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学术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教学目标】1.理解教师的态度、言行对幼儿开展的阻碍。
2.明白如何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教学重点】掌握良好的精神环境创设的要点。
【教学难点】掌握良好的精神环境创设的要点。
【教学时数】2课时〔一〕精神环境的含义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又叫心理环境,要紧包括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之间的关系乃至幼儿园的班风、园风。
能够说,一所幼儿园能否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要紧取决于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其中,幼儿教师的观念、态度、言行是阻碍幼儿心理环境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的观念及其态度、言行决定着他们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决定着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等资源的关系等等。
这些对幼儿心理环境的质量阻碍之大。
案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两所设备和食品质量完全相同的幼儿园。
然而,当调查人员对这两所幼儿园的幼儿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时却觉察,甲园的幼儿身心都专门健康,情绪也专门愉快,而乙园的幼儿却身心健康状况较差。
迥异的结果使调查人员十分困惑。
在每个幼儿的心灵深处,一定都有漂亮的花朵期待绽放,他需要的是来自生命的阳光。
假设阳光一直没有照耀进如此的地点,那么稚嫩的花朵也许将永久不再绽放。
而滋养幼儿精神和生命的阳光,就来自于我们的内心。
〔二〕幼儿园如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1. 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全然需要教师在幼儿面前和气可亲,处处关心、爱护幼儿。
如: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轻轻的抚摸,或者关心幼儿剪指甲、系鞋带、扣钮扣等,都会使幼儿使幼儿感到教师是爱护他们的,是可信的,从而产生平安感,为教师关心幼儿改正不良行为打好根底。
教师要在了解每个幼儿开展水平、特点、兴趣的根底上,因材施教。
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正当权利,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坚持以正面鼓舞为主,使幼儿敢想敢说、敢于探究和制造、引导、鼓舞和关心幼儿参加各种活动,最终满足幼儿的生理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自尊自信的需要。
91神州教育浅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张翠芳甘肃省金川集团公司第二幼儿园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
良好的精神环境,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直接关系到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心里的健全和发展;还能激起幼儿积极的情感、情绪体验,社会性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幼儿的发展并非单纯受幼儿园一种精神环境的影响,他们同时还接受来自其他大大小小的各种精神环境的影响。
而且,各种精神环境之间也不是独立、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师环境。
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促进良好精神环境的形成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引导者,实施者,在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工作尽心、尽职、尽责、关爱每一位幼儿;不歧视幼儿,精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做幼儿的朋友、知心人。
将教师、父母、朋友,三者角色溶为一体,走进孩子中,让孩子乐意与你亲近。
其次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以自己良好的情绪感染幼儿。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同样有自己的烦恼,忧愁,不管遇到多大的难题,一旦走进孩子圈子里就应该丢下一切烦恼,以自己愉快的开朗的情绪打动幼儿,感染幼儿,切勿将自己的感情色彩带到工作中影响幼儿的情绪。
二、为幼儿创设一种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渴望被尊重是人皆有之的一种心理需求,幼儿也不例外。
幼儿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希望得到鼓励、赞扬、热爱和尊重。
当他们感到不被别人注意或被人嘲笑时,自尊心便受到了伤害,会感到委屈、哭闹甚至暴怒反抗对方。
因此,孩子因年龄小是非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常常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教师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孩子,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让孩子认识到不足,自觉的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种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民主教养态度和方式,能使幼儿被视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和鼓励。
教师还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让幼儿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自主和自由。
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策略
1.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在幼儿园中,可以设置鼓励和赞扬的机制,奖励孩子们的努力和进步,让他们对学习和探索充满热情。
2.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孩子们学习友善、宽容、合作和分享等品德和行为习惯。
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园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并与孩子们建立亲近、信任的师生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爱护。
4.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场所,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 注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音乐欣赏、艺术创作等活动,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6. 增强幼儿园家庭之间的互动: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建立良好的家园联系,让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发展。
7. 建立积极的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定期的评价和反馈,以及小组活动和竞赛等方式,鼓励孩子们的参与和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果。
8.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组织孩子们参与集体活动,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协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9. 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重视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和机制,确保幼儿园的安全环境,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10. 引导和倡导正面的家庭教育:与家长密切配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供相关资源和信息,引导家长们正确地对待和教育孩子,共同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什么是精神环境,以及精神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4. 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教学内容1. 精神环境的含义:通过讲解、实例分析等方式,让幼儿理解精神环境的内涵。
2. 精神环境的重要性:通过故事、讨论等方式,让幼儿认识到精神环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3. 尊重他人:教育幼儿尊重同伴,包括尊重他人的想法、感受和权利。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相关知识。
2. 实例分析法:教师通过举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精神环境的含义和重要性。
3. 故事法: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 实践操作法: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友善待人。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相关知识、实例和活动内容。
2. 故事素材:用于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的短篇故事。
3. 实践活动材料:如画纸、彩笔等,用于幼儿实践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精神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2.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收集幼儿的作业作品,评价他们的学习效果。
4. 听取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成长。
六、教学进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引出精神环境的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精神环境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幼儿初步了解概念。
3. 实例分析:通过几个实例,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精神环境对幼儿园生活的影响。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精神环境的看法和感受。
5. 实践活动:安排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精神环境的重要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长参与:通过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来园参与幼儿的学习和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创设。
幼儿园班级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摘要:环境被认为是一种隐形课程,其具有促进幼儿个性和幼儿智力健康开展的重要作用,能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并指引幼儿进行相关活动和行为,进而改变幼儿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幼儿在和环境的互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环境〞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的关注。
关键词: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利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开展。
〞环境被认为是一种隐形课程,其具有促进幼儿个性和幼儿智力健康开展的重要作用,能激发幼儿进行思考并指引幼儿进行相关活动和行为,进而改变幼儿的理解和认知,同时幼儿在和环境互动中,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怎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
一、建立良好的幼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幼儿园里担任着支持者和指导着的身份,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不但需要教给幼儿文化知识,而且要教会幼儿道德标准及人际交往的行为准那么。
教师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首先要在情感上表现出对幼儿的尊重,这是幼儿和教师建立良好关系的根底,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根本条件。
其次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要采取民主态度,对幼儿的行为要善于疏导而不是采取压制的方法,不要以老师的身份权威的命令幼儿,善于倾听幼儿建议和想法。
最后保持指导而不支配,自由而不放纵的民主教养态度和方式,鼓励和尊重幼儿的个性行为。
二、指导幼儿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目前我国大局部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幼儿礼貌待人,团结友爱,同伴之间互相关心,共同交流思想情感和感想等行为,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为此,需要教师通过积极的教导训练和社会性交往活动引导幼儿的行为。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感情和思想大局部幼儿都存在自我中心的倾向,不善于观察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对他人的情感状态严重缺乏了解和认知,因此导致幼儿普遍缺乏同情、复位、关心、帮助等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例子及价值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发挥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班本化课程的主题是“健康教育、快乐成长”,在我们这个孩子的乐园里,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最重要的,为此,我们努力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吸引孩子的主动参与,让孩子在宽松、和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中,实现幼儿和材料的互动。
我们打破“环境布置”的旧观念,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注重了幼儿和材料之间的互动。
例如:“娃娃家”里的道具大部分都是孩子们参与制作完成的,“绿色超市”里的绿色食品也是幼儿在生活中搜集而来的,瞧,“食品店”里的小师傅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制作的小点心真是色香味俱全。
幼儿动手、动脑积极地参与环创的过程,不仅发展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更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环境的小主人,有利于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周围环境的积极情感。
另外,结合我们的教育目标,设计制作了“主题墙”,其内容随着主题目标和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更换,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更能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提供辅助和便利。
二、围绕教育目标,设定特色时间和特色课程。
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样需要拥有独立的。
空间,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园的具体课程安排,结合本班实际,每天都为孩子留出一些特殊时间。
例如,设置一段悄悄话时间,帮助幼儿学习用气发生的方法,减缓幼儿嗓子的疲劳,因为嗓子是孩子们交流时主要的身体器官,不合理用嗓会对稚嫩的声带造成危害。
快乐的心情,健康的心态,需要时间调节,我们为幼儿设定了笑眯眯时间,给自己的小伙伴讲一件有趣的事情,分享一下伙伴的喜悦,快乐的心情从这里开始,我们根据幼儿的情绪适当的安排笑眯眯时间的频率、密度,帮助幼儿形成健康、乐观的心态。
浅谈幼儿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摘要: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所以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
关键词:幼儿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幼儿园指导纲要》也特别强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环境能展示出一个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和办园理念,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幼儿园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一、物质环境创设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生活、娱乐等各种场所的设施、材料,它是满足幼儿各种活动需求、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
建园以来,我园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积极开发园本课程,以“爱”为文化载体,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了幼儿园和谐发展。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幼儿的这一特性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是受环境制约的。
幼儿之所以会好奇好问,首先是因为周围环境中存在其不熟悉、不理解的事物。
正是因为周围环境中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幼儿不断地探索发现,其认识才会不断发展、提高。
本着我园对幼儿的培养目标——“健康更自信,礼貌会交往,好奇乐探索,独立善思考”,同时认识到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并有效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无声化”的教育,我园的做法是让环境“说话”。
我园园舍整体设计围绕园所文化“爱”进行楼层规划,每个班级都具有科学化、儿童化的特点。
室外自然环境生机盎然,区域划分明确,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展示出了幼儿园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理念。
二、精神环境的创设1.主题活动鲜明有特点,具有影响力。
一个美化、童化、教育化、生态化的幼儿园,往往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
例如:庆元旦亲子爱心义卖活动,通过幼儿提前准备爱心物品、制作义卖卡片、练习叫卖等连续的活动给全体幼儿一个奉献爱心的机会,同时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幼儿园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一.建立温馨、有爱的师幼关系。
小班幼儿刚人园时会对幼儿园的一切,包括教师有距离感,不敢接触。
这个时候,如果教师能多利用游戏,跟幼儿说悄悄话、抱抱、拉拉手的方式,就会让幼儿慢慢地产生一种亲切感,师幼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近,每天早晨来园,微笑地面对每一个幼儿,有礼貌地互道“早上好”,时常蹲下来和幼儿一-起游戏,说话的时候看着幼儿的眼睛等,这些小行动在影响幼儿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爱。
如果幼儿能长久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游戏、学习,那么心灵也会变得柔软,也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不管是哪个年龄班的幼儿,每完成一件事、一个作品,教师都要用欣赏、理解的话去回应,就像《学习故事》中的“辨识”-一样,从学习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给予细致的交流,可以具体说出“善良、自信、有爱”等能让幼儿理解和喜欢的词汇,不断强化这些品质,使幼儿渐渐欣赏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在对幼儿不断进行正强化。
二.建立融洽、和谐的家园关系。
家长不仅是幼儿最亲密的人,更是终身教师,所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
家长与教师接触、沟通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幼儿。
如每天早上来园时班级教师都会先向年长的家长问好,就是在告诉幼儿:“看,无论是谁,都要尊老爱幼!”这些影响传递给家长时,家长自然而然地会向教师回馈礼貌的问候,并能轻关柜门、温馨道别。
这些小细节其实是在告诉孩子:“这就叫礼尚往来!”也渐渐在幼儿头脑中留下“年龄小的人先向年龄大的人同好”的意识,这些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就形成了动力定型,也就是习惯,当这些习惯人人遵守、人人执行时,班级文化就形成了。
温馨的师生、家园关系建立起来,幼儿与人、事、物的和谐关系也就形成了,“懂礼、快乐”的班级文化彰显出来。
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的行为比比皆是。
在此基础上,以精神文化为基点,渐渐向生活、学习拓展,以“健康、好奇”为主的学习文化也会逐渐形成,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园关系、有趣的物质环境、温馨的精神环境中产生好奇、探索的情感,“小班小孩儿会学习”的目标成为现实。
且谈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
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
它虽然是无形的,但却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的发展。
就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中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
创设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以及形成良好的一般日常规则与行为标准。
创设人际环境的中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它具体包括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同伴间的关系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等。
1·教师与幼儿的交往。
教师是幼儿社会性行为的指导者。
除了教给幼儿正确的、适宜的行为方式与规则以外,教师自身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其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注意:首先,应对幼儿表现出支持、尊重、接受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这是建立师生间积极关系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培养幼儿良好社会性行为的基本条件。
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绪情感的需要,不对不招自己喜欢的幼儿产生偏见,相信幼儿有自我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的能力,善于对幼儿作出积极的行为反应。
其次,教师应当以民主的态度来对待幼儿,善于疏导而不是压制,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
这种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民主教养态度和方式能使幼儿被视为独立的个体而受到尊重和鼓励。
这样的教养方式能便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同时,对幼儿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都较好。
再次,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中,要尽量采用多种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
例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抚摸、轻拍脑袋、肩膀等。
在师生交往中,应尽量采用这类"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用身体接触、表情、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幼儿的关心、接纳、爱抚、鼓励或者不满意、希望停止当前行为等。
教师在与幼儿交谈时,最好保持这种较近的距离和保持视线的接触。
精神环境的创设人,都生活在极其广阔的生活空间中。
周围现实的各种要素,在形成人的心理品质上都起着自己特殊的作用。
客观环境中的各种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但只有在它们为人所感受和体验时,才能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这些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环境因素,即被反映到心理世界中来,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环境映象,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它是指对人的心理发挥着实际影响的社会生活环境,包括对人产生影响的一切人、事、物。
幼儿园作为群体式的保育和教育机构,其心理环境包括了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及生活的气氛,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风气等,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建立师生互动式环境·热爱幼儿、尊重并了解幼儿。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教师热爱幼儿是幼儿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直接表现,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础。
这种爱是原则的、公正的、有理智的和有分寸的。
它应以教学法规为指导,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教育的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作为一个教师要以宽宏的胸怀去爱全体幼儿,而不只是爱几个孩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
俄罗斯有句谚语:漂亮的孩子谁都喜欢,而对难看的孩子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这里所说的“漂亮”与“难看”的孩子,不仅是长相上的美丑,也包括德才上的优劣。
在幼儿园里,确实有一些比较“难看”的孩子,他们淘气、不听话、破坏纪律、成绩不良等。
对于这些孩子教师更需要格外关心和帮助。
可是,在有些教师的眼中,她们喜欢的只是个别几个孩子,而表现一般的孩子只能“广种薄收”,至于那些进不了教师视野的孩子则更是“朽木不可雕也”。
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偏见,这种偏见说明,这样的教师还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持有这种偏见的教师,不仅影响其工作情绪,而且人为地造成了“幸运儿”和“不幸儿”,形成少数与多数的隔阂、分化和对立。
188 第八章– 幼儿园环境颜色进行搭配和装饰;再次,室内的设施可根据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的需要,灵活地变换布局,增进环境的可变性;同时,在环境创设中,要巧妙结合有趣的装饰物,点缀在各种设施上,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提高环境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2)班级内环境创设。
班级内环境创设,包括班级门窗、主题墙、洗手间、卧室、墙面、地面、悬挂吊饰等。
在环境创设中,首先,要注意及时更新环境,环境的创设要与相关主题、教育目标相结合,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但是也不宜过于频繁。
其次,要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环境创设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要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将幼儿日常作品,幼儿的想法融入到环境中,激发幼儿的自信心。
再次,要注意环境的教育性,将对幼儿生活常规、自理能力等相关要求,融到环境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活动区活动环境创设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活动区活动通常与游戏和主题相结合。
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创设科学的布局环境,是活动区活动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请详细参考本书第四章第三节幼儿园的活动区活动)。
二、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幼儿园精神环境包括幼儿的生活学习氛围、幼儿园的人际关系等。
这种精神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一)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原则1.尊重幼儿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师与幼儿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尊重幼儿是营造良好精神环境的根本。
尊重幼儿就是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例如,小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感知活动来获得经验,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肢体大动作的协调性有待提高。
如果此时幼儿过早地学习识字、写字、数学运算等内容,就违背了幼儿的发展特点,没有尊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尊重幼儿就是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情绪情感。
幼儿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但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完善,常常无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会做出一些让成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
[关键词]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创设;幼儿教师
在幼儿园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开发幼儿智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从其组成性质来分,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其中幼儿园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气氛等。
它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是由幼儿园内部很多无形的社会、心理因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
幼儿园环境创设主要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
极相互作用活动情景,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
从以往的幼儿教育实践过程来看,许多幼儿园对物质环境的创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对精神环境的创设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认识,而精神环境恰恰又是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性
(一)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是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由于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单指没有疾病或虚弱的现象。
所以幼儿教师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温暖、信任的环境,使幼儿能够经常体验积极的情绪,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这是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
(二)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是实现幼儿园保教目标的必要条件
轻松愉悦的精神氛围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使其各种表现达到最佳状态;同时也有助于幼儿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等性格特征的形成。
现代保育观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工作已不再仅仅是对幼儿生活的安
排和护理,身体的保健和养育以及生长发育目标的达成,保育工作更应该关注如何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包括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关注幼儿的情绪和需要,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幼儿园精神环境对身处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社会行为,乃至整个幼儿园的教育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精神环境的途径
(一)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因此,构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的师幼关系,能使幼儿感受到安全、温暖、宽松,这不仅有利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还有利于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和功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师要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
第一,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保护者、管理者,还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
当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