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相应地,分布在农业中的这些群体则是农业产业集群。
已有的关于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国内外文献很多,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对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集群问题的认识。
关于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综述尽管产业集群一词最初是由迈克尔·波特在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但是关于产业集群方面问题的研究却有着久远的历史,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些研究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理论的组成部分。
最早对集群问题进行研究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并且从分工的角度把其定义成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中小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形成的群体。
马歇尔从规模经济的角度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产业集群现象。
通过研究工业组织,他间接表明了企业间的集聚起因于追求外部规模经济。
而后,韦伯从企业微观的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探讨了促使工业在一定地区集中的原因。
科斯则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聚集的成因。
波特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从国家竞争优势角度重新审视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和价值,并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
1990年代以来,克鲁格曼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产业集聚的产生做了解释,他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前提下,认为产业集聚是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三者通过市场传导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文献综述以产业集群的一般性理论为基础,近年来,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一)区域视角在对各省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方面,赵玉莲(2010)和杨志锐,赵阳(2010)分别探讨了河南省和广东省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产业集群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文将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产业集群的定义、特点、历史和发展,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等内容。
国外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特点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机构和相关产业,通过协同作用,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知识溢出,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集聚性:产业集群通常位于同一地理区域,临近的企业和机构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降低运输和沟通成本。
2、产业关联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通常具有一定的产业关联性,如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金融机构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3、资源共享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人才、市场等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知识溢出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机构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和学习,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和溢出,从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国外产业集群的历史和发展产业集群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产业集群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当时纺织业在该地区发展迅速,形成了早期的产业集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群逐渐发展壮大,并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和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同时,国际合作也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趋势,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推动全球产业集群的发展。
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国外产业集群的形态和特征因地区和产业发展阶段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业集群形态和特征:1、制造业集群:制造业是许多国家的重要产业,制造业集群通常包括机械、电子、汽车等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和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在某一区域集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庞大的生产能力。
汤连帮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问题地提出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义乌地小商品、绍兴地轻纺和化纤业等.在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现象也初见端倪,如郑州地肉食品加工业集群、武汉地光电信息业群等.可见,产业集群已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地重要来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产业集群现象地大量出现以及所带动地相关产业地协同效应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地关注.由于我国地产业集群理论主要借鉴于国外产业集群理论,综合国内实际情况发展而得,所以,对于如何真正把握好借鉴国外产业集群理论地质与量是一个难点,鉴于此理由,对国外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文献综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献综述试图对国外地产业集群理论进行整合,期待能对国内产业集群理论发展有所贡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概况经济学中地早期分工思想产业集群地思想基础在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古代地一些思想家如柏拉图、色洛芬等,他们对当时地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发表地一些见解和看法,可是他们地思想和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地理论,他们地见解通常会与政治、法律、宗教、伦理等混合在一块,但总地说起来,他们地一些见解中包含了一些产业集群理论地端倪.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柏拉图对早期地分工思想理解主要在《理想国》中体现.柏拉图对分工思想地贡献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柏拉图认为,劳动分工是禀赋地要求,禀赋不同,则人们从事地职业也会不同;二、柏拉图认为,分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分工格局取决于禀赋,禀赋取决于身体.由此可以看来柏拉图对于分工地思想主要从个人禀赋、劳动生产率、身体条件三个方面来理解,虽然这样地理解存在着局限性,但是从所处地时代来说,这种因个人禀赋不同而进行分工地思想,与今天地产业集群理论相比较来说,是最初地概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色洛芬地对分工思想地贡献主要在《居鲁士地教育》中阐述.他认为,一、分工有利于提高社会地财富地创造能力,即分工能提高效率;二、分工受到市场规模地限制.因而可以看出他地分工思想是基于提高效率和市场规模而言,现代产业集群理论思想正是从节约交易成本地角度来说明集群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打破市场地限制.这与现代产业集群地思想不谋而合.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上述论述可见,早期地分工思想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市场规模地角度来阐述地,这两个思想对后人地影响是相当深远地,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地意义.但由于当时地时代条件地限制,这些思想是不成系统地,总体上是零星、散乱地.因此,在经济学早期大师们还是没有触及分工创造效率、以及分工受到市场限制地本质性原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古典经济学时期地分工思想和产业集群理论萌芽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世纪中叶地英国,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他地分工理论地提出主要在其著作《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地政治算术》中.古典经济学形成于世纪末,此时地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他地主要著作是《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地性质和原因地研究》),亚当·斯密被后人尊称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地奠基人”,他地分工理论在《国富论》中,得到了详细地阐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威廉·配第地分工理论威廉·配第地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政治算术》和《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地政治算术》中.威廉·配第对分工理论地贡献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而直观表述了分工提高效率地思想.《政治算术》记载“譬如纺织,当一人梳清,一人纺纱,另一人织造,又一人拉引,再有一人整理,最后由一人将其压平包装,这样分工生产,与只由单独一个人笨拙地负担上述全部操作相比,成本必定较低.”由此可以表明,与柏拉图和色诺芬比较而言,威廉·配第对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这一思想地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于为什么分工可以提高效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地解释.二是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地经济现象.《再论与伦敦城市增长有关地政治算术》记载“制造业(之间)会相互影响”.由此表明,威廉·配第觉察到企业地聚集可以提高效率,这就是产业集群理论思想地雏形,而多年后德国区域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把这种现象定义为聚集经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亚当·斯密地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地集大成者,他对经学最大地贡献就是把当时零星片断地经济学学说,经过有体系地整理,使之成为一门分门别类独立于哲学地大学问.因此后人尊称其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地奠基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亚当·斯密地分工理论主要体现在《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地性质和原因地研究》)中.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用了三章,详细地阐述并论证了柏拉图、色诺芬以及威廉·配第等提出地分工思想及其相关问题.因此,亚当·斯密对于分工理论地重要贡献在于三方面:一、亚当·斯密提出分工是效率提高地主要原因,并且解释了分工为何会提高效率;二、亚当·斯密认为交换导致分工,分工又进一步使才能地差异成为有用,同时又使得才能地差异比天赋地差异更加重要;三、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地主要贡献是给后来地学者留下了分工创造效率以及产业集群理论地灯塔式结论:分工提高效率地思想以及对此地解释;市场范围对分工会有限制;首次描述出产业集群地经济现象.由于他们这些结论,比较深邃,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因此没有人对此提出有力地批驳意见,也做不出能够证伪地经验材料,所以这些结论被当作公理存在于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中.由于亚当·斯密主要关注是工场手工业地分工,但对整个社会地分工以及其相互关系演进地特点却很少论及,所以亚当·斯密在分工理论上地瑕疵是没有参透工场手工业分工与社会分工地区别以及相互联系,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经济学时期才被打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地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西方关于集群理论地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一书中首先提到了集群一词.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对劳动分工地开创性观察,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产业集群现象.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地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地规模,这和专业地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这一类地经济规模称为外部规模经济;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地单个企业和资源,它们地组织以及管理地效率,这一类地经济规模称为内部规模经济.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利用地理接近性,通过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成本处于或接近最低状态,使无法获得内部规模经济地单个企业通过外部合作获得规模经济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地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由外部规模经济所致.这种外部规模经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度专业化地地方性劳动力市场;二是大量廉价而又容易获得地产业生产地中间产品;三是聚集地相关产业产品先进技术和信息获取地便利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产业区位集聚理论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工业区位理论地创立者,他从企业微观地区位选择角度,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地好处与成本地对比.他认为,企业集群地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因素:一是技术设备专业化与相互依存促使地方集中化;二是劳动力组织地充分发展与其专业化促进企业地集群化;三是集群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批量购买和出售地规模,得到成本更为低廉地信用,甚至消灭“中间人”;四是企业集群会引发煤气、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地建设和共用,降低企业地经常性开支成本.他在《工业区位论》中把影响工业区位地经济因素分为区位因素和位置因素.他认为实际对区位起作用地区域因素主要是运输成本(运费)和劳动成本(工资),实际对区位起作用地位置因素包括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并且在探讨影响集群地一般因素中利用了等差费用曲线来解释产业集群地程度.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指出:集群地基础是某种产业各竞争区位单位间地吸引.他认为,外部经济和专业化是产生聚集地重要原因.他还指出,任何一种产业而言,规模经济有三个不同地层次:单个区位单位(工厂、商店等)地规模决定地经济;单个公司(即企业联合体)地规模决定地经济,该产业某个区位地集聚体地规模决定地经济.对于城市化地经济,他认为,群体以外地其他类产品供给或活动可能增进聚集优势,如公共投入地可供性也即供给地多样性形成了城市化经济地比较优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巴顿将产业集群和创新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产业集群有利于熟练劳动力、经理和企业家地成长.同类企业地地理集中将促使熟练劳动力汇集和发展适应于当地工业地劳动力地就业制度.地理集中加剧企业间竞争,而竞争又加剧创新地发生;地理集中有益于商品生产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地信息传播,而创新是基于正确了解和掌握顾客地需求;并且往往因为企业集聚而使这种需求被众多地企业发现和做出快速反应,使该区域所有企业迅速变革和创新满足顾客新需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增长极理论佩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地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点: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地“经济空间”.他认为经济空间是一种“受力场”,是以抽象地数字空间为基础,经济单位不是存在于地理上地某一区位,而是存在于产业间地数学关系中,表现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地经济关系.只要在某种客体之间存在抽象地联系结构,就存在经济空间.佩鲁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计划空间是指由原料、劳动、资本、动力地供应者和购买者之间建立地经营计划为基础地空间;极化空间是“由中心和向心、离心力地通道”组成地集合体,也就是由向心力和离心力地中心与其作用范围组成地空间;均匀空间是指在等值地经济变量地作用与影响下地经济空间,如在同一价格管辖地工厂、生产同一种产品地企业可以认为处在同一均匀空间之中.其中,增长极是在佩鲁地第二类经济空间———极化空间中出现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其次,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地经济非均衡增长,佩鲁引入了“推动性单位”( )及“增长极”( )概念.所谓推动性单位就是一种起支配作用地经济单位,当它增长或创新时,能诱导其他经济单位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一个工厂,或是同部门内地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同关系地某些工厂地集合.“推动性单位”与“被推动性单位”通过经济联系建立起非竞争性联合体,通过后向、前向连锁效应带动区域地发展.佩鲁通过对推动性单位特征及推动性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增长诱导机制地研究,指出“如果一个有支配效应发生地经济空间被定义为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地推动单位就被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在特定环境中地推动性单位”,“它是和周围相联系地推动性单位”,它对其他单位(或地区)具有推进作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再次,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地核心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地支配效应.佩鲁认为,现实经济中经济因素地作用是在一种非均衡条件下进行地,由于相互间地不均等影响而产生一种不对称关系,一些经济单位处于支配地位,而另一些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佩鲁把这种一个单位对另一个单位施加地不可逆转或部分可逆转地影响称为“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地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地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地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也就是说,周围地区地经济活动是随着增长极地变化而发生相应地变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最后,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地支配是发展过程中地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地发展.因为,推动性单位支配效应能够引致两种类型地增长效应:一是里昂惕夫乘数效应.它是通过推动性单位与其他单位间地垂直地、水平地联系产生.这种联系可分为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旁侧联系等.由于这种联系地存在,推动性单位地发展能够通过投入—产出关联而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乘数效应,这是由推动性单位地投入而引发地系统产出成倍地增长,是外部经济地乘数效应;二是极化效应.当推动性单位生产地增加导致区域外地其他活动产生时,这种效应发生.极化效应所导致地区域外地其他活动可能是推动性单位地投入品供给活动,也可能是推动性单位地产品需求活动.因此,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单位植入某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单位地集聚,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极化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地增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增长极理论还包括缪尔达尔()和卡尔多()地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地联系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所产生地“极化效应”或“反吸效应”和“报酬递增”,将促使资本、劳动和产出在一定区域地循环积累,而其所产生地“涓滴效应”或“扩散效应”以及政府地转移支付等,将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不均匀增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科斯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在年发表地《企业地性质》一文中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地替代物而产生地,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科斯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并用它来分析了组织地界限问题,其目地是说明,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地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地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科斯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聚集地成因.他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众多,可以增加交易频率,降低区位成本,使交易地空间范围和交易对象相对稳定,这些均有助于减少企业地交易费用;同时聚集区内企业地地理接近,有利于提高信息地对称性,克服交易中地机会主义行为,并节省企业搜寻市场信息地时间和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费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科斯地研究之后,威廉姆森()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威廉姆森将交易费用分为事前地交易费用和事后地交易费用他认为,事前地交易费用是指由于将来地情况不确定,需要事先规定交易各方地权利、责任和义务,在明确这些权利责任和义务地过程中就要花费成本和代价,而这种成本和代价与交易各方地产权结构地明晰度有关;事后地交易费用是指交易发生以后所产生地成本.按照科斯和威廉姆森地观点,从交易地角度来看,市场和企业只不过是两种可选择地交易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他们之间不存在本质区别,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多种其它中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就是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地一种中间组织形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保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世纪年代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地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产业集聚地产生提供了很好地解释.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地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简称模型)地基础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业地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生产要素移动通过市场传导地相互作用而产生地.新经济地理学最重要地基石和假定是任何制造业产品都具有运输成本.他地中心边缘模型证明工业活动空间集聚地一般趋势,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制造业应该选择在市场需求大地地方,而反过来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地分布.而且空间集聚一旦形成,通过路径依赖性,就很有可能自我延续下去.他还指出产业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只是影响产业集聚地因素之一,产业集聚中地不确定因素很多,因而克鲁格曼并没有提出政府选择扶持重点产业地观点.资。
产业集群风险及其治理的文献综述产业集群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后,受到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据统计,1990~2006年,浙江省就发生45次集群危机。
鉴于此,本文就国内产业集群风险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厘清集群风险类别及治理思路。
一、产业集群风险类别(一)以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划分为四种风险从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的视角考察,国内学者对集群风险的分类基本还是按西方学者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即分为周期性风险、结构性风险(Fritz,Mehfinger and Valderrama,1998)、网络性风险(Abrahalnson&Formbrun,1994)和“自闭性”风险(Markuson,1996)。
其中,周期性风险是指外部经济周期性波动给产业集群带来的风险,而结构性风险则是指产业集群自身生命周期各阶段面对不同的风险,网络型风险与自闭性风险的区别并不大,都强调集群的优势可能在集群发展过程中成为集群衰败的诱因,只是络性特征相关的因素。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集群风险表现形态只有周期性、结构性、网络性风险(蔡宁、杨闩柱、吴结兵,2003)。
我国学者在西方集群风险表现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细化,提出并发展了自稔性风险理论。
吴晓波、耿帅(2003)较早将网络化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化分工、地理性临近、群内相互关联、协同与溢出效应,并认为这四大特征在构成集群竞争优势的同时,也滋生了集群自身内生的风险,即“自稔性”风险。
易明、陈伟和彭晶(2007)引入演化经济学以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为核心的分析框架,并结合集群自稔性风险特点,构建产业集群自稔性风险成因的扩展模型。
陈金波(2005)所说的近交衰退和传染病风险很大程度上也指自稔性风险,只是其中传染病风险更强调对集群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以集群风险来源为依据分为两种风险导致集群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从集群风险诱因出发进行归类。
需要强调的是,有人指出与集群相关的更大风险在于通货膨胀和过热的经济。
产业集聚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理论经济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生产活动在空间地理上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过程在产业集聚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 出现了三次产业集聚研究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Hoover(1937)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20世纪70-80年,对产业集聚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或新的“产业空间”(Scott,198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以Lundvall(1992)、Krugman(1991 ,1995、Porter(1990, 1994)等人为代表。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1961)从供给角度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一是专业化投入和生产性服务的规模经济;二是为具有专业化技能的工人提供了集中的市场(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三是生产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聚集的概念,他将聚集经济定义为成本的节约,将其假定为内部规模经济的外部表现。
20世纪70年代初,在柔性专业化理论(Theory of Flexible Specialization)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其含义是指企业通过寻求合作的方式来获得共同发展,即使这些企业在发展新产品及市场竞争中互为竞争对手,企业也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信息交换以获得最小化风险与最大化企业竞争能力。
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产业集群国内外研究现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集聚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经济基础的区别,其在国内外的研究阶段、内容和方向各有不同。
1.1发达国家研究现状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始于西方发达国家。
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等方面。
其侧重点主要为集聚经济和地方制度。
1929年,韦伯(Alfred Weber)在分析单个产业的区位分布时,首先提出了产业集群(Cluster)。
其区位理论认为,集群的产生是自下而上的,是企业对集聚的优势认知而自发形成的,由此提出了集群形成的四因素论,引入了集聚因子的概念。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在《经济学原理》中首先提到了“产业区”这一概念,并将“因许多性质相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经济称为“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1。
20世纪50年代,F·帕鲁(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和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Korosovski)提出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式认为集群是依靠国家的投资和政策自上而下完成的,从集群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产业群。
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时,长期被忽视的中小企业集聚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不错。
为了改善经济困境,复兴地方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在发达国家兴起。
2意大利社会学家Banasco(1977)首先关注意大利东北部与中部地区的发展,并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
Giacomo Becattini在将“第三意大利”与马歇尔在英国观察到的“产业区”比较研究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力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
Lynn Mytelk和Fulvia Farinelli把产业集群分为:非正式群、有组织群和创新群,探讨如何在传统产业中培育创新群、建立创新系统,从而使传统产业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一、引言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
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
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
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
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
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
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工决定分工”,即市场规模引致分工的深化并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样一个循环累积、互为因果的演进过程。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文献综述摘要: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很重的现象,当前,产业集群的壮大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产业集群通过协同效应显现出的竞争优势已日益受到关注。
因此产业集群这种现象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学者的重视。
本文回顾了产业集群研究的经典理论,简要介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状。
最后本文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理论研究加以总结并进行评述。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竞争优势一、国外对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第一个将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从新古典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
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专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第二类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和资源、他们的组织及管理的效率。
他把第一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外部规模经济,把第二类的经济规模成为内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
当产业持续增长,尤其是集中在特定的地区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和先进的附属产业;或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改进铁路交通和其它基础设施。
马歇尔还用随产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知识量的增加和技术信息的传播来说明产业集群这种现象。
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不同,区域经济学家韦伯、胡弗等从资源地理分布的角度来解释了企业集群行为,他们认为,企业的地理分布受到投入要素、产品市场和消费者分布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他们的理论加以发展,认为企业集群的发展原因可归结为三方面:降低了的运输成本,高质量的劳动力市场和当地技术存在的外部性。
克鲁格曼通过建立一个产业群模型来说明企业和产业一般趋向于在特定的区位集中,然而,不同群体和不同的相关活动又倾向于集结在不同地方。
他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这就是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汤连帮201030510870技术经济及管理科学研究院一、引言从历史环境的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的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产业集群的现象就早已存在。
从产业集群产生的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的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
从古代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的下游的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美国硅谷、128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的软件开发区、日本的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的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形式。
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
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的产业在相同的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
世界各地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纵观世界的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
在美国,有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产业群、好莱坞的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的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的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的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的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的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的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的制鞋业群等等。
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的标准,2002年,专业集群有199个,其中纺织品集群69个、制鞋集群27个、家具集群39个、机械集群32个、食品集群17个、金属制品集群1个,化学制品集群4个,造纸和印刷集群6个、首饰集群4个。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引言产业集群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相当年轻的分支学科,它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边缘学科也才只有半个世纪多一点的时间。
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学术界较为关心的一个话题,所以相应的理论已相当丰富和成熟,在本综述中主要阐述了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关于产业集群模式及其效应的相关文献资料。
一、国外相关理论有关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理论的研究。
而后,1909年韦伯的工业群理论,1934年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以及1991年克鲁格曼的规模收益递增理论,20世纪中后期波特的新竞争理论等,都从不同侧面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特征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和研究[1]。
随后人们随产业集群的认识不断深化,产业集群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深化。
由于研究背景及目的的不同,国外的学者对于产业集群给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2]。
目前,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韦伯的观点认为,集聚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各个工厂为了追求集聚的好处——利益的增大、成本的节省而自发形成的。
克鲁格曼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分析并认为,在一个区域内,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演化的最终结果将会是集聚。
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性趋势,并阐明由于外在环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隔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也说明了现实中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而且产业空间集聚一旦建立起来,就倾向于自我延续下去。
波特是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
他认为,产业集群更多地首先发端于一两家创新性的企业,这一两家企业刺激了许多其他同类企业的成长。
产业集群对企业竞争是高度重要的,这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相关机构的服务,同时有利于企业创新[3]。
在这些理论当中,最值得我思索的是波特的相关理论,他认为产业集群与竞争优势之间有密切的联系[4],并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研究认为产业集群能带来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等竞争优势[5]。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绩效.1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的概念1、波特给出的定义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在其后的着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的互补技术,从互补资产和知识联盟中获得收益,加快学习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克服或构筑市场壁垒,取得协作经济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和相互依赖性很强的企业包括专业供应商、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和工程设计公司、中介机构经纪人和咨询顾问和客户通过增值链相互联系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就是集群7.巴格拉沙Bagella .M等人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存在投入产出关系、受共同的社会规范约束、相互之间充满正负两种溢出的中小企业,在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形成的企业网络8.3、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的王辑慈教授最早将机群的概念和理论引入国内.她认为认为,认定集群与否的关键是其中的行为主体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9.在2001年创新的空间一书中她认为,产业集群就是企业集群,是指大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成群,集聚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进一步专业化分工,并在市场交易与竞争过程中彼此之间形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协同创新,并且创新的网络根植并融入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创新系统或柔性生产地域系统flexible production territorial system 10.在2006年的一篇论文中,她又提出: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11.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文华2006将产业集群定义为: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12.戴双兴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基于地缘关系、产业技术链和同业交往等关系,大量与某一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的现象13.产业集群的特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集群含义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产业集群一般特征:1地域性强,空间位置相对集中;2产业领域相对集中,多数是围绕一个核心产业;3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关系密切,以价值连为核心;4 相关资源集中,方便共享等.它是特殊地域、同业交往、行业文化、产业技术链和价值链等的集中、融合,其实质是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知识共享和文化共通1415.研究表明,对于集群的具体特征,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学者对此给出了不尽相同的答案.本文认为通过研究总结成功的产业集群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可以更好地对理论和实践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伊萨克森等人通过对各国案例的研究,总结出成功的产业集群具有如下特征:1由一个或多个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专业化;2集群内企业通常以生产系统的形式构成本地化网络,并通过网络中的学习相联系;3拥有本地化的研发和教育机构,使得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有正规的科学基础;4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5有融资渠道;6成功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之上的,能产生相互信任和共同愿景;7拥有能够补充本地能力的知识和技能的供给渠道;8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16.产业集群分析层次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产业集群分为三个分析层次,国家层次---联系经济结构的产业集团;部门或产业层次---产业间和产业内生产链的不同阶段的联系;企业层次---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16.如表一7所示.资料来源:Roelandt et al,1997由于不同层次的集群所需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不同的,可以认为国家层次的产业集群的形成多数来源于政府意志下的制度安排,即组织设计模式,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体现了作为设计主体的政府发展目标与战略意图.而产业和企业层次的集群可看作是自发生成的类型,依据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产业联系和市场集聚而建立.以传统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都具有自发生成的特点,如意大利东北部的70多个工业区,我国浙江、广东省的服装、陶瓷、五金、玩具、家具等几百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区和专业镇16.产业集群与企业集群的区别企业集群在国内最有影响的定义是由仇保兴给出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小企业集群研究一书中把企业集群定义为:由一组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来的组织17.对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两个概念的使用学术界存在十分混乱的局面.虽然二者都强调成员间的产业联系,但是无论从构成主体、数量规模、地理空间等方面分析,就不难发现二者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1构成主体上的区别.从两者概念上可以看出,产业集群构成主体是多元化的,既包括企业,也包括公益性的大学、科研机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甚至政府.企业集群构成主体则比较单一,企业集群内任何组织都是营利性的组织或其派生组织,群内非营利组织通常是因群内企业发展的共同需要而内生的,企业集群仅仅是“企业的集群”.2数量规模上的区别.产业集群概念并没有强调企业数量,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有时也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没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是不能称为企业集群的,并且企业集群内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企业集群有时也叫中小企业集群 8.因此二者在数量规模上是有本质区别的.3地理空间方面的区别.产业集群概念更多强调的是其成员间的产业关联性,其对地理空间的界定往往服从于产业联系的需要.企业集群概念对企业地理空间集中性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在某一相对狭小的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如村、镇必须达到一定密度才能称为企业集群17.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的区别早在一个世纪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就开始使用聚集Agglomeration 的概念.产业集聚Industrial Agglomeration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现象.其优点是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聚主要是研究产业的空间分布形态,特别注重产业从分散到集中的空间转变过程,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产业集聚可以分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1819.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关系密切,但是两者又有区别.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的多个企业围绕一种产业专业化部门的集聚,而产业集聚可以使不同产业的企业的简单集中;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不同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产业集聚并不要求企业间一定要具有产业关联性;产业的空间集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聚都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因此,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相互混淆.研究产业集群的意义1、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大量企业聚集在同一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之间提供互为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自然会降低运输成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制度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建起起来的信任,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监督成本和机会成本,增强了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协作竞争能力.2产业集群有利于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是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动因,又是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劳动高度分工,大量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可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从而扩展了集群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3产业集群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和新思想在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传播和应用.集群内成员之间进行细致的分工与合作,极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升级,从而不断优化产业结构.4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劳动力市场.产业集群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一方面,集群内容易形成充足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从而吸引新企业迁入,也吸引了拥有丰富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人才的涌入.另一方面,劳动力快速流动促进了信息、知识、技术的扩散和传播,并增加了创新的机会14.2、产业集群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力1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第三,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2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得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的活动发生19.3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区位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20.3、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创新1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集群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集群内的网络组织也可以获得学习上的优势,劳动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降低了创办企业的资本要求,也降低了单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14.2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3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各种企业的相互集中以及顺畅的市场组织网络,将有利于信息和知识尤其是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从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并提供学习的机会.4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20.2 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自19世纪末马歇尔论述了产业区问题以来,至今已有近120多年的历史了.国外产业集群理论是伴随着产业集群实践的发展一步步深入展开的,由最初的适应于传统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扩展到目前适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前期,集群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间的物质投入关系;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集群研究主要关注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交易费用、竞争合作关系等;第三阶段是知识经济时代,集群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关注文化、知识对集群的影响和集群的创新等21.工业化前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工业革命后,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企业大量涌现.产业组织形式由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为主转向中小企业为主,企业间的物质联系也日益密切起来,企业在追求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也不断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这一时期的集群理论,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时代前景,强调企业之间建立在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聚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取得外部规模经济.2.1.1 产业区理论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1890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地区称作产业区,产业区内集中的是大量相关的小型企业,这些企业集群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马歇尔曾把规模经济划分为两类,一是内部规模经济,这取决于从事工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组织及其管理的效率;二是外部规模经济,指产业发展的规模,这和产业的地区性集中有很大关系 21.马歇尔1920解释了基于外部经济的企业在同一区位集中的现象,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外部性导致的.马歇尔认为外部经济包括三种类型: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前两者称为金钱性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即规模效应形成的外部经济;后者是技术性外部经济7.马歇尔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角度,通过研究工业组织这种生产要素,间接表明了企业为追求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马歇尔据此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两个重要概念,并强调外部经济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论述经常被认为是集群经济研究的“权威性探索”,尤其是“外部规模经济”、“产业区”、“产业氛围”等,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性概念.但他的研究是初步的、不完全的,对产业集聚的功能、度量和效应等问题均未涉及18.2.1.2 区位集聚理论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在其着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问题.韦伯通过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各个因素及其作用大小的分析,试图寻找工业区位移动的规律;通过对工业生产活动区位原理的探索,试图解释人口的地域间大规模移动以及城市的人口与产业的集聚原因,阐明了企业是否靠近取决于集聚的好处与成本的对比22.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因素,主要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另一类是集聚因素,也就是使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产生优势的因素.集聚一方面表现为工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和利润增加;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分布上指向性相同的企业,按一定比例规模集中分布特定优势的区位,会产生比分散布局更大的效益.产业集聚是通过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自发形成的,是自下而上产生的.韦伯的论述处于传统的古典理论占据主流的时代,政府干预尚不如日后盛行,因此他的集聚理论被称为古典理论21.他用抽象和演绎方法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解释工业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体系,在区位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原理,揭示了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工业的吸引力.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素”概念,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和聚集几个最重要的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然而,韦伯的理论仍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他忽视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二是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三是仅仅从局部和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单个企业区位决定问题,缺乏对区位的宏观分析和动态研究;四是对劳动力供给和工资率的假定存在着矛盾和非现实性等等.但是,虽然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承认其所作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18.2.1.3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鲁在1958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经集中讨论了对经济增长产生诱导作用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的特征,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产业有两个显着的特征:一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二是空间集聚15.佩鲁其增长极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 佩鲁把经济空间区分为计划空间、极化空间、均匀空间三种类型.增长极是在佩鲁的第二类经济空间——极化空间中出现的,极化空间是“由中心和向心、离心力的通道”组成的集合体.为了分析有支配效应发生的经济非均衡增长,Perroux引入了“推动性单位”Propulsive Unit及“增长极”GrowthPloe的概念22.佩鲁认为,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是推动性单位对被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效应,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是随着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推动性单位的支配是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3.1966年,保德威勒Boudeville 把增长极定义为位于城区内的、正在不断扩大的,并通过自身对周边的影响诱导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组产业.从此,以保德威勒为代表的一派区位理论就把增长极理解为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集聚特点的增长中的推动性工业的集合体.这个概念被不断流传、固定化.增长极概念被移植转化后,增长极理论由此产生15.其实,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合成理论,是通过解释地区的发展过程,分析说明在增长中的都市区确有诱使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各种理论假说.其中包括缪尔达尔Myrdal和卡尔多Kaldor的循环因果积累原理、赫希曼Hirschman的联系理论等 24.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这些观点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相关性.尽管如此,“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地域经济的增长”25是增长极理论各思想的共识.2.1.4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前苏联的一些知名学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三十年代是苏联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六年短短的六年时间,“查波罗什工程”、“贝加尔沿岸综合工程”等一些大型项目相继动工完成,虽然这些工程的建设内容不尽相同,但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综合体建设.在对这些建设成就加以总结的基础上,科洛索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彭德曼以及苏联科学院研究人员分别对地域生产综合体进行了理论分析,苏联学者的研究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由一些具有不同功能的部分组成,包括:经营类,关联类,依附类和基础设施.地域生产综合体的组成结构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产业集群,集群的核心是专门化企业,围绕着这一核心的是关联类企业、依附类企业,企业之间具有生产投入产出联系,所有企业共同享用各类基础设施.科洛索夫斯这样定义地域生产综合体:“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有计划地安置各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这样的一个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相互制约的结合就称为生产综合体”.涅克拉索夫认为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在经济区、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省、边区内,一个或几个专门化部门的高度结合,并基本上共同利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强调企业之间稳固和正式的投入产出关系.地域生产综合体模型本质上是静态和可预测的,主要考虑成本节约和可见的生产联系.这种产业集群仅考虑形成综合体的关键产业联系这些联系是可以在规划决策中预见到的,以及相关的距离费用最小化.该种类型的产业群相对来说是封闭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综合体建设是要由国家投资完成的,其集聚经济倾向被更显着的政治目的所掩盖,在苏联多年的实践证明其作用也是有限的16.工业化后期主要的产业集群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20世纪70年代后,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垂直分离基础上的多品种、少批量、定制式的柔性生产方式,使企业间与物质联系相伴的信息沟通越发重要,即时生产更使得供应商、生产商、顾客三位一体,相互靠近,此时产业集聚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运费考虑,而且还包括交易费用的减少.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集群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发展到动态的竞争优势.2.2.1 新产业区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的社会学家别卡提尼G·Bacattini在系统考察了意大利中部的Tuscany地区后,认为这些产业区的发展,得益于本地劳动分工基础上实现的经济外部性以及当地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下企业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并将这些产业区定义为“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与社会意义的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26.后来学者为将其与马歇尔的产业区加以区别,称其为“新产业区”.新产业区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本地网络和根植性.本地网络是指区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以及它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的关系.当代复杂的技术系统的建立都需要扎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接近目标用户,考虑当地原有技术的基础和联系的界面,适应当地的法律和行政法规27.后来的学者继续研究新产业区理论,如1989年伯兰第Bellandi提出,产业区经济源于小企业群与当地社区间紧密的人际网络,要将新产业区看作是一个社会与经济相结合的整体.皮埃尔Michae Piore和萨贝尔Churles Sabel将新产业区看作是弹性专业化的区域,并列举其特征.1991。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形式,已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对国外产业集群的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揭示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未来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然后,从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影响因素、竞争优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梳理了国外学者在这些领域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文章还关注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问题的关系,以及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对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国内外产业集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国外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理论基础源于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包括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
这些学科为产业集群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解析框架。
经济学视角:在经济学领域,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产业组织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组织理论关注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强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则更侧重于地理空间因素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地理邻近性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知识溢出和增强区域创新能力。
地理学视角:地理学者从空间结构和地方化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
他们强调地方化经济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性,即特定区域内产业活动的集中能够带来外部经济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则关注产业集群中的社会网络和信任机制。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间通过合作与交流形成了紧密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结构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进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管理学视角:管理学则更加关注产业集群中的创新管理和组织学习。
【文献综述】产业集群演进:文献综述王静华摘 要: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其成为近年来众多学科关注的热点。
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成熟、衰退的四个方面,对产业集群演进的主要文献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其演进的规律。
关键词:产业集群 演进 综述产业集群在世界各国的迅速发展及它对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使其成为近年来经济地理学、产业组织学、社会学、技术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从产业集群演进的角度,分析其演进的规律。
一、产业集群的内涵Bergman等人(1991)认为判断产业集群的标准是在一组经济活动中两种经济活动就业人数之间是否相关。
即根据不同经济活动就业之间的相关程度来定义的。
Schmitz(1995,2000)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和发展规律时,将之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并拥有参与本地市场外竞争所必需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
而迈克尔・波特(1997)认为:产业集群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中小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的、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
他给出了垂直企业集群与水平企业集群的定义:垂直的企业集群是通过买卖关系来联结的众多企业所形成的企业集群,水平的企业集群是由包括共享终端产品市场、使用共同技术、技巧及相似的自然资源的企业所组成的集群。
然而,在产业集群这个概念本身不仅无法统一,所以在使用方面仍有一定的含糊,主要表现为,难以进行实证检验和实际政策相关性评估。
二、产业集群演进理论(一)产业集群的发源理论就产业集群的发源而言,存在不同的争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原发型和嵌入型。
1、原发型方面的理论:(1)分工理论。
分工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基础,这一理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1974)。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发展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进而促使生产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促进“迂回生产”方式的出现和部门的细化,进而促成在某一特定空间范围内众多经济活动的集中,形成集聚经济。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一)传统产业集群理论1、外部经济论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以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为代表的外部经济理论。
马歇尔把经济规模划分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并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
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致,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或存在产业关联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会使用专门人才、专门机构、原材料产生很高的使用效率,而这种使用效率是处于分散状态下的企业所不能达到的。
2、工业区位论韦伯(1909)是工业区位理论的创立者,他从工业区位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产业集群的现象。
工业区位论是农业区位论在微观层次上的发展,是在给定“向心力”和“离心力”基础上的企业定位决策理论。
韦伯认为,定位决策的决定因素是成本最小化。
在决策过程中,韦伯利用了等运费线等工具,构造了集聚地区发展的模型,提出了技术设备的发展、劳动力组织的发展、市场化以及经常性开支成本的降低四个因素影响着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
3、增长极理论佩鲁(1955)提出了增长极理论。
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极核进行,空间发展如同部门发展一样,增长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佩鲁认为,当政府将某种推动性产业植入一地区后,将产生围绕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然后再通过乘数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就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增长。
因此,根据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要想取得经济增长,关键是在本地区内建立起一系列的推动性产业,通过产业的集聚,推动经济增长,这种推动性产业的建立可以依靠国家政策或地区政策自上而下地完成的。
(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1、新产业区理论新产业区的研究始于70年代初对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研究。
意大利的社会学者马格那斯科(1977)首次对意大利东北部地区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后提出了新产业区的概念。
皮埃尔和赛伯(1984)又对新产业区的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弹性专精的概念。
2、新经济地理学以克鲁格曼(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利用报酬递增的正式分析工具,将空间经济思想引入了经济分析中。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人们的多样化偏好和生产的收益递增性是产业集聚的两大源泉。
由于人们的多样化偏好,消费者容易聚集在具有较多产品的地方,生产商则倾向于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以生产多样化的产品。
考虑到报酬递增原则,企业一般容易在特定区域进行特定相关活动,使得产业的空间聚集与区域的专业化并存。
3、国家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1998) 从经济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
他对加拿大、德国、丹麦、芬兰、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国的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研究,从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同时利用“钻石模型”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产业集群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1)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
(2)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他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3)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企业,而且还包括相关的商会、协会、银行、中介机构等。
波特还指出,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往往从三个方面影响竞争:(1)提高该区域企业的生产率;(2)指明创新方向和提高创新速率,增加创新能力;(3)促进新企业的建立,从而扩大和加强集群本身的创新和竞争力。
(三)最新研究进展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2000)从经济发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讨产业为什么会聚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脱离集群的后果等问题。
为了解释以上问题,他们对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地理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
Catherine Beaudry和Peter Swan (2001)对产业集群的强度影响产业集群内企业绩效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OECD对不同国家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待深化的问题:如何使产业集聚更有竞争力;如何从传统竞争走向战略协作和差异化竞争。
二、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现状(一)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和分类的研究由于产业集群本身形式的复杂性和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对产业集群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王缉慈(1998)对新产业区集群的定义是:新产业区是一种以地方企业集群为特征的区域,弹性专精的中小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了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王缉慈,2001) 。
李小建(1997) 评述了90 年代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新产业区和经济活动全球化问题,并提出从区域的形成时间、规模部门结构、联系程度和根植性等方面来判别新产业区。
魏江(2003) 以地理聚集和产业特性作为标准界定集群,所谓地理集聚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成员要素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所谓产业特性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的生产和服务。
(二)对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和机制的研究仇保兴(1999) 根据我国沿海地区集群发展的现实,分析了小企业集群的内在机制及外部条件。
他认为集群内的每个小企业都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竞争优势,小企业群集形成源于小企业为谋求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所结成的“结盟”,并强调了人文之网的重要性。
安虎森(2001) 从信息角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机制。
他认为空间距离提高了信息生产成本;信息量的多少,与信息甄别能力、不确定性的降低是正相关的,降低不确定性是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的主要和本质内容。
集群有横向和纵向分工两种基本形式,其形成机制有所不同。
叶建亮(2001) 运用新增长理论分析了浙江省的企业集群现象,认为知识溢出是导致企业集群的重要原因。
符正平(2004) 从集群形成内外部条件出发分析了集群形成机制。
他认为,集群产生需要供给条件、需求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同时强调了网络效应在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刘世锦(2003) 总结了两个地区的具体形成方式。
在浙江,基本是产业与市场互动的方式,先在某个地方出现某个产品的集群生产,即一村一品,然后形成市场,市场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三)关于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王缉慈等(2001)认为,产业集聚可以从纯经济学的角度、从社会学的角度和从创新学的角度提升区域竞争力。
梁小萌(2001)指出,产业集聚不仅能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而且也有助于企业实现内部规模经济。
一方面,产业集聚使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了竞争优势,有助于实现内部扩张,另一方面,集聚在同一区域的企业,出于对同一产业“食物链”的依赖而密切联系,分工协作,容易实现企业的联合,实现外部扩张。
谯薇等(2003)认为,集群竞争优势由交易成本优势、外部经济优势、创新优势、核心能力优势、整体品牌优势和金融贷款优势组成。
张辉(2003) 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企业地理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更高竞争力的区域内经济组织模式。
产业集群主要是通过促进企业的衍生和最大限度地将区域内资源要素组织起来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的,此外又通过简化市场交易对象的办法,即由原本千差万别的众多中小企业参与市场活动转化为在集群内部按网络关系(非市场机制) 来完成各种交易和交流,而在外部则由单纯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直接面对市场,杜绝了市场失灵或市场低效率,由此从反面获取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还有在集群创新、集群组织性质、演化和风险以及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方面的研究。
三、述评(一)国外产业集群研究述评1、传统产业集群理论述评马歇尔的外部经济论只考虑到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该地区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等特性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区域内的企业成长以及区域内的企业迁入、迁入等动态的变化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作用。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仅仅把生产成本最低作为企业理想区位选择的首要原因,单纯从资源、能源的角度考察,脱离了制度、社会、历史、文化的对理想区位选择的作用。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极力倡导政府干预以及政府的植入推动型产业对产业集群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政府政策的失灵副作用,同时也忽视了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作用。
2、现代产业集群理论述评新产业区的理论过分强调中小企业和本地化发展的重要性,忽视产业的国际分工和大企业的作用。
克鲁格曼认为路径依赖和锁定在产业集聚中起决定作用,忽视非物质联系、非正式网络的重要作用。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新的空间产业组织、集群可以产生竞争优势,而忽视了产业集群中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人文因素的作用。
(二)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述评国内学者对集群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研究视角多样,探讨领域宽泛。
但总体看,国内集群研究仍处于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和消化阶段,主要表现为:(1) 理论创新不足。
多数研究者或者用国外理论解释现有集群现象;或者对某一个集群特点进行总结和案例分析,但没有上升为解释力较强的一般性理论,即缺乏重大的理论创新。
(2) 定量研究少。
大规模集群现象在我国仅仅有20 年的历史,多数集群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态势和规律还难以把握,加上统计资料的缺乏,对集群的定量研究还比较少。
(3)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集群研究主要是建立在经济学,特别是交易成本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制度经济学和规模经济理论等理论上,尽管有些学者从社会学和生态学来研究产业集群,但是还处于起步阶段。
参考文献[1] Krugman P.R.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2] Marshal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M]. Macmillan, London18th Edition Published in 1920.[3] Porter,M.E. Clusters and the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4] 阿尔弗雷德·韦伯. 工业区位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5]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 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6] 王缉慈. 简评关于新产业区的国际学术讨论[J]. 地理科学进展, 1998.[7] 王缉慈. 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8] 李小建. 新产业区与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地理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1997.[10]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11] 安虎森. 空间接近与不确定性的降低经济活动聚集与分散的一种解释[J]. 南开经济研究, 2001.[12] 叶建亮. 知识溢出与企业集群[J]. 经济科学, 2001.[13] 符正平. 中小企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14] 刘世锦. 产业集聚及对经济的意义[J]. 改革, 2003.[15] 王缉慈,童昕. 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 .经济地理, 2001.[16] 张辉.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 中国软科学,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