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14 KB
- 文档页数:7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你对着空瓶吹气会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4、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不同的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第10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耳朵主要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成。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再传到耳蜗,耳蜗再把振动转变为大脑能够接受的信号,最后由听神经把信号报告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2、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4、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5、(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6、(躁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7、人们是如何降低噪声的?答:人们降低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8、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答:①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的环境②佩戴防噪音耳塞③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④不随便挖耳朵。
....*....*....*.....。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5、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一、填空1、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仙人掌的茎和叶的形态特征:茎绿色、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
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发现内部含有大量水分。
.. * * *3 、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
4 、水瓶树高大粗壮,树干顶部枝条、树叶稀疏,远看酷似一个巨大的啤酒瓶。
水瓶树的树干里储存水,抗干旱能力强,适宜生长在热带草原。
..... * *....... *5 、仙人柱植株高大呈柱状,有分枝。
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
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 * *6 、芭蕉树主干没有分枝,叶在主干顶端呈螺旋状排列。
叶片长圆形,宽大。
主叶脉粗厚,分支叶脉呈羽状平行分布在叶片上。
...... * * ..... *7 椰树树干长,笔直,没有分枝。
树叶巨大,呈羽毛状,集中长在树干顶端。
椰子喜光,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生长在热带沿海。
...... * * ..... *8 、雪松树干较直,树枝从下至上环绕树干向外生长。
树叶针状、坚硬,淡绿色或深绿色。
雪松耐阴、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分布范围广,可生活在高山上。
**...................................... *9 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0 、大叶黄杨树叶比杨树树叶厚、光滑。
大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比较厚的蜡质,所以较光滑。
11 、杨树树叶秋天变黄,冬天落光。
大叶黄杨树叶冬天落三分之一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色的。
12 、冬季来临,杨树靠落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
大叶黄杨靠树叶表面蜡质减少蒸发。
二、简答冬天来了,杨树和大叶黄杨是怎样适应寒冷环境的?答:杨树靠落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而大叶黄杨靠树叶表面蜡质减少蒸发。
6、沙漠中的植物一、填空1、我知道的沙漠中的植物有:(仙人球、沙棘、仙人掌、骆驼刺、梭梭树、胡杨、芦荟、石莲花)等。
2023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总结本文档旨在对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全册知识进行总结。
下面将对各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概述。
第一单元:风的产生与风向的变化该单元主要介绍了风的产生原因以及风的方向变化。
关键知识点包括:- 大气的重要作用- 风是空气的运动- 高压和低压区的形成- 风的产生原理- 风向的变化和测量方法第二单元:水的重要性与地下水该单元主要讲解了水的重要性以及地下水的形成和利用。
关键知识点包括:- 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水的来源和循环- 地下水的形成和取水方法- 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第三单元: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该单元主要比较了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键知识点包括:- 动植物的生长方式和特点- 动植物的呼吸和运动方式- 动植物的繁殖方式- 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该单元讲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关键知识点包括:- 人类对自然的依赖-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第五单元: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关键知识点包括:- 磁铁的特性和用途- 磁铁的吸引和排斥- 磁性物质和非磁性物质的区分- 磁铁用途的探索和应用总结以上知识点,对于理解和掌握2023年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们应当通过课堂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番茄的种子:水滴型,黄色,表面粗糙;黄瓜的种子:橄榄型,乳白色,表面平整。
2.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到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3.蚕豆种子的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苹果籽形状:扁水滴型,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红松种子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冬瓜种子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枣种子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种子的发芽的条件是:适宜温度、空气和适当水分。
5.植物根的生理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
6.植物由(根、茎、叶)组成。
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
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茎: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
叶:制造营养物质(淀粉)。
植物的叶包括(叶柄、叶脉、叶片)。
7.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础的几个节上长出并深入土里的,其机械组织发达,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8.花的结构:(花托、花瓣、雌蕊、雄蕊)。
雄蕊(制造花粉)。
雌蕊(接受花粉)。
番茄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黄瓜花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
黄瓜的雌蕊后面有一根未来的小黄瓜。
9.植物的传份方式多种多样如:昆虫传粉(虫媒花)、风力传粉(风媒花)、自花传粉、人工传粉。
10.果实包括(种子和果皮)。
花、果实、种子都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了一、填空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稳固植物)的作用。
3、植物的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植物的叶具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5、植物的叶主要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第2课幼苗长大了一、填空。
1、、大多数花主要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2、番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是(两性花)。
3、黄瓜花有(雄花)和(雌花)两种。
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组成;雌花由(萼片)、(花瓣)、(雌蕊)组成。
黄瓜花是(单性花)。
4、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
二、简答。
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哪几种?并各举3例.答: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1、昆虫传粉如:黄瓜、桃、油菜等。
2、风力传粉如:玉米、杨树、柳树等。
3、自花传粉如:小麦、大豆、花生等。
4、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丝瓜、梨等。
第3课植物开花了一、填空。
1、、大多数花主要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2、番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是(两性花)。
3、黄瓜花有(雄花)和(雌花)两种。
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组成;雌花由(萼片)、(花瓣)、(雌蕊)组成。
黄瓜花是(单性花)。
4、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
二、简答。
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哪几种?并各举3例.答: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1、昆虫传粉如:黄瓜、桃、油菜等。
2、风力传粉如:玉米、杨树、柳树等。
3、自花传粉如:小麦、大豆、花生等。
4、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丝瓜、梨等。
第4课植物结果了一、填空1、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包括(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蚕蛹经过10-1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
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番茄种子比较小,种子为扁平短卵形,在一端的边缘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种脐,种子外表面覆盖着粗毛,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番茄种子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是有胚乳的种子黄瓜种子为扁平、近圆至长椭圆形,种皮呈黄白色2.种好番茄和黄瓜需要的条件。
(1)选种。
要挑选那些颗粒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选一个合适的花盆,选择疏松、肥沃、微酸的土壤,并往花盆中加入适量的土壤。
(3)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
(4)再盖上一层薄土,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并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5)生长期间注意浇水和施肥。
3.要想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和黄瓜的知识,可以:①找种植的书本看;②去种植户那里学习一段时间;③搜集网络资源。
4.种子的特征。
蚕豆种子,绿色或黄褐色,椭圆形,形状像肾;苹果种子,红棕色,卵形;红松种子(松子),呈浅褐色,壳较光滑;近卵性;冬瓜种子,皮色为黄白色或灰白色,近卵圆形或长圆形、扁平形;枣种子,深褐色,梭子形。
5.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6.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7.番茄喜欢生活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8.观察幼苗(1)番茄幼苗,叶片为羽状复叶,每片叶有5—9对小叶;茎大多为绿色;根为丰富的须根。
(2)黄瓜幼苗,叶为掌状长柄大叶,浓绿色或黄绿色,表面着生刺毛;茎蔓性,多为绿色,表面着生刺毛;根系分布浅。
9.植物的根是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供给植物的生长。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或者储存营养的作用。
种子萌发最先长出来的就是根部,它长入土壤中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10.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1.植物茎的作用是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并运输水分和养料。
12.大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这棵大树的茎。
13.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4.植物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三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第一单元知识点1、描述番茄和黄瓜的种子:番茄: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黄瓜: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2、种好番茄或黄瓜需要做好哪些事:(1)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2)浇水一次浇透(3)温暖的阳光(4)保持土壤湿润3、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1)查阅资料(2)请教有经验的人(3)自己做实验4、栽种记录要记哪些内容:(1)日期(2)高度(3)形态的变化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6、寒冷的冬天种子会发芽吗:不会,温度太低。
7、每周测量一次幼苗的高度。
幼苗每天都在长大。
8、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就是植物的茎。
9、根的作用:(1)吸收水分(2)固定植物10、研究茎的作用:实验现象:茎和叶变红,茎中有被染成红色的小细管,叶脉也被染成红色。
实验结论: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11、树干、树枝都是茎。
12、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他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13、黄瓜花的雄蕊和雌蕊不在同一朵花上。
番茄花的雄蕊和雌蕊在同一朵花上。
14、植物的传粉方式:虫媒花:昆虫传粉(桃、油菜、百合、玫瑰、木兰等)风媒花:风力传粉(玉米、杨树、松、杉、柏、高粱、核桃等)自花传粉:自己给自己传粉(豌豆、小麦、棉花、花生、凤仙花等)人工辅助授粉:(黄瓜、丝瓜等)15、花粉必须落在雌蕊上才有可能结果。
16、番茄的幼苗长大后,植株继续增长,直到枯萎死亡。
17、比较番茄和黄瓜的生长过程,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包括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18、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19、哪些是果实,哪些不是果实?豆角、豌豆、花生、香蕉、南瓜是果实。
胡萝卜、甘蔗、菠菜、芹菜不是果实。
20、我们吃的是植物的那个部位?胡萝卜吃根,豆角吃果实,豌豆吃种子,甘蔗吃茎,花生吃种子,菠菜吃茎和叶,香蕉吃果实,芹菜吃茎和叶,南瓜吃果实,红薯吃根,土豆吃茎。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XXX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一、《植物的一生》1.西红柿生长需要温暖、潮湿的环境和充足的阳光。
种植西红柿需要花盆、泥土、水等物品。
2.栽种记录应包括使用的物品、栽种日期、发芽过程、高度和形态变化等内容。
3.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4.种好番茄或黄瓜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播种,根据它们的性来照料,并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二、《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和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3.叶主要由叶片、叶脉、叶柄三部分组成。
4.根的生长方向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
5.树干和树枝都是茎,植物靠茎把根和叶连在一起,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6.根的作用是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茎的作用是运输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叶的作用是储存营养、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
三、《植物开花了》1.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只有雄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的花是雌花。
2.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被称为虫媒花,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和蝴蝶。
3.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被称为风媒花,它们的花很小,花粉多而轻,没有花香花蜜,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
4.豌豆、小麦能自己给自己传粉,被称为自花传粉,这些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
5.小南瓜长大一些后自然脱落,可能是因为雌南瓜花没有授粉。
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对黄瓜、南瓜、丝瓜等植物进行人工授粉,以增加结果量。
四、《植物结果了》1.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2.豆角、豌豆、花生、香蕉、苹果、梨、南瓜都是果实。
1、植物的形态与它们所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水瓶树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因此它的分支较少,而仙人柱则有许多分支和锐棱,全身长满刺,实际上是它的叶子。
椰树生长在热带气候下,它的叶子集中在树干顶端,巨大的叶面有助于散热,并且粗大的叶脉可以输送大量的水分。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由【水】.【空气】.【沙】.【黏土】.【腐殖质】等物质构成。
6.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7.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8.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9.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10.【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
【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1.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
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
12..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13.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4.【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15.土壤的贡献有: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水分】.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为人类提供了【住所】和【制作物品的原料】……16.土壤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的【家园】。
17.人类破坏土壤的活动有:【喷洒农药】.【抛撒垃圾】.【开山毁林】.【开窑烧砖】.【乱丢废旧电池】等。
18.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1.果实一般都有【果皮】和【种子】。
小学三年级科学(苏教版)下册 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
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石和沙子。
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2、了解土壤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 (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颗粒大,沙粒多。
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
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
黏土能握成团。
实验与制作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三、把三只漏斗分别放在三只烧杯上,再分别放上沙布,然后把沙土、壤土和黏土分别倒在沙布上。
2、把三纸杯水水最少,说明黏土渗水性最差,而壤土下面的渗水居中,说明壤土渗水性居中。
3、肥沃的土壤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
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你对着空瓶吹气会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4、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不同的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第10 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耳朵主要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成。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再传到耳蜗,耳蜗再把振动转变为大脑能够接受的信号,最后由听神经把信号报告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2、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4、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5、(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6、(躁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7、人们是如何降低噪声的?答:人们降低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8、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答:①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的环境②佩戴防噪音耳塞③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④不随便挖耳朵。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9 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你对着空瓶吹气会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4、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不同的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 * *第10 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耳朵主要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成。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再传到耳蜗,耳蜗再把振动转变为大脑能够接受的信号,最后由听神经把信号报告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 * *第11 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2、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4、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 * *5、(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6、(躁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7、人们是如何降低噪声的?答:人们降低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8、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答:① 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的环境② 佩戴防噪音耳塞③ 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④ 不随便挖耳朵。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新苏教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
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
过程叫选种。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
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
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植物的绿叶可以
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
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
制成的。
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
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植物的茎具有
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能从下到上将根吸
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
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鸡、青蛙、鱼、乌龟等动
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在放蚕卵的
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蚕宝宝最爱吃
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
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
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
蛹的作用。
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
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
繁殖后代。
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蚕的一
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
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
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
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
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
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
命周期。
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
气体、疾病等。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温度计正确的读数方法是平视。
2.测量水温的方法是:①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②
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
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当温度计的液柱不
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
的水。
水烧开时的温度大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
是0℃零下6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94℃;100℃读作:一百摄氏度;-20℃读作:零下二十
摄氏度。
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
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
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液态水降
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养成。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
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冰在融
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
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和冰的共同点是:无色、无味、透
明等。
加快冰融化的方法有:把冰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放在阳光下晒;用手捂等。
装冰的玻璃杯外壁出现
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北纬形成的。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滴的现象叫凝结。
水在自
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
与热量有关。
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
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第四单元磁铁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
磁铁。
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一个磁铁摔断了也有两个磁极。
磁铁能指南北方向。
指
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
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
磁悬浮列车就是根据同极相互排
斥的原理制造的。
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直,磁力大小
会发生改变。
指南针是作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
指示方向的仪器。
钢针经过磁铁沿一个方向磨擦可以变
成磁铁。
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是我国四
大发明之一。
磁铁的用途和它的性质是相联系的。
检验
没有标明南北极的磁铁可以采用悬挂法、指南针验测法、磁铁检测等。
一.我会填。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根向下生长,它能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
定在土壤里。
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
期和开花结果期。
蚕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和成
虫四种形态;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
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大约56天。
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一副恒牙。
牙齿的生长过程分为乳
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动物从一种形态变为
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
通过收集光合作用的有
关资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的绿叶是制造植物生
长所需要的“食品加工厂”。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
指南针,它是利用磁铁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二.判断题。
乳牙脱落后可以再长,所以恒牙掉了也可以长出来。
()
2.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
()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从种子开始的。
()液态的水的温度总在0℃~100℃之间。
()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
以上。
()水蒸发的快慢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有关。
()磁铁能够吸引各种物体。
()
三.简答题。
学习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后,你发现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哪些条件?
2.测量水的温度应该选择哪种温度计?具体说说测
量水的温度的方法。
水的三态是怎样互相变化的?是什
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4.根据“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原理,你能
写出在地球南北极附近的地磁分别是哪种磁极?
1.在观察研究时,我们通常要用到身上的感觉器官有眼、耳、鼻、口、手、皮肤……
2.使用玻璃杯应先倒冷水,
后倒热水。
3.我能用各种简便的方法描述种子的颜色、形状和
大小。
4.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空气。
5.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它是
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6.许多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每段铁轨之间留有缝隙,主要是为了防止热胀冷缩。
8.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9.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的物质是液体。
10.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在大小相同情况下,轻的物体容易浮在水面上,重的物
体容易沉到水底。
12.使用仪器测量比感觉器官判断更准确。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度至37.5度之间。
使用温度计时,正确的做法是用手拿住温度计的上端。
二、读数写数。
零下五摄氏度八摄氏度二十摄氏度
写作写作写作
零下十七摄氏度三十七摄氏度十五摄氏度
写作写作写作
三、实验探究题。
要想使沉在水中的鸡蛋浮上来,我的实验是这样设计的:
(1)我需要的材料有
(在实验桌上放有马铃薯、鸡蛋、杯子、盐、糖、水、醋、玻璃棒),
(2)我的简单实验步骤是:(任由你自己选择几步,有第四步或更多步骤的可以在后面自己写上)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3)我从中实验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