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管网水力计算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33.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三章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力计算基础本章内容:1、水头损失计算2、无压圆管的水力计算3、水力等效简化本章难点:无压圆管的水力计算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管道内水流特征进行水力计算前首先要进行流态的判别。
判别流态的标准采用临界雷诺数Re k,临界雷诺数大都稳定在2000左右,当计算出的雷诺数Re小于2000时,一般为层流,当Re大于4000时,一般为紊流,当Re介于2000到4000之间时,水流状态不稳定,属于过渡流态。
对给水排水管道进行水力计算时,管道内流体流态均按紊流考虑紊流流态又分为三个阻力特征区:紊流光滑区、紊流过渡区及紊流粗糙管区。
二、有压流与无压流水体沿流程整个周界与固体壁面接触,而无自由液面,这种流动称为有压流或压力流。
水体沿流程一部分周界与固体壁面接触,另一部分与空气接触,具有自由液面,这种流动称为无压流或重力流给水管道基本上采用有压流输水方式,而排水管道大都采用无压流输水方式。
从水流断面形式看,在给水排水管道中采用圆管最多三、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给水排水管道中水流的运动,由于用水量和排水量的经常性变化,均处于非恒定流状态,但是,非恒定流的水力计算特别复杂,在设计时,一般也只能按恒定流(又称稳定流)计算。
四、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液体质点流速的大小和方向沿流程不变的流动,称为均匀流;反之,液体质点流速的大小和方向沿流程变化的流动,称为非均匀流。
从总体上看,给水排水管道中的水流不但多为非恒定流,且常为非均匀流,即水流参数往往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对于满管流动,如果管道截面在一段距离内不变且不发生转弯,则管内流动为均匀流;而当管道在局部有交汇、转弯与变截面时,管内流动为非均匀流。
均匀流的管道对水流的阻力沿程不变,水流的水头损失可以采用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进行计算;满管流的非均匀流动距离一般较短,采用局部水头损失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非满管流或明渠流,只要长距离截面不变,也没有转弯或交汇时,也可以近似为均匀流,按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进行水力计算,对于短距离或特殊情况下的非均匀流动则运用水力学理论按缓流或急流计算。
第三章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力计算基础本章内容:1、水头损失计算2、无压圆管的水力计算3、水力等效简化本章难点:无压圆管的水力计算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管道内水流特征进行水力计算前首先要进行流态的判别。
判别流态的标准采用临界雷诺数Re k,临界雷诺数大都稳定在2000左右,当计算出的雷诺数Re小于2000时,一般为层流,当Re大于4000时,一般为紊流,当Re介于2000到4000之间时,水流状态不稳定,属于过渡流态。
对给水排水管道进行水力计算时,管道内流体流态均按紊流考虑紊流流态又分为三个阻力特征区:紊流光滑区、紊流过渡区及紊流粗糙管区。
二、有压流与无压流水体沿流程整个周界与固体壁面接触,而无自由液面,这种流动称为有压流或压力流。
水体沿流程一部分周界与固体壁面接触,另一部分与空气接触,具有自由液面,这种流动称为无压流或重力流给水管道基本上采用有压流输水方式,而排水管道大都采用无压流输水方式。
从水流断面形式看,在给水排水管道中采用圆管最多三、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给水排水管道中水流的运动,由于用水量和排水量的经常性变化,均处于非恒定流状态,但是,非恒定流的水力计算特别复杂,在设计时,一般也只能按恒定流(又称稳定流)计算。
四、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液体质点流速的大小和方向沿流程不变的流动,称为均匀流;反之,液体质点流速的大小和方向沿流程变化的流动,称为非均匀流。
从总体上看,给水排水管道中的水流不但多为非恒定流,且常为非均匀流,即水流参数往往随时间和空间变化。
对于满管流动,如果管道截面在一段距离内不变且不发生转弯,则管内流动为均匀流;而当管道在局部有交汇、转弯与变截面时,管内流动为非均匀流。
均匀流的管道对水流的阻力沿程不变,水流的水头损失可以采用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进行计算;满管流的非均匀流动距离一般较短,采用局部水头损失公式进行计算。
对于非满管流或明渠流,只要长距离截面不变,也没有转弯或交汇时,也可以近似为均匀流,按沿程水头损失公式进行水力计算,对于短距离或特殊情况下的非均匀流动则运用水力学理论按缓流或急流计算。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
1.确定给水管网各管段的管径
给水管道的流速控制范围:
1、对于生活或生产给水管道,一般采用1.0~1.5m/s,不宜大于2.0m/s,当有防噪声要求,且管径小于或等于25mm时,生活给水管道内的流速可采用0.8~1.0m/s;
2、消火栓给水管道的流速不宜大于2.5m/s;
3、其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给水管道的流速不宜大于5m/s,其配水支管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大于10m/s。
2.给水系统水压的确定
H=H1+H2+H3+H4
H1——引入管起点至配水最不利点位置高度所要求的静水压;
H2——引入管起点至配水最不利点的给水管路即计算管路的沿程与局部阻力水头损失之和;
H3——水表的水头损失;
H4——配水最不利点所需的流出水头。
3.水力计算方法和步骤
1、根据综合因素初定给水方式;
2、根据建筑功能、空间布局及用水点分布情况,布置给水管道,并绘制出给水平面图和轴侧草图;
3、绘制水利计算表格;
4、根据轴侧图选择配水最不利点,确定计算管路;
5、以流量变化处为节点,从配水最不利点开始,进行节点编号,并标注两节点间的计算管段的长度;
6、按建筑的性质选择设计秒流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各管道的设计秒流量;
7、根据设计秒流量,考虑流速,查水利计算表进行管网的水利计算,确定管径,并求出给水系统所需压力;
8、校核(H0≥H;H0略<H ;H0远<H )
9、确定非计算管路各管径。
给水管网水力计算基础为了向更多的用户供水,在给水工程上往往将许多管路组成管网。
管网按其形状可分为枝状[图1(a)]和环状[图1(b)]两种。
管网内各管段的管径是根据流量Q 和速度v 来决定的,由于v d Av Q )4/(2π==所以管径v Q v Q d /13.1/4==π。
但是,仅依靠这个公式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流量Q 一定的条件下,管径还随着流速v 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所选择的流速大,则对应的管径就可以小,工程的造价可以降低;但是,由于管道内的流速大,会导致水头损失增大,使水塔高度以及水泵扬程增大,这就会引起经常性费用的增加。
反之,若采用较大的管径,则会使流速减小,降低经常性费用,但反过来,却要求管材增加,使工程造价增大。
图 1管网的形状(a)枝状管网;(b)环状管网因此,在确定管径时,应该作综合评价。
在选用某个流速时应使得给水工程的总成本(包括铺设水管的建筑费、泵站建筑费、水塔建筑费及经常抽水的运转费之总和)最小,那么,这个流速就称为经济流速。
应该说,影响经济流速的因素很多,而且在不同经济时期其经济流速也有变化。
但综合实际的设计经验及技术经济资料,对于一般的中、小直径的管路,其经济流速大致为:——当直径d =100~400mm ,经济流速v =0.6-1.0m/s ; ——当直径d>400mm ,经济流速v=1.0~1.4m/s 。
一、枝状管网枝状管网是由多条管段而成的干管和与干管相连的多条支管所组成。
它的特点是管网内任一点只能由一个方向供水。
若在管网内某一点断流,则该点之后的各管段供水就有问题。
因此供水可靠性差是其缺点,而节省管料,降低造价是其优点。
技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可分为新建给水系统的设计和扩建原有给水系统的设计两种情况。
1.新建给水系统的设计对于已知管网沿线的地形资料、各管段长度、管材、各供水点的流量和要求的自由水头(备用水器具要求的最小工作压强水头),要求确定各管段管径和水塔水面高度及水泵扬程的计算,属于新建给水系统的设计。
自由水头由用户提出需要,对于楼房建筑可参阅下表。
建筑物层数 1 2 3 4 5 6 7 8 自由水头Hz (m )1012162024283236这一类的计算,首先应从各管段末端开始,向水塔方向求出各管段的流量,然后选用经济流速确定出对应的管径d 。
定出管径后,就可用公式20lQ S h f =计算出各管段水头损失。
最后计算出从水塔到控制点(管网的控制点是指在管网中水塔至该点的水头损失,地形标高和要求作用水头三项之和为最大值之点)的总水头损失∑fh,于是水塔高度H t (图2)可按下式求得:∑-++=t z ft z z H hH 0式中 H z ——控制点的自由水头;z 0——控制点地形标高; z t ——水塔处的地形标高;∑fh——从水塔到管网控制点的总水头损失。
2.扩建给水系统的设计对于已知管网沿线地形、各管段长度、管材及各供水点需要的流量与自由水头,在水塔已建成的条件下,确定扩建管段管径的计算。
这一类就属于扩建给水系统的设计。
扩建给水系统的计算原则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作用水头。
即不是通过经济流速,而是通过已知的作用水头H 、流量Q 、管路长度l 等来确定管径d 。
具体步骤为:根据已知条件,算出该管路的平均水力坡度J (即单位长度水头损失): ∑--+=lh z z H J zt t )(0计算出平均水力坡度后,根据公式20Q S J =,求出S 0,再查表,选择管径d 。
由于管径的选择不可能恰好等于标准管径,所以在选择时.可选一部分管径的比阻大于算出S 0值,一部分则小于算出的S 0值。
通过串联管路计算,使这些管段的组合恰好在给定水头下通过指定的流量。
[例1] 一枝状管网,自水塔0向各用水点供水(图3)。
采用铸铁管,各管段的管长列于下表。
已知水塔处地面标高、4和7点处的地面标高均为70.0m ,4和7点处要求自由水头Hz =12m 。
求各管段的直径、水头损失及水塔的高度。
图2水塔高度计算示意图 图3 水塔向各用水点供水示意图 解 (1)根据经济流速选择各管段的直径。
对于3-4管段,Q =25L/s ,若采用经济流速v =1m/s ,则管径为m v Qd 178.01025.044=⨯⨯==ππ采用标准管径d =200mm ,此时管中的实际流速为:s m d Q v /8.02.0025.04422=⨯⨯==ππ 查表,得620/029.9m s S =。
由于速度s m s m v /2.1/8.0<=,水流在过渡区,S 0值需要修正。
查表,得修正系数K =1.06,则管段3—4的水头损失为: m lQ KS h f 09.2025.0350029.906.122043=⨯⨯⨯==-其他各管段的计算类似上面的计算步骤,现列入下表。
(2)计算水塔的高度时,先确定管网中的控制点。
比较从水塔到管网最远的用水点4和7的水头损失,分别为: 控制点4:m h h h h hf f f f f 70.727.231.103.209.21021324340=+++=+++=-----∑ 控制点7:m h h h h hf f f f f 94.727.290.099.078.31051657670=+++=+++=-----∑由于∑∑-->4070f f h h,而点4和点7的自由水头、地形标高都相等,所以点7为该管网的控制点,则水塔的高度为: m Hz hH f 94.191294.770=+=+=∑-如果说∑-70f h远大于∑-40f h的话,则可以分析更改0-4管线的管径(某段管径可适当减小,但总水头损失一船不可超过0-7管线上的水头损失),以做到经济合理。
二、环状管网图1(b )为一环状管网,环状管网是由多条管段相互连接成闭合形状的管道系统,特点是管网的任一点均可由不同方向供水,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还可减轻因水击现象而产生的危害。
但环状管网增加了管道总长度,使管网的造价增加。
通常环状管网的布置、各管段的长度l 和各节点流出的流量为已知。
因此,环状管网水力计算主要是确定各管段通过的流量Q 和管径d ,从而求出各段的水头损失和确定水塔的高度。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管径和通过流量问题。
管径可由通过流量与选定的经济流速确定,而通过流量再节点流量已知的情况下也可以由不同的分配。
因此,与管段数相等的通过流量是待求的未知数。
研究任一形状的管网.可以发现,管网上管段数n g 和环数n k 以及节点数n p ,存在着以下关系:1-+=p k g n n n而管网中的每一管段均有两个未知数Q 和d ,因此,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其未知数的总数为:)1(22-+=p k g n n n环状管网的水力计算,应按以下两条水力准则进行反复运算。
这两条准则是:(1)水流的连续性原理。
在各个节点上,流向节点的流量应等于由此节点流出的流量。
若以流向节点的流量为正值,离开节点的流量为负值,则两者的总和应等于零,即对于每一个节点都应满足∑=0Q 。
(2)对于任一闭合的回路,由某一节点沿两个方向至另一节点的水头损失应相等(这相当于并联管路的水力计算特点)。
如在一环内以顺时针方向水流所引起的水头损失为正值,以逆时针方向水流的水头损失为负值,则两者总和应等于零。
即对每个环,有∑∑==020lQ S hf。
通常由于管网有n k 个环,于是就要有n k 个方程同时求解。
根据以上两个原则,可写出1-+p k n n 个方程,正好求解n g 个未知流量。
当管段数很多时,方程个数很多.计算工作量很大。
人们研究了环网方程的各种解法,一般可分为解管段方程、解结点方程、解环方程三类。
解管段方程法,即以管段通过流量为未知数,由前述水力计算两原则列出n g 个方程联立求解。
解节点方程法,即以节点水压为未知数,按水力计算第一原则,可写出n p -1个方程,再配合管网中已知水压的节点(例如起点泵站的水压或终点处所需水压),即可求出np 个结点水压。
当节点水压已知,即可得各管段水头损失从而求出各管段流量: ii aibi ii i f i l S H H l S h Q 00-==式中:H bi 为管段起点水头,H ai 为管段终点水头。
由于结点个数比管段数目少,求解方程的数目相应的减少,而且当用有限元法求解时,便于使用电子计算机运算。
解环方程法,即以每一环的校正流量为未知数,根据水力计算的第二原则,每环皆可写出一个校止流量方程(该方程写法见后)。
环网中有nk 个环,即可写出入nk 个校正流量方程,可解出各环的校正流星。
由于环数比管段数或节点数均少,所以求解方程的数目也大为减少。
如用手工计算,采用此法较好。
哈代—克罗斯(Hardy —Cross)提出了环方程的近似解法,它在求解校正流量时略去了各环间的相互影响,这使解法简便,获得广泛应用。
其具体步骤如下。
(1)根据用水情况,拟定各管段的水流方向。
通常整个管网的供水方向应指向大用户集中的节点。
按每一结点均符合∑Qi =0的条件分配流量,即得第一次分配的管段通过流量Q i (1),足标代表管段编号,右上角(1)表示流星分配和调整的次数。
(2)按选用的经济流速和通过流量,求管径v Q d π/4=,并按此计算值选接近的标准管径。
(3)根据各管段管径和管壁材料或粗糙度求出相应的比阻S 0,按20i i fi lQ S h =,式求出各管段水头损失。
(4)求每一环水头损失的代数和∑)1(fih,看是否为零,如不为零,则其值)1()1(h hfi∆=∑,称为第一次闭合差。
0)1(>∆h,说明顺时针方向的流量分配太多;反之,如0)1(<∆h ,说明逆时针方向的流量分配太多。
这样,均需对第一次分配的流量进行校正,为此需导出校正流量方程。
(5)求各环的校正流量:设校正流星为△Q ,如不计及邻环影响,则校正后的单环闭合差应该为零,即∑∑=∆+=0)(2Q Q l S hi oi fi将上式按二顶式定理展开,并略友2Q ∆后得∑∑=∆+020i i oi i i ii Q l S Q Q Q l S上式中的第一项为单环的闭合差△h ,Qi 加上绝对值的符号是为使水头损失的正负号得以保持,在求总和∑fih时得出正确的闭合差;△Q 放在总和号之外,是因为同一环的校正流量对环内各管段都是相等的。
从上式解出校正流量△Q 为:∑∆-=∆ii i Q l S hQ 02或∑∆-=∆ifi Q h hQ /2从上式可看出校正流量的方向与闭合差的方向相反。
设校正流量的方向与管段内通过流量的方向均以顺时针力向为正,逆时针方问为负,则当校正流量与管段内通过流量方向相同时相加,相反时则相减。
据此调整各管段的流量,得到第二次的管段通过流量Q i (2),需要注意的是,若一管段(例如图4中的管段②)为几个环所共用,则这一管段的校止流量应为上述几个环的校止流量的代数和,求和时应注意正负号的变化,符号由所在环的流动方向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