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言语理解之代词指代题
- 格式:ppt
- 大小:732.50 KB
- 文档页数:16
公务员行测复习言语理解代词的用法在公考中,最常见的代词为指示代词,如“这、那、这儿、那边” 等词,这些指示代词主要涉及的题型有三类。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务员行测复习言语理解代词的用法,盼望对您有所关心!公务员行测复习言语理解代词的用法一、指示代词在代词指代中的用法【例】总体来讲,运用该法则解答代词指代题是特别便捷的一种方法,但是各位考生需留意,在做题时大家肯定不要过于机械,认为代词就是指代的前半句话的内容,这样有可能误选干扰选项。
1941年,美国正式参与了反法西斯战斗,大批美国士兵来到英国。
美国和英国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美军与英国军民的接触没有语言障碍。
但是随着双方接触的增加,渐渐发生了一些摩擦。
英国人指责美国人没有礼貌,少教养,喜爱表现自己,待人接物太任凭。
美国人则责怪英国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这种状况使英美关系有些紧急。
在盟军即将进行诺曼底登陆,攻占欧洲大陆的状况下,这明显是一个不利因素。
“这明显是一个不利因素”的“这”指的是( )。
A. 大批美国士兵来到英国B. 美国人英国人相互指责C. 英美之间关系有些紧急D. 盟军即将攻占欧洲大陆【解析】这道题目许多同学会误选B,和D。
假如同学们仔细审题,会发觉这道题目有两个代词“这”。
第一个“这”消失在“这种状况使英美关系有些紧急”,而这里的代词“这”根据就近原则,应当是看前面那一整句话,即B项,英美相互指责,而其次个代词“这”才是题目中需要我们解答的。
它消失在文中最终一句,“这明显是一个不利因素”。
而这里不能误选D,虽然D在“这”前面,但它的内容是说在盟军即将攻占欧洲大陆“的状况下”,只是一个背景介绍,应当再往前看一句,指代的内容是C,“英美之间关系有些紧急”。
因此,本题选择C项。
二、代词在主旨概括题中的用法除了指代详细的事物或大事,指示代词还可以指代宏观的内容。
在主旨概括题和意图推断题中,但许多考生由于对行文脉络把握不到位,无法找到文段的重点句。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代词在行测考试中的运用大家都知道,言语理解与表达在行测中所占的比重,涵盖的考点也比较多。
其实在备考的过程中,各位考生不仅仅要横向知道主要的考点有哪些,更要学会纵向总结,看看考点与考点之间是否出现了一些重叠和交叉,横纵兼顾,这样备考才能更高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大家对“代词”一定都不陌生,比如“它”、“他”、“她”,“这”、“那”……今天,为大家总结一下“代词”在不同题型中的运用。
一、逻辑填空中的“代词”一般来说,逻辑填空中对于“代词”的用法,主要体现在解释关系中,指示代词是解释关系中的一个判定标志,根据它,我们可以“顺藤摸瓜”高效完成逻辑填空。
下面我们看一道例题:1、定义的使命是抽象概括出某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当定义概括不了时,本应修正定义,而有人却常常“开除”那些概括不了的同类事物,以维护定义的纯洁性,这无疑是。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指鹿为马B. 削足适履C. 自欺欺人D. 掩耳盗铃【参考解析】答案:B。
题目中出现指示代词“这”,指代的是前文中“常常‘开除’那些概括不了的同类事物,以维护定义的纯洁性”这样的一种行为,而空缺处所填的词语正是让我们对这种行为做一总结或者是评价。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这三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与“开除”这一行为没有关系,不能概括前面的行为,故而排除A、C、D三项。
“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削”呼应“开除”,“履”呼应“定义的纯洁性”。
该成语完全概括了文段中某些人不选择修正定义,而是为了维护定义的纯洁性,选择“开除”同类事物这一行为。
因此正确答案当选B。
二、语句排序题中的“代词”对于语句排序题,很多考生都不得要领,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却收效很小,正确率不高。
在排序题中,要想做的又快又准就需要找到一些突破口,去对语句进行归类,而“代词”正是其中的一种比较重要的突破口:一方面,代词一般不作逻辑起点,放在首句容易指代不明;另外一方面,找到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这两句话关系更为紧密,应该相邻。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常见题型众所周知,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行测能否得高分和考生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答题效果息息相关。
因此,考生在备考即将到来的 2014年国考中,必须做好计划并分配好时间,以保证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得到合理的复习,从而为行测拿高分做下准备。
下面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为你作全面的解析。
考生在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复习过程中,要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
所谓心中有数,就是说公务员考试的形式很很多种,包括国考、省考、还有地方考等,虽然都是公务员考试,但是具体到相应的考试中,是存在区别的,比如题量、题型等。
有些不参与联考的省考或者地方公务员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量常会有所变化,或增或减,而近年来国家公务员中言语理解与表达考试题量则是比较固定的,一般会保持40题。
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规定,40道题中对考生能力的测查又是有所区别的,因此考生还必须特别注意的是这40道题主要涉及到哪些题型。
考生只有对题型特别是常见的考查题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备考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根据2013年国考大纲中的规定,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包括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准确、得体地潜词用字等。
(具体要看2014年考试大纲做调整)根据测查要求,国考中言语理解与表达常见的题型有阅读理解、逻辑填空和语句表达等。
这三种常见的题型根据考试大纲中的相应规定,有着不同的测查重点和复习要求。
一、逻辑填空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发现国考中逻辑填空经常考察常见的实词和成语,虚词的考察涉及较少。
2021国考行测言语理解划重点:如何找准指代词的指代“主体”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言语理解的词语理解题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比较简单,尤其是问对于指代词的理解,大家都能知道要找指代主体是什么,但是当文段出现了多个指代主体的时候,又该如何抉择呢,其实这个时候就需要根据指代词所在的句子所体现出来的内容特点来确定唯一的指代主体,中公教育专家下面来通过例题解释一下:【例】生物科技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对农业或其他方面进行改造。
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及其成分,综合应用化学、生物学和医药学各学科原理和技术方法制得的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或其它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的蛋白质或核酸类药物。
由于药物资源有限,含量极微,因而使用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有一定难度,且成本昂贵。
用生物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这些药物,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难题。
对“这些难题”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生物科技是利用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B.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有一定难度,成本昂贵C.药物资源有限,含量极微,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有一定难度D.药物资源有限,含量极微,因而成本昂贵【答案】:B。
文段首先讲述了生物科技的作用是能对农业等方面进行改造,紧接着具体指出生物科技能在制得药物,但由于由于药物资源有限和含量极微导致产生高纯度分离工艺有难度和成本昂贵的问题。
最后一句话点出生物基因工程方法能解决前文提到的问题。
所以首先定位“这些难题”可知在最后一句,而根据最后一句话的内容可知,这些难题可以由生物基因工程解决掉,所以到前文找指代主体可知,生物基因工程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是“药物资源有限且含量极微”,因为这是属于一种客观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而生物基因工程及数真正能解决的是在“药物资源有限和含量极微”的基础上能实现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没难度且成本不贵,故本题选B。
这道题在做的时候其实考生都能找到要在倒数第二句“由于药物资源有限,含量极微,因而使用高纯度的分离工艺有一定难度,且成本昂贵”中来找问题,但是他们只是单纯的把整句话都当做了问题,可结合选项却发现没有能概括整句话的选项,所以很多考生都会在C和D中纠结半天,最后就算选择了其中一个还会认为选项概括的不全面,答案也不太好。
1、言语模块(以A形式题居多)A、主旨概括题:基于原文重点的同义替换意图推断题:言外之意B、词语理解题:定位原文,临近原则代词指代题:定位原文,临近原则C、语句衔接题:关联词搭配,小语境逻辑关系语句排序题:关联词搭配,小语境逻辑关系言语模块题型综述(一)主旨概括题1、关联词语(有重点部分)A、递进:不但、而且、甚至B、结论:因为····所以C、转折:弱——其实。
强——但是D、必要条件:只有、必须、应该,“才”之前2、关联词语(无重点部分)A、并列(a+b形式,全面概括)宏观行文脉络(用宏观的行文脉络确定主题句,然后用微观的关联词语找重点,多用于多个关联词的文段中)1、类型A、总-分-总B、总-分(例题46——53)C、分-总2、特点A、首尾原则,文章段落以及段落之间的首尾句很重要B、辅政原则:地位为辅,作用为证。
(辅政不重要,阅读时可省略,用辅政去寻找前后的观点,围绕辅政表述的不是主旨题的答案)a 举例:例如、比如、以····为例。
例证——看前后(例题46——50)b 原因:因为、由于——看前后(例题51——53)c 反证:否则、不然、如果···不——看之后关联词语1. 并列复句知识要点:1、没有重点,前后均为重点。
主旨题应概括全面,不可偏颇。
正确答案应该为A+B形式。
2、关联词可以省略,用其他表示。
(用标点符号表示有“;。
,”使用逗号时需要句式相同)(1)表示相关的几种情况并存。
(同类项关系,互为解释,补充说明)【关联词语】单用的“又、同样、同时”等,这些词语多用在后续分句中。
双用的“也……,也……”,“又……,又……”,“既……,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
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而用两句结构一致的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2)表示两种相反或相对的情况。
(反义项,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事物展开讨论)【关联词语】“是……,不是……”,“不是……,而是……(不是A,而是B)”,“有的……,有的……”。
何谓代词?它是指代名词或一句话的一种词类。
常见的有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等。
一般为了避免重复时使用代词,在言语题中有一个选考题型代词指代题就直接考查代词指代的内容。
在言语材料中,代词是比较常见的,从代词的角度切入解题,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
首先,在主旨概括题中,如果尾句出现代词,且代词可以指代前文的重点或所有内容时,一般即可确认其为主旨句。
其次,在排序题中,首先基于代词特性,给定选项首句出现代词且找不到指代内容时,其不适合做首句。
且可以将出现代词的句子与代词指代的内容捆绑且确定先后顺序。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例题:【例1】以往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周围地区所能生产的粮食数量,因而,人口最稠密的城市都分布于流域地区,如尼罗河流域、新月沃地等。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工厂体系的建立,大批的人涌入新的工业中心。
新城市大量人口因为能从世界各地获得粮食而得到供养。
技术和医学上的进步能充分供应洁净的水、改善集中式排水系统和垃圾处理系统,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以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这些进步使城市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世界各地的城市也因而开始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A.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化进程B.工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粮食获取渠道的扩展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D.技术和医学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答案:A【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
文段开篇通过因而指出以往人口稠密的大城市都分布在流域地区。
接着提出工业革命形成了新的工业中心,并给出大量人口涌入新工业中心的原因:粮食供养,技术、医学等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最后通过这些进步进行了概括,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地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
文段是分mdash;总结构,尾句是重点,主要强调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快速发展。
第二步,对比选项。
A项城市化进程对应城市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A选项。
例2】①为了抵抗感染,微生物进化出这种防御机制②其中,CRISPR是微生物基因组的一个区域,也是这个防御系统的记忆部分③CRISPR/Cas9来自细菌或古菌等微生物的防御系统④微生物细胞被噬菌体感染后,会把噬菌体的一小段基因序列存放在基因组CRISPR区域⑤与其他生物一样,微生物也会遭受各种病菌(即噬菌体)的感染⑥可以说,CRISPR序列是一部微生物的感染史⑦如果这个微生物细胞幸存下来,它的后代就对这种噬菌体有了记忆将以上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③⑤①②④⑦⑥B.⑤④⑦①③②⑥C.⑥⑤④①②⑦③D.⑤④⑦⑥③①②答案:A【解析】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
题型综述在片段阅读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题型,要求考生理解文中出现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含义,这种题目我们称之为“代词指代题”。
这种题目属于比较成熟的题型,在中央国家机关及地方省市公务员考试中时有考查,考查的载体可以是片段阅读,也可以是篇章阅读。
通常提问的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 、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是指”、请“问那‘些,指代的是” 、句“中的后者,指的是” 、文“中它‘ '指代的是”等等。
事实上这种题目的难度并不大,只要考生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方法就可以顺利作答。
代词指代题主要有指代临近原则与主语话题原则两种。
技法点晴一、指代临近原则指的是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一般应该是在句法结构上和它靠近的词语。
如“王刚写文章抨击小李,说他是个欺世盗名的小人。
”这一句子中的他“”应该指代小“李” ,因为他“”是指代人,句子中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王刚” ,一个是“小李” ,而“小李”离代词的句法位置比“王刚”要近得多,因此“他”优选指代“小李”。
二、主语话题原则指的是句子中的代词一般来说和句子或者话题的所指相同,这一原则尤其在句群和篇章中更为适用。
如:老“太太真的以为自己的房子要被拆了,急坏了的她立即赶到交道口办事处、规划局咨询,当她得到不拆的答复后,放心了”这里的几处“她”都指整个段落的话题“老太太”。
【精讲】由于代词词性功能的限制,所指代的通常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根据指代临近原则和主语语题原则通常其指代的对角不会很远,因此考生在作答过和中只需瞻前顾后,考虑代词出现位置的前句和后句,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考点,代词指代题中主要考查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指代关系。
一、人称代词如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她们、它们、”指代的必然是人或动物,通常在句中做主语,因此在进行辩别时首先将指代事物的选项排除,指代人的优选,重点观察主语的内涵。
二、指示代词如“这、那、这些、此”等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一般指物较多,不过也需要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分析,以免造成误选。
2014山西政法干警考试重难点全方位解析——代词指代题之区别对待山西华图教育李秉成很多考生在初次接触“代词指代题”这类题目时,对不同类型的代词往往不加区分,放在一起来思考,这样做下来会导致很多错误。
其实,不同代词在一句话中所指代的的对象是不同的,这需要从语句成分方面做一简要分析。
从历年真题可以看出,公务员考试中代词指代题一般只考察“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两种。
一、人称代词典型格式有——“你、我、他、它、你们、我们、他们......”通常在句子中做主语成分。
【例1】人们穿行于城市中,不仅是空间的行走,也是时间的穿越。
时序的完整就是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谱牒,“它”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和气质所系。
资金和技术可以使城市迅速变得高大,却无法使城市变得悠久。
一件用许多金银珠宝堆砌而成的现代工艺品,其价值也许根本无法与一件朴素甚至有些残损的宋代瓷瓶相比,它们之间价值的体现仅仅在于时间。
这段话中的“它”是指( )。
A.空间B.时间C.城市的文脉和谱牒D.时序的完整解析:人称代词“它”在句子中往往做主语,根据“就近原则”,那“它”所指代的内容即前面一句话的主语,即“时序的完整”,答案选D。
二、指示代词典型格式有——“这、那、这里、那里、那些、此......”通常在句子中做宾语成分。
【例2】1941年,美国正式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大批美国士兵来到英国。
美国和英国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美军与英国军民的接触没有语言障碍。
但是随着双方接触的增加,逐渐发生了一些摩擦。
英国人指责美国人没有礼貌,少教养,喜欢表现自己,待人接物太随便。
美国人则责备英国人自高自大,自以为是。
这种情况使英美关系有些紧张。
在盟军即将进行诺曼底登陆,攻占欧洲大陆的情况下,这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
“这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的“这”指的是:A大批美国士兵来到英国B美国人英国人互相指责C英美之间关系有些紧张D盟军即将攻占欧洲大陆解析:指示代词“这”在句子中往往做宾语,有些考生由于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容易将“这”前面的内容“在盟军即将进行诺曼底登陆,攻占欧洲大陆的情况下”误认为其指代的内容,选择D 答案。
公务员行测:“指示代词”详解华图教育语法结构中,代词通常有三种类型: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考试中最常考的是指示代词,如这、那、这儿、哪儿、这么样、那么样、彼、此;涉及到的题目类型最主要的有:主旨概括题、语句排序题、代词指代题。
而有关于指示代词通常大家的理解是“就近指代”,这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可也带来很多疑问,值得深究,华图教育专家下面一一列举。
一、指示代词为什么“就近指代”“语义顺承”的概念,简单说来就是有共同意思指向的句子会形成“句段”,这是语言的线性关系决定的,我更倾向于语言像是一条河流,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这条河必定不能中断,更不能在这条河中混杂入和这条河本质不相同的东西,否则只会有两种结果:作者疯了或者受话人疯了。
所以,作为指示代词毫无疑问就得“就近指代”,否则在两者之间加入其它不管什么东西都会让说话人(作者)的语言思路和逻辑变得不完整。
在语句排序题中关于“首句特点”有这么一条:“指示代词不能作首句”,可偏偏有同学就提出了反例“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这家人的生活过得可真够苦的”等,如此看来,指示代词做首句也没什么不可以。
对,完全没有错误,因为指示代词本身就有两种性质。
一种叫做“体词性的”例如:人称代词、这、那、这儿、哪儿和疑问代词(语法功能基本和名词相同),这样的指示代词必定可以做主语,也就是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头;另外一种叫做“谓词性的”,例如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的,这些词本身是谓词性的,所替代的词也是谓词性的。
我们重点讲“这”和“那”,因为在言语题中太常见了。
第一,“这”和“那”经常做主语,不怎么做宾语。
做主语的时候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
所以说,出现“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以指示代词开头的句子就不奇怪了。
第二,“这”和“那”经常和量词搭配,比如:“这个”“那个”“这两个”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修饰名词。
例如:很多技术类创业的公司并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
公务员备考:巧解言语理解模块代词指代题代词指代题是言语理解模块中的一个小题型,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准确找到题目中代词的那句话,但是就是很难准确选出正确选项。
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出题者在出题时就增加了代词所指代的那句话的难度,给同学们分析句子制造困难,二是因为考生没有把句子中的提示词语或句子与代词做一个很好的连接。
下面华图教研中心的赵老师将给大家讲解如何巧解代词指代题例: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而正是在这两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他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
文中划线部分“而正是这两点”中的“这”指代的是( )A. 知识的生产和应用B. 知识的应用及扩赛效率C. 知识的积累D. 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解析: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这”与“两点”的关系,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点”中的“这”与“两点”同样是同源指代,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两点”指的是什么即可。
出题者利用“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很多同学一看到有顿号,同时还有“和”“与”“及”就蒙了,仿佛这句话是很多主体的并列,加上做题时间有限,干脆就随便选了一个。
其实这个句子看起来很难,但是仔细分析,此句不难破解,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并列的主体找出来,找到并列主体后,这句话就很简单了“知识的A与知识的B及人力资本”,总共是三点并列,后面的“这两点”由于在这个并列句之后,显然指代的是后面的两点,即“知识的B及人力资本”,所以选择D项。
同时给大家介绍一种秒杀的方法,因为“这两点”出现在并列句之后,根据就近原则,指的肯定是后面两点,后面是哪两点没时间分析,但肯定包含“人力资本”,因为“人力资本”的位置决定了它属于“这两点”,所以选项必须要包含“人力资本”,只有D包含,所以选D。
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指代词行测作为公务员的考试科目之一,有些题型需要你充分发挥想象能力,这让许多考生很是摸不着头脑,下面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指代词”,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的考试资讯!行测言语理解技巧:指代词行测是广大考生在公考中需要攀登的一座大山,属于公务员考试必考科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体系,其中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想要取胜中必须进行专项突破,这一专项知识点多,题量大,做题时间短,并不是大量刷题就能快速提升分数的,需要不断夯实基础,并且掌握一定技巧,才有可能提高正确率,今天以历年试题为例给大家解析一个在言语中的实用方法:巧用指代词去解题,为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方向。
说到“代词”,广大考生一定不陌生,但在考试中却容易被忽略。
“代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称代词”,如:你、我、他、它们等,另一类叫指示代词,如:这、那、此、其、这些、那些。
其实在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专项,抓住了“代词”这一关键词语,也能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上篇文章中给大家详细讲述了指代词在主旨观点题中的妙用,这次我们接着上篇为大家梳理指代词在言语语句排序题以及逻辑填空题里的应用。
一、代词速解语句排序题语句排序题属于语句表达的一个小题型,但无论国考还是省考都会考到这样的题型,很多同学对这一题型感觉束手无策,今天就给广大考生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做题思路。
语句排序的题干会给出4-6个打乱顺序的句子,然后希望同学们通过分析其内在的逻辑进行排序从而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题干原本就是“通顺、连贯、符合逻辑”的一段话,排序后需要保持原有的通顺的特点,而题干的选择是具有迷惑性的,我们仅靠读,无法确定正确答案,或者按照四个选项的顺序往回代,看哪一个选项读着顺就锁定哪个答案为正确选项,更无法确定正确答案,所以就需要掌握做题的突破口------关注选项,即关注选项的首句,原因是首句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话题、总领全文,而有些句子所表达的句意并不完整,是不具备做首句的“资格”的,第一个就是指代词,指代词放句首会指代不明确,很突兀,并且还也可以通过寻找指代词的指代对象,合并语句。
语句排序题“代词指代法”湖北华图徐晓丽我们在做言语理解与表达时,要善于把握给定材料的信息,并结合老师课堂上所讲的解题技法,得出唯一的正确答案。
而作者在写文章时,为了使语言表述更加凝练,往往会使用代词,笔者分析了近10年的考题,发现代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给定材料中频繁出现的代词,帮助我们迅速解题?笔者将利用代词去解题的方法称为“代词指代法”。
我们首先来看,在语句排序题中,如何利用“代词指代法”来快速解题。
语句排序题在近几年的国考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题量基本上稳定在2道。
而且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正确率不高;二是耗时太长。
2008年至2016年的国考中,排序题共考了16题,其中15题出现了代词,接下来,我们尝试用“代词指代法”来解题,看看是否能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
在语句排序题中,代词对于解题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种:第一,通过代词指代不明,迅速排出首句错误的选项。
【2010-国家-33】①在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发现和出土的大量石斧、石制矛头、箭头和其他石制工具以及树干造出的独木舟便是遗证。
②陆地上的积冰融化后,很快就出现了苔藓、地衣和细草,这些冻土原始植物引来了驯鹿等动物③又常年受着从西面和西南面刮来的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很适合生物的生长④动物又吸引居住在中欧的猎人在夏天来到北欧狩猎⑤北欧虽说处于高纬度地区,但这一带正是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的地方⑥这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6000年的中石器时代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⑤③②④①B.⑥②④①⑤③C.⑤③②④⑥①D.⑤②③④①⑥【解析】首先观察选项,明确解题第一步是要判定⑤和⑥哪个适合做首句。
其中⑥中出现了代词“这”,如果放在段首的话,“这”到底指代的是什么读者会摸不着头脑,因而判定⑥不适合做首句,排除A和B。
然后通过⑤中的“北大西洋暖流”和③中的“大西洋暖湿气流”应该捆绑在一起,得出正确答案为C。
公务员考试行测考试词语解释与代词指代第一类,寻找本体,因为比喻是将两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对比,所以只要找到喻体的主要特征,并在文中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即是本体也就答案。
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对于世界经济而言,状况同样如此。
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短短几个月内,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呈现出风雨飘摇之势。
而相对于危机来势之迅猛,危机消退则要缓慢得多。
2010年,世界经济注定将走在“病后初愈”的漫漫康复之路上。
文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的“病”指的是( )A. 世界经济B. 金融海啸C. 世界经济危机D. 正在复苏的世界经济解析:文段是用“病”比喻一个事物,因此“病”指的就是这个被比喻的本体。
“病”的特征是“来如山倒,去如抽丝”,也就是“来的快,去的慢”。
因此,回到文中找到一个事物也具备“病”的这个特征,就是我们的答案。
根据“相对于危机来势之迅猛,危机消退则要缓慢得多”可以看出“危机”具备这个特征,即“病”的本体就是“经济危机”。
所以答案为C。
同样的方法可以运用到其他此类的题目中,如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使得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仍是投资,没有盈利。
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去信心。
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这对外资银行是极具吸引力的。
这段文字中“硬币”指代的是( )A.中国银行业B.中国消费信贷市场C.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D.中国居民的经济状况解析:“硬币”的特征是有正反对立的两面,而文中具有对立两面的只有中国消费习惯,一面为没有透支,直接对应的另一面就是个人负载率低,所以答案为C。
第二类关于“前者”、“后者”的指代题,记住一个原则可以帮助准确解题,即,“前者”与“后者”是并列同时出现的。
所以无论提问的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在文中找到并列的两个,其中前一个即前者,后一个即后者。
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言语题:利用“代词”来捆绑在做排序题中,代词不能出现在首句。
但代词在排序题中还有更深的用处。
代词,有指代的作用,那么前文必须出现所指代的内容,利用代词的这种性质,我们就可以将某两句话连接起来。
这样,利用代词就可以将两句话捆绑起来了。
【例1】①因为细胞这种旺盛的生长过程如不加仰制地发展下去,细胞病变生长肿瘤的可能性极大②当人体处于生长发育期时,体内细胞生长迅速③但是,衰老程序一旦启动就不可逆转④但这一细胞迅速生长的过程同时也给人体带来了危险⑤这一在人类年轻时启用的保护程序,最终发展成为了人类的死亡程序⑥为了避免这种危险,人体就会启动衰老程序。
通过这一些功能基本降低细胞增殖能力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⑤②①⑥③④B.②④①⑥③⑤C.②⑥①④③⑤D.⑤⑥②③①④【解析】从②⑤来看,⑤因为有代词“这”,所以不能为首句;但⑥句有代词“这种危险”,前面一定要出现这种危险,而②并没有讲“这种危险”,故②⑥不能相联,答案即为B。
【例2】①据此,洪堡提出了青藏高原“热岛效应”理论②这不符合常理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村官| 选调生| 教师招聘| 银行招聘| 信用社|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③早在18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洪堡就发现,赤道附近的高山雪线,比中纬度的青藏高原许多高山的雪线低200米左右④故其热量较同纬度、同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区高得多,甚至比赤道附近的同海拔地区也要高得多⑤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青藏高原由于下垫面大面积提升,相当于把“火炉”升高了⑥由于赤道地区热量较高,高山雪线通常应该从赤道向两极递降,到极地附近降至海平面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A.③②⑥①⑤④ B.③①⑤④②⑥C.⑥②③①⑤④ D.⑥②③⑤④①【解析】③和⑥,很明显,⑥不能为首,因为⑥前有“由于”,是在解释某些东西,故不能放首。
①句句首有“据此”这个代词,但③没有此指代的内容,故答案为A。
2020云南公务员考试“指代”为你指明行测言语理解方向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随着冬天的接近,2019年该是谢幕的时候,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拉开了序幕。
云南省考竞争是比较大的,需要考生集中精力备考。
今天云南中公教育给大家带来了2020云南公务员考试资料:“指代”为你指明行测言语理解方向。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比如逻辑填空中:例1:真正的友情,就当淡如清澈之水,她不会给你一时的兴奋和刺激,却能让你无时不感受到她的作用。
这是一种______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状态,这种状态,没有酒样的浓烈,却有持久的心灵依附;刺激,能让人一时上天入地,持久,却可使人活在平安幸福之中。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即若离B.形影不离C.貌合神离D.风流云散中公解析:空前出现了指代词—“这”,“这是一种______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状态”,所填的词语修饰的是一种交往状态,而“这”指代的交往的状态即上文提到的“淡如清澈之水,她不会给你一时的兴奋和刺激,却能让你无时不感受到她的作用”。
选项给出的词语中,A选项“若即若离”意为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与“这”指代的意思一致;B选项“形影不离”意为像形体和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与题目中“淡入清澈之水”意思不符;C项“貌合神离”意为表面上关系不错,实际上是两条心,也与原文大意不符;D项“风流云散”意为像风一样流动,如云一样散开,比喻原来在一起的人四下离散,也非原文意思。
因此答案选A。
找到了指代词所指内容,答案也就自然浮现。
可见,指代词的重要作用。
又如语句排序:例2:①关于世家与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陈寅恪曾有精到的论述②近代亦有“五大文化世家”,如广东新会荣氏、江南钱氏等③这世代相袭的文化家族,如繁星般遍布中华大地④早期的文化世家有魏晋时期的王、谢家族,史称“王谢风流”⑤历史上国人的治学十分看重“家学渊源”⑥形成一张中国文化发展的版图将以上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⑤②⑥④③B.⑤②③①④⑥C.⑤①④②③⑥D.①④②⑤⑥③中公解析:题目中③句“这世代相袭的文化家族”出现指代词,且在本句中指代的主体“文化家族”不明确,那就在其他句子中寻找有关“文化家族”的信息。
【国考行测真题】8年真题题型总结:中心理解(指代词句)五、指代词句【指代词句:找指代词前后句子,一般在前句】(2016)41、①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
//②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A、外观形态B、材料来源C、制作工艺D、结构特点(对应)(2016)60、①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②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③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的心理学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结构:”自我为中心”】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未体现)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找证据符合+片面)C、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对应)D、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未体现)(2017)57、①当炫耀式旅游成了目的,扎堆往知名景点挤,也就在意料之中,其实旅游作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可以有多样化的功能。
〃②如果是为了教育,可以带孩子去看名山大川、古城遗迹,帮助他们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是为了休闲放松,可以去海边、深山,或者就近选择市郊的农家小院,能短暂逃避尘世喧嚣就好。
〃③理性面对旅游目的,寻找合适的度假所在,才是健康的旅游观念,才能更好地享受旅游的快乐。
(D)〃④旅游观念转型升级,旅游市场分化,人满为患的现象才可能消失,旅行中的快乐亦会更加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