的电路图,描述电路的工作原理。
答案:1. 根据教材,自行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标注出电路的各个组成部分。
2. 根据教材,分析给定的电路图,描述电路的工作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路的组成,再通过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知识拓展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元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拓展延伸:在学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电路的基本元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学习电路的符号表示和电路图的阅读与分析方法,为后续的电工技术学习打下基础。
电工基础教案(最终版)第一篇:电工基础教案(最终版)电工基础概念一、物质结构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点荷)即:分子-----原子电子(带负电荷)自由电子--------在原子之间自由运动的电子。
二、物体的带电电荷有两种:1、正电荷2、负电荷电荷的性质: 同性电荷相排斥,异性电荷相吸引。
电荷的分离方法:摩擦生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光电感应,热电感应,化学效应等。
三、电场、电场强度我们知道相排斥或吸引使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
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着斥力或引力的范围。
电场的特性--------对处于电场中的电荷产生作用力。
▪▪▪▪▪▪▪▪电场力--------电场的作用力。
电场强度---------电荷在电场中受力大小和带电体所带电荷多少成正比。
电场强度方向--------正电荷所受的方向。
电位:N/C V/M四、电流电流--------电流方向--------规定以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电流强度--------每秒钟通过导线中某一截面的电荷量。
公式: I = Q/T(A)Q---电荷量(库仑)T---时间(秒)单位换五、电位和电位差(电压)电位------电场中某点和参考点。
(零电位点)之间的电压。
电位差------电路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位之差叫电位差,或叫电压。
用U表示,单位:伏特(V)区别:电位与零电位选择有关、电压与零电位选择有关。
六、电阻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用R或r表示。
电位: 单位换算: 1(kΩ)= 103(Ω)1(MΩ)= 103(kΩ)= 106(Ω)公式:R =ρ式中:R-------电阻Ω ρ-----电阻率Ω.mm2/m L------导体长度 M S-----导体截面积 mm 直流电路一、电路的组成:由电源、负载、导线和开关等组成。
二、电路定律; U E 部分:;全电路: R R + r2、基尔霍夫定律:(1)第一定律(节点电流定律)支路每条分支。
2024年电工基础教案范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基础》第五章“电路的分析方法”,详细内容为5.1节“节点电压法”和5.2节“网孔电流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基本概念;2. 学会运用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分析电路;3. 能够解决实际电路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重点: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原理及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演示用电路元件、投影仪;2. 学具:电工基础教材、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电路图,引出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在电路分析中的重要性;2. 知识讲解:(1)节点电压法:讲解节点电压法的原理,推导节点电压方程;(2)网孔电流法:讲解网孔电流法的原理,推导网孔电流方程;3. 例题讲解:讲解两个典型例题,一个采用节点电压法,一个采用网孔电流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节点电压法:(1)原理;(2)节点电压方程推导;(3)应用举例。
2. 网孔电流法:(1)原理;(2)网孔电流方程推导;(3)应用举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给定电路,用节点电压法求解各节点电压;(2)分析给定电路,用网孔电流法求解各网孔电流。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电路分析方法,如回路电流法、割集电压法等,提高学生的电路分析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推导和应用;2. 教学目标的第二条,即学会运用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分析电路;3. 教学难点,即节点电压法和网孔电流法的推导和应用;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及答案。
中职《电工基础》教案(总14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职《电工基础》教案电工基础教案使用教师:xxx教学重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认识电路1、了解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和电气设备额定值的意义。
2、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动势、电流、电压、电位、电阻、电能、电功率。
3、掌握、欧姆定律、最大功率输出定理,了解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1、“理想电路模型”概念的建立。
2、理解理想元件与电路模型、线性电阻与非线性电阻的概念。
3、理解、欧姆定律(全电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教学章节学时数电路电流 6 电阻部分电路欧姆定律4 电能和电功率实训课 2本章总学时 12第二章简单的直流电路1、掌握电阻串联分压关系和并联分流关系。
2、学会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3、掌握万用表的应用。
1、运用电阻串联分压关系和并联分流关系解决电阻电路问题。
2、熟练分析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3、应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
教学章节学时数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阻串联电路 8 电阻并联电路电阻混联电路习题课 1万用表电阻的测量 6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习题课 1本章总学时 16第三章复杂的直流电路1、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学会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只含两个网孔)。
2、掌握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掌握戴维宁定理及其应用4、掌握叠加定理及其应用。
1、基尔霍夫定律及其运用,学会运用支路电流法分析计算简单的复杂电路。
2、电压源、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3、掌握戴维宁定理及其应用教学章节学时数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 8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习题课 2本章总学时 10第四章电容1、理解电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2、掌握电容器串、并联的性质及等效电容的计算。
3、了解电容充电和放电过程,电容充放电过程中能量转换规律。
1、理解电容的充放电过程。
2、初步建立交流电路的概念。
教学章节学时数电容器与电容 4 电容器的参数和种类电容器的连接 4 电容器中的电场能本章总学时 8第五、六章磁场与电磁感应1、了解载流体与线圈产生的磁场,会用右手定则判断其磁场方向。
第周第课时月日课题纯电感电路(二)
知识目标掌握纯电感电路电感元件电压与电流关系及旋转矢量图
能力目标掌握感抗、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
教学内容及组织教法
[课题引入]
1、提问相关知识
2、引入本节课题
[新课内容](以讲解为主)
三、纯电感电路的功率
纯电感电路中的瞬时功率等于电压瞬时值与电流瞬时值的乘积,即
由上式可以看出,纯电感电路的瞬时功率P是随时间按正弦规
律变化的,其频率为电源频率的2倍,振幅为UI,其波形图如右图
所示。
平均功率值可通过曲线与t轴所包围面积的和来求。
曲线在t
轴上方,表明P>0;曲线在t轴下方,表明p<0。
图中OAB的面积与
BCD的面积相等,并且分居在t轴上、下两侧,它们的符号相反,这
两部分的和为零,这说明纯电感电路中平均功率为零,即纯电感电
路的有功功率为零。
其物理意义是,纯电感在交流电路中不消耗电
能。
虽然纯电感电路不消耗能量,但是电感线圈L和电源之间在不
停地进行着能量交换。
在和这两个1/4周期中,由于电流不断增加,因此电感线圈的磁场不断增强,它所储存的磁场能量就不断增加。
磁场所储存的能量是电感线圈L 从电源吸取了电能转变为磁场能的。
另外,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两个l/4周期内u L
和i的方向相同,瞬时功率P是正值,这表示电感线圈L从电源吸取了能量,并把它转变为磁场能储存在线圈中。
在和这两个1/4周期中,电流的绝对值是不断减小的,这样电感线圈的磁场的强度和它所储存的磁场能也随着减少,磁场能就转化为电能送还给电源。
另外,在这两个l/4周期内,u L、i的方向相反,P是负值,这表示电感线圈把它的磁场能又送还给电源,即电感线圈L释放出能量。
对于不同的电源和不同的电感线圈,它们之间能量转换的多少不同。
为反映出纯电感电路中能量的相互转换,把单位时间内能量转换的最大值(即瞬时功率的最大值),叫做无功功率,用符号Q L表示
式中 UL——线圈两端的电压有效值,单位是伏[特],符号为V;
I——通过线圈的电流有效值,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
QL——感性无功功率,单位是乏,符号为var。
感性无功功率的公式还常常写成
必须指出,无功功率中“无功”的含义是“交换”而不是“消耗”,它是相对于“有功”而言的。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在纯电感的交流电路中,电流和电压是同频率的正弦量。
(在直流电路中电感电压恒为零,相当于短路。
)
(2)电压U L与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电压超前电流。
(3)电流、电压最大值和有效值之间都服从欧姆定律,而瞬时值不服从欧姆定律,要特
别注意。
(4)电感是储能元件,它不消耗电能,其有功功率为零,无功功率等于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之积。
【例题】有一个电感为2.2 mH的电感线圈,将它接到电压有效值为220 V,角频率为105 rad/s的交流电源上。
求线圈的感抗和通过线圈的电流有效值。
解:线圈的感抗
通过线圈电流的有效值
[复习与巩固]
1、复述本节要点
2、练习
[作业] 略
课
后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