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561.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十章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儿童青少年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躯体和心理都在不断地成长变化,趋向成熟。
容易受到遗传、环境、社会及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发育障碍、行为偏异或心理精神障碍。
由于此期各类精神障碍往往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尤其是幼年儿童的精神障碍,如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影响下一阶段的精神健康,并可能继发其他精神障碍。
因此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目前受到特别关注。
提高对儿童精神障碍的认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目前,在国内外的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一般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以及其他类型:1、精神发育迟滞分为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不全及智能损害。
2、心理发育障碍①特殊发育障碍:学习能力障碍,也称学习困难或学习障碍,包括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特定学习技能如阅读、拼写、计算发育障碍、特定运动技能发育障碍等。
②广泛性发育障碍:典型儿童孤独症和非典型孤独症等。
3、童年与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有多动障碍、品行障碍、特发于童年的情感障碍,儿童社会功能障碍及抽动障碍等。
4、其他起病于童年及少年时期的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器质性精神障碍,儿童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及情感障碍,特殊症状包括遗尿症,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精神发育迟滞,心理发育障碍中的孤独症,行为与情绪障碍中的多动症。
一、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在个体发育阶段(通常指18岁以前)精神发育不全或受阻。
临床特征为智力发育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可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
精神发育迟滞是常见的精神疾病,也是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WHO报告在发达国家严重的精神发育迟滞的患病率为3‰~4‰,轻度患病率为20‰~30‰。
1993年我国在七个地区进行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重度精神发育迟滞的患病率为2.7‰,男性略多于女性,农村人口患病率高于城市。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儿童精神障碍儿童行为障碍:多动症、品行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离别焦虑症、学校恐怖症、抑郁症、广泛性发育障碍:儿童孤独症抽动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多动障碍(概述和病因)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等,学龄前发病,预后较好,男多于女。
多动障碍(临床表现)1.注意缺陷:主动注意保持时间达不到患儿年龄和智商相应的水平;2.活动过多:在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中,活动量和活动内容比预期的明显增多。
3.冲动性: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引发的快速、不精确的行为反应。
4.学习困难: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5.神经系统异常:可见神经系统软体征;精细运动不灵活;生理反射活跃或不对称;共济活动不协调。
6.一定数量的患儿存在脑电图异常。
多动障碍(诊断1)一、症状标准:1.注意障碍:至少有下列4项:1)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2)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3)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4)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它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5)经常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6)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7)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8)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9)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拉四;多动障碍(诊断2)2.多动:至少有下列4项:1)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2)上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3)经常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4)常常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5)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6)常常干扰他人的活动;7)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常不受同伴的欢迎;8)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9)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
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
它是指在智力发育、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方
面出现严重延迟,并伴随有其他精神障碍的情况。
以下是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的常见诊断标准,以参考为主,具体诊断还需医生的专业判断:
1. 智力发育延迟:智商(IQ)低于70,通常是通过智力测验来
评估。
2. 具备以下两个或更多方面的延迟:
- 语言和沟通能力:表达和理解语言困难,沟通能力低下。
- 日常生活技能:自理能力、社交技能、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困难。
- 运动功能:粗细动作不协调,运动发展滞后。
3. 具备以下一个或更多精神障碍的症状:
- 注意力不集中或多动症:注意力不持久,过度活动或冲动行为。
- 自闭症谱系障碍:社交交往困难,刻板重复行为,沟通障碍等。
- 情绪和行为问题:焦虑、抑郁、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等。
4. 以上症状和障碍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开始,并且持续至成年期。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时要排除其他可
能的病因,如听力或视觉问题、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同时,诊断还需要综合临床观察、家庭和学校的反馈、智力测验结果等综合
考虑。
最终的诊断应该由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学家根据个体实际情况进行
判断和确定。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症状和治疗方法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中包括了情绪波动的两个极端,即抑郁和躁狂。
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尤为重要,因为早期治疗将有助于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以及预防潜在的严重后果。
本文将探讨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一、症状:1. 抑郁期:在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期内,儿童和青少年常常表现出情绪低落、自责、悲伤以及对日常活动兴趣的丧失。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障碍,食欲减少或增加,疲劳,注意力和记忆力下降,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 躁狂期:躁狂期是双相情感障碍另一个重要的症状。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异常情绪、亢奋、冲动以及过度活跃。
他们可能经历睡眠减少,自大的感觉,跳跃的思维,过度性行为以及冒险的行为。
3. 过渡期:过渡期是抑郁期和躁狂期之间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病患的情绪波动会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在过渡期,儿童和青少年可能会表现出易怒、焦虑、失眠以及注意力不集中。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常见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锂盐、抗癫痫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情绪,并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正确用药和监测潜在的副作用。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提高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家庭治疗也是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支持系统,改善家庭关系。
3. 教育支持: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助和支持。
提供对患者和他们家人的教育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疾病,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环境调整。
4. 生活方式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选择四川省广安市精神病医院 638000当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儿童青少年疾病就是指18岁以下患者的群体,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方面,有超过30%多的患者是在儿童或者是青少年时期发生,这也反映出该疾病的严重性。
除此之外,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患病率在2%到8%之间,预后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的症状会延续到成年以后,对于患者的学习或者是工作带去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为了减少疾病对于患者带去的严重影响,就需要尽早发现以及治疗。
1、儿少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特点儿童青少年的年龄较小,体表面积也较小,肝肾功能方面的发育也受限,免疫功能较差,因此,这也容易让他们产生药品不良反应。
现阶段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在说明书中的应用许可方面,说明都常都是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或者是儿童与青少年安全性及有效性还未评价,所以,临床方面针对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在法律支持上存在不足。
当前在治疗中,一般依靠医生的临床经验,还有借鉴有关的循证医学和治疗指南,这些数据中大多数都是针对成年患者治疗得到的。
有几种疾病的主要治疗使用药物差不多相同,如,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和分裂型障碍,不同的是每种药物的使用品种和每天给患者提供的剂量。
就整体上来说,抗精神病药使用频次不断提升。
这是由于这些药物除了治疗精神分类症之外,还可以用作增效剂,对于一些精神症状可以进行控制。
2、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2.1儿少精神分裂症和分裂型障碍的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盐酸苯海索、抗精神病药和抗焦虑药。
主要是口服药物,而针对急性期患者则会使用注射剂型药物。
第二代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差不多,然而在副作用方面不同,很多医生已经将这些药物当作首发、急性发作患者的主要治疗药物。
对于抗精神病药物的联合运用,当前有成人治疗证据支持,然而在儿童青少年患者治疗上却缺乏循证支持,尤其是联合运用超过三个药物,应该严格的对临床运用风险和效益进行评估,不然不可以轻易联合运用。
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近年来,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举措。
本文将探讨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早期识别和干预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什么是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是指在这个年龄段出现的精神行为异常或疾病,包括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
这些精神疾病可能导致学习困难、社交障碍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生活的严重影响。
二、早期识别的重要性1.提高治疗效果:早期识别可以使患儿尽早接受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在早期接受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时,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生活。
2.预防并发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预防精神疾病引发的其他并发症。
例如,焦虑障碍如果及时干预,可以避免进一步发展为抑郁症或其他更严重的精神障碍。
3.促进正常发展:精神疾病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正常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早期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促进正常的身心发展。
三、早期识别的方法和策略1.家长和教师的观察:家长和教师是最容易观察到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迹象的人群。
他们可以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注意力集中度以及社交行为等,并及时与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进行沟通。
2.心理评估工具:心理评估工具是早期识别的重要工具之一。
例如,儿童行为问卷(CBCL)和儿童抑郁量表(CDI)等评估工具可以帮助专业人士快速了解孩子的精神状况。
3.多学科协作:早期识别和干预需要多学科的协作。
家庭医生、儿科医生、心理学家、教育者等专业人士应该共同参与,制定综合的识别和干预计划。
四、早期干预的策略和措施1.行为疗法:针对性的行为疗法是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疾病早期干预的常用策略之一。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孩子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对于某些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