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东归祖国的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8.03 KB
- 文档页数:3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其中一支厄鲁特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大部。
公元1646年,清朝顺治皇帝赐给和硕特部顾实汗甲胄和弓箭,委托他负责管理厄鲁特蒙古。
此后准噶尔部首领和土尔扈特部首领等随同顾实汗一同到北京,明确表示归顺清朝政府,以后不断向清政府朝贡。
土尔扈特部原来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附近,过着游牧生活。
明末因受准噶尔部的严重威胁,被迫西迁至额济勒河(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定居下来。
西迁后与祖国相隔甚远,但始终向往着祖国,在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都与祖国保持着联系。
他们的和平安定的生活不断遭到沙俄的破坏,沙俄还企图诱迫他们脱离祖国,归顺沙俄,但他们坚决予以拒绝。
土尔扈特部多次派使者回到祖国诉说苦难,清朝康熙皇帝曾两次派官员前往慰勉。
其首领阿玉奇对使者说:“我们是蒙古族的后代,穿的服装与祖国的差不多。
我们与祖国亲如母子,而与沙俄格格不入。
”阿玉奇的儿子还向康熙帝赠送鸟枪一支,祝皇上长寿万岁,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7世纪下半期,沙俄进一步加强对土尔扈特部族的压迫与奴役。
大量征调土尔扈特部的青壮年充当炮兵;对他们征收繁重的苛捐杂税;强迫他们放弃本民族信奉的佛教,改信东正教。
沙俄的残酷压榨和剥削,使他们渴望早日回归祖国。
18世纪中叶,清政府镇压了沙俄支持的准噶尔部上层分子的叛乱,为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创造了条件。
公元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月,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之孙)毅然率领部众169000人,离开居住长达170多年的伏尔加河地区,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冲破沙俄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难险阻,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行程万余里,终于在1771年6月胜利地回到了祖国,到达伊犁城。
在回国途中,他们在哈萨克草原上遭到突然袭击,90000蒙古族战士奋起低抗,壮烈牺牲。
饥饿和疾病又使许多人丧失了生命,生存下来的只有70000人。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部:
是中国清代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元臣翁罕后裔,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
17世纪30年代,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下游,自成独立游牧部落,但仍不断与厄鲁特各部联系,并多次遣使向清朝政府进表贡。
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部归国:
明末,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由于与准噶尔部不和,西迁伏尔加河下游,逐渐被沙俄控制。
18世纪60年代,沙俄在对土耳其发动大规模战争时,企图把16岁以上的土尔扈特人全部征去当兵。
为了摆脱沙俄政府的奴役,1771年1月,26岁的土尔扈特汗渥巴锡决定携全族返回祖国。
他们历尽千难万险,跋涉万里,用了半年时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他们从伏尔加启程时有17万人,为了粉碎沙俄军队的追击和阻截,到达伊犁时仅存八九万人,牲畜几乎全部丧失。
乾隆帝得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后,命调拨物资安置土尔扈特部,并在热河行宫召见了渥巴锡。
他们回到祖国后,在发展新疆地区的畜牧业经济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原因:
直接原因:沙俄的民族压迫;
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土尔扈特部归国生动地证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血肉相连,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这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历史故事-清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简介他是怎么死的?渥巴锡的人物评价渥巴锡是清朝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首领,生于公元1743年,去世于公元1775年是,是阿玉奇汗曾孙。
在他统领土尔扈特部之时,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之事。
这件事情不仅对土尔扈特部本身非常重要,同时对中国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件事情,便是历史著名的土尔扈特部东归。
公元1761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六年,敦罗布喇什逝世,渥巴锡承袭汗位,成为土尔扈特部的汗王。
当时土尔扈特不归属俄国,受俄国管辖,所以渥巴锡虽然承袭了汗位,但是一直到公元1762年才被俄国正式承认,才算保证了自己的地位。
土尔扈特部当时在俄国境内,受俄国统治者的管辖。
作为附属,土尔扈特部在俄国的日子并不好够,当时俄国政府“屡征土尔扈特兵与邻国战”,使全部落“苦于征役”,“人人忧惧”。
虽然公元1767年,渥巴锡正式开始酝酿东返的计划,但是小编认为早在公元1767年之前,渥巴锡绝对已经有了这样一个打算了。
沉重的赋税徭役,早就已经压垮了曾经的草原民族,他们渴望自己的同胞,渴望回到自己的故土,过上自己的安生日子。
从公元1767年开始,土尔扈特部便在渥巴锡的领导之下,为武装起义,东返祖邦做准备。
在经过了长达四年的准备之后,一切终于在公元1770年准备就绪。
渥巴锡在从高加索前线回来之后,与自己的亲信王公越过伏尔加河左岸,在维特梁卡召开绝密会议。
在会议中,当即确立了“离开俄国,返归祖国”,并且在公元1771年开始行动的决定。
公元1771年年初,渥巴锡正式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向祖邦中国进发。
经过了八个多月艰苦的斗争和长途的跋涉,终于策伯克多尔济率领的前锋部队在伊犁河流域的察林河畔与前来相迎的清军相遇。
随后在同年9月,在木兰围场渥巴锡觐见了乾隆皇帝,确认了土尔扈特部的回归。
虽然已经回归了自己的祖邦,但是却仍然有一系列的问题等待他的解决。
首先他虽然是蒙古遗族,但是因为长期生活在俄国境内,所以此次回归当务之急便是取得乾隆的信任。
土尔扈特人东归之事我今年去新疆白音布鲁克草原时曾经听说过,我想像得到它的开头,也想像得到它的结尾,但我独独想像不到的是其间漫长而艰苦卓绝的过程。
那是一条用无数人生命和鲜血铺就的路,活着的人们走过去了,死去的人们永远留在了异国它乡。
那些不散的灵魂,注定要徘徊在茫茫草原巍巍雪山之间,寻找他们挚爱的自由和深深眷恋的故土……土尔扈特人的东归直到第十多集才开始,前面的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他们选择东归的原因,以及等待并创造着时机的成熟。
土尔扈特人迁徙到伏尔加河流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故事发生时的俄国正值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统治时期,这位以“仁慈”自居的好大喜功的日尔曼女人,对周边国家展开了一场场战争,几万土尔扈特士兵就命丧在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战场上。
这位女皇不断加强着对土尔扈特的军事控制、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整个土尔扈特部落命悬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到了必须重新选择自己的命运时候。
227年前的那个冬天,土尔扈特人终于用俄罗斯的大雪来作掩护,在启明星升起的时候,消失在了白茫茫的天地之间,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
东归之路,是一条用鲜血、生命和眼泪铺就的道路。
渥巴锡青梅竹马的爱人央金,身体虚弱,自知不能随丈夫一同返回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归之前,身影消失在伏尔加河的深处。
年迈的养母,为了除去渥巴锡的后顾之忧,也消失在了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的天地之间。
渥巴锡最爱的儿子还在女皇的身边作为人质。
当土尔扈特人烧毁了木制的宫殿,吹向东归的号角的时候,渥巴锡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他自己的所有。
东归是一个民族的选择,他肩头背负的是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的未来,东归已经大于他所有的一切。
他虽然派遣最亲近的弟弟达什敦去营救王子,但是他又何尝不知道,对于达什敦,这也许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患难见真情的俄国公主娜塔丽亚,在东归的路上和渥巴锡建立起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娜塔丽亚为了帮助土尔扈特人,背叛了俄罗斯,但是命运和东归的使命让他们有情人也只能许诺灵魂相守。
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1土尔扈特部东归——蒙古骑兵与哥萨克的较量土尔扈特蒙古重归中华土尔扈特部源出历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历史可上溯到八九世纪的九姓鞑靼。
土尔扈特部始祖为翁罕。
12世纪后半叶,翁罕为克烈惕部首领,其时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在蒙古诸部中被尊称为“也可汗”(大皇帝),而此时的铁木真,童年丧父,屡遭磨难,身处逆境。
因翁罕是其生父也速该的“安答”(异姓兄弟),有着“亲宜世继”的关系,便成为铁木真最理想的保护者和同盟者。
宋庆元5年(119年)当铁木真援助翁罕击败了乃蛮部的袭击后,两人在土兀刺河再次结为父子,确立了“父子安答”的关系。
土尔扈特部(克烈惕)12世纪时游牧于蒙古高原偏北地区。
此后随着铁木真部落的崛起和元朝的建立、灭亡,该部落逐渐衰落,并向西部游牧,正是这个阶段,克烈惕部分易名为土尔扈特。
明朝末年,居于我国北方和西北的蒙古民族分作三大部: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
游牧在青海、新疆一带的厄鲁特蒙古又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亦称四卫拉特。
他们游牧于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土尔扈特部游牧于塔尔巴哈台西北雅尔(今新疆塔城西北及俄罗斯境内乌拉札地区),16世纪末17世纪初,其西部牧地已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伊施姆河一带。
厄鲁特各部之间虽有联盟,但互不统属难相制衡。
当时准噶尔部落首领巴图尔洪台吉逐渐取代和硕特领主地位,成为四卫拉特联盟盟主,“恃其强,侮诸卫拉特”,并企图兼并土尔扈特等部。
由于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其部长巴图尔浑台吉意图兼并土尔扈特。
土尔扈特部长和鄂尔勒克不满于蒙古王公之间的纷争,与巴图尔浑台吉交恶,两部关系紧张,于是率一部分牧民向西游牧到额尔齐斯河上游。
在这里,他们又受到沙皇俄国扩张主义者的威胁。
沙俄塔拉将军加加林要他们“宣誓效忠沙皇”,签订相应的条约,加入俄国国籍。
厄鲁特蒙古各部断然拒绝了俄国的无理要求。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乾隆三6年(1771年),为了摆脱沙俄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图尔胡特部部长沃巴西(阿尤奇汗的曾孙)率领军队发动武装起义,突破沙俄的重重拦截,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
图尔胡特的回归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光辉而感人的篇章。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1.背景和原因:
(1)明朝末年,土尔扈特部因为与准噶尔部不和,被迫西迁到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但是他们不忘祖国,不断派人朝贡。
(2)准噶尔的叛乱被彻底镇压,为图尔胡特人回归祖国创造了条件。
(3)沙俄的压迫和奴役。
2.概述:
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途跋涉,历时半年,终于回到祖国。
乾隆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渥巴锡等人,并且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于准噶尔盆地一带游牧。
3.含义:
为祖国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加强了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发展。
因为对沙俄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渥巴锡是我国历史著名的民族英雄。
图尔库特回归祖国示意图:。
库尔勒东归塔历史故事
东归塔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标志性建筑,座落在库尔勒龙山公园的山顶上。
关于东归塔的历史故事,要从土尔扈特部东归说起。
土尔扈特部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额尔齐斯河两岸及哈萨克草原西部。
明末清初,准噶尔部日益强大,土尔扈特部不断受到准噶尔部的欺凌,于 1628 年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
土尔扈特部在这里生活了 140 多年,到了 18 世纪 60 年代,他们不堪忍受沙俄的压迫,决心返回故土。
1771 年 1 月 4 日,渥巴锡汗率部发动武装起义,分三路向祖国内地挺进。
一路上,他们冲破沙俄军队的重重截击,战胜严寒酷暑和疾病等重重困难,历时八个月,行程万余里,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为了纪念土尔扈特部东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1994 年在库尔勒龙山公园修建了东归塔。
AppreciatION 鉴赏编辑|薛续友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为反抗沙皇俄国的统治,在年轻的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历经千难万险,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到达伊犁,乾隆皇帝亲自在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并赏赐了渥巴锡等人,辽宁省朝阳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宫廷绘画《土尔扈特部归顺图》就是描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珍贵文物。
一、土尔扈特部东归土尔扈特部是我国卫拉特(明代称“瓦剌”,清代称“厄鲁特”,亦称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我国新疆塔城以西的雅尔地区。
“居于雅尔之额什尔努拉地。
初卫拉特诸酋以伊犁为会宗地,各统所部不相属。
准噶尔部酋巴图尔珲台吉者,游牧阿尔台,恃其强,欲役属诸卫拉特,和鄂尔勒克恶之”,明崇祯二年(1629年)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部族25万人离开故土,向北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伏尔加河(土尔扈特人称伏尔加河为“额济勒”)流域南北两岸广阔的草原,当时俄国人的势力还没到达这一地区,在这块荒无人烟、水草丰美的草原上休养生息放马牧羊,开始了长达140多年的艰辛历程。
1.土尔扈特部心怀故土,与清政府联系密切清崇德六年(1641年),沙俄向游牧在额济勒河下游的土尔扈特部发动武装袭击,被给予坚决反击,首领和鄂尔勒克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其子书库尔岱青继位成为部族首领,此后与清政府一直保持联系没有间断。
顺治二年(1645年)书库尔岱青随青海和硕特部固始汗向清政府朝贡,附名以达,十二年(1655年)书库尔岱青派遣使者向清政府奉表纳贡,十三年和鄂尔勒克子伊勒登诺颜遣使奉表贡,十四年和鄂尔勒克子罗卜藏诺颜及其子多尔济遣使向清朝贡驼马“乞市于归化城”,清政府应允其与内地人民贸易。
康熙十一年(1672年)土尔扈特首领朋楚克死,子阿玉奇继位,“1690年,西藏达赖活佛赐给阿玉奇‘汗’的封号,并送去了这一汗号的大印,阿玉奇始自称‘汗’”。
三十五年(1696年),阿玉奇派出桑多尔吉扎布领本部兵力千人赴阿尔泰山,协助清军阻堵准噶尔部叛酋噶尔丹归路,为清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西北边陲做出了贡献,并在战后入贡祝捷。
给历史一个真相---------土尔扈特东归给历史一个真相——土尔扈特东归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初,土尔扈特汗国大规模东迁,从伏尔加草原到天山以北的祖先故土。
这个事件以其悲壮的传奇色彩,当即在世界上引起轰动:而后两百余年间,乃不断勾起若干史学家和文人的浓厚兴趣,七十年代末,我国大陆增经兴起一股研究与描写土尔扈特东归事件的热潮,源源涌现了许多史学家论著和文艺作品。
这无疑是有价值的。
但是由于学术以外的特殊原因的影响,当时的研究带着一些特有的取向,列如当时作出的这一论断:土尔扈特东归是“回归祖国”的爱国主义行动,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榜样。
对此本文拟提出新的商榷。
一. 土尔扈特人的祖国“祖国”一词在汉文古籍中的原义,是指祖籍所在的国。
现在用意“自己的国家”之义,是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传入我国以后才广泛流行起来。
这个词语主观感情色彩很浓,不是严格的学术用语如果用语学术讨论,需要注意语义的辨析与限定。
说土尔扈特是“回归祖国”,如果意指回到祖先曾经居住的国土,那是没有争议的,但要说他是“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行动,那就意味着土尔扈特之地不仅是其祖先故土,而且是他们当时自己的国家。
问题在于:清朝的中国是伏尔加土尔扈特人自己的国家吗?土尔扈特人是蒙古族的一支。
蒙古人现在基本上分属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三个国家,这是长期而复杂的历史演变的结果。
蒙古各部最初共同的祖国,是成吉思汗以其雄才大略和丰功伟业,从此成为蒙古人民时代传颂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的象征。
成吉思汗的后裔入主中原以后,逐渐与中华文化认同,忽必烈采用汉法,自视为中华皇帝。
这样,留居塞外和入居关内的蒙古人,都被卷入了一项伟大工程:创造“中华一体”的多民族新祖国。
但是,“中华一体”的新精神在民族隔阂的传统面前遭到残败,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推翻了元朝。
于是蒙古政治中心退回你朔漠,从新经营蒙古民族独自的国家。
元亡以后的塞外蒙古,政治上常处于分裂状态。
土尔扈特人东归中国之路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03期1771年,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7个月行一万多里,战胜了沙俄、哥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最后原本17万人的民族,只剩不足一半胜利返回祖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悲壮的民族大迁徙。
戴着独特的小圆帽,以追逐猎捕羚羊为生,在新疆和甘肃交界的沙漠和戈壁中顽强地生活着。
他们便是蒙古族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土尔扈特。
提到土尔扈特的名字,就会想到两个字——东归。
1771年,17万土尔扈特人因不堪沙俄统治,在其汗渥巴锡率领下举族东归,冲破层层阻截,以损失过半的代价重回伊犁故地。
当时清政府对他们予以了较为妥善的安置,从此土尔扈特人的主体便作为中国蒙古族的一部分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下来。
这一悲壮的迁徙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人类最后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
“克烈部”是其直系祖先谈到土尔扈特人的东归,人们会有很多好奇——土尔扈特人怎么会跑到伏尔加河流域去?他们东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土尔扈特是我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而特殊的部落,在中学历史教科书里面,关于宋代的地理图中,可以看到金国北方有一个“克烈部”的标志,便是土尔扈特的直系祖先。
这个克烈部和成吉思汗,即铁木真的关系十分密切——克烈部的首领王罕与铁木真之父相交莫逆,在他幼少时期收留并庇护了铁木真,《射雕英雄传》中便有这一段历史的描写。
《射雕英雄传》中还用了很大篇幅描述王罕的儿子桑昆和孙子都史如何不智地试图陷害铁木真,最终造成其与王罕和义兄札木合的决裂——这也基本符合蒙古正史。
克烈部被初兴的成吉思汗所征服,部众一度分散,但到了明朝便重新兴盛起来。
当时蒙古人分为鞑靼和瓦剌两部,克烈部的后人土尔扈特那时属于瓦剌(即卫拉特蒙古)一系。
瓦剌在明朝中叶曾经十分强盛,于土木堡俘虏过明英宗。
然而,它的兴盛只是暂时的,蒙古人中的“武则天”——满都海·车臣皇后复兴鞑靼,1480年在特思布尔都大败瓦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渥巴锡东归讲的是什么?东归发生在什么时候导语:“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美。
”对这句话进行身体力行的阐述的最好例子要数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渥巴锡东归”了,德尼赛曾将这次事件称作“自有“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美。
”对这句话进行身体力行的阐述的最好例子要数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渥巴锡东归”了,德尼赛曾将这次事件称作“自有人类存在,最令人震动的事情”。
而要想了解此次事件的始末,就必须从渥巴锡简介开始讲起。
渥巴锡出生在清朝乾隆年间,为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可汗。
土尔扈特部本来是居住在当时的沙俄境内的,这一民族也受到了沙俄政府的承认。
但是,在渥巴锡的曾祖父去世后,沙俄政府妄图取得对土尔扈特部的控制,将这一部落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渥巴锡即位后,因不忍自己的部落子弟被沙俄政府压榨,承受沉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兵役劳役而计划返回中国。
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渥巴锡筹划的第一次东归因为有人走漏风声而导致直接流产。
历史上的政治事件,绝大多数都是以流血收场,但是渥巴锡从没有感到畏惧,第二年,他又开始策划了新一轮的东归,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此次计划的实施仅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亲信知道。
充分的准备过后,在渥巴锡的带领下,整个土尔扈特部将近十七万人口开始向东迁移。
半年之后,终于抵达了新疆伊犁,并在同年九月受到了乾隆的接见。
据记载,由于道路险恶,再加上随行人数庞大,最后还剩下的仅为一些老弱之众,损失可谓惨重。
渥巴锡是清朝时期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的首领,在1761年的时候他继承了汗王的位子,而在他的一生中做出的最为伟大的贡献就是带领部族十七万的人东迁回到了清朝,其实在1767年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生活常识分享。
东归历史事件《神奇的东归历史事件》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东归吗?这可真是一段超级厉害、超级神奇的历史事件!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儿啦。
想象一下,有一群人,他们远离自己熟悉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生活。
但是,他们心中一直有着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就像我们离开家久了会想念爸爸妈妈一样。
这些人啊,就是土尔扈特族。
他们本来在自己的家乡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
可是后来,因为一些复杂的原因,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那里的环境和家乡完全不一样,食物也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这得多难啊!就好像我们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星球,什么都不熟悉,什么都得重新适应。
但是,土尔扈特族的人们可勇敢啦!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
他们努力地生活,努力地适应新环境。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强烈。
“难道我们要永远离开家乡吗?”“不,我们一定要回去!”这种想法在他们心中越来越坚定。
终于,他们决定要回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啊。
他们要面对很多很多的困难和危险。
一路上,有恶劣的天气,有凶猛的敌人,就像有无数只怪兽在阻挡他们回家的路。
“这能挡住我们回家的脚步吗?当然不能!”他们带着老人和孩子,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坚定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时候,有人害怕了,说:“这么难,我们能回去吗?”其他人立刻大声回答:“能!我们一定能!家乡在等着我们!”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
走累了,就互相加油打气;有人受伤了,大家就一起照顾。
终于,经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他们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
小伙伴们,你们说,土尔扈特族的东归是不是超级勇敢,超级令人敬佩?他们为了回家,不怕困难,不怕危险,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觉得,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放弃!这就是东归历史事件给我的最大启发!。
东归英雄传——土尔扈特2007-09-17 16:21:13 来自: 城云/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目击变成脑残的豆瓣)第一节隐蔽酝酿,寻机待发敦多克达什逝世后,摆在渥巴锡这位年轻汗王面前的是,土尔扈特部落危机日益加剧,俄国政府再次利用汗位交替之机,对汗国高压控制不断加强,以达到完全制服土尔扈特这一强悍民族的目的。
他们削去了汗对札尔固的领导权,在思想上,妄图让全体土尔扈特汗国人民放弃藏传佛教改信东正教,俄国政府穷兵黩武,连年在汗国征兵,最多一年达至8万,他们移民成千上万的哥萨克,来抢夺汗国人民的牧地,他们无理要求部落交出300个显贵名门子弟做人质,汗国人民一片惊呼之声“汗国的末日到了”。
以渥巴锡为首的汗国首领们,经过认真思考,审时度势,终于下定了决心,大胆而又勇敢地为民族指出了正确的道路,举行武装起义,重返祖国,以求民族生存。
渥巴锡在1767年开始反复酝酿了东返祖国的计划,建立组织领导核心:其属下的领导成员主要有5人:1是策伯尔多尔济;2是舍楞;3是巴木巴尔;4是阿嘉库伦寺主持书库尔洛桑丹增大喇嘛;5是达什敦多克。
策伯尔多尔济,是渥巴锡的堂侄,但比渥巴锡年龄大,足智多谋,具有斗争经验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是汗国札尔固首席,始终积极支持并宣传武装起义东返祖国的计划。
他是仅次于渥巴锡策划东返的重要领导人。
他的思想原来是反对渥巴锡承袭汗位的。
当敦多克达什逝世后,自称是汗位的合法继承人,求助于俄国政府和敦多科夫家族的支持,俄国政府未满足他,敦多科夫家族一心想依附俄国,希望我国支持敦多科夫家族统治汗国,也视他为异己。
求援受冷遇,使他看到只有渥巴锡才是可靠的同盟者,后积极协助渥巴锡。
他以后成为渥巴锡发动起义的忠诚可靠的有力助手。
舍楞,是策划武装起义、东返祖国另一个重要的领导成员。
他原属土尔扈特部,是和鄂尔勒克叔父卫衮察布察齐的六世孙。
舍楞的先祖没有跟随和鄂尔勒克西迁伏尔加河流域,而是附牧伊犁境,为准噶尔属台吉(祁韵士著《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札萨克弼哩克图郡王舍楞列传》卷105,传89)。
从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角度谈谈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认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让中国人民尤其感到欣慰。
土尔扈特部在1971年7月31日宣布捐出其在巴基斯坦的领土,作为中国的北疆,使中国又复原了原有的完整性,重新正确地认识和定位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纪念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有其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的角度土尔扈特部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由中国广西引进的“巴乌河条约”宣布成立当时的土尔扈特半岛,从而使得此地正式纳入中国领土。
1937年因中国国内民族主义促进了国家解放运动,而土尔扈特部却暂时在海外保留,直至1971年,有着中国血统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使得整个半岛重新回到中国怀抱之中。
二、现实的角度土尔扈特部此次回归祖国,不仅是中国实现历史上最后一个外交目标的重要过程,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帮助,因为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也有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的结果也表明,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当地社会而言,都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三、文化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土尔扈特部此次回归祖国,无疑是一件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事件,它不仅象征着中国的边界重新完整,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
同时它也表明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族群和谐的重要性,一心致力于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和繁荣的社会,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
四、意义的角度最终,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年梦想,使我们等几代中国人得以实现全面团结、国家统一的历史梦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同时也标志着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恢复了自尊自信,从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世界也注意到中国的发展史,以及在国家复兴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正是中国复兴进口的重要一步,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从历史、现实、文化、意义等角度来看,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尤其值得我们今天去纪念、去尊重、去赞颂。
《东归英雄传》
有这样一部影片叫做《东归英雄传》,主要讲述了渥巴锡汗,蒙古族,1742年出生于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从小在其父兴学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受到很好的正规教育,直到大学毕业。
他从小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故乡中国。
1761年继承土尔扈特部汗位,不堪忍受俄国沙皇政府日益加重的民族压迫,为求民族生存,于1771年1月率领全民族人民起义抗俄,历尽千难万险,于1771年7月才回到祖国怀抱,起义时的17万人众,最后只剩下7万余人,谱写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史诗。
他们蓬头垢面,形容枯槁,靴鞋俱无,但却终于实现了回归祖国的夙愿。
额济纳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始末
宋步荣
【期刊名称】《档案与社会》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以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回归祖国为题材的故
事影片《东归英雄传》,真实地再现了土尔扈特部冲破沙俄的重重阻截,浴血奋战,历时近一年.万里东归,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大迁徙的英雄壮举。
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电影场面宏大,画面精美,使国人看了无不为土尔扈特部的英雄壮举感到震撼。
殊不知,在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的72年前,另一支与土尔扈特部有着密切血缘关系的土尔扈特部,已先期回到了祖国,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宋步荣
【作者单位】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农电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105
【相关文献】
1.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与清廷的安抚 [J], 张淑梅
2.试析清代民族宗教政策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影响和作用 [J], 谢健民
3.土尔扈特蒙古回归祖国原因再分析 [J], 牛海桢
4.准噶尔部的平定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原因探析 [J], 裴杰生
5.土尔扈特部东归与r《土尔扈特部归顺图》 [J], 陈金梅;李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心整理
土尔扈特东归祖国的故事
因为生活习俗与文化比较接近,清朝入关以前,与蒙古族各部落已经有了密切的联系。
入关后,关系更加亲密。
许多蒙古族首领,被清朝封为王爷。
公元1771年,有一支远在欧洲额济纳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起程回归中国,让乾隆皇帝好一阵激动。
土尔扈特蒙古是是厄鲁特蒙古四部落之一,原来在塔尔巴哈台附近的雅尔地区游牧。
公元1756年,土尔扈特首领又派使节,走了三年,到达北京,向乾隆皇帝呈献礼物,表示敬意。
土尔扈特人对沙皇俄国的侵略与奴役,不断地反抗。
十七世纪六十年代,他们响应俄国着名农民领袖拉辛领导的顿河农民起义,起兵反抗;十七世纪末,又起兵支持巴什基尔人的起义。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阿玉奇汗的曾孙渥巴锡继承了汗位,这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
当时,沙皇俄国正与土耳其打仗,急需兵员,于是强令土尔扈特十六岁以上的男子
都要到俄国军队去当兵,上前线送死,同时削弱土尔扈特的力量,一箭双雕。
一些
老人叹息道:“土尔扈特的末日来临了。
”
这时,沙俄又强迫渥巴锡交出他的儿子与三百个贵族子弟,作为人质。
愤怒的渥巴
说:”役。
一丝不挂。
他们赖以为生的牛羊骆驼,几乎全部丧失。
乾隆皇帝知道土尔扈特人到达伊犁后,马上派官员前往伊犁,发放慰问、救济物品,将他们安置在伊犁河流域放牧。
伊犁及甘肃、陕西、宁夏、蒙古各地各族百姓筹集
了二十多万头牛羊、四万多石米麦、五万多件皮大衣、六万多匹棉布,还有大批的
毡帐,送到伊犁,交到远道归来的兄弟姐妹手上。
公元1775年秋天,金色笼罩了北方的大地,乾隆皇帝在热河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多次接见、宴请了渥巴锡等首领。
乾隆封渥巴锡为卓哩克图汗,赐给“管理旧土尔扈特部南右旗札萨克之印”。
乾隆还亲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篇碑文,在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内,刻石立碑,永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