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单元复习提纲
- 格式:pdf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6
进入新时代发言稿提纲尊敬的领导,各位贵宾,亲爱的同事们:今天,我们正式迈入新的时代,这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刻。
我们需要迎接新的挑战,勇敢面对变革,积极把握机遇,努力为我们的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将会面对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和把握?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一下。
一、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1. 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与此同时,这些新技术也给传统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如何在技术创新中抓住机遇,突破技术壁垒,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
2. 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和挑战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这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机遇。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增加,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足,规避风险,抓住机遇,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3. 生态环境保护的机遇和挑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环保产业成为了新的增长点。
然而,生态环境保护也给传统产业带来了诸多限制和挑战。
我们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推动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二、应对新时代挑战的战略1. 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在面对技术创新的挑战时,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保持竞争力。
2. 加强国际化战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和国外企业的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3. 推动绿色发展在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我们需要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三、展望未来1. 全员参与,发挥团队力量新时代需要全员参与,每个人都是团队力量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共同应对挑战。
2. 不断学习,适应变革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学习,适应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每课问题复习)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1、2课时“两极”与“冷战”1.解题:“战后世界新格局”。
战后是指什么战争之后?世界的“新格局”,“新”在哪里?答:二战。
新在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而反苏反共。
2. “两极”是指南北两极吗? “两极”在政治上的含义是? 答:不是。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3.两极世界格局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答:雅尔塔会议中签订了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战的影响)二战后,各国实力发生变化,西欧各国逐渐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苏联国际威望提高;美苏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不同4. 北约、华约建立的时间及其主要成员国、成立的目的?答: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对抗苏联。
华约:1955年,苏联、波兰等,与北约抗衡。
5.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和时间?答: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
1955年。
6.读图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军事集团的分布》,既没有加入北约,也没有加入华约的国家是哪些?北约和华约的性质是什么?答:南斯拉夫,奥地利、瑞典、瑞士、芬兰、爱尔兰。
北约:资本主义国家阵营。
华约:社会主义国家阵营。
7.什么是“冷战”?答: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8.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冷战形成的原因?美国为什么能推行冷战?)答:美国想称霸全球;美苏实力均势;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核武器的威慑。
9. 读课本P5,“冷战”开始的序幕是什么?是谁哪一年发表的演说?其演说的目的是什么?演说中的“铁幕”是指什么?答:序幕: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目的:号召欧美联合对抗苏联丘吉尔用“铁幕”一词概括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10. 读课本P5,“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是谁哪一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发表的意图是什么?其咨文中“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分别指什么?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杜鲁门 1947年意图:美国要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稳定资本主义极权政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11. “冷战”的实质、表现?答:实质: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斗争。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复习1--3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一、“两极”与“冷战”1、1945年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两极格局的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4、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1、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
11)(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
(美国)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
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
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二课基础知识填空1、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
2、和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
3、“冷战”开始的时间_______,其标志是______________;结束的标志事件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冷战最主要的表现是___________,其间最极端的表现事件是____ _____________,美国历史上时间最长,损失最大的战争是________4、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发表的演说,被称为“”5、二战以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就是的瓦解;各国对的追求,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
6、_______独立,对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非洲独立年”是_______,有_____个国家独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被称为__________,推动其最直接的因素是_______ __________7、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是、、、。
表达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成立8、在亚非会议上(又称__________),周恩来总理提出了“”的方针,并引申和发展了原则,即国家之间都应、、、、。
9、年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击侵略者,其中方总司令是___ ______,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新中国还肃清了国民党残余武装和土匪,实现了的和平解放;1952年底,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10、曾经在回忆录里说自己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将军”是。
11、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和的社会主义改造,表明中国建立起了。
12、1958年,全国掀起了运动和农村运动。
13、文化大革命开始于年,结束于年,和等反党集团,想乘机夺权。
14、“两弹一星”指的是。
15、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名称为___________16、1962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同志学习”的号召;被人们称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的是;提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的是我国科学家是;被工人们称为铁人的是;被誉为“两弹元勋”的是。
2019最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复习教案一、单元教学目标:目标1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与现代世界的发展中,认清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目标5 了解当今的全球化趋势,形成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意识。
二、课程标准:1-1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3 以"冷战"的形成和结束为线索,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格局的变化。
1-4 从历史和地域两方面,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1-5 认识当代所处发展阶段,在国际比较中感受我们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三、单元逻辑线索复习内容:“两极”和“冷战”对战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会议:雅尔塔会议两大军事集团:1949 美国为首 13个国家《北大西洋公约》北约 军事集团对峙 1955 苏联为首 8个国家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华约 标志着东西方对峙的形成冷战的概念:p4冷战的标志: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 p5冷战的主要形式:美苏争霸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和特点:p7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各国的现代化追求殖民体系的瓦解:亚洲:越南北部朝鲜;印度非洲:1960 非洲独立年(p9图);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殖民体系的瓦解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黄金时代”(50 、60年代)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亚非国家的独立运动主要会议:亚非会议 1955年印尼万隆会议代表团(周恩来)主要作用亚非拉国家的崛起 1964年 77国集团会议国际经济秩序:p10 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建立在所有国家的公正、主权平等,互相依靠,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关系。
第三世界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亚非会议七十七国集团会议石油危机巩固新生政权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运动): 1、抗美援朝 2、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 3、镇压反权的残余、和平解放西藏理解“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错误的战争”p13抗美援鲜爆发地原因:P12进入社会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p14我国工业化的起步:1953-1957 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p16失误和挫折出现失误的原因:p17第一段后主要的失误和挫折: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具体表现)p17第二分别产生哪些后果:p18如何评价“文化大革命”:一场有领导者对形势估计错误,而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家及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的内乱。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第一课时“两极”与“冷战”1、雅尔塔会议:(1945年)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会议。
2、“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出台---苏联解体)第一、“冷战”的含义铁幕演说(丘吉尔)第二、“冷战”的序幕:(“冷战”被揭开了序幕):(1)、修建柏林墙(2)、美苏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美国:肯尼迪;苏联:赫鲁晓夫)(4)侵越战争(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3、“两极”格局形成。
(东西方对峙)“北约”和“华约”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华约”:1955年,以苏联为首,针对“北约”军事集团。
“北约”和“华约”都是军事政治集团。
两极格局解体: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1991年)。
第二课时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1)最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洲:亚洲(2)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获得独立(3)独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北部。
(20世纪40年代)(4)“非洲”独立年:1960年(17个国家获得独立)(5)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纳米比亚独立(1990年)2、亚非会议——政治秩序召开时间:1955年目的:亚非人民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宗旨: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维护民族自决权。
3、成立“七十七国集团”,4、各国的现代化追求原因:世界政局相对稳定;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欧、日本、联邦德国。
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典型:“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
5、苏伊士运河的收回:1956年纳赛尔意义:有利于埃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列举体现战后亚非拉国家崛起的事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亚非会议的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石油危机”)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1、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措施:对外:抗美援朝对内: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实现西藏和平解放;建立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土地改革,推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1952年)镇压反革命;2、抗美援朝: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领导人:彭德怀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胜利的原因:美国远土作战,中朝军队对本土作战,更熟悉地形,有有力的作战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士气旺盛,战后世界人民更渴望和平;中朝军队联合作战,力量强大,志愿军战士勇于牺牲,敢打敢拼;美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初三历史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两极:(知识点)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罗斯福(美)·斯大林(苏)·丘吉尔(英)在苏联聚会,并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这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约形成的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空膨胀,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开始反苏。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1949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以美国为首的反苏军事集团。
华约形成的原因:2为了抗衡北约1955年5日4日苏联等八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华沙条约,其目的是与北约抗衡,又进一步控制东欧。
3.·华约和北约的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含义: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以外的手段敌对行动,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冷战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冷战的序幕:铁幕演说------------------冷战的重要标志;杜鲁门主义冷战的具体表现:柏林墙的出现·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的特点:1主要表现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夺是世界长期不安宁的主要来源。
3两方军事能力旗鼓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动武。
4都有储存大量的核弹头。
5世界人民都渴望和平。
亚·非独立浪潮:非洲独立年----1960年。
1991年的纳米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结束亚非拉的呼声:亚非会议(万隆会议)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重要内容: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五项原则:国家之间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标志: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的发表目标: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也是影响战后世界格局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当今社会,高楼耸立,科技发达,有良好的环境,让我们有更好的设施,环境来供我们学习,工作,然后我们的科技进步发展遇到了一些”瓶颈“,让我们止步不前,这时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探索,去攻克一个个难题,所以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现代科技发达,学校都有先进的设备来给我们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像多媒体这种设备每间教师都有,有利于我们的学习,这是以前所没有的,而且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是一项很好的工具来供我们利用,学习上,当我们遇到一些实在做不出的题目或者一些问题时,打开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利用互联网下载”作业帮“等学习软件,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或者搜索一下,详细的解答过程就在现在我们的眼前,然而,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好网络,手机等设备时也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一味的只知道利用手机,作业软件去完成作业,而不知道独立思考后去搜索,这对学习是非常不好的,甚至多利用手机玩游戏,把学业荒废,这个是严重。
现在游戏《王者荣耀》非常火爆。
注册玩家数不胜数,据调查发现近半数玩家都是未成年人,都是一些尚在学习阶段的学生,这是非常严重的,这不利于我们的学习,所以互联网手机具有强大的学习功能,也有强烈的诱惑,只有抗拒住这种巨大的诱惑,才能有好的环境,社会用途上,可以用来网购,打车十分方便,商品也各种各样,选择多样,定位导航也十分有用。
在不熟悉的地方可以用导航地图等来帮助我们去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现代,科技虽然发达,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应该继续前行科技发展受到阻碍,遇到瓶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攻坚克难,让科技进一步发展,像现在我们国家芯片就存在问题,现中国与美国在打贸易战,我们的芯片技术不够发达,被别人玩弄在掌心之中,所以我们国家提出了”中国芯“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去完成这一项具有挑战的项目,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知识,需要人才,所以我们应当努力学习,”青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兴,则中国兴。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两极(二战后世界格局)1、背景:《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2、形成标志:两大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与华约)的形成3、结果:形成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局面,最终演变成为美苏争霸。
二、冷战(美苏争霸)1、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80年代末2、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象)采取了除军事进攻以外(手段)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目的)。
3、开始: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序幕)、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4、表现:美苏军备竞赛、柏林墙的筑成、古巴导弹危机5、影响:威胁世界和平,造成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1、背景:内忧外患(国民党残余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2、措施:①军事:抗美援朝(1950—1953)、和平解放西藏(1950)——中国大陆实现统一②政治:肃清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③经济:土地改革(1950—1952)——农民获得了真正解放,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二、发展:1、三大改造(1950—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1953—1957)——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三、失误:1、经济:“大跃进”(1958—1960)与人民公社化(1958年开始)2、政治:文化大革命(1966—1976)四、骄傲:1、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李四光、王进喜、邓稼先等2、“两弹一星”:导弹、核弹、人造地球卫星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新时期的标志1、时间:19782、内容:①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核心内容)③邓小平成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3、意义: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我国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复习提纲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一)、战后世界新格局——两极格局1、1945年2月,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阻碍。
2、北约: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代表了西方资本主义阵营。
北约成员国集中在西欧和南欧的地中海沿岸,成立目的:集体防备,与苏联抗衡。
3、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的领导下,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4、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建立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华约,代表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华约成员国集中在东欧,成立目的:同北约抗衡。
5、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显现,标志着东西方相持格局的形成。
6、冷战政策(1)定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3)冷战的表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军备竞赛;侵越战争(亚洲)。
(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各国的现代化追求1、殖民体系的瓦解:(1)20世纪40年代,亚洲第一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印度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庞大冲击。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
这次会议是独立后的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形下,讨论亚非地区重大咨询题的国际会议。
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相同方面: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相同;建立平等、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相同。
不同方面: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意识不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项原则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差不多原则。
(3)五六十年代,非洲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把1960年称为非洲独立年。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人教版)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第三课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1-2 列举实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1.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2.了解邓小平确定的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感受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3.了解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尝试分析“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
4.回忆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经历的几个阶段;通过具体事例,领会我国外交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三)课本知识结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年代 城市: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在沿海-经济特区-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提出及含义 “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与澳门(四)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改革开放的年代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情景导入1.深圳和浦东改革开放前的面貌的图片,准备两地的地图。
通过展示这些对比鲜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好奇.设疑:深圳与浦东等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2.展示各类旧票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票证的历史。
设疑:这些票证消失的原因引导学生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主题学生展开讨论(党的改革开放总方针决策的正确性。
)的主题:改革开放的年代学生通过讨论,尝试回答运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旧票证的认识,使学生既了解历史又激发探究的兴趣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坚持三条外交原则,揭开中国外交的新篇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事业的发展:与苏联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不结盟战略――APEC会议――上海合作组织感受与探究1.展示图片《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设疑:图中的人物是在党内的地位?一名话概括他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图反映的哪次会议的情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开创了怎样一个新时期联系: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列举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转折2.展示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的“契约”教师指出这“契约”产生的背景和内容。
雅尔塔会议(背景、时间、内容、影响)背景:德国败局已定。
1945年2月,美、苏、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达成了雅尔塔协定。
主要内容:(1)苏、美、英三国分区占领德国,以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及其重新发动战争的一切条件。
(2)欧洲战争结束后三个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
(3)在即将建立的联合国中,中、美、苏、英、法为安全理事会常任国,并拥有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
影响:对尽快结束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时间、参加国、目的、最突出特点)1949年4月,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参加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丹麦最突出特点:集体防御,美国和加拿大联合西欧一些国家共同与苏联抗衡。
主要集中在西欧、南欧,针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华沙条约组织(时间、参加国、主要目的)1955年6月,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
依据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参加国: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
主要目的:既用来同美国和西欧抗衡,也可以此进一步控制东欧。
主要集中在东欧和苏联,针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同北约抗衡的欧洲军事集团。
欧洲有6个国家既没有参加北约也没有加入华约:芬兰、瑞典、爱尔兰、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
拉开冷战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铁幕演说”重要标志: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冷战”政策(背景、含义、条件、表现、后果)背景: 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