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第二课时 (2)
- 格式:docx
- 大小:13.53 KB
- 文档页数:3
《驿路梨花》教课方案(第二课时)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初级中学陈勇讲课班级:七( 2)班讲课时间: 2017 年 6 月1 日教材、学情介绍:《驿路梨花》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文章是一篇小说,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了人们学习雷锋精神,互有关怀,相互帮助的动人故事,颂扬了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道德。
第四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一样角度显现了中华丽德以实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喊”,“学习本单元要认识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建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吸取精神力量,增强个人涵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涵养的更高境地。
”七年级放学期的学生,对记述文类文学作品的学习已经有了必定的基础,我又向来着重训练预习,像字词、文学知识之类的的知识,在预习时学生基本解决,所以,这篇文章我分二课时教课。
第一课时主若是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研究文章插叙和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深入剖析课文,学习篇末点题的写作技巧,研究文章的主题和带给我们的社会思虑。
有基于此,第二课时作以下设计:教课目的:1. 领会篇末点题技巧的作用。
2. 经过独立思虑和小组议论的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
3. 领会课文歌颂乐于助人的崇高道德,进而培育学生拥有初步的“公德”意识。
教课要点:经过独立思虑和小组议论的形式,培育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课难点:领会课文歌颂乐于助人的崇高道德,进而培育学生拥有初步的“公德”意识。
教课过程:一、直截了当,进入教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从课文内容、记述次序和设置悬念的写作技法等方面对课文进行了学习,这一节课,我们主要从课文的主题和带给我们的社会思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大家能踊跃思虑,踊跃讲话。
二、基础剖析,商讨主题PPT逐个显示问题,指引学生独立思虑,举手作答:1. 环绕小茅舍都写了哪些人?2. 小茅舍的主人是谁?3. 他们的身上拥有什么样的美德?(问题设计说明:此 3 问的设计,问题由浅入深,指引学生抽丝剥茧,逐渐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对“不时到处为别人着想的社会公德”有个初步的认识。
《驿路梨花》教案(第二课时)新城中学王慧一、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学会复述课文。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3、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4、学习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点:锻炼学生复述课文能力,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标题含义,理解“驿路梨花”的双关修辞,从而感悟生活中的雷锋精神。
四、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点拨法、表演法五:教学设备:ppt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再次让我们走进《驿路梨花》,感受那里的真善美。
2、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理清故事情节,学会复述课文。
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
学习雷锋精神。
3、字词是知识的敲门砖,检查字词,从安亚东开始,每人一个词……(二)复述课文:同学们,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下面请同学们以人物为中心,复述故事情节。
挑战1:请你以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复述课文。
(谢谢你,我们了解了小茅屋的由来)挑战2:再请5位同学,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的经过来复述课文。
(“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谢谢你们,精彩生动的演出!在哀牢山深处,按照时间顺序,我和老余又饿又累时发现了梨花,进而受到了小茅屋的救助,瑶族老人送来粮食,第二天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梨花妹妹出现。
在叙述过程中,交代了“上个月瑶族老人是如何受到小茅屋的救助”,这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插叙。
同样,梨花妹妹交代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照料它,都运用了插叙,起到补充解释的作用。
(三)设置悬念,寻找主人?1、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不光我问,作者也问了,请看书87页第8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88页17段,你们也来问一问,齐读“主人家是谁?”90页32自然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叔叔为什么盖房子,我们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疑问,迫不及待的读完全文,这是什么写作方法?设置悬念。
瑶族老人——送粮食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26段解放军——砍树割草盖房子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我和老余——修葺小屋(四)、同学们文中还通过一个景物反复暗示雷锋精神,这个景物是?对,“梨花”多次在文中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解释下面梨花的含义,思考“驿路梨花”有何妙处?(3分钟时间,完成学案稿)双关微课:(五)知人论世本文作者是彭荆风,他也曾命途多舛,“文革”时期,他被投入囚牢;但永不屈服,在牢房中,还坚持写作。
《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三、学习新课。
(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边分析边板书:草顶竹蔑泥墙漆黑没灯没人声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火塘灰冷竹床简陋装满水的大竹筒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
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
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
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
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
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
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14、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构思较为有特点,所以应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对作者构思的探究上加以分析。
学情分析: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六班的学习氛围较为浮躁,希望可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凝聚一下精神,收一收波动的心。
学生们没有能力独自理解作者的构思,教学中应注意铺垫与引导,帮组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通过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独特构思,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过程与方法:围绕线索问题“小屋的主人是谁”探究本文的构思,并加以分析,内化吸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并学习文中人物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重点:围绕线索问题“小屋的主人是谁”探究本文的构思,并加以分析,内化吸收。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独特构思,并尝试运用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
2、引入新课。
二、学习三、四部分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36自然段,思考问题:小屋的主人是谁?生: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师:那么课文在对瑶族老人的叙述中是怎样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引出梨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13-26自然段,思考问题。
生:误会设置悬念师:在对瑶族老人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作者运用了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那么对于梨花呢?作者又是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28-32自然段,1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自动进入小组讨论。
生:思考、讨论问题师:课文又在结尾处提出“驿路梨花处处开”,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案最后一题)?生:1、雷锋精神代代传 2、点明中心、照应题目三、总结练笔师:本文在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运用了制造误会与设置悬念两种方法。
请同学们学着作者构思,试写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14、驿路梨花制造误会瑶族老人设置悬念梨花解放军哈尼族小姑娘“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作业设计:把课堂所练写的小练笔扩写成一篇大作文。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巧妙标题的深刻含义;2、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了解正面写人与侧面写人;3、激发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标题的深刻含义;2、激发学生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步骤设计:一、温故知新回顾上节所学,字词、作者、课文内容(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分别都做了什么?)二、速读课文,定向学习1、这是一间怎样的小茅屋?2、由小茅屋的情况,你能猜想小茅屋的主人应该是个怎样的人吗?(生答)围绕着小茅屋出现了不少人物,那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温馨提示: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认为小茅屋的主人是,因为文中。
)3、这些人物是否都出场了?(引出正侧面描写的写法。
)4、这些人物身上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一颗爱心、都很善良、有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三、理解标题,揭示主题既然本文是写雷锋精神的,那为什么题目要拟成“驿路梨花”呢?找出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体会写“梨花”的作用。
课文借洁白美丽的梨花赋予她以鲜明美好的形象,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花自然结合,一语双关。
(帮助学生学习这种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本文的标题“驿路梨花”是由结尾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演化而来,它是一语双关,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
作者用洁白如雪,不虚浮、不艳丽的梨花的具体形象,象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把本来抽象的社会主义风尚的本质特征鲜明地揭示出来。
(媒体)四、拓展迁移,学以致用1、如果有一天,小茅屋的主人离开,由你来照顾小茅屋,你会怎么做呢?2、“驿路梨花处处开”象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那么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还需要雷锋精神吗?3、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用关爱的情感去帮助他人呢?(屏示爱的传递公益广告)结束语: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是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驿路梨花
题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略读课文,依照课文顺序梳理人物与茅屋之间的故事。
2、结合课文写作顺序,归纳文章的写法及作用
学习重点:
1、结合课文写作顺序,归纳文章的写法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有一所与众不同的小茅屋,它坐落在连绵起伏的高山中,门锁是从外扣着的,可以随意进入。
屋内许久没有人居住,却有干净的水、有粮食、有柴。
面对这样一个茅屋,大家心里有什么疑问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所学的《驿路梨花》。
齐读学习目标
二、活动一:梳理故事情节
1、略读课文,依照课文顺序梳理人物与茅屋之间的故事。
评价标准:
1、有具体的人物和事件
2、语言简洁
2、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几个问题将这些故事串联在一起,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
主人家是谁?
盖房子是要长住吗?
整篇故事就是围绕“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盖房子是干什么用的?”这两个问题来写的。
那么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小组讨论)
都享受了身为主人的权利(吃、住),都尽了主人的职责(补充食物、修缮房屋),都是主人。
活动二:结合课文写作顺序,归纳文章的写法及作用
1、如果按小茅屋的建造和照顾的顺序,人物会以什么次序出现?
2、对比两种写法,说说哪一种更好?为什么?(小组讨论)
建议:可以从内容情节、记叙顺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评价标准
1、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2、思路清晰、条理清楚
3、发言时声音洪亮、大方得体
定义: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1、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2、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课堂检测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通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写法,下面我们试着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改编一个故事
2012年11月3日,沈阳天气突变,飘起了鹅毛般的大雪。
东北育才外国语学校高一(4)班女生李诗乘坐149路公交车返回学校。
公交车上的人很多,可是,好多座位却空着。
李诗感到奇怪,便在座位上坐了下来。
可是,李诗刚坐下去,马上又站了起来。
原来,由于天气突变,公交车的铁座椅非常凉,李诗看着那冰冷的座位,心里道:要是有一个棉坐垫就好了。
李诗到了学校,马上开始在网上查询。
149路公交线共有20辆车,需要600个棉坐垫。
李诗算了一下账,每个棉坐垫5元,600个棉坐垫需要3000元。
李诗是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到哪里去弄这笔钱呢?李诗想到了自己存的3000元压岁钱,于是,她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父亲李树金听了李诗的诉说,诧异地说:“你每个星期只坐两次149路车呀!”李诗说:“我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李树金说:“可是,这3000元是你16年的积蓄呀,你平日里连一瓶饮料也舍不得喝,今天怎么这么大方呀?”李诗说:“老爸,你就答应女儿吧。
女儿一想起那些空着的座位就揪心呀!”李树金思考了一会儿,对李诗说:“我的女儿长大了,会为别人着想了!你安心学习,剩下的事儿由我来做!”
当李诗和父亲李树金将600个崭新的棉坐垫送到149路公交车队时,车队人员不仅被李诗的行为所感动,而且更加敬佩她的细心和贴心。
李诗的爱心行动被媒体报道后,赢得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网友千千结说:“李诗送出的不仅仅是一块
块小小的棉坐垫,而是一朵朵映雪怒放的腊梅花。
红红的腊梅花不仅温暖了乘客,更温暖了亿万网友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