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酶制剂的生产
- 格式:ppt
- 大小:2.64 MB
- 文档页数:83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生物酶制剂生产过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车间所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生物酶制剂生产特点,确保生产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二章生产管理第四条生产计划管理1. 生产计划应根据市场需求、库存情况和生产条件制定,由生产部负责编制。
2. 生产计划应明确生产任务、原料需求、设备使用、人员安排等。
第五条原料管理1. 原料采购应选择合格供应商,确保原料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 原料入库需进行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3. 原料储存需按照不同品种、规格分类存放,并定期检查,防止变质。
第六条设备管理1. 设备使用前应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设备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掌握设备操作规程。
3. 设备维护保养应按照规定周期进行,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第七条生产过程管理1. 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pH值等参数,确保酶制剂活性。
2.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改变工艺参数。
3. 生产现场应保持整洁,废弃物及时清理,防止污染。
第三章质量管理第八条质量监控1. 生产过程中应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2. 质量检验部门应定期对生产过程进行抽检,确保产品质量。
第九条质量事故处理1. 发生质量事故时,应立即停止生产,查明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2. 质量事故处理结果应记录备案,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追责。
第四章安全管理第十条安全生产1. 车间内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消防器材、防护用品等。
2. 员工应接受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3. 严禁酒后上岗、违规操作等行为。
第十一条应急处理1. 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措施和责任人。
2. 定期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章奖惩第十二条奖励1. 对在生产过程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员工给予奖励。
酶的生产和利用一、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主要有以下步骤:1、目的酶生产菌株的分离筛选(1)从自然界分离筛选(2)用物理、化学因子处理诱变(3)用基因重组或细胞融合技术选育2、酶的生产(1)要选择好的培养方法,包括培养基组成配比、培养温度、pH 值、通气量等。
图:微生物在相当于三层楼高的发酵罐里生长繁殖,产生所需的酶(2)确定工业规模大量生产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条件,以及培养罐的形式、大小、通气条件、温度和pH 值的控制等。
图:通过改变培养基类型、酸碱度、氧气浓度和温度,研究人员现了生产某种酶的微生物的最佳生长条件。
三、酶的提取、分离和纯化1、微生物酶制剂的工业提取步骤大致如下:如果是胞内酶,则首先要分离收集其菌体,使之破碎,将酶提取至液相中,此为出发酶液;如果是胞外酶,它的深层发酵液或固体培养物的抽提液则为出发酶液。
2、制取工业酶制剂的步骤:第一步——除去出发酶液中的悬浮固形物,获得澄清酶液,必要时再进行减压浓缩;第二步——根据质量要求和经济性采用适当方法(如用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丹宁沉淀法等)将酶沉淀分离;图:只有酶和水能通过转鼓式过滤机;培养基和微生物则被留在硅藻土上。
第三步——收集沉淀、干燥、研粉、加适当的稳定剂、填充剂、做成粉末制剂。
••酶粒是在大型连续运转的水平混合机内生产出来的。
提取的酶与盐、纤维素及其他成分混合形成0.5mm大小的粒状物。
然后用一种聚合体包裹,以防止酶尘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的致敏危险。
图:用多聚体包裹酶以减少酶尘引起的致敏危险。
3、其他方法对于质量要求高可提取液中共存有妨碍目的酶工艺效果的其他酶时,常用一些特殊纯化方法将目的酶与其他酶和杂蛋分开,再分别沉淀制取。
常用的方法有:( 1 )蛋白质选择性变性法( 2 )分级盐析法•有机溶剂分级沉淀法•等电点法•柱层析法•电泳法•亲和层析法四、酶的化学修饰技术1、金属离子置换修饰2、大分子结合修饰3、肽链有限水解修饰4、侧链修饰图:微生物的基因经修饰能够产生所需的酶五、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固定化酶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处理,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水不溶支持物(载体)相结合或被载体包埋,但仍保留酶活力。
常用酶制剂的生产方法引言:酶是生物体内一类高效催化剂,具有高效催化、高度特异性和温和条件下反应等特点。
其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本文将讨论常用酶制剂的生产方法。
一、酶的筛选酶的筛选是酶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筛选方法包括传统筛选、分子筛选和基因工程筛选。
1.传统筛选:传统筛选基于酶催化反应产物的定量或定性分析。
通过观察反应产物的形成情况,筛选出具有高催化活性的酶。
传统筛选方法常用于挑选一些常见酶制剂,如蛋白酶、淀粉酶等。
2.分子筛选:分子筛选基于酶底物和产物的结合力。
通过制备一系列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分析它们与酶的结合力,从中选择出对目标底物具有高结合力的分子。
分子筛选常用于筛选特定底物的酶制剂,如酯酶、脱氢酶等。
3.基因工程筛选:基因工程筛选基于对酶基因进行改造,通过体外酶活性的分析来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酶制剂。
常见的基因工程筛选方法包括突变筛选、重组融合和高通量筛选。
二、酶的提取和纯化酶的提取和纯化是酶制剂生产的重要步骤,常用的方法包括固液分离、沉淀、超滤等。
1.固液分离:固液分离是将酶从固态生物质或液态培养基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常见的固液分离方法包括离心、过滤和压滤等。
该方法适用于酶制剂生产中的初步提取。
2.沉淀:通过添加盐类或有机溶剂,使酶沉淀成块,然后通过离心或过滤将其分离出来。
此方法可用于酶的粗提和初步分离。
3.超滤:超滤是一种利用超过膜孔大小的压力将溶液中的大分子物质与溶剂分离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膜孔大小,可将酶和低分子物质分离开来,达到酶的纯化目的。
三、酶的固定化酶的固定化是将酶以固定形式嵌入在载体上,提高其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
常用的固定化方法包括吸附、交联和包埋等。
1.吸附:酶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炭等)的架桥作用,被吸附在载体表面。
吸附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分子酶制剂。
2.交联:酶通过与载体交联剂的共价结合,被固定在载体上。
交联固定化技术可以提高酶制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效率。
酶制剂生产工艺
酶制剂生产工艺是指将酶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步骤进行提取、纯化、稳定化等处理,最终获得符合质量标准的酶制剂产品的过程。
酶制剂生产工艺的主要步骤如下:
1. 酶源筛选与培养:选择适合的菌株或真菌菌种作为酶源,通过培养与繁殖,获得大量的酶产生菌株。
2. 发酵过程:将酶源加入培养基中,进行发酵过程。
通过调节发酵条件,如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使酶产量达到最大化。
3. 酶提取:将发酵液进行分离,分离出含有酶的液体部分。
常用的方法有离心、过滤、沉淀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去除酶产生菌株和不溶性杂质。
4. 酶溶解:将分离得到的含有酶的液体溶解在适当的溶液中,使酶能够更好地活性。
5. 酶纯化:通过一系列的纯化工艺步骤,如沉淀、离子交换、凝胶过滤、超滤等,去除酶中的杂质,使酶获得更高的纯度。
6. 酶稳定化:对于易受到温度、pH值、湿度等环境条件影响的酶来说,需要进行稳定化处理。
常用的稳定化方法包括冷冻干燥、喷雾干燥、添加保护剂等。
7. 储存与包装:将纯化稳定化后的酶制剂进行储存和包装。
通常要求酶制剂能够在常温下长期保存,并保持较好的活性。
8. 质量控制:对酶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活性测定、含水量测定、纯度测定等,确保酶制剂符合相关质量标准。
以上就是酶制剂生产工艺的主要步骤。
不同的酶制剂可能会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但总体而言,工艺流程是相似的。
通过这些工艺步骤,可以有效地提高酶制剂的产量、纯度和稳定性,为酶制剂的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
常用酶制剂的生产方法
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酶,酶制剂的生产方法具有很高的复杂性,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酶的原料提取:酶的原料一般从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中分离,这样能够获得含有酶的原料;
(2)蛋白质的纯化:在经过筛选、分离和提取的基础上,从提取物中纯化得到酶,然后检测其纯度和活性;
(3)酶的稳定性:为了确保酶制剂的存储和长期使用,一般需要酶结合抗氧剂、特定的基质或者载体,来增加酶的稳定性;
(4)质量控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检查,以确保酶制剂的质量;
(5)包装:最后将酶制剂进行包装,可以做成片状、粉末状或液体状,以便更方便地使用。
在生产酶制剂时,最重要的是保证原物料和过程控制的准确性,确保酶制剂的质量和活性,才能符合市场的要求。
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酶制剂是一种由酶制备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化学工业等领域。
酶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五个步骤:原料准备、酶发酵、分离和纯化、干燥和包装。
首先,原料准备是酶制剂生产的第一步。
原料主要包括基础培养基、基因工程菌株和辅助物质。
基础培养基是酶发酵的基础,其中包含有机氮源、碳源、无机盐等成分,其他还需要加入一些辅助物质如缓冲剂、抗泡剂等。
基因工程菌株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的,用于产生目标酶。
辅助物质是为了提高发酵的效果和酶的稳定性。
第二步是酶发酵。
将准备好的基础培养基中添加基因工程菌株,并进行培养。
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和气氛等。
通常情况下,酶发酵一般分为激活阶段、生长阶段和酶合成阶段。
在激活阶段,菌株将从冷冻状态中恢复活性。
在生长阶段,菌株将进行繁殖,并伴随有机物的消耗和产生。
在酶合成阶段,酶的合成量开始增加。
整个发酵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个参数,以确保酶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步是分离和纯化。
将发酵后的培养液通过离心、过滤等分离方法,将酶分离出来。
之后,通过流动层析、离子交换等纯化方法,除去杂质,得到纯净的酶制剂。
分离和纯化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条件,以确保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第四步是干燥。
将纯化后的酶制剂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水分,防止酶的降解和微生物的污染。
干燥方法主要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
选择适当的干燥方法可以减少酶的损失并提高产量。
最后一步是包装。
将干燥后的酶制剂进行包装,通常采用密封、无菌的包装方式,以确保酶的稳定性和长期保存。
综上所述,酶制剂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准备、酶发酵、分离和纯化、干燥和包装等五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参数,以确保酶制剂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工艺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和工艺条件,以确保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酶制剂工艺流程酶制剂是一种通过使用酶来改变或促进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
酶制剂工艺流程是将酶的生产和提取过程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操作。
下面将以某酶制剂工艺流程为例,介绍其主要步骤。
首先是酶的生产阶段。
该阶段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和提取。
首先,选择适合酶生产的菌种,并通过接种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以获得大量的菌体。
然后,将培养基转移到发酵罐中,进行大规模的发酵。
发酵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以促进菌体生长和酶的产生。
发酵结束后,通过离心等方法将发酵液分离,得到含有目标酶的菌体或酶液。
最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对菌体或酶液进行破碎或纯化,得到纯净的酶制剂。
第二是酶制剂的固化阶段。
将获得的纯酶与载体材料混合,并经适当处理形成固定化的酶制剂。
固化酶制剂可以提高酶的稳定性、重复使用性和操作性能。
固化过程可以采用物理固定化(如吸附固定化、包埋固定化等)或化学固定化(如共价结合、交联固定化等)的方法。
固定化后的酶制剂可用于工业生产或实验室研究等领域。
最后是酶制剂的应用阶段。
根据实际需要,将制备好的酶制剂应用于不同的领域。
酶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具体应用可以包括食品加工中的蛋白酶、液体洗涤剂中的葡糖苷酶等。
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效果。
总结起来,酶制剂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酶的生产、固化和应用三个环节。
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和精细的控制,可以获得高效、低成本的酶制剂,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实现生产、研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目标。
随着酶工程和生物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制剂工艺流程也在不断完善,为酶制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酶制剂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或经酶工程技术获得的含有活性酶的制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制药、环保等领域。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典型的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该工艺流程包括酶源选择、发酵、提取和纯化四个主要步骤。
首先是酶源选择。
酶制剂的酶源可以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或酵母,也可以是动物和植物。
选择合适的酶源是生产成功的关键。
根据所需的酶种类和活性,从自然环境或文库中获取酶源菌株,并进行筛选和鉴定。
接下来是发酵。
选定的酶源菌株被接种到发酵培养基中,经过培养和发酵过程使其大量生长和产酶。
发酵培养基的组成要根据酶源和酶的特性进行优化,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参数,以提高酶产量和酶活性。
然后是提取。
发酵液中含有目标酶以及其他杂质。
提取的目的是将酶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提取方法有离心、超滤、沉淀和溶剂萃取等。
提取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pH值和浓度等因素的控制,以避免酶的失活或降解。
最后是纯化。
经过提取的酶溶液中还含有一些杂质,如蛋白质、聚合物、有机物等。
纯化的目的是去除这些杂质,以获得纯净、活性高的酶制剂。
常用的纯化方法有凝胶过滤、离子交换、亲和层析和柱层析等。
纯化过程中需要根据酶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操作条件,如温度、pH值、流速和溶液浓度等。
整个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条件和操作,以确保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工艺优化和工艺监控,以提高酶的产量和质量,并保证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随着生物技术和酶工程的发展,酶制剂生产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如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得高效表达的目标酶,或利用高通量筛选技术快速筛选酶源菌株。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酶制剂的生产效率和酶的性能,推动酶制剂产业的发展。
微生物酶制剂生产流程
中文:微生物酶制剂生产流程
一、晶体育种和细胞培养:
1、从有机物源(如蔗糖)中收集富含微生物细胞的高纯度晶体悬液;
2、将悬液种类到培养皿中,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育种和培养微生物细胞;
3、观察晶体生长、菌种育种、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4、将晶体培养断裂并保存,用于生产。
二、酶制剂的生产:
1、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下,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氯化钠,改变液体环境条件,以较低的温度和pH值来代谢酶;
2、将酶回收有结晶体的悬液,收集反应液以获取原细胞培养液;
3、将原细胞培养液调整为适宜的pH,用离心机将其分离,以提取酶;
4、将分离的酶结晶,收集结晶体,用离心机再次分离酶,以获得酶制剂;
5、将酶制剂用水或溶液冲洗,以清除杂质,并使其达到最终生产标准。
三、酶制剂制备前的检测:
1、检查微生物细胞培养液的活力,并分析模拟培养液;
2、检查原细胞培养液中微生物的浓度;
3、检查细胞悬液和酶的浓度,以确定育种过程中酶的生产效果。
四、酶制剂的最终制备
1、使用超过60℃的高温水和酶,使其稳定;
2、按照规定的浓度将酶加入制备液,维持良好的稳定性;
3、加入抗氧化剂,保证酶活性;
4、按照不同的标准要求,将酶制剂装入容器;
5、检查完成的酶制剂,确保纯度和活性,达到生产标准。
《食品生物技术》课程笔记第一章:食品生物技术概述一、食品生物技术的定义食品生物技术是指应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食品原料进行改良、加工、保存和检测,以生产出更安全、营养、美味和方便的食品的技术。
二、食品生物技术的分类1. 传统生物技术- 发酵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生产食品,如酸奶、啤酒、酱油等。
- 酶技术:利用酶的催化作用来改进食品加工过程,如淀粉糖化、蛋白质水解等。
2. 现代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实现特定性状的改良,如转基因作物。
- 细胞工程技术:利用细胞培养和繁殖技术,进行植物和动物的快速繁殖,如组织培养。
- 酶工程技术:通过基因克隆和蛋白质工程,生产高活性、特定功能的酶制剂。
- 蛋白质工程技术:设计和改造蛋白质,提高其稳定性和功能,如改良的酶和抗体。
三、食品生物技术的特点1. 安全性-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降低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如利用抗病基因减少农药使用。
- 通过生物检测方法快速识别食品中的病原体和毒素。
2. 营养性- 通过基因工程提高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如富含维生素A的黄金大米。
- 通过发酵技术增加食品中的益生菌含量,改善肠道健康。
3. 便捷性- 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即食食品,简化食品加工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 通过生物保鲜技术延长食品货架期,方便消费者储存和使用。
4. 创新性- 利用生物技术创造新型食品,如人造肉、低糖水果等。
- 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新药和功能性食品,满足特定人群需求。
四、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阶段- 早在公元前,人类就开始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食品,如酿酒、制酱等。
-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如盐腌、糖渍等,也是早期生物技术的应用。
2. 近现代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家们揭示了微生物发酵的原理,并开始工业化生产酶制剂。
- 20世纪中期,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抗生素的生产。
微生物酶制剂生产流程
微生物酶制剂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制品,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纺织、制药、化工等行业。
下面将介绍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流程。
一、菌株的筛选和培养
微生物酶制剂的生产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菌株。
通常采用筛选法,从自然界或已知菌株中筛选出高产酶的菌株。
然后,将选定的菌株进行培养,通常采用液体培养或固体培养的方式,以获得足够的菌量。
二、酶的提取和纯化
酶的提取和纯化是微生物酶制剂生产的关键步骤。
通常采用离心、超滤、层析等技术,将酶从菌体中分离出来,并提高酶的纯度。
此外,还需要对酶进行活性测定和质量控制,以确保酶的活性和稳定性。
三、酶的配方和制剂
酶的配方和制剂是微生物酶制剂生产的另一个重要步骤。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将酶制成粉剂、液体、固体等不同形式的制剂。
此外,还需要对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和包装,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四、酶的应用和市场推广
酶的应用和市场推广是微生物酶制剂生产的最后一步。
酶制剂需要经过严格的应用试验和市场推广,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此外,还需要对酶制剂进行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综上所述,微生物酶制剂生产流程包括菌株的筛选和培养、酶的提取和纯化、酶的配方和制剂、酶的应用和市场推广等多个步骤。
在每个步骤中,都需要严格控制质量和稳定性,以确保酶制剂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
《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
酶制剂生产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工艺,涉及到多种化学和生物学技术。
这种工艺通常用于生产大规模的酶制剂,这些酶制剂可以用于各种工业和生物技术应用,如饲料添加剂、洗涤剂、医药制剂和食品加工等。
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菌株和培养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酶产生菌株,并将其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
培养基的成分会对酶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优化。
2. 发酵生产:在选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培养,以产生酶制剂的原料。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氧气供应和搅拌
速度等参数,以保证菌株的生长和酶的产生。
3. 分离和提纯:将发酵液中的酶制剂进行分离和提纯,通常需要采用离心、过滤、超滤等技术。
这个过程需要对酶制剂进行精确的分离和提纯,以确保其纯度和活性。
4. 粉碎和干燥:将提纯后的酶制剂进行粉碎和干燥处理,以得到最终的酶制剂产品。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好粉碎和干燥的温度和湿度,以保证酶制剂的质量和稳定性。
5. 包装和贮存:将干燥后的酶制剂产品进行包装和贮存,通常
需要进行真空包装或气调包装,以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和稳定性。
整个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需要对每个步骤进行精密控制和监控,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工艺流程还需要充分考虑生产成本和环保要求,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制剂生产工艺流程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市场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酶制剂的生产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谢玉锋生物工程学院学号:12909002摘要:酶制剂由于其高效专一性的特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微生物酶制剂的发酵生产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酶制剂的发酵、纯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工业生产中的主要应用做了论述。
关键词:酶制剂;发酵;纯化;应用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和专一性强等特点,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生物界中已发现有多种生物酶,在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仅有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脂肪酶、纤维素酶、葡萄糖异构酶、葡萄糖氧化酶等十几种。
利用微生物生产生物酶制剂要比从植物瓜果、种子、动物组织中获得更容易。
因为动、植物来源有限,且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而微生物不仅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而且种类繁多、生长速度快、加工提纯容易、加工成本相对比较低,充分显示了微生物生产酶制剂的优越性。
现在除少数几种酶仍从动、植物中提取外,绝大部分是用微生物来生产的。
1 主要酶制剂及产酶微生物酶制剂可以由细菌、酵母菌、霉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生产。
微生物产生的各种酶以及它们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见下表微生物酶制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酶用途来源淀粉酶普鲁兰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乳糖酶凝乳酶水解淀粉制造葡萄糖、麦芽糖、糊精水解淀粉成直链低聚糖软化肌肉纤维、啤酒果酒澄清、动植物蛋白质水解营养液用于制作干酪和奶油,大米、大豆、淀粉制造用于大米、大豆、玉米脱皮,提高果汁澄清度等用于柑桔脱囊衣,饮料、果酒澄清、防止食品褐变制造转化糖,防止高浓度糖浆中蔗糖析出,防止糖乳糖酶缺乏的乳品制造,防止乳制品中乳糖析出细菌、霉菌细菌、霉菌细菌、霉菌酵母、霉菌霉菌霉菌霉菌、细菌霉菌霉菌1.1微生物酶制剂生产1.1.1菌种选择任何生物都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合成某些酶。
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能用于酶的发酵生产。
一般说来,能用于酶发酵生产的细胞必须具备如下几个条件:酶的产量高。