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三单元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中外文化差异举例比较素材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对于比较抽象的八年级政治理论知识点,一定要找到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辅助理解,做到抽象理论具体化或形象化,从而使知识点很直观的记忆和理解。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政治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希望你们喜欢。
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人教版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1、家庭的含义: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家庭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3、家庭关系的确立:结婚、生育、收养、再婚。
4、家庭承担哪些功能?答:物质生产功能、人口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教育功能、休息娱乐功能。
5、你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关系)?答:①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无可选择,无法改变。
②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人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③我们要了解自己的父母,继承家庭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
6、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感受家庭的温暖?答:情感栖息地、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娱乐天地、天然学校、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7、为什么孝敬孝敬父母?答: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孝敬父母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是我们的天职。
③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
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戴父母。
8、我们应如何孝敬父母?答:①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这些要求去做。
②爱父母,理解关心父母。
③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
④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⑤在平等的基础上,在当代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上尊敬、侍奉父母。
9、父母做出不道德的事情或违法的事情我们应如何做?答:我们要勇于批评和制止,按法律办事,不能因亲情而宽恕包庇父母的违法行为。
10、对父母的长辈我们应如何对待?为什么?答:我们要孝敬父母的长辈。
因为①他们为社会、家庭作出过贡献。
②对我们倾注了极大的关怀和爱护,甚至较之父母对我们的疼爱有加。
一、说教学内容(一)说教材内容《多元文化“地球村”》出自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的第三单元第五课。
第三单元将引领学生从家庭、学校交往扩展到社会交往,并为接下来学习交往品德做铺垫。
第五课主要介绍了各国不同的文化,并指导学生如何在不同的文化中交流沟通。
本课教材内容设立了两框四目,预计分三课时来进行。
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用一课时,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指导他们正确地对待文化差异,进而为学习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奠定基础。
而这也正是我今天说课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层面: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往往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面对文化差异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2、过程与方法/能力训练:通过课前布置的主题探究任务,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直观的体验、感悟,使学生学会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初步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往的原则和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文化多样性比单一性好的观念,追求“和而不同”的境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对优秀的民族文化怀有强烈的自豪感及弘扬民族精神的责任感;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以开放、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三)说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进而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2、难点:理解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对待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
二、说教学对象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也使得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初中学生涉世未深,面对错综复杂的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难免会产生困惑。
例如,有些同学一味地哈日、哈韩,有些同学热衷于过一些“洋节”,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视若罔闻。
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辩识各种文化现象,使他们知道要用辨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复习知识
点
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复习知识点
1、世界文化的特点:丰富性和多样性。
2、节日是一种习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往往通过各具特
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
文化存在差异,不分优劣,各有千秋。
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如果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会变得单调而毫无生气。
4、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不应导致文
化的单一。
在全球化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
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要加强沟通,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既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现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
高的精神。
6、如何对待文化差异?(面对文化差异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加强沟通,既尊重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价值,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我们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
7、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五课复习知识点:多元文化地球村,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重要知识总结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八年级政治知识。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重要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重要知识总结(一)多元文化“地球村”一、世界文化之旅1.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特别是节日)表现出来。
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2.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3.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怎样唱响和谐的文化乐章?)⑴语言有差异,不分优劣;文化有差异,各有千秋。
尊重各种文化发展的权利。
⑵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⑶.面对文化差异,我们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二、做友好往来的使者1.面对不同文化,开放的胸怀意味着什么?(1) 面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要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
(2)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要保护其他民族的文化。
(3)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
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高的精神。
2.怎样搭起文化的桥梁 ?(1)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3)对外交往的原则和方法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克服自己的不安和焦虑;消除误解,尽量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言;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地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4)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年级上册政治第三单元知识点 做好每⼀个复习,对我们的学习成绩是有利的。
下⾯是店铺为⼤家收集整理的上册政治第三单元知识点,相信这些⽂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年级上册政治第三单元知识点(⼀) 多元“地球村” 1、世界⽂化的特点:丰富性和多样性。
2、节⽇是⼀种习俗,⽂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往往通过各具特⾊的⽂化习俗表现出来。
3、怎样看待⽂化差异? ⽂化存在差异,不分优劣,各有千秋。
每⼀种民族⽂化都有⾃由⽣存发展的权利,不同民族的优秀⽂化都蕴含着⼈类⽂明的成果。
如果这些⽂化上的差异不复存在,世界将会变得单调⽽毫⽆⽣⽓。
4、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全球化不应导致⽂化的单⼀。
在全球化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
5、对待不同⽂化,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对不同的⽂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化不同⽽导致的⾏为⽅式的差异,要善于虚⼼学习其他⽂化的优点、长处。
要加强沟通,平等交流,互习。
既尊重本民族的⽂化价值,⼜尊重其他民族的⽂化价值,体现⼀种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崇⾼的精神。
6、如何对待⽂化差异?(⾯对⽂化差异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加强沟通,既尊重本民族的⽂化价值,⼜尊重其他民族的⽂化价值,平等交流,相互学习。
我们主张各国⽂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
7、怎样对待外来⽂化? 我们在⾛向世界的同时,千万不能迷失⾃⼰,不能推动失去⾃⾝的独特性,要珍爱⾃⼰的精神家园,不能照抄照搬,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的原则,学习借鉴优秀的外来⽂化,抵制腐朽落后的⽂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如何做友好往来的使者? 做⼀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态尊重不同的⽂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博⼤精深的⽂化。
(1)学习外来的⽂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要批判的接受。
(2)继承中华优秀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青少年责⽆旁贷的重任。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文明的对话中国《人民日报》8日刊登了题为《一次文明对话与交流》的文章,介绍了郑和下西洋决策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下西洋的意义和中国航海业的发展历程。
摘发如下: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决策过程,正史中似乎很少详细的记载,野史中有“海外追捕流亡的建文帝”的民间传说,似成了唯一的说法。
中国古人治史有个缺陷,即囿于“帝王相斫谱”式的叙事,民间也有以帝王私心的小动机解释大事件的习俗,却缺少大社会背景的诠释。
今人的研究在这方面有所弥补,对明初的经济技术状况、对外贸易交往状态和海上通道情况有了更多的阐发。
例如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太仓,宋元之时已成为当时的国际港口,亦为水军训练基地。
元末张士诚在这里的水军多达数万人,明初亦设卫海舟,均能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对航海活动乃至海军的需要。
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和时间跨度(从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历时28年)也是“追捕说”不能解释的。
郑和下西洋,其时间比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早近百年,其船队规模比后者大几十倍,说明中国当时是无可争议的海洋大国。
但在明宣德之后,明朝当局采取了锁国的“缩头”政策,“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许出海”的禁海之令,终明之代延续至清。
中国的航海事业由此急剧衰落。
此后,更有了列强多次的海上入侵,有了甲午之败的海洋之痛,让人抚史怆然。
近读新闻,中国的造船事业已多年跻身世界前三位,且发展势头喜人。
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上海江南造船厂将移迁新的现代化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的经济联系日趋密切,外贸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已经相当之高,海运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对600年前的人们来说,海洋更多意味着探险和开拓,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海洋更多意味着交流和互通。
在关于郑和的史料中,有一史实让人产生兴趣。
郑和本人是伊斯兰信徒,他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既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进行了盛大的佛事活动,还完成了麦加朝圣之旅。
这一史实说明,中华文明的确是极具包容特征,已经具有了一种多元共生互融的文化形态。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之旅(组图)夏天杭州西湖断桥旁的荷花竞相绽放(资料图片)五台山庐山云海志愿者环骑西湖庆祝申遗成功6月24日,世界遗产名录上又多了一个中国项目:杭州西湖。
此次杭州西湖申报的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包括此前的江西庐山与山西五台山和这次新“入遗”的杭州西湖,目前中国共有3个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可能有很多人对世界遗产中“文化景观”这一项不是很熟悉,“文化景观”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属文化遗产。
对于文化景观定义,简单来说就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那样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这么说固然抽象了点,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那就不妨亲身走访,一探究竟。
西湖→人间天堂自由骑行西湖申遗文本中的结尾是这么总结的:“它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是世界独具一格的文化景观。
”西湖的景观与人文特别适合细细品味,对于学生来说,骑行是最好的方式。
在西湖的租车点,租辆自行车,就可以开始一趟环湖之旅了。
可以先从玉古路出发,穿过植物园,在绿色的长廊里,往曲院风荷方向骑行。
转入杨公堤后,在梧桐树构成的林阴道上惬意地骑行,一路经过赵公堤、杭州花圃、郭庄、丁家山,在八盘岭路口右转接入三台山路,往浙江宾馆方向去,到龙井路开始弯道爬坡。
到龙井问茶的牌坊后,直行下坡穿过龙井村。
接着是九溪十八涧的石径,山深林密,峰回路转,更有茶园和溪流一路相伴。
在缓缓下降的弹石路上颠簸,尽可体验山地越野的乐趣。
途中有九道溪流漫过路面,水中的大石头被长年冲刷后非常光滑,不妨推车缓步通过。
过了最后一道溪水就到了九溪烟树的三岔口,往杨梅岭方向去,石板路蜿蜒曲折,道旁是淙淙流水和参天的水杉树,环境无比清幽。
理安寺到杨梅岭村这段缓坡向上,直到翻过村中的陡峭坡段后交汇到满觉陇路,可以继续爬坡翻过翁家山后从龙井路返回,也可下坡经满陇桂雨去虎跑路和南山路。
八年级上政治知识点归纳把繁杂、冗长的初二政治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政治知识点归纳,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看看吧。
八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1、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而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2、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组成新的家庭;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形成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组成家庭;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3、现代家庭结构类型:一般分为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还有少量单亲家庭、联合家庭。
4、我们与父母的关系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4、为什么要爱自己的家?(1)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们最亲的人,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我们,使我们享尽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2)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是我们的物质生活后盾、安全健康保障,还是我们的娱乐天地、天然学校和今后发展的大本营。
我们在家中享尽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
5、父母之爱是(无私的)(永恒的)(无微不至的)(不求回报的)爱。
母爱如水,温柔细腻;父爱如山,深沉严格。
6、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是传统美德的彰显和发扬,又是当今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父母如果不对子女尽抚养教育义务,甚至虐待子女,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7、为什么要孝敬父母?(1)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教育和哺育我们成长,为家庭做出了贡献。
(2)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是我们的天职。
8、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9、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赡养。
母亲节母亲节( Mother's Day)是英美等国家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而设的一个节日。
日期是每年的5月第二个星期日(the 2nd Sunday in May)。
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
据说当时在美国Philadelphia 有一个小地方,人们之间彼此关系不十分友好,经常打架。
当时有一位叫MrsJarvis 的女士希望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她就开始了一个所谓“母亲友谊节”(Mother's Friendship Day)。
在母亲友谊节这一天便去看望其他人的母亲,并劝她们能和好如初。
于1905年5月9 日去世,她的女儿Miss Anna Javis 继承了她的事业,继续努力,并决心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
于是她开始给当时有影响的人写信,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她的努力下,Philadelphia 于1908年5月10 日第一次庆祝了母亲节。
每逢母亲节,做儿女的会送给自己的母亲节日贺卡(Mother's Day Cards)、鲜花(flowers)以及母亲们喜欢的精美礼物(presents)等,同时,在这一天做父亲的会领着子女们包揽家务,以便让做母亲的有个休息的机会。
父亲节父亲节(Father's Day)每年的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the 3rd Sunday inJune)。
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
父亲节起源与20世纪初的美国。
据说当时在华盛顿州有一位名叫的人,她年幼丧母,兄弟姐妹六人全靠父亲抚养成人。
父亲的这种既为人父,又为人母的自我牺牲精神极大地感动了她。
长大后,她积极倡导父亲节,并说服当时华盛顿的Ministerial Society of Spokane作一次特殊的礼拜仪式向父亲们表达敬意。
后来在1916年她的建议得到了Woodwork Wilson总统的官方承认。
从此父亲节便成为了美国的一项传统节日。
按照习惯,父亲节这一天,做孩子的通常一大早就起床`给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端到父亲的床头,感谢父亲的养育之恩。
中国节日介绍公历节日1月1日元旦2月14日情人节3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12日中国植树节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3月18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中国青年节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5月20日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6月1日国际儿童节6月6日全国爱眼日6月11日中国人口日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6月25日全国土地日6月第三个星期日父亲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7月1日香港回归纪念日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8日中国男子节(爸爸节)8月26日全国律师咨询日9月3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10日中国教师节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9月20日全国爱牙日9月第三个星期六全民国防教育日10月1日国庆节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10月13日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1月8日中国记者节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11月第四个星期四感恩节12月4日中国法制宣传日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12月20日澳门回归纪念日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圣诞节阴历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九月初九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腊月初八腊八节腊月二十四小年各个节日和节气的说明元旦,正月初一日。
人日: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上元(元宵):正月十五日。
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叫春社。
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一)丰富多彩的文化【问题思考】→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热烈的节日有哪些?它们是怎样来的?在这些节日中,有哪些根据自身实际回答,了解哪些就写哪些。
如: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热烈的节日是春节。
那么“年”究竟是怎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闻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
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以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1.(1(22.各个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被深深地打上本国、本民族的烙印。
同时,这些代表人物又把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
【问题思考】→提起安徒生,人们会想起丹麦;提起甘地,人们会想起印度……如果要评选一些国家的文化人物,你认为哪些人应该上榜?和班上的同学交流各自的评选结果,讨论这些人物代(1)我认为应该上榜的人物有:中国的孔子、英国的莎士比亚、美国的华盛顿、巴西的(2)中国的孔子代表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至今他的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仍为我们所沿用;英国的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剧作家,是文艺复兴的先驱;美国的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争取独立,摆脱殖民统治的象征;巴西的罗纳尔多,是巴西先进足球文化的代表。
【知识纵览高屋建瓴】【攻坚克难学海导航】1.丰富多彩的文化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材料,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知晓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这些节日中传统的习俗;再搜集一些能够反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欧美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西班牙的奔牛节等),了解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就是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2.搭起文化的桥梁是本课的另外一个重点这部分内容大家要从三个方面掌握:一是学习外来文化要批判地继承,不能照抄照搬。
如在学生当中存在的“哈日族”与“哈韩族”。
要将韩、日文化的精髓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味盲目效仿,就会迷失自己。
所以学习外来文化要批判地接受,还要了解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二是要注意文化交往的原则和方法;三是要明确在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的同时,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3.开放的胸怀是本课的难点首先,应当明确,面对不同的文化,开放的胸怀意味着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
其次,要知道保护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我们也应该尊重并加以保护。
总之,我们要记住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开放的胸怀意味着我们应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
【命题预测把握方向】通过列举世界不同国家的节日和其它文化形式来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列举中外交往时发生的误会说明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以及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采取的态度;结合对“哈韩族”、“哈日族”的评价考查“开放的胸怀”的内涵以及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结合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位法定节日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结合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以及奥运会开幕式展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考查我们在文化交往时采取的态度和原则;结合当今社会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的事实考查我们应该如何搭起文化的桥梁。
幽默事例
1.不是东西
一位自命为中国通的教授,向他的学生讲授中文课时说:“中国人把物品称为东西,例如桌椅、电视机等。
但是有生命的动物就不称为东西,例如虫、鸟、兽、人。
所以,你不是东西,我自然也不是东西!”
2.处处都漂亮
一位外国朋友不知道中国人的“哪里!哪里!”是自谦词。
一次,他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非常漂亮。
一旁的新郎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这位朋友却吓了一大跳!想不到笼统地赞美,中国人不过瘾,还需举例说明,于是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3.望文生义
外国人:“中华民族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何以见得?”
外国人:“每天早晨我经过街道,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
中外文化差异举例比较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
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
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
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
(“不,我已经30岁了。
”)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
如:“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
显得男女平等。
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 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
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
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
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
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
“菜做得很好吃。
”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
如:“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
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
”“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
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
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
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
“下不为例。
”
“让您破费了。
”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
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
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
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
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
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
薄酒一杯,不成敬意。
”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
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