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权十大经典案例和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人格尊严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涉及人格尊严的法律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一起典型的案例为“张某名誉侵权案”。
本案中,张某因名誉侵权被法院判决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害抚慰金,体现了我国法律对人格尊严保护的严格态度。
二、案情简介原告李某与被告张某系邻居关系。
2019年5月,李某家饲养的宠物狗在张某家附近咬伤了一名儿童。
事后,张某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李某家的宠物狗咬人的照片,并附文:“这家邻居的狗真是害人不浅,希望他们能管好自家的狗,别再让无辜的儿童受到伤害。
”此消息迅速在朋友圈传播,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李某认为张某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遂将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张某删除相关言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张某辩称,自己发布的信息真实,且是出于对邻居宠物狗咬人事件的关注和提醒,并无恶意。
三、争议焦点1.张某发布的信息是否构成名誉侵权?2.若构成名誉侵权,张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案例分析1.张某发布的信息是否构成名誉侵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格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张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李某家的宠物狗咬人照片,并附带侮辱性言论,侵犯了李某的名誉权。
首先,张某的行为具有侮辱性。
在朋友圈发布侮辱性言论,使李某的社会评价降低,损害了李某的名誉。
其次,张某的行为具有过错。
张某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害李某的名誉,却故意为之,具有明显的过错。
再次,张某的行为与李某的名誉权受到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张某发布的信息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导致李某的名誉受损。
综上所述,张某发布的信息构成名誉侵权。
2.若构成名誉侵权,张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赔偿被侵权人的损失。
”本案中,张某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删除相关言论:张某应立即删除微信朋友圈中的相关言论,消除对李某名誉权的侵害。
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第一千零二条 自然人享有生命权。
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生命权之概念和生命权之内容的规定。
生命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维持其生命存在,以保证其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为基本内容的具体人格权。
本条规定生命权的基本内容有二:一是维护生命安全,二是维护生命尊严。
维护生命安全,是权利人保持其生命,防止他人危害其生命的权利内容。
权利人可以依据维护生命安全的权利,防止他人对自己生命的非法侵害;在环境对生命构成危险、尚未发生时,可以要求改变危险环境,保护生命安全。
维护生命尊严,是维护人格尊严的组成部分。
人格尊严主要维护的是自然人在主体资格存续期间的尊严,当然也包括生的尊严和死的尊严,而生的尊严和死的尊严就是生命尊严,其中最重要的是死的尊严,包括选择尊严死、生前预嘱和临终关怀等内容。
当生命濒临终结、不可治愈,且采取延命措施会有巨大痛苦时,权利人有权以生前预嘱等方式,选择尊严死,实行临终关怀,要求采取减轻痛苦的医疗措施。
维护生命尊严是否包括可以采取安乐死,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从原则上说,生命尊严是安乐死的上位概念,但是本条并未明确规定积极安乐死,但是消极安乐死应当包括在其中。
不过,规定了生命尊严,将会给安乐死立法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将安乐死合法化的立法。
生命权的义务主体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
生命权是绝对权,一个自然人是生命权的权利主体,其他任何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都是该生命权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生命权权利主体的生命的义务。
生命权权利主体之外的所有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都包括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概念之中,作为生命权的义务主体,都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权”的法定义务。
案例评析陈甲、陈乙、陈丙诉陈丁、吴某某、李某某、周某某生命权纠纷案[1]案情:陈甲系陈某的妻子,陈乙系陈某的父亲,陈丙系陈某的女儿。
第1篇一、引言人格尊严,作为人类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享有的尊重和尊严,包括个人的名誉、荣誉、隐私、自由等。
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本案例将通过对一起涉及人格尊严权的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我国法律在保护人格尊严方面的实践和成效。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市居民张三(化名)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在侦查过程中,警方获取了张三涉嫌犯罪的证据,但在对张三进行讯问时,警方工作人员采取了一些不当手段,导致张三的人格尊严受到严重侵犯。
三、案件经过1. 侦查阶段:警方在侦查过程中,对张三进行了多次讯问。
在讯问过程中,警方工作人员使用了暴力手段,对张三进行了殴打,导致张三身体多处受伤。
2. 审判阶段:张三在法庭上提出了人格尊严权受到侵犯的诉求。
法院审理认为,警方工作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对张三使用暴力手段,侵犯了张三的人格尊严权。
3. 判决结果:法院判决警方赔偿张三精神损害抚慰金10万元,并向张三赔礼道歉。
四、案例分析1. 法律依据:本案中,法院判决警方侵犯张三人格尊严权,主要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2. 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警方工作人员在侦查过程中,是否侵犯了张三的人格尊严权。
3. 判决理由:法院认为,警方工作人员在侦查过程中,对张三使用暴力手段,导致张三身体多处受伤,侵犯了张三的人格尊严权。
同时,法院认为,警方作为执法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
五、案例启示1.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公民充分认识到人格尊严权的重要性。
2. 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对执法机关的监督,确保执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
侵犯公司人格权的典型案例最近,有一些公司在网络空间被曝光侵犯人格权的案例,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这些案例的典型表现是,公司或企业在使用宣传广告或其他推广手段时,侵犯了个人的人格权。
这些侵犯行为可能包括侵犯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某某公司的一则广告中,该公司迎来了一位考试的高材生,环境温馨、职员热情的感受让这位高材生特别喜欢这里,然后该公司用这位高材生的照片作为广告的宣传内容,声称这是该公司的员工,推广自己的业务。
但是,这位高材生根本不是该公司的员工,他只是去面试过一次而已。
当这位高材生看到自己的照片被用在广告中,他感到非常不满和困惑,认为自己的人格权被侵犯了,然后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
此案例引发了人们对于侵犯人格权的思考。
侵犯人格权是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它不仅损害了个人的权益,而且也损害了社会的利益。
如果一个公司或企业在宣传广告或其他推广手段中,利用某个人的肖像、名誉、隐私等方面,进行欺骗或误导,会给受害人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
受害人可能会被他人误认为是该公司的员工,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或者受害人的个人形象和隐私被人公开损害,引起不必要的困扰和烦恼。
因此,对于这类侵权行为,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制止。
首先,企业和公司应该加强自律和道德意识,避免因为短期的利益而采取不道德的宣传手段。
其次,消费者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认真审视广告信息,避免被不实信息所误导。
最后,法律部门应该加强对于侵犯人格权的立法和司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人格权的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总之,侵犯人格权的典型案例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个人权益的保护和对于不道德行为的制止力度。
只有企业家和消费者都能够尊重彼此的权益和尊严,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稳定。
第1篇一、引言人格尊严,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关系到每个人的尊严和自由。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人格尊严案件逐渐增多,许多案例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分享几个典型的人格尊严法律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案情简介】2018年,某科技公司员工张某利用职务之便,非法获取并出售大量公民个人信息。
受害者李某通过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张某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的行为侵犯了李某的人格尊严,构成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张某应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张某停止侵犯李某个人信息,并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元。
【案例分析】本案中,张某非法获取并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人格尊严。
法院依法判决张某承担法律责任,彰显了法律对人格尊严的保障。
此案提醒我们,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尤为重要,任何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案例二:名誉侵权案【案情简介】2019年,某知名博主王某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一篇涉嫌诽谤他人的文章,导致被侵权人张某名誉受损。
张某通过律师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王某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赔礼道歉。
【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在未核实事实的情况下,发布诽谤他人的文章,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王某应承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等法律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王某停止侵权行为,并在微博上公开赔礼道歉,向张某赔偿精神损失费2万元。
【案例分析】本案中,王某的行为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给张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法院依法判决王某承担法律责任,体现了法律对人格尊严的保护。
此案提醒我们,在网络时代,言论自由应当建立在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基础上,任何诽谤、侮辱他人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案例三:侵犯肖像权案【案情简介】2020年,某摄影师陈某在未经他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他人肖像用于商业宣传。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某,男,30岁,某市居民。
李某,男,28岁,张某的邻居。
张某与李某同住一小区,两家相邻。
2019年5月,张某与李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李某在争执中故意伤害张某,导致张某身体多处受伤,经鉴定为轻伤二级。
二、案件经过2019年5月15日,张某与李某因邻里纠纷发生争执。
张某认为李某家的空调外机噪音过大,影响其休息,要求李某采取措施降低噪音。
李某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张某无理取闹,双方争吵不休。
在争吵过程中,李某情绪激动,拿起身边的木棍击打张某头部,导致张某头部受伤。
张某立即报警,李某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经鉴定,张某头部受伤,经治疗,诊断为轻伤二级。
张某因此花费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2万元。
三、案件审理张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3万元。
李某承认在争执中用木棍击打张某头部,但辩称是出于自卫,并非故意伤害。
法院审理认为,李某与张某系邻里关系,双方应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李某在争执中用木棍击打张某头部,造成张某轻伤二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李某的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同时,李某的行为给张某造成了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依法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四、法院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之规定,法院判决如下:1. 李某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2. 李某赔偿张某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2.5万元;3. 李某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五、案例分析本案涉及人身权利的法律保护问题。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健康、姓名、荣誉、名誉等权利。
在本案中,张某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李某的侵害。
1. 故意伤害罪:李某在争执中用木棍击打张某头部,造成张某轻伤二级,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之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第1篇一、引言人格权是现代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法律概念,它涵盖了个人名誉、肖像、隐私、姓名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格侵权案件日益增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典型的人格侵权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人格侵权的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背景2018年,某知名女演员甲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篇博文,称其好友乙的某品牌化妆品含有害物质,使用后导致其皮肤过敏。
乙得知后,立即要求甲删除该博文,并向其道歉。
甲拒绝道歉,且在博文下继续发表侮辱乙及其品牌的内容。
乙遂将甲诉至法院,要求甲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三、案件分析1. 人格侵权行为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在本案中,甲通过社交媒体散布乙及其品牌化妆品的虚假信息,对乙的名誉权造成了侵害。
2. 名誉权的损害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的关于自己名誉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在本案中,甲散布虚假信息,导致乙的名誉受到损害,符合名誉权的侵害要件。
3.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侵权人侵害他人人格权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法院判决甲停止侵权行为,删除相关博文,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乙精神损害抚慰金。
四、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人格权保护的基石。
在本案中,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认定甲的行为构成名誉权侵权,并判决其承担相应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对人格侵权行为规定了具体的法律责任。
在本案中,法院依据该法的规定,判决甲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人格权侵权的小案例
《小芳的烦恼》
哎呀呀,来给大家讲个关于人格权侵权的小案例。
小芳,一个善良又开朗的姑娘。
有一天,她正在逛商场呢,突然听到有人大声喊:“抓小偷啊!”小芳下意识地就去帮忙了,嘿,还真让她给抓住了小偷。
可谁能想到哇,这小偷居然反过来污蔑小芳!他大喊着:“就是她,她才是小偷,她和我是一伙儿的!”周围的人一下子都望向小芳,那眼神,充满了怀疑。
这不就是典型的人格权侵权嘛!那小偷怎么能这样随口污蔑别人呢?小芳当时那个委屈啊,气得脸都红了,“我明明是在帮你们抓小偷,怎么就成小偷了!”周围人开始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小芳感觉自己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样。
这时候,保安过来了。
小芳仿佛看到了救星,急忙说:“大哥,我真的不是小偷,我是帮忙抓小偷的呀!”保安看着小芳着急的样子,又看了看那个小偷,心里大概有了判断。
保安严肃地对小偷说:“别乱说话!”然后转身对小芳说:“姑娘,别着急,我相信你。
”哇,那一刻,小芳心里别提有多感动了。
如果换做是你,遇到这种莫名其妙的污蔑,你会怎么样呢?是不是也会觉得特别憋屈,特别愤怒呢?人格权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和保护的呀,怎么能这样随意被侵犯呢!
这件事虽然最后弄清楚了,但是给小芳还是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她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去商场都有点提心吊胆的。
所以说啊,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人格权,也不要轻易去侵犯别人的呀!不然,给别人造成的伤害可能是难以弥补的。
总之,尊重和保护人格权真的太重要啦!大家可都得长点心呐!。
第1篇一、名誉侵权案例案例:某甲在网络上散布关于某乙的虚假信息,称其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某乙的名誉受到严重损害。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6条,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某甲的行为已经构成名誉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隐私侵权案例案例:某丙在未经某丁同意的情况下,将某丁的私人照片发布到网络上,导致某丁的隐私权受到侵犯。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7条,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某丙的行为已经构成隐私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著作权侵权案例案例:某戊未经某己的同意,将其创作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上映,侵犯了某己的著作权。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0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汇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出租、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构成侵权。
本案中,某戊的行为已经构成著作权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四、专利侵权案例案例:某庚在未经某辛的许可下,生产并销售某辛的专利产品,侵犯了某辛的专利权。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59条,未经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的行为,构成侵权。
本案中,某庚的行为已经构成专利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五、商标侵权案例犯了某癸的商标权。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7条,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行为,构成侵权。
本案中,某壬的行为已经构成商标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肖像权侵权案例案例:某甲在未经某乙的同意下,将其肖像用于商业广告,侵犯了某乙的肖像权。
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8条,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的行为,构成侵权。
本案中,某甲的行为已经构成肖像侵权,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七、人格尊严侵权案例案例:某丙在公共场合侮辱某丁,导致某丁的人格尊严受到侵犯。
人权法案例分析引言人权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它涉及到个体的尊严、自由和平等。
人权法是保护和维护人权的法律体系。
本文将分析几个人权法案例,重点考察案件涉及的人权问题及解决方案。
案例一:在这个案例中,一位记者因报道政府的腐败行为而被指控诽谤罪。
记者辩称是她的基本权利,并且她的报道是真实的。
法院审理此案并判决该记者无罪。
这个案例引发了关于与政府权力之间的平衡问题。
解决方案:法院的判决承认的重要性,并认为记者的报道符合公益性,反映了政府的腐败行为。
为了保护,有必要限制政府滥用权力的行为,并确保记者的报道是真实且公正的。
案例二:宗教自由在另一个案例中,一位某种宗教的公民被歧视和迫害。
他认为自己的宗教自由权利受到侵犯。
法院审理此案,判决相关政府机构和个人必须停止迫害,并保护公民的宗教自由权利。
解决方案:宗教自由是每个人都应享有的基本权利。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公民不受宗教歧视和迫害。
为了保护宗教自由,政府应该设立合适的监管机构,并制定相关法律来禁止宗教歧视和迫害。
案例三:性别平等在这个案例中,一位女性员工被解雇并声称是因为性别原因。
她认为公司侵犯了她的平等权利。
法院审理此案并判决公司必须赔偿该女性员工,并采取措施确保性别平等。
解决方案:性别平等是一项重要的人权原则。
公司不能因为性别而解雇员工或歧视他们。
为了促进性别平等,政府应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确保雇主遵守平等机会原则,并提供平等的工作环境。
结论人权法案例分析展示了人权法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保护人权的解决方案。
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和性别平等是人权领域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通过确保人权的全面保护,我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第1篇一、案例一:王某某与张某某财产分割纠纷案案情简介:王某某与张某某于2000年结婚,婚后生育一子。
2015年,王某某因工作调动,将家庭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包括房产、车辆、存款等。
2016年,张某某发现王某某转移财产,遂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并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王某某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将夫妻共同财产转移至自己名下,违反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共有原则,侵犯了张某某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判决王某某返还张某某相应的财产份额。
法律分析:本案涉及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王某某将夫妻共同财产转移至自己名下,侵犯了张某某的财产权益。
法院判决王某某返还财产,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
二、案例二:张某某与李某某合同纠纷案案情简介:张某某与李某某签订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李某某将一套房产出售给张某某。
合同签订后,张某某支付了定金。
然而,李某某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未能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导致张某某无法入住。
张某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某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李某某未能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构成违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判决李某某返还张某某支付的定金,并赔偿张某某的损失。
法律分析:本案涉及合同违约责任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判决李某某承担违约责任,保障了张某某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三:赵某某与孙某某侵权纠纷案案情简介:赵某某在经营一家餐厅时,因疏忽导致孙某某在其餐厅内摔倒受伤。
孙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赵某某赔偿其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赵某某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导致孙某某受伤,应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判决赵某某赔偿孙某某的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
第1篇一、引言人格尊严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名誉权、隐私权、荣誉权等。
在我国,人格尊严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法律案例,探讨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及维权途径。
二、案例背景2019年,张某与李某系同村村民,两家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
张某认为李某侵犯了自己的土地权益,遂向李某索赔。
然而,李某却反咬一口,在村里散布张某贪污、盗窃等恶行,导致张某的名誉受损。
张某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李某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三、案例分析1. 名誉权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在本案中,李某散布张某贪污、盗窃等恶行,明显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
2. 精神损害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侵害他人人格权益,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在本案中,张某的名誉受损,精神上遭受极大痛苦,有权要求李某赔偿精神损失费。
3. 诉讼请求张某在诉讼中提出以下请求:(1)要求李某停止侵权行为,立即停止在村里散布其贪污、盗窃等恶行;(2)要求李某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3)要求李某赔偿精神损失费人民币10万元。
四、法院判决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的行为已构成名誉侵权,侵犯了张某的名誉权,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据此,法院作出如下判决:1. 李某立即停止在村里散布张某贪污、盗窃等恶行;2. 李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在村里公开向张某赔礼道歉,消除影响;3. 李某赔偿张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万元。
五、案例分析总结本案中,张某的人格尊严受到李某的侵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下是对本案的总结:1. 人格尊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2. 当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受害人有权通过法律途径维权;3. 法律对人格尊严的保护具有强制力,侵权者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5月,某市发生了一起侵犯人身权案件。
甲某与乙某系邻居,双方因房屋装修噪音问题产生矛盾。
甲某认为乙某装修噪音影响其正常生活,遂向乙某提出抗议。
乙某对此置若罔闻,继续进行装修。
甲某遂报警,警方到场后,对乙某进行了警告。
然而,乙某仍然我行我素,继续装修,导致甲某无法正常休息。
甲某无奈之下,将乙某诉至法院,要求乙某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其精神损失。
二、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乙某是否侵犯了甲某的人身权,以及乙某是否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乙某在甲某提出抗议后,仍然继续进行装修,导致甲某无法正常休息,侵犯了甲某的人身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乙某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具体如下:1. 乙某在甲某提出抗议后,未采取措施停止装修噪音,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侵犯了甲某的安宁权。
2. 乙某的装修噪音给甲某造成了精神上的痛苦,甲某有权要求乙某赔偿其精神损失。
据此,法院判决乙某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甲某精神损失费人民币5000元。
四、案例分析1. 人身权的概念人身权是指公民在生命、身体、健康、名誉、荣誉、隐私等方面所享有的权利。
人身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人格尊严的体现。
2. 侵犯人身权的认定本案中,乙某的装修噪音侵犯了甲某的安宁权。
安宁权是指公民在生活、工作、休息等方面享有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噪声敏感区域产生噪声的,应当采取措施,降低噪声,不得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3.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犯他人人身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乙某的装修噪音侵犯了甲某的人身权,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精神损失赔偿本案中,甲某因乙某的侵权行为,遭受了精神上的痛苦,有权要求乙某赔偿其精神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犯他人人身权,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应当赔偿精神损失。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律的完善,人格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人格侵权案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日益增多。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人格侵权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探讨人格侵权案件的认定标准、法律责任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例背景某市居民张某,因涉嫌盗窃被当地公安机关逮捕。
在侦查过程中,张某的邻居李某通过微信朋友圈散布了张某涉嫌盗窃的消息,并附上了张某的照片。
该消息迅速在朋友圈传播,导致张某的社会评价严重降低,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三、案件分析1. 人格侵权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在本案中,李某通过微信朋友圈散布张某涉嫌盗窃的消息,并附上其照片,构成对张某名誉权的侵害。
2.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九条的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已构成对张某名誉权的侵害,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3. 赔偿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应当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
在本案中,张某可以要求李某赔偿因其名誉权受到侵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4. 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一条的规定,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在本案中,张某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三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法律建议1. 加强法律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人格权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引导人们尊重他人的人格权。
2.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人格侵权案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侵权行为的认定标准、法律责任以及赔偿范围等。
3.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人格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保护人格权不受侵害。
4.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人格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维护自身的人格权。
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
条文要义本条是对名誉权及客体的规定。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具体人格权。
名誉权的基本内容是对名誉利益的保有和维护。
名誉是名誉权的客体,本条第2款对名誉概念作了界定。
应当区别的是,名誉分为主观名誉和客观名誉。
作为名誉权客体的名誉是客观名誉,即独立于权利主体之外的“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它既不是权利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也不是权利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而是社会对权利人的客观评价。
主观名誉也叫名誉感,是主体对自己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自我评价和感受。
名誉权对主观名誉不予以保护,只保护主体的客观名誉不因受他人的非法行为侵害而降低。
名誉权的义务主体是权利主体之外的其他任何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即“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它所负有的义务是不可侵义务,即“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的义务主体违反这一不可侵义务,造成权利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案例评析张某诉俞某某网络环境中侵犯名誉权纠纷案案情:张某以“红颜静”为网名、俞某某以“华容道”为网名,在同一网站登记上网。
“红颜静”“华容道”在某网站登记的都是真实网友级别。
通过线下聚会,二人相识且互相知道了对方上网使用的网名。
俞某某另有登记网名“大跃进”。
后二人在网络上发生纠纷,俞某某以“大跃进”账号多次对“红颜静”进行侮辱、诽谤,张某便诉至法院。
法院认为:张某、俞某某虽然各自以虚拟的网名登录网站并参与网站的活动,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聚会,已经相互认识并且相互知道网名所对应的人,且张某的“红颜静”网名及真实身份还被其他网友知悉,“红颜静”不再仅仅是网络上的虚拟身份。
俞某某通过某网站的公开讨论版,以“大跃进”的网名多次使用侮辱性语言贬低“红颜静”的人格,主观上具有对张某的名誉进行毁损的恶意,客观上实施了侵权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他人对张某的公正评价,构成侵权。
人格权十大经典案例和分析一、“好一朵蔷薇花”案。
1987入选理由:最早发生的媒体诽谤名誉权的案件「案情」1985年1月18日,某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蔷薇怨》,《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对某县农机公司统计员王某某与单位领导的不正之风斗争的事迹作了报道。
嗣后,女作家刘某到该县体验生活,根据一些人的反映,认为《蔷薇怨》的内容失实,以“为正视听,换回《蔷薇怨》给某县带来的严重困难”为写作目的,撰写了“纪实小说”《特号产品王某某》。
文章使用真实姓名,声称“要展览一下王某某”,在文章的人物对话中,使用“小妖精”、“大妖怪”、“流氓”、“疯狗”、“政治骗子”、“扒手”、“造反派”、“江西出产的特号产品”、“一贯的恶霸”、“小辣椒”、“专门的营私者”、“南方怪味鸡”和“打斗演员”等语言,侮辱王某某人格。
该文在《女子文学》、《法制文学选刊》、《江河文学》和《文汇月刊》4个刊物发表,发行64。
9万册。
王某某向法院起诉,要求刘某和发表这篇作品的刊物承担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
法院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这个案件是《民法通则》实施后最早发生的一件极有影响的侵害名誉权案件。
案件的典型性在于:第一,它涉及的是文学作品的侵权问题,写作小说会不会侵害人格权。
案例的回答是,文学作品以及其他任何文字作品,只要是用来侮辱诽谤他人的,都能构成侵权的行为方式。
第二,在事实基本真实的作品中,只有侮辱的语言,是不是构成侵权责任。
案例的回答是,无论是纪实性的文章还是评论的文章,事实不真实,当然构成侵权;事实真实但使用了侮辱、诽谤的语言,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也构成侵权。
第三,构成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究竟应当怎样认定。
法律并不要求受害人一定要造成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的后果才是精神损害事实,才能够构成侵权责任的损害事实要件,而是侮辱、诽谤的言辞已经被第三人知道,即“公布”,即为造成了侵权的损害事实。
因此,这个案例是非常经典的,在人格权法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女经理隐私被宣扬并加以批判”案。
1987入选理由:最早的隐私权受到侵害被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案情」1987年,被告曲某担任某供销公司的副经理,原告洪某系该公司经理、党支部书记。
二人在工作中配合不够默契,曲某对洪某有成见。
一次洪某外出,忘记将办公桌的抽屉锁好,曲某趁机翻看,见有洪某的一本日记,便擅自翻阅,发现洪某在日记中记载她对初恋男友的倾心、怀念、思恋的感情,自我倾诉对该男友的相思之苦,把自己比作安娜,把该男友比作渥伦斯基,把自己的丈夫比作卡列宁,感到自己陷入苦闷而无力解脱。
曲某见此如获至宝,将相关的内容摘记下来,组织成了证明洪某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端正的材料,复印数份,寄送组织、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又召开公司职工大会,在会上宣读了洪某日记中的部分内容,并加以夸张、歪曲的解释。
洪某回到单位后,职工对其疏远躲避,有关领导又找其谈话,洪某方知内情。
她为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法院认为曲某的行为构成侵权,支持了原告的诉讼主张。
「点评」《民法通则》没有规定隐私权,因此隐私权究竟是不是一个人格权,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在实践中,隐私权受到侵害的案件不断发生,需要对受害人予以法律保护。
最高司法机关在司法解释中确定,对隐私权采取间接保护方式进行保护,即侵害隐私权使受害人的名誉受到侵害的,按照名誉权的法律规定处理。
本案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
事实证明,对于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式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确立对隐私权直接保护的制度,就无法全面、完善地保护隐私权。
尽管最高法院在2001年做出了对隐私利益采取直接保护方式的司法解释,但是,仅仅承认隐私权是一个人格利益而不是权利,显然是不对的。
可以说,隐私权是最近十几年来普及最为广泛的人格权概念之一,社会的文明进步要求完善对隐私权的立法和法律保护措施。
同时,这个案件也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难道就不是人格权吗?主张“人格权法定”的意见,受到严峻的质疑。
三、“荷花女”案。
1988入选理由:最早发生并由此做出对死者名誉利益予以保护司法解释的案件「案情」原告陈某系解放前已故艺人荷花女的母亲。
1940年,荷花女参加庆云戏院成立的兄弟剧团演出,从此便在当地红极一时,后于1944年病故,年仅19岁。
被告魏某以“荷花女”为主人公写小说,曾先后三次到原告陈某家了解“荷花女”的生平以及从艺情况,并向“荷花女”的弟弟了解情况并索要照片,随后创作完成小说《荷花女》,共11万字。
该小说使用了荷花女的真实姓名和艺名,陈某在小说中被称为陈氏。
小说虚构了荷花女从17岁到19岁病逝的两年间,先后同3人恋爱、商谈婚姻,并3次接受对方聘礼之事。
其中说某人已婚,荷花女“百分之百地愿意”为其做妾。
小说还虚构了荷花女先后被当时帮会头头、大恶霸奸污而忍气吞声、不予抗争的情节,最后影射荷花女系患性病打错针致死。
该小说完稿后,作者未征求原告等人的意见,即投稿于某《晚报》报社。
该《晚报》自1987年4月18日开始在副刊上连载该小说,并加插图。
小说连载过程中,原告及其亲属以小说插图及虚构的情节有损荷花女的名誉为理由,先后两次到《晚报》报社要求停载。
报社对此表示,若荷花女的亲属写批驳小说的文章,可予刊登;同时以报纸要对读者负责为理由,将小说题图修改后,继续连载。
原告以魏某和《晚报》报社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承担侵害死者名誉权的民事责任。
「点评」《民法通则》规定了名誉权受法律保护,但是没有规定死者的名誉利益是不是要保护以及怎样保护的问题。
这个案件是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解决。
对于这个案件的讨论和关注程度是极为广泛的,不仅在学术上和司法实践上有重大影响,而且在普及法律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案做出司法解释,对于死者的名誉利益应当予以保护,其近亲属有权提起保护死者人格利益的诉讼请求。
因而在我国的立法和司法以及理论研究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今天,死者的人格利益受到保护已经写进了民法典草案的人格权法编,再也不是争论的问题了。
在这个问题上,这个案件的作用是不能忘记的,它的光辉永存。
四、“人体画展览风波”案。
1988入选理由:最为轰动、拖延时间最长的侵害肖像权案件「案情」甲、乙、丙三人都是某美术学院模特工。
在招聘的时候,美术学院和模特工约定按照《招聘简章》处理聘用事宜。
该美术学院招聘模特工简章规定,模特工用于课堂教学、写生,对模特工的工作情况予以保密。
校方使用模特工规则规定:教学使用模特工,由任课教师填写模特订单,经系主任批准;教师创作,也应先填订单经系主任批准。
承包创作任务的单位所用模特工,须在订单上注明,在任务结算时从稿费中偿还模特费。
按照上述规定,三位模特工为美术学院提供服务。
1988年举行全国首届人体油画大展,规模空前,中国美术馆门前观赏的人排成长龙。
油画作者未经三名模特工的同意,将以三名模特工为模特创作的人体画也予以公开展览,作者和美术学院获得若干展出的收益。
原告以被告违背原来商定的协议为由,认为公开展示其人体作品侵害其肖像权,请求法院予以保护。
直到90年代末,这个案件才审判终结,判决保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点评」这个案例的典型意义并不特别重大,但是它的影响极大。
在当时,举办第一届人体油画展览是一件轰动的事,再加上出现了肖像权纠纷案,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它对普及人格权法律知识是极为重要的。
之所以将这个案件存放了十年之久才审理终结,就是为了要“冷处理”。
在这个案件中,主要涉及的法律问题是模特肖像权保护的特殊性。
对于模特的肖像权应当进行保护,但是由于提供模特创作作品的特殊性,对其肖像权的保护是应当有特殊规定的。
我们在起草民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时,起草了一个条文,就是“自然人接受作为人体模特的约定,视为放弃以其人体形象创作的作品的肖像权。
当事人有特别约定的,从其约定”。
这样规定的理由就是,既然接受作为人体模特的约定,就准许对方以其人体创作作品,如果既准许其以其人体创作作品,又不准许将创作出的作品展出或者出卖,主张这些作品的肖像权,那么提供人体模特创作就没有意义。
至于本案之所以认为构成侵害模特的肖像权,是因为双方约定了对模特身份的保密条款。
如果不是这样约定,不应当认为构成侵权。
另外一点,对一个民事争议的案件,长达十年才予以处理,显然看出“长官意志”对民事审判活动的干预作用。
这不符合司法规律的要求。
五、“擅自使用病患肖像”案。
1990入选理由:肖像权受到侵害而没有得到司法支持的典型案件「案情」朱某幼年患眼睑重症肌无力症,于1967年去眼病防治中心防治所诊治。
应经治医生请求,朱的家长提供了朱患病症状的照片。
后医生陈某接受了朱的治疗资料,接手为朱治疗,基本治愈。
朱的家长按照医生的请求又提供朱治愈后的照片一张,交陈某作为医学资料保存。
陈某总结自己几十年的治疗经验,撰写了《重症肌无力症的中医诊治和调养》一书,自费出版。
后来,陈某在该防治所开设业余专家门诊,专治此症,从中提取50%的挂号费。
1989年,陈某撰写稿件,由某科技报社的编辑加工修改,在该报公开发表,介绍该病症的症状及陈的治疗效果,介绍陈的坐诊时间和著作,并擅自配发了朱治疗前后的两张照片。
朱某认为陈某与科技报社发表该文时使用其肖像,未经自己同意,具有营利目的,侵害了其肖像权,故向法院起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认为宣传医疗知识对社会有利,该行为不构成侵权,故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点评」本案的两个被告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原告的两幅照片,其中一幅是其患病病容的肖像,其行为既侵害了原告的肖像权,也侵害了原告的隐私权,给原告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很严重的。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提到了两个问题:第一,《民法通则》第100条中规定的“营利目的”是不是侵害肖像权的构成要件。
肯定者说既然是法律的规定就应当是构成要件,否定者说这只是一种表述而不是规定侵权责任。
讨论的主导意见是后者。
第二,宣传医疗成果是不是就构成侵害肖像权的正当抗辩事由。
为公共利益需要而使用他人的肖像和隐私,是构成合法抗辩的,但是,这种宣传医疗成果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吗?一方面,肖像权和隐私权都是人的绝对权,除非需要牺牲人格权的那个公共利益特别重大,但本案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另一方面,即使是需要介绍医疗成果,使用他人肖像也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权利人本人进行保护,不使权利人的人格利益受到直接的牺牲。
尽管本案的判决不尽如人意,但是在这些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典型意义。
六、“擅自摘取死者器官制作标本”案。
1992入选理由:第一例尸体受到侵害起诉得到判决支持的典型案件「案情」1991年11月16日,原告杨某的丈夫、原告武乙和武丙的父亲武甲因患病住进被告某军区总医院治疗,同年11月27日凌晨因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