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Word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0.03 KB
- 文档页数:4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1、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如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
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
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度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度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护理:(1)预防: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严格无菌操作。
(2)处理:反应轻者,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科做细菌培养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急性肺水肿1、原因:(1)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其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护理:(1)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2)处理:出现上述表现,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同时安慰患者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20-30 %的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④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止血带或血压计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仍可通过。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
⑤静脉放血200-300ml可有效减少回心血量,但应慎用,贫血者禁用。
三、静脉炎1、原因;(1)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性反应。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发热反应1、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如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
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
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度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度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护理:(1)预防: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严格无菌操作。
(2)处理:反应轻者,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科做细菌培养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急性肺水肿1、原因:(1)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其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护理:(1)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2)处理:出现上述表现,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同时安慰患者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湿化瓶内加入20-30%的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④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止血带或血压计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仍可通过。
每5-10min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
常见输液反应及处理1. 发热反应发热反应是输液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输液器和药品质量不合格、环境不洁、无菌操作不严格使致热物质进入体内而引起。
(1)评估:发热反应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体温在38.0℃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重者初起寒战,继之体温可达40.0℃以上,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2)护理措施:① 减慢滴注速度或停止输液,及时与医师联系。
② 立即测生命征,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至病情平稳。
③ 对症处理,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或用热水袋保温,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④ 按医嘱给抗过敏药或激素治疗。
⑤ 保留余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验室作细菌培养。
⑥ 预防: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防止致热物质进入体内。
2. 负荷过重肺水肿常与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量过多有关。
(1)评估:输液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严重时泡沫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
(2)护理措施:①立即停止输液,通知医师,配合抢救。
②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③加压给氧,可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同时给20%~30%乙醇湿化吸氧。
乙醇能降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④按医嘱给予镇静剂、扩血管药物和强心剂、利尿剂等。
⑤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呼吸。
⑥ 必要时用止血带进行四肢轮扎(阻断静脉血流,动脉血流仍通畅)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体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逐步解除止血带。
⑦ 预防: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对有心、肺疾病的病人以及老年、儿童尤应慎重。
3. 静脉炎静脉炎常与长期输入高浓度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输液导管长时间留置,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关。
输液故障和输液反应及护理第一篇:输液故障和输液反应及护理输液故障和输液反应及护理(一).常见输液故障和处理1.溶液滴速不畅或不滴(1)针头滑出血管外:更换针头重新穿刺。
(2)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调整针头角度或变换肢体位置至通畅。
(3)针头阻塞:更换针头重行穿刺。
(4)压力过低:抬高输液瓶位置。
(5)静脉痉挛:药液自然回温或静脉周围局部热敷。
2.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高3.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过低4.茂菲氏滴管内液面自行下降(二)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1.发热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到1小时,表现为发冷、寒战和发热。
轻者体温在38℃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1℃,伴恶心、呕吐、头痛、脉速等症状。
(2)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又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所致。
(3)护理措施1)预防: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等,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与医生联系,注意体温变化。
3)寒战时适当增加盖被、热水袋保暖、热饮;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4)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5)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做细菌培养,查明发热原因。
2.循环负荷过重(急性肺水肿)(1)临床表现: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从口鼻涌出,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2)原因:与输液速度过快、输入液量过多有关。
(3)护理措施1)预防: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和输液量,对心、肺疾患病人及老年人、儿童尤为重要。
2)停止输液,联系医生,配合抢救。
3)端坐位,两腿下垂。
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一个肢体的止血带。
4)高流量氧气吸入,使肺泡内压力增高,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液的产生;20%~30%乙醇湿化吸氧,因乙醇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
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处理[5篇范例]第一篇: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处理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和处理一、输液反应的原因1、药物因素。
主要有四种情况。
1.1大输液的质量。
原料污染或生产过程污染或消毒不彻底极易出现质量问题。
近几年加强GMP的实施力度,输液一般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但在搬运、贮存、使用中,若发生碰撞出现细小裂纹,或瓶口松动漏气而造成微生物污染大输液,特别是含糖的输液,在上述情况下极易变质。
1.2热原迭加。
静脉给药,联合用药比较多。
各药的致热物质迭加在一起,就有可能超过阈值而发生热原反应。
1.3微粒迭加引起的输液反应。
联合用药比较多,致使不溶性微粒增多而致输液反应的机率加大。
操作不当、输液器具、输液环境也是引起微粒迭加的重要原因。
如粉针剂溶解不全、输液pH改变、配制过程操作不当等;添加药物时多次穿刺橡胶塞造成橡胶屑掉入瓶内;切割安瓿时消毒不正确或未作消毒处理,锯开即掰,则由于安瓿内负压,会将大量玻璃微粒吸入药液。
1.4稀释剂选择不当。
如血塞通、生脉、银杏叶等中草药针剂发生输液反应较多。
其原因是中草药成份复杂,各厂家制备工艺不同,使有效成份的提取和杂质除尽有较大的差异。
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药物与输液配伍后发生氧化、聚合或由于pH改变而使生物碱、皂苷等析出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以及其它致敏物质等,提高了输液反应的发生率。
2、输液操作因素。
常见有三种情况。
2.1目前都采用封闭式输液,出多少药液就要进入多少空气。
若由于进气针过滤装臵不良或使用短针头,经过药液的洗涤,可将空气中的细菌和尘粒随之带进药液.而造成污染。
2.2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白大衣或不洁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无菌操作观念不强;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合要求;碘酒、酒精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都能造成皮肤消毒不彻底,或针头未顺利刺入,反复同一针头试刺都可能使输液被细菌污染,从而诱发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及其护理措施输液反应及其护理措施静脉输液:是利⽤⼤⽓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量⽆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体内的⽅法。
输液反应(常见的输液反应):1、发热反应;2、急性肺⽔肿;3、静脉炎;4、空⽓栓塞。
发热反应症状表现为:发冷、寒颤、发热,伴恶⼼、呕吐、脉速等全⾝症状。
⼀、发热反应预防和护理: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期,严格执⾏⽆菌操作;2、输液反应轻者可减慢点滴速度或停⽌输液,更换空糖和输液管,⽴即通知医⽣,并注意体温的变化;3、输液反应严重者,应⽴即停⽌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检测,查找反应原因;4、对症处理:对⾼热病⼈给予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抗过敏或激素治疗。
⼆、输液时发⽣急性肺⽔的原因:1、由于输液速度快,短时间内输⼊过多液体,使循环⾎容量急剧增加,⼼脏负荷过重引起;2、病⼈原有⼼肺功能不良。
急性肺⽔肿的症状包括: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粉红⾊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啰⾳,⼼率快且节律不齐。
三、输液时急性肺⽔肿的护理措施:1、输液速度和输液量,尤其对⽼年、⼉童、⼼肺功能不良的病⼈要特别慎重;2、⽴即停⽌输液并通知医⽣,进⾏紧急处理。
如病情允许可使病⼈端坐,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脏负担;3、给予⾼流量氧⽓吸⼊,使肺胞内的压⼒增⾼,减少肺泡内⽑细⾎管渗出液的产⽣。
同时湿化瓶内加⼊百分之20—百分之30的⼄醇进⾏湿化氧⽓;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利尿和扩⾎管药物,以舒张周围⾎管,加速体液的排出,减轻⼼脏负荷;5、必要时四肢轮扎。
⽤橡胶⽌⾎带或⾎压计袖带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回流,但动脉⾎仍可通过。
每5—10分钟轮流放松⼀个肢体上的⽌⾎管,有效地减少静脉回⼼⾎量。
症状逐渐好转后解除⽌⾎带。
此外,静脉放⾎200——300ml也是有效减少回⼼⾎的⼀种最直接⽅法。
但应慎⽤,如有贫⾎者则禁⽤。
四、静脉炎发⽣的原因:1、由于长期输注⾼浓度,刺激性教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化学炎性反应;2、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静脉炎的症状,沿静脉⾛向出现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蜇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症状。
护理常见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在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静脉输液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常见的输液反应: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若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会危及生命。
一、发热反应1.常见原因:发热反应是输液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常见的原因有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用物清洁灭菌不彻底,输液器消毒不严或被污染,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药物有配伍禁忌或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所致。
2.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发热,严重者初起寒战,继而高热,轻者体温上升至38℃左右,情况较重者体温高达40~41℃。
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多数经处理后好转。
3.防治和处理:在输液过程中,发热反应一旦出现,症状较轻者应立即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
症状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详细查找发热反应的原因。
对高热患者,应给予物理降温,但要注意保暖,适当增加衣物。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急性肺水肿1.常见的原因:由于输液速度过快或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所致,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气促、胸闷、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中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啰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防治和处理:在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变化,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的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需要慎重。
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应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可协助患者取端坐位或半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6~8升/分,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必要时可进行四肢轮扎。
三、静脉炎1.常见的原因: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朔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输液反应与护理输液是一种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患者液体药物或生理盐水的治疗方法。
输液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涉及过敏、感染、机械性损伤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液反应及相应的护理措施:1. 过敏反应:-症状:皮疹、荨麻疹、呼吸急促、面部水肿等。
-护理措施:停止输液,及时通知医生。
对于轻微过敏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对于严重过敏,可能需要紧急处理,如使用肾上腺素。
2. 感染:-症状: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疼痛等。
-护理措施:保持输液设备清洁,按规范操作。
对于感染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可能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
3. 静脉炎:-症状:静脉部位红、肿、热、疼痛。
-护理措施:注意静脉穿刺卫生,避免血管壁损伤。
定期检查输液部位,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 机械性损伤:-症状:漏液、淤血、血肿等。
-护理措施:定期检查输液器、输液管、静脉针等设备,确保其正常。
注意避免患者活动过度,导致输液部位机械性损伤。
5. 溶质浓度不适当:-症状:血压升高或降低、头痛、恶心、呕吐等。
-护理措施:根据医嘱准确配置输液,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
定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确保输液过程中监测患者病情。
6. 药物反应:-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过敏等。
-护理措施:注射药物时,按照规范操作。
注意患者过敏史,避免使用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
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输液部位的情况,同时提醒患者有关症状的自我感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与医生协作,确保患者安全。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主讲人:张燕时间:2017-10-10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
输液反应的原因、症状、预防及护理措施(一)发热反应1.原因:发热是常见的输液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
2.症状:主要表现发冷、寒战、发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
3.预防及护理措施:(1)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
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2)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二)心力衰竭、肺水肿1.原因: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预防及护理措施:(1)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
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2)当出现肺水肿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3)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
(4)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5)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三)静脉炎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输液反应是指在进行输液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与输液有关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输液反应包括:1.静脉刺破感染:静脉刺破后,如果消毒不彻底或操作不规范,细菌就有可能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红肿、温热、疼痛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注重消毒程序的严格执行,避免静脉刺破感染的发生。
2.静脉炎症:静脉炎症是指由于静脉内导管植入后,导管周围静脉发生的炎症反应。
患者可能出现红肿、硬结、疼痛、发热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监测输液部位的变化,及时更换导管,注意保持导管通畅。
3.过敏反应:输液过程中,患者对输液液体中的其中一种成分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荨麻疹、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停止输液,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必要时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
4.药物不良反应:一些药物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心血管药物导致血压下降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必要时停止输液和给予相应的治疗。
5.溶液渗漏:输液过程中,溶液可能发生渗漏,导致局部组织水肿、疼痛等。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发现渗漏情况,更换输液管路,避免局部组织损伤。
在护理患者输液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护理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应先洗手并消毒,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
2.正确选择输液部位和软管尺寸: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和输液硬管尺寸,减少疼痛和损伤的发生。
3.观察输液部位的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液部位的变化,包括红肿、温热、疼痛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保持输液通畅:确保输液管路的通畅,避免药物和溶液堵塞或渗漏。
5.定期检查输液速度: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医嘱和患者的病情,定期检查输液速度是否符合要求,避免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反应。
6.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输液反应。
常见输液反应及护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
如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
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或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
2、临床表现: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 小时。
表现为发冷、寒战、发热。
轻者体温在38 度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体温可达40 度以上,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护理:
(1)预防: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 输液用具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严格无菌操作。
(2)处理:反应轻者,立即减慢点滴速度或停止输液,并及时通知医生。
反应严重者,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科做细菌培养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二、急性肺水肿
1、原因:(1)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其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临床表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
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腔涌出。
听诊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护理:(1)预防: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和输
液量,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及心肺功能不全患者。
(2)处理:出现上述表现,立即停止输液并迅速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取端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同时安慰患者以减轻其紧张心理。
高流量氧气吸入,一般氧流量为6-8L/min, 湿化瓶内加入20-30 %的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药物。
④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止血带或血压计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仍可通过。
每5-10min 轮流放松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
⑤静脉放血200-300ml 可有效减少回心血量,但应慎用,贫血者禁用。
三、静脉炎
1、原因;
(1)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较强的塑料导管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性反应。
(2)也可由于在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
脉感染。
2、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热、痛,
有时伴有畏寒、发热。
3、护理
(1)预防: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放慢点速度,并防止药液漏出血管外。
同时,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2)处理:停止在此部位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用50%硫酸镁或95%乙醇溶液进行湿热敷,每日 2 次,每次20 分钟。
超短波理疗。
中药治疗。
④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四、空气栓塞
1 、原因:
(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
(2)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3)拔出深静脉导管后,穿刺点封闭不严密。
(4)佳颖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2、临床表现:患者感到胸部异常不适或胸骨后部疼痛,发生呼吸困难和严重的发绀,并伴有频死感。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水泡
声”。
心电图里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这是由于大量空气进入右心室后阻塞在肺动脉入口,使右心室内的血液不能进入肺动脉进行气体交换,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
3、护理
(1)预防:如出现上述表现,立即将患者置于右侧头低足高位,
使气体浮向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入口。
随着心脏的舒缩,空气
被打成泡沫粉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吸收。
高流量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有条件可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
④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对症处理。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
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